闺门多暇(1 / 1)

李清照在青州从二十四岁住到三十八岁,那是一段颇为幸福的时光。李清照和赵明诚都有很多的闲暇时间,各自从事学术研究。赵明诚专心研究文物,撰写了金石学名著《金石录》的主要部分;李清照则潜心研究词学,撰写了词学史上著名的《词论》。这一对夫妇,都为中国传统学术做出了非凡的贡献。

在李清照的时代,小令已经有数百年的历史。李清照一生写有很多小令,其创作结构其实是偏于保守的。她不仅仅是会写,更是有研究,以研究指导创作,是一位学者型的词人。李清照在《词论》中梳理了五代以来小令的历史,指出词是乐府,是音乐文学,有自己的创作规范,跟诗和文章是不同的。这是独到的学术见解,是在为已经开枝散叶的词体争取地位,也表明了她自己的创作理想。

在学术研究之余,李清照与赵明诚互相鼓励、互相陪伴。他们发明了“赌书”的风雅游戏,一人说一件事,另一人就猜这件事在哪本书的第几卷,乃至第几页第几行。李清照博闻强记,赵明诚经常输给她。“赌书”游戏别致而又风雅,如果不是夫妻俩都有大学问,是玩不起来的。

这样长达十几年的相守岁月是很宝贵的,因为对于中国古代的士族夫妇来说,聚少离多才是常态。士族男子心怀天下,注定要四海为家,到处求学和做官。限于古代恶劣的交通和治安条件,他们的妻子无法随行,只能留下照顾家庭。更不必说,当时人均寿命短,很多士族男性英年早逝,他们同样接受士族礼教的妻子有着不改嫁的观念,可能会年纪轻轻就开始守寡。几千年来,士族女性几乎是生下来就注定要面对长年独居的命运。因此,独守空闺成为士族女性的常态。能和夫婿朝夕相处,反而需要意外的好运气。

在与夫婿相伴的十几年中,正值盛年的李清照没有留下多少写作时间明确的作品。人在幸福的时候,是不适合写诗的,即使勉强写些生活琐事,也很难产生优秀的作品。在我们的印象中,诗人的形象总是愁苦的,那是因为他们开心的时候不写诗。李清照也是如此,她也有过幸福的光景,甚至比其他士族女性幸福的光景还要多,只是她很少在诗词里书写幸福而已。幸福的日子,更适合安稳地做学问。

在青州,李清照夫妇把全部收入都用来收集金石古籍了,自己过得很俭朴,从不添置首饰华服,甚至饭菜都吃得很简单。虽然物质生活清贫,但他们收获的精神享受,远在那些声色犬马之上。

李清照还在庭院中种了一棵梅花。当时,在北方种活梅花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所以很稀罕。北方的士大夫还不太咏梅,因为见得少。但如果谁家有梅花,那是很风雅的,甚至有人种杏花来代替梅花。李清照一生,写了很多吟咏梅花的作品。有的梅花是她在南方遇见的,映照着她国破流离的悲哀。而另一些梅花词却是平和喜乐的,伴随着词人在闺房中娇嗔慵懒的形象,这些写的大概就是她在青州的那棵梅花了。在青州的梅花词,在李清照的作品中不算是最好的,却见证了那一段幸福安宁的时光。

在这段日子里,唯一能让李清照写出佳作的动力,仍然是与赵明诚的别离。赵明诚此时虽然不用出去做官,但总难免会有短暂的出行。这大概是这段时间李清照唯一的烦恼,所以,即使别离不长,她也会写词。

著名的《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就是为青州时期赵明诚的某次外出而作。这首词写得很深情,赵明诚看到这首词后,一下子回了五十多首词。有人说,赵明诚写这么多词,是为了压过李清照。其实,这个说法不符合人之常情,士人夫妇的日常相处模式不会是这样的。赵明诚此时的心理,大概主要是觉得,妻子写词给自己,还写得这么好,这件事很风雅,很令他骄傲。赵明诚自己也是个文人,文人遇见风雅的事,天然是会有创作热情的。更何况,自己一向爱恋倾慕的妻子,对自己有一点爱的回应,也是一件格外值得感动的事。当然,文人之间相互唱和,总是会有一点互相竞争的意思。夫妇也算是一种朋友,文人夫妇之间的唱和也不例外。但是这种竞争也是风雅的,是友好的,是出于互相之间的钦佩,是不具有攻击性的。不过,赵明诚虽然很有创作热情,但发挥出来的水平似乎并不理想。赵明诚把李清照的原词混在自己回的词里,拿给朋友看。朋友看完,指着李清照原词说,这首最好。

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个故事是否说明赵明诚文化水平太低,配不上李清照呢?并非如此。

第一,这个故事是赵明诚讲的,那么他就会抬高妻子,贬低作为陪衬的自己。夸大别人的长处,是一种社交礼仪。更何况,娶到才女是中国士人的荣耀,把妻子夸得好一点,他自己仍然与有荣焉。妻子写得比丈夫还好,也说明丈夫娶妻的品位不低。要是一个大男人吹嘘自己比老婆写得好,就显得没劲了。

第二,写诗是要看状态的,真情实感的作品,总是每个人最好的作品。李清照这首词,确实是有感而发,完全是因为寂寞和相思无法排遣才写的,所以发挥得特别好。而赵明诚的创作却是被动的,他是因为看到妻子的词有些不服气,才写了五十首词,而不是自己真的有特别不一样的情绪要发泄。一般来说,被动的创作都不如自发的创作。赵明诚是在拿自己发挥比较差的作品去比李清照发挥最好的作品。

第三,不可否认,李清照的创作水平是要比赵明诚高一点的,李清照足以进入文学史,而赵明诚只适合进入学术史。但是,“进入文学史”是一个太高的要求,一代人中,能进文学史的也就那么几个,怎么能要求一个家庭就出两个呢?事实上,两个人只要都具备基本的文学素养,能写得像回事,就算是在文学上很有共同语言了。赵明诚的文学素养早已达到了文士的标准,虽然李清照更出色一点,但也不能说他配不上李清照。

我们只能说,赵明诚是个很有福气的人。在最优秀的男性士人也难免娶文盲为妻的时代,赵明诚娶到了李清照这样的旷世才女;这位才女还这样地爱着他,为他写出了文学史上的名作。这件事实在是让赵明诚脸上有光,甚至惹人嫉妒。后世的男性文人娶不到李清照,所以就对赵明诚的形象多有诋毁,也是可以理解的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