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章探讨晚明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阳明学在这个地区的发展主要受到王阳明的弟子欧阳德和邹守益的兴发,在16世纪30年代左右兴起,稍后因为王畿、钱德洪的讲学,加上罗汝芳任宁国知府时的倡导,到60年代,讲会活动达到鼎盛。张居正为首辅期间,是阳明讲学的顿挫期,尤其是1579年召毁书院、禁讲学的举动,对讲学活动造成重创,一直要到万历年间廷议王阳明陪祀孔庙成功之际,随着王阳明及其学术身价的提升,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再度复兴。不过,到万历中后期,呼应着晚明政治的剧变、整体学风的转向,宁国府的阳明讲学活动逐渐衰微,明末各讲所一一倾圮。
至于阳明讲学活动在泾县、宣城县和太平县内的情形,泾县部分以水西会为代表,本章介绍了从水西会的创立、水西精舍的建构、水西书院的扩建、到后期的修复过程,以及后期主领水西讲会最具影响力的学者如查铎、翟台、萧良榦、萧雍、徐榜等人的事迹与学问,旁及水西讲学者们在泾县所建的其他讲所。阳明学在泾县的发展,曾一度获得当地大多数进士出身的学者们的支持,形成学术专擅的局面。在学术上,这些学者虽然深受王畿的影响,但都持较折中的态度,主张修悟兼备,强调实事实行,这不仅响应了时议对讲学的批判,更符合讲学领袖们的官绅身份。天启年间,书院中的祠祀有了转变,标志着程朱之学的兴起,也看到赵仲全、赵健父子之学在泾县取得影响力的过程。
宣城的讲学历史主要以志学书院和宛陵精舍为中心,在王畿和罗汝芳倡导下从事讲学,当地活跃的学者有贡安国、沈宠、梅守德、沈懋学、郭忠信等人,都是属于当地高层文人。但这波讲学风潮显然在晚明中断,从文字记录,进入晚明(万历以后)我们只能看到陈履祥、施鸿猷等一群布衣学者们零星的活动,已失去高层文人和地方官员的支持。
《太平县志》的记载让我们看见太平县曾经存在着许多讲会活动,包括杜质的杜氏宗族主持的九龙会、与周怡家族关系密切的拾一会,以及邵汝行等邵姓学者主盟的五松会。这些讲会并不是进士级士人的聚讲,而是与家族和乡镇生态有密切关系的组织,可能也都更接近教化民众的乡约。
[1] 黎晨修,李默纂,《宁国府志》,明嘉靖1536年刊本,上海:上海古籍书店,1962年,1982年重印,卷2,4b~8a页。
[2] 当然记录不全也可能是黄宗羲学术选择的结果,参见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
[3] 《明史》,卷283,7276~7277页。亦见,John Dardess,A Ming Society,pp.220~221。
[4] 见梁国治,《钦定国子监志》,台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3年,卷33,13a页(362页)。
[5] 嘉靖二十年(1541),邹守益五十一岁,因逢九庙灾,上疏力陈上下交修之道,触怒世宗,遂落职归。关于邹守益的生平及历任官职,参见耿定向,《东廓邹先生传》,见《耿天台先生文集》,卷14,10a~29a页(353~362页)。耿定向记邹守益曾任南京国子监祭酒,并言:“先生遵成宪,申章矩,立号册,俾出入相友,淑慝相规劝,歌诗习礼,六馆士相庆得师。”宋仪望为之撰写的行状也述其担任南京国子祭酒时,兴起教化,一时士习丕然。
[6] 戚慎,宣城人,字汝初,嘉靖十六年举人,二十三年进士,仕终楚雄知府,卒于楚雄,从祀名官。见《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1,13a页(859页)。
[7] 《宁国府志》对张棨(字士仪,别号本静)的记载如下:八岁能属文,十岁遍治诸经,十三岁居父丧,哀恸执礼如成人,十七廪诸生,究心时务慨然有经济志。欧阳德为南祭酒,讲学,往从之,言下领悟,继从邹守益、钱德洪、王畿诸公游,锐意研求圣人可学而至,归筑室,聚徒讲论,兴起学多众。倡建水西精舍,多延名儒,岁主讲会,由是水西之学名天下,年三十二卒,祀乡贤。见庄泰英,《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91b~92a页(1518~1519页)。又见施闰章,《修葺水西书院记》,收入《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8b~10a页(754~757页)。
[8] 王汝舟(字济甫)的生平,载查铎,《王处士安吾行状》,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内阁文库藏明万历三十七年序刊本影印,1991年,卷9,13b~16b页;又见《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卷18,16a~17a页(1501~1503页)。
[9] 周怡,《与王济甫》,收于《周恭节公尺牍》,见《周讷溪先生全集》,道光二十年燕翼堂刊本,卷2,20a~21a页。
