但曹操于危急之际,却幸有曹洪、夏侯惇两将拼死保护,终又化险为夷。
曹操带残兵返回河南延津县北,见联军各将领按兵不动,每日置酒高会,毫无打仗的样子,心中十分气愤,斥责道:“现今如此良机,你等却迟疑不进,坐失良机,教天下人失望,真为你等羞耻!”
经此一役,曹操深感自己力量不足,便连发言权也没有,更休道平定天下,以成大业了。因此他便率曹洪、夏侯惇等,分赴扬州、徐州等募兵,准备伺机再起。
不久联军中,除曹操外,作战最勇敢的孙坚,在与刘表的大将黄祖交锋时,被黄祖一箭射死。孙坚死时年仅三十七岁,果如张道陵所判,他乃“为人作桥渡”之运命。
孙坚死后,他统率的吴兵,便由他的大儿孙策统领,周瑜亦力加扶持。这样,吴军才总算保存住大半实力。
而联军由于一下子缺了曹操、孙坚两大将领,作战能力更差,根本无法再与董卓交锋了。不久,联军内部又发生内斗。首先是兖州刺史刘岱杀死东郡太守桥瑁,接着,袁绍也夺取了韩馥的地盘,兼领冀州牧。
如此一来,以讨伐董卓为号召的关东联军,也就无形中瓦解了。
在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同时,原来逃出董卓合围的黄巾军,趁机在青州起事,很快便发展为近数十万的青州黄巾军。
此时由于兖州牧刘岱被杀,兖州无主,兖州的地方官便奏请汉献帝私准,任曹操为衮为兖州牧。
曹操于是有了自己的正式地盘。不久,曹操奉命围剿青州黄巾军,设伏兵打败了青州黄巾军,迫使其投降,收降青州黄巾军计三十万兵力,以及一批将领。
青州黄巾军降军中,便有当年率一万兵力逃出升天,后葬于金雀、银雀山之司马朝的儿子司马懿。司马懿当年虽年仅十八岁,但他极善谋略,见解超卓,甚受曹操的赏识,破例任他为自己身边的谋士。这样一来,果然便在“三王鼎立”的大局中,隐伏“一皇潜现”的微妙势格了。天机大势演行,当真神秘莫测、妙不可言!
同时,曹操收降了近三十万青州黄巾军,组成了他逐鹿中原的“青州兵”,实力空前大增,足与当时最强大的董卓、袁绍、袁术等并驾齐驱,而“三王鼎立”中的“曹王”大格,亦已初步形成了。
不久,曹操又率兵进入洛阳,把当时身陷穷困绝境的汉献帝,迎到许昌(河南许昌)。从此,曹操便牢牢控制了汉献帝,挟天子以令诸侯,俨然成了各大藩王之首。
张道陵的老祖宗张良,当年留下的“眼底应辨刘孙曹”,其中的“曹操”已脱颖而出,初步确立了“一王”的格局。
那其余的“孙、刘”两大“王脉”又如何呢?“三王鼎立”的天机大势,又将如何演行下去?
孙氏一脉中,自孙坚死于刘表大将黄祖箭下,孙坚的旧部程普、黄盖、周瑜等千余兵马,便由孙坚的长子孙策统率,一路东进。
到达长江畔时,孙策的兵力已增至五、六千人。于是便决然南渡长江,展开平定江东的大业。
在前后仅四年的时间内,孙策在周瑜、程普、黄盖等的扶助下,一举削平了江东的割据势力,先后攻占丹阳、吴郡、会稽、豫章、庐江、庐陵等之郡(即今江苏、安徽、江西大部及浙江地区),独霸江东,创建基业。
孙策能在短短四年中,即一举开创了霸业,与他于开始时,确立“乱世务边”的战略决策有极大关系。
孙策创业之迅速,远胜于曹操及刘备,这便是时势造英雄,英雄亦造时势的最佳例证。
孙策又讨好曹操,进表示好。曹操于是表奏孙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
不过,在孙氏一脉中,孙坚、孙策的命运,一如张道陵当日所判,不外是“作桥引渡”之命而已,并无“王者之格”。
果然,在孙策被封吴侯的五年后,在一次打猎时,便被原吴郡太守许贡的家奴刺伤,数日后便不治身亡,死时年仅二十五岁。
而孙氏一脉中的二子孙权,当时亦年仅十八岁,长得形貌奇伟,方头大口,目有精光,浑身青气充溢,行动沉稳,虎步龙形,有善相者名刘琬的私下对人称:“吾观孙氏兄弟,长子策美姿颜,好笑语,身摇不定,乃夭折之相,其命仅止于侯。惟中弟仲谋(即孙权字),形貌奇伟,骨体如虎踞龙盘,有大贵之表,年且最寿,乃王者之大格也!”
