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维起复后,经济状况似乎不错,在终南山下的辋川买了一个大庄园。当时,士大夫把私人庄园称作“别业”“别野”或“别墅”。我们今天把“别墅”读作“别野”会被嘲笑,在唐人看来,其实也没错。王维的这个庄子,就叫“辋川别业”。
“辋川别业”本来是武则天的文学侍臣宋之问的产业。唐代长安的房子也是很有限的,经常看见一个名人买了上一个名人的房子,一共就那几座好宅子,大家买来买去的。
别墅当然都不会在城里,如果是大的庄园,需要依山傍水,就更得离长安有一段距离。辋川别业就在终南山脚下。不过,终南山已经是离长安最近的大山了,所以非常适合达官显贵隐居。
“达官显贵”和“隐居”,本来是一对矛盾,但往往是达官显贵,才有隐居的需求。达官贵人再隐居,也是与贵族官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的,当然不能离大城市太远。终南山虽然是座像样的山,但离长安并不远。隐士跟皇上怄气住到那里,如果回心转意了,随时可以回到长安。如果皇帝回心转意了,到山里找到他们也不难。当时甚至有“终南捷径”这个说法,说本来升不上去官的人,到终南山隐居一下,大家一看你是个名士,就可以升官了。当然,只能在终南山隐居,去更远的地方,别人就找不着你了。所以,在终南山隐居,倒成了升官的捷径。不过,也不是随便一个什么人,到终南山隐居一下,就能升官的。你还是需要先做官,有一定的人脉,熟悉士族的行为规则。隐居终南的意义在于,让别人看到你,但前提是你确实值得看。千万不要认为走“终南捷径”是一件容易的事。
当然,“终南捷径”这回事,只是说明终南山离长安近,住在这里,表明的是一个避世而不彻底避世的态度,不是说明住在这里的人都想走终南捷径。王维应该就没什么走终南捷径的动机。对于这个放逐了张九龄也放逐过他的朝廷,他已经不寄什么希望了。何况,他的官升得并不慢,对他这样一个已经寒了心的人来说,已经升得太快了。
中国的山水诗,从来都是避世者的文学。当一个士大夫对皇帝失望,他就会把目光投向山水。山水从来都不仅仅是山水而已,山水是寒了心的目光。对皇帝失望了的诗人,又会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到人迹罕至的深山里游玩,写一般人看不到的景色,证明自己不是一般人,这是真正的山水诗;另一种是躲到自己的庄园里,写庄园里的日常,以此来抗拒外面的世界,这种算是田园诗。事实上,这两条道路都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而且也没法彻底分开。
到了王维这里,山水和田园合流了。在别业里,是既有山水也有田园的,王维经常上一联写奇山异水,下一联就去写田园日常了。王维不是一辈子只写山水田园,但是他的山水田园写得很好。山水田园不是一个流派,而是诗人的一个人格,诗人在抗拒外部世界时的一个人格。
王维在终南山安顿下来,躲开了尘世,但躲得不太远。他的祖辈未必有什么服侍皇帝的经验,但很有躲的经验。辋川别业就是他的坞壁,他躲在里面,一面怡然自得地过着桃花源式的日子,一面充满戒备地观察着外面的世界。如果天气转暖,他随时有可能再冲出去,但他也做好了一辈子不出去的准备。
有人把王维的“半官半隐”理解为他一段时间辞官、一段时间出仕。我觉得不太现实,唐代的官制恐怕不至于由着他这么折腾。有人看到他在经营辋川别业,就想象他像陶渊明一样辞官了,之后马上看到他又在写应制诗,就说他又出仕了,但是这个“辞官”的阶段总是短得令人难以置信。我想,更合理的解释是,王维从来不曾辞官,他在经营辋川别业的时候一直有官职,只是没有把全副精力放在仕进上而已。在不太忙的时候,他就找机会回到辋川别业,但并不真的辞官。这段时间里,他一边写应制诗,一边写田园诗,“官”和“隐”是他在同一时间点的两副面孔。
随着地位的提高,王维与皇帝见面的机会越来越多,写应制诗的规格越来越高,诗艺也越来越纯熟精湛了。只是,很难相信,这样的作品里还有对皇帝真诚的爱。不过,应制诗这种文体,本来就不需要真诚的爱,只要你能拿出富丽堂皇的词藻就可以了。或许,没有真诚的爱,反而更能面不改色地说出最能润色鸿业的话 。
王维也写诗跟周围的士大夫酬答,在这些酬答诗中,已经透露出他对朝廷深深的失望。这个时候,王维已经“佛系”了,已经修炼成了“诗佛”,并不指望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了。从他的诗可以看出来,他这时候的心已经是空的了。王维并不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才消沉的。
这个阶段,王维非常高产,写作了大量高水平的山水田园诗。一个诗人一生中最高产、创作水平最高的阶段,就是他的心最痛的时候。王维的心最痛的时候,就在这段表面上一路加官晋爵的日子。只有山水,懂得他此刻内心的悲凉。
王维在这个时候写了一组五绝,写辋川别业中的山水风景,这组诗被集合在一起,称为《辋川集》,他的好友裴迪也对每首诗都做了唱和。在此之前,五绝主要是继承吴声西曲的传统,是短的情歌,写山水的很罕见。王维用五绝来写山水,是他的创新。我们今天说王维的山水诗有禅意,其实主要是指他的山水五绝。五绝因为篇幅短小,不能像五律那样精细描绘、完整叙述,所以往往只撷取一个特别动人的意境,其他部分留白,反而造成了独特的艺术效果。王维的山水五绝写成这样,可能与佛教影响有关,但首先是与诗体的创新有关。
王维写山水五绝,是为了写他的辋川别业,为每一处风景写一首诗,指明这里的妙处,有点类似贾宝玉为大观园留题对联。此时的王维,无心仕进,一心经营辋川别业,也由此创作了中国山水诗史上的不朽名篇。
王维对朝廷没有热情,却又不干脆辞职,看起来有点不痛快。其实,成年人的世界没有那么多痛快,王维的时代已经不是陶渊明的时代了。王维与朝廷之间,所有的只是一点芥蒂,似乎也不值当辞职。在某种意义上,士大夫辞官归隐,也是对朝廷的一种抬举。在王维看来,盛唐甚至是不值得那么抬举的。又或许,王维对这个朝廷仍然存有一丝朦胧的希望,舍不得就这么走远。毕竟,他还是那个十五岁就告别了山东老家,满怀憧憬来到长安的少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