[10] 即宝胜寺、崇庆寺、白云寺。见《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5,22a~22b页(275~276页)。
[11]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12a页(761页)。
[12] 根据邹守益《水西精舍记》,诸生敛金构居于宝胜寺(上寺)之左,而当道病其隘也,拓于殿之右。明道堂与退省楼之建亦见邹记。邹记收于《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2a页(740页)。
[13] 刘起宗,巴县人,嘉靖中以南京礼部郎知任宁国府。见《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7,17b页(1260页)。
[14] 载《王阳明年谱》嘉靖三十三年条,见《王阳明全书》四,182页。邹守益的《水西精舍记》:“刘侯遣俞生堂、翟生佑、王生汝舟,以征言曰:是役也,翠崖黄公肇之,濯溪闾公宏之,方泉赵公成之,三侍御右文之功为至崇也,扫石焚香以祀圣天子作人之休,而泾邑邱尹时庸、蒋丞怀行、孙簿镆实督之。”俞堂、翟佑、王汝舟是当地诸生,其传可见于《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18,17a~17b页(1503~1504页)。翠崖黄公是提学御史黄洪毗,濯溪闾公是巡按御史闾东,方泉赵公是继黄洪毗之任的提学御史赵镗。邱时庸时为泾县知县,蒋怀行是县丞,孙镆是主簿。见《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13,16b页(1090页)。
[15] 泾县地方志编辑委员会编纂,《泾县志》,北京:方志出版社,1996年,624页。吴景贤,《安徽书院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126~127页。
[16] 施闰章,《修葺水西书院记》,见《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9a页(755页)。
[17]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6b~7a页(750~751页)。
[18]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7a~7b页(751~752页)。
[19]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7b页(752页)。
[20] 查铎,《水西会条》,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卷末,赵绍祖识。
[21] 时在万历十二年十一月。
[22] 《明神宗实录》,卷142,4a~5b页(2645~2648页)。
[23]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7b页(752页)。
[24] 沈德符,《万历野获编》,卷24,608页。《明神宗实录》,卷83,1752页。
[25]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7b~8a页(752~753页)。
[26] 查铎,《水西会条》,1a~4a页。
[27] 见《水西会条》卷末,赵绍祖识。
[28] 据称中举消息传来,查铎犹偕同志聚讲,抵暮而罢,可见其对讲学的热诚。《宁国府志》,康熙12年刊本,卷18,92b页(1520页)。
[29] 查琪,《明故中宪广西按察司副使先考毅斋查公讳铎行实》,载《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2b页。亦见张应泰所著的行略,同附《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另外,当时水西会友及查铎门人的姓名,可参看翟台所写的祭文,附《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祭文,8b~9a页。其中洪潭焦公即焦玄(伭)鉴,亦即查铎《送王仙里赴任吉安序》(《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6,36a~38a页)文中所记焦兵部子明。焦玄鉴,《宁国府志》记作焦元鉴,乃避康熙之讳而改,字仲明,太平县人,曾闻王畿、钱德洪在浙讲新建之学,裹粮往师之,创台山精舍与诸生相切劘。隆庆戊辰年(1568)进士,授户部主事,终仕兵部主事。见《太平县志》乾隆21年刊本,卷6,22a页(471页)。
[30] 见查琪所著查铎之行实,《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3b页。