孙策临死时,把孙权召到身边,对他说:“吾与弟皆孙母吴氏一脉,吾祖孙钟,当年葬母于青龙峰,得青龙龙脉荫庇,霸业已初成矣。此皆赖当年一代奇人张天师道陵所恩判点明,故先父与吾义无反顾,一往无前,大业终有所成!但张天师当日已特别注重于弟你,隐示有王者之格,他日但有王业,青龙江畔之青龙峰,吾祖孙钟葬母之地,可易名为天子岗,以应青龙龙脉兆应之验也!”
孙权对儿时往事,一知半解,此时听乃兄提及,不由含泪答应了。
孙策又长叹一声,道:“吾闻人之将死,其言也善,吾之将去,只叹时不我予罢了!”
孙权与孙策兄弟之情甚笃,闻之不由泪流满面,伤心不已。
孙策见状,以手抚孙权之背,大声道:“吾弟不必作此儿女情状!于此乱世,吾辈男儿,生死轰烈,方无憾事!”
孙权一听,只好强忍泪,唯唯答应。此时孙策的旧臣周瑜、鲁肃、张昭、程普、黄盖等,亦仓惶而进,向弥留的主公话别。
孙策对孙权道:“举江东之众,与天下争衡,在战阵之间决策制胜,你不如我;举贤任能,令彼尽心竭力,以保江东,我不如你,望弟选贤任能,各尽其心,以保江东,则吾死而无憾矣!”
孙权连忙唯唯答应,他于其兄之言,倒牢记整整二十五年,亦即孙策一生的寿数。但过了二十五年后,孙权四十三岁之年始,他便开始性情大变,终难免落个“晚年糊涂”的污点。运命中“作桥引渡”之论,的确玄妙,灵验至极。
孙策此时又奋然坐起,对周瑜、张昭、鲁肃等旧臣道:“现今天下大乱,吾以吴越之力,依长江为屏,足以观其成败。望公等善辅吾弟,乃吾之所望也!”
孙策说至此戛然而止,挺坐不动,原来已然气绝身亡了。
孙策既逝,孙权日夜涕泣,不理政事。
张昭对孙权道:“目下岂乃痛哭之时?当今天下鼎沸,群盗满山,怎可哀戚而不理朝政,动匹夫之情!”
张昭亲自给孙权换了朝服,扶他上马巡视各营,安定人心。
周瑜等亦全心尽力,助孙权稳定江东政事。因此,孙策去世后,一度不稳的江东形势,便初步稳定下来了。
孙权也遵从其兄孙策的遗训,信任兄长的旧部如程普、黄盖、甘宁等,同时特别尊敬周瑜,视周瑜为兄长。又重用张昭、鲁肃、顾雍、陆逊等江东名士,令这班人忠心为其效力。
孙权在安定了内部之后,便有向外拓展的意图,他问鲁肃说:“当今汉室衰微,天下大乱,吾继承父兄基业,欲建立齐桓、晋文那样的霸业,公有何高见?”
鲁肃道:“依臣之见,汉室气数已尽,但挟天子以令诸侯之曹操也不可能于短期除去。为今之计,主公宜先巩固江东,以观时势之变。同时趁曹正忙于北方战事,可进兵击黄祖,征讨上表,报杀父之仇,进而据长江为己有,称王霸业,伺机一统天下,如汉高祖之平天下策也!”
孙权心中亦赞同鲁肃之言,但又怕群臣有异议,便召请张昭、周瑜等议策。张昭力主先保江东,再图进取,孙权的东进大计一度停缓下来,
半年后,曹操要孙权送子弟入朝作人质,以挟孙权效忠于他。
孙权问计于群臣,如何应付曹操的要求?
张昭偏安江东之心甚重,他的目的是保住江东的孙吴基业而已。因此对曹操的强求,犹豫不决,不知如何是好,甚至有倾向接受曹操的要求,以保住江东的建议。
周瑜却决然反对,他对孙权道:“将军继承父兄的基业,拥有六郡之地,粮多兵精,将士听命,又可铸山为铜,煮海为盐,境内富饶,人心大定,怎可送去人质?一旦送去人质,便需听命于人,受制于曹操,如此至极只能封个侯爵,享有十几仆从,几辆车,几匹马而已,岂能与雄踞一方相较哉?”
孙权一听,大声道:“公谨之言甚是,送人质之言误我深矣!卿等不必多议,吾绝不送人质于曹,誓与之周旋下去!”
孙权果然没有送人质去曹操处。曹操因此确定,孙权有割据江南,以霸一方之大野心,决心消灭孙权,去除此心腹大患。
如此一来,也逼使孙权再不能以偏安江东为主旨了,为求自保,他只有积极进取。
此时,孙策的旧将甘宁献计说:“荆州是水陆交通要道,是西部要地,荆州牧刘表乃庸才也,将军家早日图之,切莫落于曹操之后。而要消灭刘表,必先攻黄祖,黄祖昏庸,钱粮短缺,性且残暴,士卒怨恨,军无斗志,将军击之,必可一战而胜!进而夺取荆州,再西图巴蜀,则大业定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