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深刻再现和数字艺术(1 / 1)

电视正在衍生出各种各样的媒介属性。这些媒介属性有:凭借录像机长期保存节目的属性,对节目日益增加的控制力,文本的整合,借助互联网的互动,有线电视上日益增加的节目选择余地,凭借全息术而获得的第三维度(迄今为止,全息术是这些逆转之中最不为人所知的逆转,虽然全息图像早在20世纪40年代末期就已经制作出来了)。当我们考虑这些媒介的属性时,我们发现,它们早就存在于人类的感知和传播之中了。对长期保存的追求,在千万年前的洞穴画中已经表现出来。文本的出现稍晚,但至少可以追溯到几千年前埃及的象形文字中。对环境日益增加的控制力、人与人的互动、对第三维度的感知,各自以不同的方式构成我们生存所必须的条件。它们是媒介功能的预兆,是媒介的功能所必需的前提。

这些属性是媒介演化强有力的出发点和目标。我在“人性化趋势”理论中对此进行了描述。这些属性和后视镜、近距离透镜和新近的过去,几乎都没有关系。后面这些东西既可能分散我们的注意力,又可以使我们更好地定向,但是它们常常是两者兼而有之.我们在新媒介的环境中初步寻找到一点感觉时,常常会遇到这种兼而有之的情况。人类生存和传播中这些基要的成分驾驭着媒介演化的方向。麦克卢汉说再现的时候,心里想到的最深沉、最重要的东西,就是这些成分。正是这些重要的属性,使他能够以他典型的漫不经心而深刻睿智的口气说出这样的话:汽车再现了“身披闪光铠甲的骑士”(McLuhan & McLuhan,1988,p.148)。如今,正是这些重要的属性使我们能够说,录像机再现了许多东西,包括阿尔塔米拉、拉斯考克和萧韦等洞穴画。如此深刻的再现所能够达到的广度和精度,正是四元说给我们提供的最了不起的机会之一。事实上,一般地说,辩证法的三段说里面找不到这样的机会。

再者,四元说多样的可能性促使我们多一些思考。换言之,四元说是一个“酷”的工具,正如麦克卢汉的一切洞见、构想和比喻是“酷”的工具一样。比如,我们可以思考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感知属于第三维的属性?一方面,对第三维的感知是人类属性中最久远的属性,已如上述(因为显而易见,它比人类的历史还要久远);另一方面,到了19世纪和以后的媒介中,这样的感知却成了参与最少、再现最少的属性呢?我能够做出的最好的回答是:虽然第三维是我们前技术环境的成分之一,这一点不容争辩,但它可能并不是最重要的成分,它不像照片演化过程中再现的运动、声音、即时性等属性那样重要。照片的这些属性是从稳定、无声、黑白、延迟成像等属性慢慢演化出来的。此外,在两维的透视幻觉中,第三维也再现得很好。自从文艺复兴以来,西方艺术一直在搞两维幻觉,照片自然对第三维构成威胁。用我上一章探讨的“补救性媒介”的话来说,视觉媒介中真的缺乏第三维,因此它不可能产生多少弥补第三维的需求。相反其他属性的缺乏倒是需要弥补的。

而且,这仅仅是一个例子而已。仅仅是媒介四定律中的逆转这一条定律,仅仅是这条定律的一个方面,仅仅是用它来研究电视这一种媒介而已。这说明,这四条定律需要很多工作——不是那种马马虎虎、虎头蛇尾的工作,不是那种懒懒散散、未经训练的研究工作。许多人批评麦克卢汉时,就企图要我们对他的工作做如是观(见Edmundson,1977。他给麦克卢汉的画像是:用“松散、粗疏的胡言乱语”说话)。相反,我们应该对这种批评反其道而行之,应该绞尽脑汁,牢牢把握自己的求知欲和想象力,使之踏上一个令人振奋的征途。我禁不住还要补上一句,我想,人必须要有想象力,有求知的热情,以便献身于研究工作。如果没有这种精神,批评他的人感觉到的那种烦恼,是可以理解的。