[31] 见张应泰所著《行略》,载《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6a页。
[32] 查琪,《明故中宪广西按察司副使先考毅斋查公讳铎行实》,载《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7b页。
[33] 翟台,《水西答问》,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后赵绍祖识。
[34] 查铎,《贺震川翟君重膺恩典序》,载《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25a页。
[35] 沈懋学,《考溪集序》,载《郊居遗稿》,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5,1a~2b页。
[36] 翟台,《水西答问》,2b~3a;7b~8b页。
[37] 翟台,《水西答问》,23b~24a页。
[38] 翟台,《水西答问》,2b页。
[39] 王畿说他“世情本淡,亦是资性带来”。载王畿,《与萧以宁》,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26b页。
[40]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580页。
[41] 萧良榦,《稽山会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卷末,赵绍祖识。
[42] 萧良榦,《稽山会约》,台北:艺文印书馆,1967年,卷末,赵绍祖识。
[43] 以上三书,作者所见版本分别为《学测》,1917年翟凤翔等据道光赵氏本影印本巾箱本,《拙斋十议》和《拙斋笔记》,台北:新文丰出版公司,1985年。
[44] 《宁国府志》,康熙12年刊本,卷18,94b页(1524页)。
[45] 萧雍,《赤山会语》,卷末,赵绍祖识。
[46] 萧雍,《赤山会语》,2a页。
[47] 萧雍,《赤山会语》,5b~6a页。
[48] 他反驳“世儒尊称新会(陈献章)如所谓舞雩,三三两两,勿忘勿助之间,时勤歌咏,所微不足;于河东(薛瑄)、余干(胡居仁)者,谓其仍宋儒穷理之说,未能脱洒”之说,强调穷理之不可废,并认为薛瑄处于系狱议死之际,能不为所动,夜读《周易》不辍,虽陈献章也不过如此。萧雍,《赤山会语》,16a~17b页。
[49] 萧雍,《赤山会语》,4b页。
[50] 萧雍,《赤山会语》,14b~16a页。
[51] 《宁国府志》,康熙12年刊本,卷18,94b~95a页(1524~1525页);亦见《白水质问》,卷末,赵绍祖识。
[52] 《宁国府志》,康熙12年刊本,卷18,94b~95a页(1524~1525页);亦见《白水质问》,卷末,赵绍祖识。
[53] 徐榜,《白水质问》,卷末,赵绍祖识。
[54] 徐榜,《白水质问》,6b页。
[55] 徐榜,《白水质问》,7b页。
[56] 徐榜,《白水质问》,2b、1b、6b页。
[57] 夏珂(西冈,句容人)为泾县儒学教谕,见《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13,18a页(1093页)。
[58] 查铎,《贺学博夏西冈膺奖序》《水西纪别叙》,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27b、28a、33b~35a页。
[59] 查铎,《贺学博夏西冈膺奖序》,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28a页。
[60] 查铎,《赠小渠张学博摄泾交代序》,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20a页。
[61] 萧雍,《与弟登论学》,载《赤山会语》,6b页。
[62] 查琪,《明故中宪广西按察司副使先考毅斋查公讳铎行实》,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终,6a~6b页。
[63] 见萧雍,《赤山会约》,卷后,赵绍祖识。
[64] 王涵(仙里),泾县人,以太学生谒选,由光禄擢江西按察司,又补吉安别驾。曾与查铎、萧良榦等人聚讲,其二子惟材、惟慎受业于查铎。查铎,《送王仙里赴任吉安序》《太学生王廷楠墓志铭》,见《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36a~b页;卷9,8a~11a页。
[65] 许国与查铎同举嘉靖四十四年(1565)进士,焦玄鉴举隆庆二年(1568)进士,萧良榦举隆庆五年(1571)进士。见查铎,《送王仙里赴任吉安序》。又查铎:“嘉靖岁甲子(1564),予与焦职方洪潭、萧宪副拙斋、王别驾仙里得侍公(许国)读书台山山中。”查铎,《碧鸡篇序》,见《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6b页。
