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处皆中心”的观念显然与地球村、无形无象之人和声觉空间相关。麦克卢汉的“全息”思维和写作方式,不仅适用于他那种书里套书的表达方式,而且适合他横跨几本书展开思想的表达方式,包括与他人比如卡彭特合著的书。书里套书的例子是《谷登堡星汉》(1962)中107种等距离的章节。实际上,这些思想及其在书中散布的格局,构成了一个处处皆中心的文件。《数字麦克卢汉》可以被视为这个文件中的一幅配有文字说明的快照。
卡彭特(Carpenter,1872/1973,p.3)明白宣示了无形无象之人和处处皆中心的关系。他说:“电视上尼克松无处不在,这是新柏拉图主义有关上帝的定义。”(参见本书第五章)。他接着说:上帝是“处处皆中心,无处是边缘的存在”。麦克卢汉也发表过类似的言论。他的说法更加人性化,追溯到过去的一种广播媒介——电台。他转述洛威尔·托马斯[1]的话说,“洛威尔·托马斯曾经说过:‘在广播上讲话的时候,你无处不在。’”(Global Village,with Powers,p.70)这句话的要点是,至少对圣奥古斯丁城[2]的居民来说,电台和电视上没有实体的人是处处皆在的人。
对上帝的祈求尤其适合处处皆中心的广播,如电台和电视的广播。与此相对,个人电脑和网络的非集中化比广播还要更加深刻。从广播受众的角度来看问题,在特定的半径内,他们在任何地方耳闻目睹的任何东西,是同样轻松的。广播的确有一个源头或中心。这个中心扮演的角色,不仅存在技术方面的问题。驱车离中心太远,收听的节目就听不到了(除非建立了中继站或网络)。中心的角色还有一个决定播放内容的问题,这是更加重要的问题。因此,和上网浏览的内容几乎有无止境的选择不同,广播节目的选择是非常有限的,就是今天看有线电视的美国人也没有多少选择。况且,许许多多浏览和使用网页的人每天都在制作和修改网页。与此相对,广播电视的内容,却是由数量相对要少得多的专业人员制作的。对受众来说,他们具有高高在上的优势。由此可见,在广播的环境中,无中心的观念既是事实,也是幻觉。
但是,我们可以看看20世纪最后二三十年的历史。我们将会注意到,除了个人电脑的革命之外,广播尤其是电视也不如以前那么集中化了。过去美国只有三大电视网,到了1990年却有了六家。直到80年代末,绝大多数电视观众只看其中的一家。但是以后越来越多的观众收看有线电视网。70年代中期录像机发明之后,看录像带的人越来越多。他们自己挑选节目,在自己的电视屏幕上看,而不是看由中央网络或中心站提供的节目。“扣应”节目(“call-in”program)来临之后,听众和观众可以提问题。这就增加了非集中化的受众的力量。
然而,说到无时无处不在这一属性,闪烁的电视屏幕和噼啪作响的喇叭都不与互联网相比,互联网用户不是信息点的被动接收者,而是积极的搜寻者和发送者。
[1] 洛威尔·托马斯(Lowell Thomas,1892—1981),美国评论家、作家、新闻记者、探险家和演说家,从事新闻工作40余年,有著作50多种。据说,其听众数量前无古人。
[2] 圣奥古斯丁城(Saint Augustine),美国连续有人居住历史最长的城市,位于佛罗里达州的东北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