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在盛唐,是一件令人羡慕的事。宋人王安石就曾写道:“愿为五陵轻薄儿,生在贞观开元时。斗鸡走犬过一生,天地安危两不知。”能生在盛唐的长安,哪怕只是做一个街头的小混混,也是几百年未必有一次的好运气了。王维不仅生在盛唐,还是盛唐的少年才子,年轻时出入王府,中年时在辋川别业看山写诗,按说是一个运气很好的人了。
可惜,中国历史上的盛世太短了,短得容不下一个人的一生,王安石想象的一生无忧无虑的人,是不存在的。即使是王维这样开元早期的人,也难免临老赶上了“安史之乱”。
“安史之乱”的时候,王维五十五岁,任给事中。给事中是门下省的清要之职,负责审核皇帝的诏书,对不合理的诏书有驳回的权力。唐代这一约束帝王权力的制度,为后世所津津乐道,甚至给了后世的民主制度一些启发。在当时的历史语境下,这个制度表达了皇权对士大夫的尊重。
平心而论,朝廷还是很重用王维的,这个监督性的岗位,非常适合他这样有一定威望的山东士族。有一些权力是朝廷不能让渡的,但朝廷还是尽可能地给了王维应有的礼遇。
这个职位,在朝廷中是个显眼的存在。安禄山打进来之后,当然不会放过他。在叛军看来,杜甫要跑可以跑,王维是必须留下来给他们效力的。即使是破坏文明的野蛮人,这时候也知道找王维这样的人来装点门面,觉得自己的政权也需要一个给事中。
王维对此是强烈抗拒的,为了不在伪政权任职,他不惜残害自己的身体。在关键时刻就可以看出来,王维对李唐还是有感情的。正像《长安十二时辰》里说的,这个长安,我们平时骂它一万遍,但是说要离开它,却怎么也舍不得。盛唐并没能照顾好它的每一个臣民,但在危难时刻,盛唐的臣民仍然尽自己的所能,爱着他们的大唐。
王维越是抗拒,安禄山越是不放过他,强行给他授予了伪职,并把他关押在菩提寺。此时的王维,正如他笔下的息夫人一样,屈辱,无奈,悲伤地怀念着原来的君王。
裴迪来探望他,告诉他,逆贼正在凝碧池作乐。一生热爱音乐,想要为大唐修整乐制的王维,再也无法控制情绪,落下了眼泪。他那已经遥远的少年的梦,终于被彻底地粉碎、践踏。这件事在安史之乱中远不是最悲惨的,却触动了诗人心中最柔软的点。他背着敌人,偷偷地写下了“万户伤心生野烟”一诗。
写这首诗的时候,王维并不知道李唐还有恢复的希望,并没打算留着这首诗做什么凭证,相反,写这首诗是冒着极大的风险的。诗中那种极度压抑的情感,装是装不出来的。诗是不会骗人的,因为它总是在诗人不注意的地方留下痕迹。“安史之乱”平息后,朝廷开始清算陷贼变节的大臣,王维因为也在伪政权的任职名单上,也受到了追究。但是,朝廷看到了他在乱中写下的这首诗,就相信了他对李唐的忠心,相信了他接受伪职实非自愿,因而原谅了他。毕竟是盛唐的朝廷,还是懂诗的,他们懂得诗的意义,相信诗具有反映人心的力量,也懂得诗人的心。他们会看诗,知道写成什么样的诗,是出于忠心的人。盛唐之所以能攀上诗的最高峰,不是因为士人要靠诗博取功名,而是因为就连执政者也能看懂诗。
朝廷不再追究王维,仍然重用他,授予他“集贤殿学士”的荣誉头衔,提拔他做中书舍人,做皇帝的私人秘书。这充分说明朝廷仍然把他视为清流之士,给予极大的信任。王维对此一面感激涕零,一面惶恐不安。他的晚年似乎一直在为陷贼“变节”而忏悔。
其实,王维在“安史之乱”中的表现,没有什么对不起朝廷的地方。他之所以这么做,说到底,还是对这个朝廷有些生分。至于他对这个朝廷的爱,他曾经为这个朝廷吃的苦、冒的风险,他宁愿永远地埋在心底。
唐肃宗回到长安之后,想要重振盛唐的辉煌。在一次大明宫早朝后,同任中书舍人的贾至写了一首诗,歌颂朝堂的威仪,借以歌颂中兴后的大唐。王维、杜甫、岑参都写了和诗。这些在盛唐的滋润下成长的诗人,用自己的彩笔,为盛唐留下了最后的美丽面影。后人把这组诗当作典型的盛唐来瞻仰,其实,这成为人们对那个辉煌时代的告别。
王维最后做到尚书右丞,在尚书省管理兵、刑、工三部,官正四品下。后世称王维为“王右丞”,就是从这里来的。王维活到六十一岁,在临终前,他立下遗嘱,把他的辋川别业捐作了僧寺,以圆满他作为一个佛教居士的心愿。在生命的最后一天,他还给弟弟和好友们写了信,劝他们奉佛修心。据说,他写完信,刚放下笔,就去世了。
与很多人的想象不同,即使是盛唐,也不是人人豪迈,人人热情地歌颂这个盛世。这个时代也有柔情,也有忧伤,也有清冷。那些难免千篇一律的热情歌颂,往往是不容易被后人喜爱和记住的。反而是那些不那么高调的东西,会留在人们的记忆里,记录着这个时代曾经到达过的精神高度。
王维曾经与盛唐相爱,但他终究成为这个时代冷静的旁观者。在纵情山水的皮相之下,包裹的永远是士族的风骨与落寞。
从六朝诗人的手中,王维接过了他们的演出服,在自己的时代舞台上完成了自己的精彩演出;他默默地将士族的气质传给了中唐以后的诗人,自己却被遗忘在了那一片风景中。与李白、杜甫一样,王维也以自己的方式,完成了六朝与中唐之间的转换,履行了一个盛唐顶级诗人的使命。王维仿佛一个藏在背后的神灵,无声地庇佑着此后的诗歌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