[66] 查铎,《进修说》,见《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8,20a~22a页。
[67] 吴景贤,《安徽书院志》,见《泾县志》(1996年版本),624页。关于蓝山书院之创建,赵绍祖:“(徐榜)既从事于水西,复与萧方伯拙斋经营蓝山书院。”见《白水质问》,卷末,赵绍祖识。
[68] 赵仁基,《泾川书院志》,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1995年,777~778页。
[69]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18,16a~17a页(1501~1503页)。
[70]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10b页(758页)。
[71]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95a~95b页(1525~1526页)。诸书多已散佚,在嘉庆五年赵绍祖整理时,仅存家规和二卷语录。赵仲全,《梅峰语录》,上海:商务印书馆,1936年,卷末,赵绍祖识。
[72] 赵仲全,《梅峰语录》,卷末,赵绍祖识。
[73] 赵绍祖说:“公不甚主良知之学,特以所相与游者,皆此中之高儒硕行,虽小有抵牾,而不存彼我之见耳。” 赵仲全,《梅峰语录》,卷末,赵绍祖识。
[74]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66b~67a页(1468~1469页)。
[75] 邓琪棻任泾县知县时间为1674—1680年,见《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13,23b~24a页(1104~1105页);其传见同书,卷16,20b页(1376页)。
[76] 雍正元年贡生赵淳、职监赵椿、生员赵预重建,仍沿明道、仰止旧名,唯熙光楼、退省所及号舍未修复。《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10a页(757页)。
[77]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10b~12a页(758~761页)。
[78] 三乐书院在学宫左方,是雍正元年由知县李玫所建,8年圮于水,知县刘干重修,改名义学。《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29a页(795页)。
[79] 《泾县志》,嘉庆十一年刊本,卷8,12b页(762页)。
[80] 萧雍,《赤山会约》,卷末,赵绍祖识。
[81] 赵仁基,《泾川书院志》,777页。
[82] 《宁国府志》,清嘉庆二十年刊本,卷19,6b页(609页)。
[83] 《王阳明全书》四,185页。
[84] 《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刊本,卷19,5b~6a页(609页)。
[85] 姜台任宣城知县的时间为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三年(1562—1564),宛陵精舍兴建于此时期。
[86] 吴景贤,《安徽书院志》,126页。
[87] 吴景贤,《安徽书院志》,126页。
[88] 王畿,《宛陵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2,25b页。
[89] 罗汝芳,《盱坛直诠》,台北:广文书局,1977年,230~231页。
[90] 贡汝成,字玉甫,一字宗圣,号湖涯。正德八年举人,嘉靖中,官翰林院待诏。博极群书,尤深于礼学。其传见罗洪先,《明故登仕郎翰林院待诏湖涯贡君墓表》,见《念庵文集》,卷14,10b~14a页;聂豹,《登仕郎翰林院待诏湖涯贡公墓志铭》,见《双江聂先生文集》,卷6,59a~62b页。
[91] 王畿,《与贡玄略》,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17b页。
[92] 查铎,《学觉窥班序》《祭贡受轩师文》,见《刻毅斋查先生阐道集》,卷6,2b页;卷9,23a~25a页。
[93] 查铎,《祭贡受轩师文》。
[94] 《明儒学案》对他的描述:“师南野、龙溪。主水西、同善之会。”同善会是宁国县的讲会。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579页。
[95] 查铎,《学觉窥班序》。
[96] 查铎,《祭贡受轩师文》。
[97] 查铎,《祭贡受轩师文》。
[98]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581页。
[99] 《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刊本,卷28,11a页(844页)。