媒介四定律需要我们献身的这种工作,成为数字时代的一个标志。这个标志,是电视逆转而为个人电脑和互联网的又一个特点。电视不用人费劲。你只消靠在沙发上看就行了。这并非一定不好。相反是有好处的,我有一篇文章就是《看电视的好处》(“Benefits of watching television”,Levinson,1980)。有的时候,拥有随意使唤、又不费劲的媒介,那真是不错的(关于“无所事事”只看电视的好处,见McGrath,1997)。但是,电视这个好处,又削弱了它作为教育工具的效益。看电视的人可能会因为某一个节目而受到思想激励,甚至会因此而产生灵感,这是第三章和第九章探讨内容的又一个例子。电视的利弊说明,“媒介即讯息”这个命题,最好是这样来理解:“媒介”的影响不会是单打一的。

与电视相对,个人电脑需要经过训练才能用好,互联网也是这样。训练可以是自我培训。我长期以来就看到,学习用电脑做事有一个最好的老师:学的人要有一个真正的问题去解决,或一项真正的工作去完成(这肯定是学会上网的最好办法)——这也是学习。客观需求是断裂点和逆转的标志,这一点不仅适用于电视的运作方法,而且广播、电影和照片也是这样。实际上,电报之后的一切媒介都需要学习。当然,书籍本身也是需要学习的(看书就需要识字)。

如果传统文科的目的,就是在一个依靠文化素养推动的世界里把我们培养成为创造力充分得到开发的公民,那么我们就可以说,如今的数字艺术是开发创造力必备的条件。所谓数字艺术不仅指互联网的内容,而且指寻找并利用网络内容所必需的训练和知识。至少在新千年的头五年里,要成为全面发展的公民,数字艺术是必备的条件。

新型的数字艺术不仅强调知识,而且强调要知道如何去学习知识。这就是说,最基本的求知形式就是实际动手干。这和杜威教育哲学的重点是一致的。这种教育哲学恰如其分地和他的名字联系在一起。其极端形式是:知识等于行动。这和麦克卢汉的一个号召也是一致的。他希望老师是“冷”的——起促进作用,而不是长篇大论地说个不停。老师要鼓励学生参与。这和许多理论家的主张也是一致的。从杜威、蒙台梭利到皮亚杰的理论家们,都提倡积极主动学习的美德。

因此,网络教育成为学习如何在网上学习的教育。就网络教育扭转被动的、以讲座和书本为基础的教育这一点来说,它和任何一种具体学科(比如历史或哲学)的教育没有区别。它这个逆转过程和电视逆转而为互联网的过程是平行的。实际上,我们联合教育公司总是向学生说明——网络教育和网上的任何东西在滥觞期都需要解释——在网上学习一门课程,实质上是两个方面的学习。不仅要学习广告上打出的一门课程,而且要学会如何学习。更进一步说,是要学会在网上立身行事、把握自己。网络的极大发展使每个有电脑的人上网都轻而易举。网上信息的广度、深度和具体度,都可以和教室里、大学图书馆里的信息一比高低。也许我们正在进入这样一个时代:学校正规教育的许多目的和范围将要过时,除了它官方认可的学位之外,它的许多东西恐怕都要过时。你学习上网不必到学校去求学,你学习许多门课程也不必坐进教室。上下课的铃声不再界限分明,而是融为一体,文凭和学问的分离日益明显,我们也许会看到学位走向衰落。教学负责人已经忧心忡忡地注意到,学电脑的学生正在退学去从事报酬丰厚的职业,比如网络设计师之类。这些职业看重才能,而不是文凭,认为才能是至关重要的要求。这是对的。毕竟,比尔·盖茨是没有大学学位的。

然而,如果要正确理解麦克卢汉的媒介四定律,我们在考虑数字时代时,就不能只将其当作四元说的终点,说这个时代只集中关注20世纪万神殿里的电视、教育、书籍等载体。除此之外,数字时代还是一个发射平台,一个原子反应的起点,许多假设的时代正在接踵而至。

迄今为止,本书考虑的是数字时代的早期岁月。麦克卢汉洞见在数字时代的发展势头上给人的教诲,我们已经在四面八方看到了。

在下一节里,我们将转向数字时代到达发展极限后的情况,看看它到达发展周期的终点后会是什么样子。我们将要问一问,它逼近终点时会变成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