壮游山东(1 / 1)

有些诗人,是以少年人的面目出现在诗坛上的,比如李贺。像杜甫这样的诗人,则是以中老年人的面目示人的。李贺展现的是一个典型的士族诗人在少年时的创作状态,杜甫展现的则是中年以后的创作状态。杜甫三十五岁以前的诗作,保留下来的很少。古代士人到了三十五岁,大多已过完了一生中春风得意的时光。如果李贺活得长一些,未必不会写出杜甫的风格;杜甫早年的诗如果多留下来一些,未必不会显现出李贺的风格。诗人留给我们的印象,有时候也会与非文学的因素有关。

古人的传统是三十岁开始游历,四十岁开始做官,更早的时间要用来学习。但是杜甫二十来岁的时候就到南方去游历了。杜甫家境殷实,旅费并不成为问题。在南方,不仅有唐代诗人向往的南朝遗迹,也有杜家的一些做官的亲戚,杜甫大约也是顺路去拜访他们。二十四岁的时候,杜甫回到洛阳,参加进士考试,但没有考中。这不算什么,他这个年纪做进士还是小了点,看起来,他以后还有大把的机会。所以他很快心无芥蒂地开始了第二次游历,这次的目标是齐国和赵国的故地,也就是今天山东、河北一带,这是唐代山东文化的核心区域。杜甫的父亲此时也在这个地区做官,在兖州做司马,杜甫此行也是去探望父亲。

在兖州,杜甫写下了《登兖州城楼》。这首诗写得中规中矩,表现出良好的诗学素养。杜审言的孙子,小时候在近体诗上是下了功夫的。

三十岁的时候,杜甫回到洛阳,在洛阳东边的首阳山安了家,他的庄园离宋之问的旧庄园不远。杜甫不时前往洛阳城,或探访附近的好友。他自称“野人”,说自己是“客东都”,其实,洛阳就是他长大的地方,也是他安居的地方,他这么说,只是为了表现自己与洛阳权贵的疏离而已。

三十三岁的时候,杜甫在洛阳遇见了李白。此时,李白已经达到了人生巅峰,开始走下坡路了,他留恋的那个时代即将消逝;而杜甫还在上升期,他开创的那个时代即将到来。中国诗史上的太阳和月亮,就在这一时刻相遇了。

李白年长杜甫十一岁,算是杜甫老师辈的人。此时的李白,简直处处都值得杜甫崇拜。从文学上自不必说,真正懂诗的人,可以从李白的诗里读出世人读不出的好处,读出前代没有的好处,杜甫会是李白极少遇到的真知己;在世俗角度,李白娶过宰相的女儿,在皇帝身边做过翰林,在江湖上更是不乏拥趸,是个有富贵气的人;更重要的是,李白经历过种种杜甫没有经历过的生活,带着一身神秘的气质出现在杜甫面前。他的诗,他的见闻,他的思想观念,都令年轻的杜甫感到新鲜。杜甫可能会感到,李白说的、做的、写的,跟他从小在书上读到的、在长辈那里听到的,都有很大的抵牾。但是,如此光鲜炫目的一个李白,一定不会是错的,所以,他就更值得崇拜了。

在与李白交往的日子里,杜甫努力地向李白靠拢。他尽量地写古体诗,尽量地学习六朝,诗艺大有长进。他甚至还努力地学习道教文化,试着在投赠给李白的诗中使用道教语汇,这在他一生中是绝无仅有的。

杜甫一生为李白写了十几首诗,其中不乏情感充沛的名作,而李白给杜甫的诗只有寥寥几首,看上去也很应付。这并不是因为李白看不起杜甫。李白与杜甫在年辈上并不相当,李白是长辈,晚辈给长辈投诗,长辈并不需要回复。何况,此时李白已经是成名诗人,是有偶像包袱的,面对这样一位才华横溢的后辈,难免会感到压力。在艺术上,回诗因为是被动的,往往是吃亏的,杜甫在李白面前拿出了自己的最高水平,如果李白勉强回诗而相形见绌,也是不大好看的。所以,还不如端起长辈的架子,索性不再回诗。

其实,在李白眼中,杜甫一定也是有魅力的。他出身世家,学识渊博,同样知道很多李白不知道的事。他温文有礼的外表下,藏着一颗骄傲狂放的诗人的心,必定是能为李白这样真正的诗人所欣赏的。他那仿佛直接从魏晋传承下来的士族风度,正是出身平凡却迷恋六朝的李白毕生追求的。

在彼此身上,李白和杜甫都看到了自己的人生理想,看到了另一个自己。

李白和杜甫相约,连同高适一起,到山东地区游历。在山东,三位诗人度过了一段狂歌痛饮、开怀畅谈的快乐时光。在复古运动的大本营,三位为古体诗做出杰出贡献的诗人,登山临水,切磋诗艺,古体诗创作都有了很大提升。

与李白的交往,对杜甫的影响可能是巨大的。这是他第一次有机会长时间地与顶尖的诗人谈论诗艺、交流思想。李白身上,有他此前三十年缺乏的东西,李白给了他的世界一次剧烈的碰撞。在以后的人生中,他不断地追忆李白、学习李白,也逐渐地反思李白。李白的诗学追求和人生追求其实与杜甫并不完全相同,但杜甫终身都不曾抛弃李白,一直在努力以自己的方式理解着李白、诠释着李白。

在与李白相遇后,杜甫传世的作品才多了起来,成为文学史上的杜甫。结识李白,让杜甫发现了作为诗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