[100] 汪尚宁,字廷纯,号周潭,其传见方扬,《都察院右副都御史周潭先生汪公行状》,载《方初庵先生集》,台南:庄严文化事业有限公司,1997年,卷9,10a~20b页。
[101] 王畿,《周潭汪子晤言》,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3,5a~6b页。
[102] 王畿《水西精舍会语》记:“嘉靖丁巳(三十六年)春,先生赴水西之会,周潭汪子偕诸友晨夕周旋浃旬而解。汪子因次集所与答问之词,执简以请曰:‘宁执侍先生久矣,先是癸丑(三十二年)会于郡城,辱先生示以研几之旨。’”载王畿,《水西精舍会语》,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3,6b~7a页。
[103] 周怡,《寄陈明水》,载《讷溪先生文录》,见《讷溪先生全集》,卷4,48b页。
[104] 黄宗羲,《明儒学案》,卷25,580页。亦载王畿,《别言赠沈思畏》,亦《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6,15a~16b页。
[105] 王畿,《与沈思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24a页。
[106] 梅守德修,《宁国府志》,明万历年间刻本,北京:中国书店,1992年,卷12,987页。
[107] 王畿,《别言赠沈思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6,16a页。
[108] 王畿,《别言赠沈思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6,15a~16b页。
[109] 《宁国府志》,明万历年间刻本,卷12,986页。
[110] 周怡,字顺之,号都峰,后改讷溪,别号都华野人。吴达可编,《周恭节公年谱》,见《周讷溪先生全集》,1a页。
[111] 屠砰石即屠羲英,字淳卿,宁国县人,嘉靖三十五年(1556)进士。授户部主事,历祠祭郎中,督学浙江,后升南光禄卿改太常寺,转祭酒。《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24b页(1384页)。
[112]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19,16a~17a、8a~b页(1369、1548页),亦见萧良榦,《拙斋笔记》,15a~16b页。
[113] 沈懋学,《与徐觉斋观察》,见《郊居遗稿》,卷6,21b~22b页。
[114] 沈懋学,《复王龙溪先生》,见《郊居遗稿》,卷8,3b~4a页。在《寄罗近溪先生》书中,沈懋学也直言论学应从正常垂训,不应假借禅锋等,见《郊居遗稿》,卷7,21a~22b页。
[115] 沈懋学,《上王龙溪先生》,见《郊居遗稿》,卷6,15b~18a页。
[116] 见沈懋学,《答徐鲁源》,见《郊居遗稿》,卷8,6a~7a页。
[117] 徐大任,1568年成进士,授工部主事,以工部侍郎致仕。方志记其历官中外皆以廉称,常权知京兆尹,出俸禄置田数百亩赡太学生。致仕归里后,研究理学,清介恭谨,虽位列卿贰,所居仅蔽风雨。詹沂,1577年进士,授新建知县,改拜给事中。在张居正夺情廷议事件中,詹沂屡次表态反对张居正,张居正颇憾之,迁山东副使,后裁冗员、勒归里。后来,起为奉化县知县,累迁至都察院左副都御史。见《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14a~16a页。
[118]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88a页(1511页)。
[119] 沈宠的卒年,见“中央图书馆”编,《明人传记数据索引》,台北:“中央图书馆”,1978年,179页。贡安国与沈宠同年卒,见沈懋学,《郊居遗稿》,卷7,8a~b页。
[120] 杨起元:“及旴江罗近溪先生来守宁国,则先生年六十矣。”罗汝芳守宁国是在嘉靖四十一年至四十四年间,因此推算杜蒙之生在弘治年间。载杨起元,《明逸儒黄峰杜先生墓志铭》,见《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明万历二十四年序刊本影印,1990年,卷3,42a~42b页。
[121] 见杨起元,《明逸儒黄峰杜先生墓志铭》,载《太史杨复所先生证学编》,东京高桥情报据日本宫内厅书陵部藏明万历二十四年序刊本影印,1990年,卷3,42a~b页。
[122] 罗汝芳于嘉靖四十四年(1565)上北京述职,入觐大学士徐阶,见国子司业张居正,觐事毕返宁国,未几,前峰公卒,奔归,四年后(1569)母亲去世。见程玉瑛,《晚明被遗忘的思想家:罗汝芳(近溪)诗文事迹编年》,台北:广文书局,1995年,47、70页。
[123] 时在万历十九年(1591),见杨起元,《明逸儒黄峰杜先生墓志铭》。
