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是名副其实的后视镜殿堂,因为我们在网络上做许多事情,包括旧的事情和新的事情,而且是用新的方式做事情。我们听互联网上的“在线音频播放”,怎么能不把它当作收音机呢?我们在网上做研究时,怎么能不把它当作图书馆呢?我们把网上聊天室当作咖啡厅时,哪里会感觉到扭曲呢?
在一个重要的意义上,我们可以说,上述后视镜并不产生扭曲。这些例子提请我们注意:步入未来时眼看过去,是有好处的。就是说,后视镜像暗喻一样,有助于我们与新媒介妥协,并感到舒服。我们都知道书籍的价值,在许多方面,网上看文本和书中看文本是一样的。指出这一点,把互联网称作书,就是强调它对整个社会的价值,包括对批评者的价值。那些注意互联网其他方面的批评家,可能就看不到它的好处。
但是,后视镜是一柄双刃剑。在这个意义上,对互联网忧心忡忡的人并没有错。对后视镜和暗喻进行分析之难,尽人皆知。镜子令人目眩,常常使我们看不到新媒介和旧媒介在某些方面是不可比的。我们把网络当作图书馆使用的时候,一遇到死机,一遇到视窗崩溃,就不能读下去,一点办法也没有。手里捧着书看时,根本就不可能“死机”,除非我们突然眼睛失明。我们在网上认识一个人以后,哪怕连她的形象或面孔都能看到,我们也不可能像在面对面邂逅时那样,一眼就能感觉到她许多方面的情况。网上粘贴的照片和播放的面孔都可能是虚假(phoney)的(Phoney 这个字能给人启示,它和telephone相关,来自打电话时声音失真的虚假)。我们躺在海滩上,脚下戏水,用掌上电脑欣赏“在线音频播放”的样子,和听微型收音机是差不多的。不过有一点不同,掌上电脑比收音机要贵十倍乃至一百倍。大浪冲走掌上电脑时,大多数人会感到痛心。和冲走收音机相比,掌上电脑被冲走是重大的经济损失。
但是,如果我们把后视镜置入它原来的环境,即汽车里去考察,就产生这样一个问题:什么时候看后视镜,什么时候看前面的路况呢?如果看后视镜的时间太长,只看新媒介和旧媒介的关系,那么我们就会迎头撞上没有看见的、难以逆料的后果。另一方面,如果我们死死地盯着前方不动,眼睛里看不到、脑子里想不到我们来自何方、曾经去过哪里,我们就不可能知道正在向什么地方前进。
如果用后视镜来导航,走向未来,那就不仅需要准确的信息,即用镜子照射我们刚刚去过的地方,而且需要某种指示或判断方式,来确定过去的哪些东西与我们的前程相关。因此,我们的情况就更加复杂了。如果我们在后视镜中看到一棵静态的枫树,同时有一辆风驰电掣的汽车正要超车,两者相比,枫树与我们的前程就没有多么大的相关性了。
说到文本固化和文具(stationary and stationery)的问题,请考虑“电子墨水”的理念。其思路是:可以用这种墨水在厚度和柔韧性上都足以和纸张媲美的薄膜上写字。这种“纸”上涂有一层带电子的颗粒,微粒的状态随电子场的改变而改变。只要用特定的工具,我们就可以在上面涂抹或修改。这样,我们就从固定在传统纸张上的文本中解放出来,享受到无纸文本的各种好处(Levinson,1989)。关于“电子墨水”,我曾经提出过一些初步的设想。
在后视镜里扫一眼,你就可能得出这样的结论:“电子墨水”是理想的解决办法。在带屏幕的电脑上进行文字处理和文本通讯时,这个办法就像用纸张书写一样方便。然而,仔细一看就会发现,我们在电脑上看到的东西,并不是刚刚过去的环境中关系最重大的东西。因为传统纸张上的文字的长处之一,就是它的稳固性(stationary)。其中的“a”就是“a”,不会变化。我们设定,而且社会上很多人已经习惯依靠这个设定:书报杂志上的文字任何时候都在等待着我们,始终和第一次看见时一样,将来任何时候看也是这样。因此,纸张作为稳固的文具,书籍作为可靠的处所——这个功能至少和它们的方便性一样重要。和电脑相比,稳定不变也是传统文具的一个优点(详见Levinson,1998)。当然,将来我们开发出的电子文本,也可能会具有与纸上文本一样的安全性和连续性。实际上,将来的电子文本可以在解放文本的同时,并不减少其可靠性——但是,如今的电子“墨水”和“文件”仅仅是通过后视镜看到的墨水和纸张。这个后视镜堵塞了原来关键而可取的静止成分。
说到可取性,媒介分析的一个方面就进入了前台。这是贯穿本书很大篇幅的一个主题。但是,我们已经看到,麦克卢汉明确否定它是媒介研究的目标之一,比如他说过的“价值判断不适合”(见Stearn,1967,p.286)。他说自己不做价值判断,而且只探索不解释(见本书第二章)。我在这里和其他地方都争辩说,他不但解释,而且始终进行着价值判断(见Levinson,1981a)。比如他说:“希腊人对视觉的强调增加以后,他们就疏远了原始艺术。新兴的电子时代如今在重新发明这种原始艺术。”(McLuhan,1962,p.81)显然他做了价值判断,具体地说,他对希腊人经历的变化做了否定的价值判断。他这个价值判断的特点,对其著作只有好处,虽然他对此予以否认。
所以,按照麦克卢汉实际之所为,而不是按照他曾经的说法,我们在下一节里将把他的后视镜思想护送进新千年。我们将讨论如何使用这些后视镜,以便使用旧媒介时注意更好地兴利除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