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夏天,我和麦克卢汉在他家附近的树林里散步,一群小松鼠跟着我们。他说:“大多数文人都把知识当作手电筒,不是用它来照亮世界,而是让它反射回来,把自己弄得眼花缭乱。”
这是所谓“光照射”方法的一个极端例子。它比无用的、自我欺骗的光还要糟糕。这种自我欺骗的光,来自眼球外面,而不是来自内部。内在知识经过外化以后,再反射回来,就像手电筒光线反射回眼球一样。借助这个方法,麦克卢汉试图改进他自己和我们大家对媒介的理解。1960年,麦克卢汉在《理解新媒介研究项目报告书》里说:“我自始至终使用马赛克研究方法,这种方法是让光线穿透(through)研究的环境,它主要不是用光线去照射(on)环境。”(p.11)
但是,这不仅仅是一种研究方法。
来自眼球内部——而不是像手电筒光那样反射回眼球也好,来自天空也好,透过窗户穿透进来也好,最终透过电视屏幕也好,麦克卢汉都认为,媒介里的“光透射”比普通的自然光照射在世间万物上,要深刻得多,“光透射”要求人的参与度要大得多。因此,他认为,屋子里的内容在光线断断续续的照亮之下并不是那么有趣。相反,发出这些光线的电灯泡却要有趣得多(“媒介即讯息”的另一种说法)。同样,按照他的观点,看印刷在书上的东西(除非是有插图的手稿)和看电影一样,都有一个固有的特点:参与度比较低。相反,看电视的参与度却比较高。电视是与电灯泡对应的视听媒介——光线是穿透电视屏幕,而不是像放电影那样反射光线。结果,看电视的时候,“图像自己投射到收视者身上”(With Carpenter,1960,p.x)——电视成了放映机,人成了屏幕。难怪电视要求人的参与度非常高。
意味深长的是,个人电脑带有“光透射”的味道。
这是不是能在一定程度上说明电脑令人震惊的发展速度呢?在过去的几十年里,电脑使前数字文化(pre-digital culture)开辟疆土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唯一能够与之比试的,只有20世纪50年代与广播电影唱对台戏的电视。
地球村的比方,处处皆中心无处是中心的比方,从直觉上来看,即使不像水晶那样清澈透明,也是一望而知的。“媒介即讯息”和“声觉空间”这两个比方却有所不同。虽然从直觉上来看,这两个比方的意思根本就不清楚,但是其指向却是清清楚楚的。至于“光透射”和“光照射”的分别,似乎是有趣而典型的分别,不过其重要性似乎被大大夸张了。麦克卢汉寻找的,似乎是这个方法在媒介中的表现,以及它对媒介的影响。不过,这好比听说“光阴似箭”就到空中去寻找测量箭速的钟表一样。
他这个比方和现实的混合使人不安。它渗透在麦克卢汉的一切研究工作之中。这是他思想锋芒的一部分。他的媒介二分对子,尤其显露出这种锋芒,比如“光照射”对“光透射”,还有更加著名、相互交叉的“热媒介”对“冷媒介”。冷热媒介是下一章考虑的内容。
在此,我们将会看到,“光照射”和“光透射”的区别有相当价值。作为一种工具,它可以解释新媒介的兴起和影响,可以进一步说明麦克卢汉研究方法的一些基本材料和成分。但是我们希望,这种说明不是手电筒式的反射。我们在第二章里已经讨论过这个研究方法的材料和成分。
我们从麦克卢汉的另一条路子说起,这是和第二章略为不同另一个视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