[124] 例如,王畿告诫梅守德:“密窥吾执事,举措应感,多失之轻,一切咲语,未免随众泄漏,主宰处,欠明定坚凝”;“吾弟此生行持,知无别路可走,但向来尚从解悟而入,不离识神,虽时参校外典,尚在言诠上讨求,日逐应感,精神尚有怠缓,虽处静时,不能当体凝寂,未免假借于物以相胜,勉强支持,非昏沉则散乱,无可奈何,任之而已。若如此挨排过日,虽百年有何了期。”王畿,《与梅纯甫》《答梅纯甫》,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19a、20a页;又如告诫沈宠:“闻诸士友云,吾执事近亦颇有牵情之病,幸密察而痛省之,若情欲一节,尤当闭关,养德养身,莫切于此,此同心之誓,吾道之望也。”王畿,《与沈思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23b页。
[125] 王畿,《与贡玄略》,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2,17b~18a页。
[126] 《祁门县志》(王让等纂修,清道光七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以文台为陈履祥字;施闰章亦记其字为文台,一号九龙;邹元标则说其“字光庭,学者称文台先生”。《祁门县志》,清道光七年刊本,卷23,15b页(910页);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2b页;邹元标,《文台陈先生传》,见《邹子愿学集》,卷6,100b~102a页。
[127] 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4a页;《宁国府志》,清嘉庆二十年刊本,卷19,6b页(609页)。
[128] 邹元标,《文台陈先生传》,见《邹子愿学集》,卷6,101b~102a页。
[129] 邹元标,《送文台陈先生谒选序》,见《邹子愿学集》,卷4,87b~88b页。
[130] 据邹元标之文,陈履祥乃在邹元标归田八年之后至云庐相访,而邹元标于万历二十一年(1593)移疾归吉水,故时约在万历二十八年(1600)左右。
[131] 王让,《祁门县志》,清道光七年刊本,卷23,15b页(910页)。
[132]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宣之云山,盖九龙传经台在焉。”卷18,99a页(1533页)。
[133]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5,3b页(38页)。
[134] 王畿,《明儒经翼题辞》,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5,16a~17b页。
[135] 王阳明于龙场一悟,乃以默记五经言证之,莫不吻合,因著《五经臆说》。载《王阳明年谱》正德三年条下,见《王阳明全书》四,84页。
[136]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28,8b页(847页)。杜质是王畿、钱德洪的学生,太平县人,见下文。
[137]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96a~b页(1527~1528页)。
[138] 《宁国府志》,康熙十二年刊本,卷18,96a~b页(1527~1528页),98b页(1532页)。
[139] 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4a页。
[140] 金砺,字霜镡,河南西华人,万历三十五年至三十八年为宁国知府。其传见《宁国府志》乾隆十八年刊本,卷17,17b页(1280页);卷16,17b页(994页)。
[141] 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4b页;《施氏家风述略续编》,9b页。
[142] 施闰章,《施氏家风述略》,5b页。
[143] 关于这些晚明讲学的特色,见本书第八章讨论,以及吕妙芬,《儒释交融的圣人观:从晚明儒家圣人与菩萨形象的相似处及对生死议题的关注谈起》,载《“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2期(1999年),165~208页。
[144] 施鸿猷与汪有源两人有陈门颜曾的美称。施闰章:“九龙先生及门八百人,以公及汪惟清先生为左右手。”《施氏家风述略》,4a页。
[145] 《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刊本,卷28,3a、9a页(845、848页)。
[146] 《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刊本,卷19,6b页(609页)。
