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马天主教廷认为,中心的观念对人类的福祉极其重要——未必一定是以地球为中心,但是必须是以某一种东西或某一个地点为中心。所以他们在1600年把布鲁诺[1]烧死在火刑柱上。哥白尼[2]的日心说对亚历山大城托勒密[3]地心说的挑战,就已经让罗马天主教廷身受不起了。所以红衣主教贝拉明(Bellarmine)和巴贝里尼(Barberini,即后来的乌尔班八世教皇)等人群起对伽利略施加压力,说明利害,哄骗他放弃根据新的天文观测而做出的结论——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他照办了。但是对罗马教廷而言,这场胜利得不偿失。因为伽利略的书继续从欧洲各地的印刷机汹涌而出,里面的观点还是原封不动。从我们所了解的实际情况来看,当时要处死他的可能性是不存在的。其罪行的冲击力虽然严重——用一个中心代替另一个中心总是令人不安的——但不足以危害天主教信仰的核心。布鲁诺的主张是,不仅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就连太阳也不是宇宙的中心。他大大超越了哥白尼的日心说。他猜想无数的星星本身就是太阳,各自带着绕行的行星。因此,每一个星星都是独立的中心。无数中心的宇宙当然就是一个无中心的宇宙。布鲁诺拒绝放弃自己的理论,加上他是修士,这就使问题更加严重。在教会的心目中,他的离经叛道是背叛教会。拒绝放弃异端邪说就离死不远了。但是,匆匆处死他所要打击的目标,却是他那个使人极其不安却诱人而合理的思想。
如今,进入新千年之际,我们不但发现布鲁诺的思想合理,而且在哈勃望远镜传回来的遥远恒星的图像里找到了证据。我们不会觉得这种发现特别使人忧虑。也许,我们已经从寻找中心转向宇宙大爆炸的研究和理论,我们寻找大爆炸从哪里开始——如果确有大爆炸的话。也许,我们之所以生活在无中心的宇宙中而更加泰然自若,那是因为我们日益生活在一个无中心的世界上——从信息的观点来看就是如此。我们这个行星上的电脑显示屏,不如宇宙里的星星数量繁多。但是,每当我能坐在连线的电脑前时,我就置身于一个中心。我这个电脑上的数据“行星”,可能要超过宇宙中环绕任何恒星运行的行星。
麦克卢汉看到了这个离心的过程。他开始衡量其效应,衡量离心倾向在印刷、广播和电视时代的影响。他的话带有典型的夸张成分,但是其真实性是不可否认的:“城市不复存在,只能作为吸引游客的文化幽灵。任何公路边的小饭店加上它的电视、报纸和杂志,都可以和纽约、巴黎一样,具有天下在此的国际性。”(With Parker,Counterblast,1969)
这句话不完全对。因为直到今天,虽然任何地方的个人电脑在提供信息方面,比最大的城市图书馆提供的信息都要多,但是纽约、巴黎仍然给人提供食粮——满足味觉和其他感官的食粮。这是比较小的物质中心里无法得到的食粮。
不过,我们的故事暂时告终,我们的电脑终端先说到这里。
首先,为了看看我们是如何来到这里的,我们要追溯一下“处处皆中心”的观念是如何成长的,从麦克卢汉审视的大众媒介开始,然后再看看自从他去世以来的几十年里,新媒介发展的情况。
[1] 乔丹诺·布鲁诺(Giordano Bruno,1548—1600),意大利思想家、自然科学家、哲学家、文学家,勇敢地捍卫并发展了哥白尼的太阳中心说,批判经院哲学和神学,反对地心说,被宗教裁判所判为“异端”并烧死在罗马鲜花广场。
[2] 哥白尼(Nicolaus Copernicus,1473—1543),波兰天文学家,现代天文学创始人,提出地动说即日心说,推翻了托勒密的地心说。
[3] 托勒密(Clandius Ptolemaeus,约90—168),古希腊天文学家、地理学家、光学家,著有《天文学大成》《地理学》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