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县和泾县、宣城县同属于宁国府讲学区,所不同的是,太平县讲学者中取得科举功名者较少,[148]大多是一生未仕的布衣学者。根据《太平县志》,县中的讲会曾相当兴盛,包括:丹台会、东华会、九龙会、拾一会、五松会等,[149]但每个讲会的历史都不悠久,资料也很有限,可能与其规模小,且未受官府资助扩建成书院有关。其中一些讲会显然与乡党宗族的关系密切,下文根据所见资料,介绍县内的九龙会、拾一会和五松会。
九龙会由杜质兴办,[150]地点在太平县的泾阳乡。[151]这是太平县内成立时间较早,[152]主要以杜氏宗族为主的讲会。杜质曾告诉王畿关于九龙会成立的因缘和参与成员:“昔闻先生(王畿)之教,归而约诸乡,立会于九龙。始而至会者惟业举子也,既而闻人皆可以学圣,合农工商贾皆来与会。”[153]可见此会是杜质受到王畿的启发而成立的,其成员则从士子扩增到包括地方各行各业的人士,有乡约的性质。
杜氏宗族的规模相当大,颇具组织。他们的族谱可以上溯数百年,入明之后还二度重修族谱,王畿说他们是“聚族而居,父子伯叔兄弟咸在,出入则同,吉凶庆吊则同,序事则同堂,会食则同席。”[154]这个宗族也因为王畿的鼓励而设置了义田和义仓,事情的原委如下:嘉靖三十四年(1555)王畿主讲水西会,杜质偕族党同志二十余人赴会水西,并邀请王畿等人赴九龙会,当时贡安国、周怡、吴崇本、王汝舟 等人也都随同王畿赴九龙会,那次聚会参与人数多达二三百人,其中多杜氏族人。杜氏父老,因感九龙地隘,请王畿等人入杜氏祠,以终讲业。在这次聚讲中,王畿倡议置义田、设义仓,后来杜氏族人果然敛四百多金,置义田八十余亩,筑义仓于祠旁,由族长杜望主持岁敛,每岁有祭祀、同姓族会、校生童课艺,并资助乡党中之鳏寡孤独与贤而贫者。[155]据王畿所记,杜氏义田之设在地方上颇具影响力,“乡人闻而慕效,各置义仓,敛散悉如杜氏之规,数十里之内,翕然仁让之风,可谓盛矣。”[156]万历五年(1577)王畿再到太平县,杜质复率子弟谒见,并请为杜氏义田作记。[157]
这个宗族还有自己的族约,从王畿的《太平县杜氏族约序》中可见,杜氏族约的内容有九项,依次是:识本心、原伦理、端礼教、勤本业、禁奢靡、息争讼、弭盗贼、置义仓、崇会规。其中“崇会规”之“会”极可能指九龙会而言,因为王畿说明:“欲行此约,而无会以联属人心,则涣而无统,故以崇会规终焉。……欲父兄子弟之贤必本于讲学,始能正心修身以齐其家。”[158]可见是希望以举会讲学教化来落实族约的精神,这正是九龙会成立的主要目的。而族约以“识本心”为首,强调心为修身之本,也颇有阳明学的意思。
九龙讲会的主要学者,除了杜氏族人,也有杜质的门人和朋友。上文我们提及杜蒙和毕心坡在万历十九年(1591)左右一同兴起九龙会,杜蒙可能是杜氏族人。《太平县志》也记载了一些参与九龙会的学者,包括:杜质的弟子王玺,以及杜应成、杜应理兄弟。王玺曾为太学生,杜应成兄弟是邑庠生,均未获功名,而以讲明理学修身为务。他们参与的讲会并不仅止于九龙会,杜应成兄弟还参与五松、陵阳、天柱等讲会;王玺活跃于太平、泾县、宣城、旌阳、留都等地的讲会,与士绅交游,据说“弟子受业者,凡数百人”,在当地享有“理学名儒”的尊称。[159]
拾一会与周怡的家族关系密切,[160]从所见资料无法判断这是个宗族内类似乡约的聚讲,还是纯属文人的讲会,不过提倡者多为周家子弟。拾一会的创建者是周可宗和胡嘉亨。周可宗是周怡的侄子,也是太平县著名的理学家,其传记言其“质性醇笃,总角时即谨守礼容”,曾因邑庠师王一贯得闻王艮之学,体认亲切,砥行甚力。他最喜爱的是宋儒周敦颐的主静无欲之学。[161]胡嘉亨是周可宗的好友,他一生不屑为举业,潜心理学,因而共同创拾一会讲学。这两人虽未获功名,但在地方上具有乡绅般的影响力,除了建拾一会,又建祠祀,方志记载:“境内诸媛之节烈者,皆与可宗辈为倡和,无位而民信之,质成者不之官而之亨。”可见其在地方上的声望和领导力。[162]
周可宗之学虽未有著名弟子传世,但《太平县志》记道:“邑中理学一脉自周如仙(即周可)后,人共推酿元云。”酿元即周志乾,周志乾之学主张“入圣贤学,须静悟为要,居恒常嘿坐体认”,与周可宗相近,两人又同姓,很可能属同族。[163]后来,拾一会又在周万年的手中复会,周万年是周怡的嫡曾孙,他以绍承先人志业、明古学为己任,再度修举拾一会。另外,周万年也修葺当地的学宫、创制乡约、建节烈祠等。由以上资料可见,拾一会的倡建和修举与周怡的家族有密切的关系,周可宗和周万年终生为布衣,在地方上仍是文化学术的重要领袖。
五松会举行的地点应在长寿乡的五松禅院,[164]此会由邵汝行出资所倡。邵汝行曾从游杜质之门,以理学自任,后于新安听焦竑讲学,甚投合,其子邵朴元即拜焦竑为师。[165]邵朴元与周汝登、耿定向、焦竑等名儒交游,曾主讲白鹿洞书院,洞悉濂洛关闽之精义,一生家居讲学。[166]同乡学者尚有邵士元,其祖邵藖曾受业邹守益,邵士元恪守先训,参与讲学,并捐田十亩以助六县同仁大会之费。在资助族人、推行乡约、改善风俗等地方事务,多有贡献。[167]
从以上诸讲会,我们看见太平县内的讲学同样因为邹守益、王畿等人讲学而兴盛,早期的周怿、周怡、周恪都曾从游于邹守益和王畿,杜质和九龙会也因王畿的鼓舞而创立,稍晚的邵汝行则是杜质的门人。太平县诸讲会在地域上各有所属,主要受到该地区家族和学者的支持。五松会在长寿乡,主会者以邵汝行等邵姓学者为主;九龙会在泾阳乡,杜质的家族是主要支持者,目的在整合、资助、教育族人。拾一会与周怡家族关系密切,我们看到周氏这个仕宦家族在地方上的持续影响力,周家的周怡、周恪(1551年举人)、周怿(1551年荐授易州同知)都是研习理学、取得功名的学者,这个家族算是太平县内的理学世家,其后代周可宗和周万年虽未入仕,却仍保有对理学讲学的热诚,以及对地方学术文化的影响力。《太平县志》的记录让我们看到明末理学在一些布衣学者当中被传讲与实践的情形、讲会如何与家族活动和家学传承互动,以及此地与整个宁国府学术风尚的密切关系。同样地,此地讲会的发展也与整个宁国府区的讲学风潮一致,均在明末快速衰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