[147] 《施愚山先生年谱》:“里邑故有同仁馆,为罗旴江先生讲席,府君力任修葺,岁每二会,率以为常。”《施愚山先生年谱》,卷3,3b页。亦见《宁国府志》,嘉庆二十年刊本,卷28,4a页(845页)。
[148] 太平县参与讲学的儒者,早期有谭潜(1520年进士),是湛若水的学生,与邹守益、王畿论学,并参与水西会、新安同志会等。最有名的学者是周怡,王畿的学生,因直言上疏触帝怒,廷杖下锦衣狱,后得释,官历太常少卿,南京国子监司业,复召为太常少卿提督四裔馆,未至,病卒于途。周怡的弟弟周恪(1555年举人),从兄周怿(1551年荐授易州同知),曾分别学于邹守益、王畿,参与讲学。这些是太平县获取功名的讲学者,其传参见《太平县志》,彭居仁等修,魏子等纂,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台北:成文出版社,1985年,卷6宦业21,13a~15a页(453~457页)、21a~21b(469~470页)。
[149]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2a页(497页);6a~b页(505~506页)。
[150] 杜质,字惟诚,号了斋,少补诸生,家甚贫,师贡安国,并与王畿、钱德洪游。邹善督学东鲁时,特聘其主讲席。方志记其:“每登讲堂,惟以至诚相感发,满座改容。”著有《明儒经翼》一书。见《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1b~2a页(496~497页)。
[151] 王畿称其为“泾阳杜氏”,王畿,《太平县杜氏族约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3,33a~34a页。又方志记载泾阳乡有九龙庵,嘉靖中期为约所,并有王畿和钱德洪作的会约序。见《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8寺观38,2a页(961页)。
[152] 成立时间早于嘉靖三十四年(1555)。见下文。
[153] 王畿,《书太平九龙会籍》,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录》,卷7,37a页。
[154] 王畿,《太平杜氏重修家谱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3,31b~33a页。
[155] 王畿,《太平杜氏义田记》,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7,16a~18a页。
[156] 王畿,《太平杜氏义田记》,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7,16a~18a页。
[157] 王畿,《太平杜氏义田记》,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7,16a~18a页。
[158] 王畿,《太平县杜氏族约序》,见《龙溪王先生全集》,卷13,33a~34a页。
[159] 王玺,字信之,号心印;杜应成,字曰人;杜应理,字伯明。三人的传记,见《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2a~2b页(497~498页)、6a~6b(505~506页)。
[160] 周怡出身太平县望族,家族的从兄弟中习举业者至少有周怿、周怡、周憍、周恪,周怡、周怿、周恪相继成进士。周怡于1543年言获罪系诏狱五年,后获释。周怡师事邹守益和王畿,是太平县著名的阳明学者。见周怡,《谕族众合祀直言》《求燕翼堂记事状》,载《讷溪先生杂录》(见《周讷溪先生全集》),卷2,20a~21b、22a~23b页,及《周恭节公年谱》。
[161]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2b~3a页(498~499页)。
[162]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5a页(503页)。
[163]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4b~5a页(502~503页)。
[164]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7b页(508页)。关于五松寺坐落于长寿乡,见同书,卷8寺观38,1b页(960页)。
[165]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3b页(500页)。
[166]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7a~b页(507~508页)。
[167] 《太平县志》,乾隆二十一年刊本,卷6儒林22,7b~8a页(508~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