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世与童年(1 / 1)

像杜甫这样的大名人,难免会有很多地方抢着说自己是他的故里。关于杜甫的籍贯,说法真是太多了,有说他是京兆少陵人的,也有说他是襄阳人、是巩县人的。这并不是因为相关的史料缺失,以上几个说法也都互不矛盾,而是因为,杜甫出身于一个高等士族家庭,像这样的家族,即使是在农耕社会,也是会到处迁移的。

杜甫的家族,被称为京兆杜氏,在汉唐之间一直非常显赫。京兆杜氏属于关中士族,所谓“京兆”,就是首都,也就是长安。早在汉代,就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的谚语,意思是住在长安城南的韦氏和杜氏,是最显赫的门阀世族,他们离天,也就是离皇家,也只有一尺五的差距。京兆韦氏和京兆杜氏,直到唐代还是显赫的世家,特别是文学世家,出了很多重要的诗人。汉代的这句谚语,放在唐代,至少唐代的文学界,仍然适用。

京兆杜氏聚居的地方,就是长安城郊的少陵,杜甫自称“少陵野老”,就是从这儿来的。这只能说明,杜甫挂着“京兆杜氏”的牌子,是名门之后,不说明他真的在少陵出生和生活。

杜甫最耀眼的祖先,是魏晋名臣杜预。杜预是个文武双全的角色。在军事方面,他战功卓著,有“杜武库”之称;在学术方面,他是《春秋左传》的研究专家。作为杜预的第十三世孙,杜甫将这位远祖树立为偶像,时时称颂。杜甫未必指望自己能获得杜预那样的成就,但这位先祖是他的光荣,为幼年的他指示过最远大的目标。

从杜预到杜甫,世系是基本清楚的。杜预的曾孙杜逊在东晋初年迁居襄阳,他这一支又称为“襄阳杜氏”,杜甫是属于这一支的,这就是“祖籍襄阳”的由来。但此后的“襄阳杜氏”并没有待在襄阳,仍然去了北朝,先后在北周和隋朝做官。从西晋到隋朝,杜甫的列祖列宗一直在做官,有出息的做到刺史,差一点的只做到县令,基本维持着一般士族的水准,既没有上升为权臣,也没有跌出官宦世家的范围。

杜甫的曾祖父杜依艺,也是在这个序列里勉强及格的,在初唐时做到巩县县令。据说,杜甫就是在巩县出生的。不过,杜甫出生的时候,他的父亲已经三十多岁了,不仅杜依艺不在了,连祖父杜审言也去世四年了,杜家并非巩县土著,似乎不太有理由还留在这里。

杜甫的祖父杜审言,从县令之子做到武则天身边的“文章四友”,成了朝廷的硬笔杆子,挂职膳部员外郎,是杜甫家族最近的骄傲。杜审言是一位了不起的诗人,排律和七律的体式都在他手中有了重要的推进。杜审言的个性也很强,即使在同僚面前也显示出一种特殊的骄傲。同样是写应制诗,杜审言总是要带出一点自己的个性来。杜甫没有见过杜审言,但想必从小会诵读杜审言的诗。杜甫继承了杜审言的创作技巧,也继承了他的诗人性情。杜审言是一个比杜预更为切近的偶像,杜甫和他的家族难免暗暗地希望,有一天杜甫也可以做杜审言那样的事。从杜甫自幼表现出的天分来看,这个期望也不算过分。

杜甫的父亲最高做到长安郊县的县令,也完成了一个世族子弟的人生使命,但是在文学方面无所表现,属于那种一生被称为“杜审言的儿子,杜甫的父亲”的人。

杜甫还有一位叔父,在杜审言受陷害下狱时,为父申冤,刺杀父亲的仇人,牺牲了年轻的生命。据说,襄阳杜氏的始祖为兄报仇,也有过类似的行为。由此可见,杜氏一直还有“杜武库”尚武的遗风,重情重义,勇于牺牲,并非一般的文弱书生。

杜甫的母族也很强大。他的生母出身于清河崔氏,在唐代被认为是最好的门第。他的继母出身于范阳卢氏,与崔氏同属“山东五姓”之一。这至少说明,杜甫的父亲,也是可以不断被山东高门相中的女婿。

近古有人诋毁杜甫的生母是名为“海棠”的小妾,这未免太不了解唐代的门第观念和杜甫外祖家的世系了。崔氏在唐代出了很多著名人物,杜审言的同事崔融,就出身于清河崔氏,不知与杜甫的外祖有无关系。今天可以知道的是,杜甫的外祖父和曾外祖父,都是李唐宗室的女婿,即使考虑到武则天时代李氏受到打击,也足以说明这个家族的地位了。杜甫在成年后,还与崔氏舅父、表兄弟经常往来。唐代山东士族是古体诗创作的重要力量,杜审言专工近体诗,杜甫在古体诗方面取得这样的成就,恐怕并非得力于杜氏,而是与母系亲友的影响分不开的。

杜甫幼年丧母,从小被送到洛阳城中的姑母家抚养。姑母照顾杜甫十分尽心。有一次,洛阳城中闹瘟疫,杜甫和姑母家的表弟都感染了,杜甫痊愈了,表弟却夭折了。这虽然不能说明姑母在杜甫和亲生儿子之间偏向了杜甫,但至少说明杜甫在姑母家得到了充分的照顾。对于这样的姑母,杜甫必然怀有感激和愧疚。在亲情的温暖和内心的愧疚中长大的孩子,会比同龄人更早熟、更敏感,更关注周围人的想法。杜甫诗中表现出的敏感与仁爱,表现出的对他人乃至对自然物出色的共情能力,或许与这样的童年经历有关。

无论杜甫生在哪里,他都是在洛阳长大的。洛阳是与长安并立的大都市,从文化上讲,长安是关中文化的核心,洛阳则从汉代以来就一直倾向于山东文化。北朝时代,洛阳也一直属于东魏和北齐的版图。杜甫在洛阳长大,也就带上了与关中不同的文化基因。

十四五岁的时候,杜甫就不再跟同龄人玩了,开始出现在洛阳文化名人的社交圈子中,与那些年龄是他几倍的长辈交往。这成为杜甫早年生活中一段得意的经历,也是家世与天赋都好的孩子的典型经历。

杜甫出身高贵门第,在洛阳城里度过了优裕幸福的童年。他生长在唐王朝走向富强的时代,天资聪颖,受到良好的教育,国与家都对他这样的人寄予了无限的期望。他准备迎接的,是一个繁华的大唐盛世,这个盛世需要很多他这样的清流文臣为之效力。谁又能知道,这一代人后来的经历,完全跟预想中的不一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