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章一道,始于殷商,兴于秦汉、盛于明清。篆刻印章的鉴赏,简言之,宋元以前以时代论风格,明清以后以流派论成就,重在个人风格。作为篆刻艺术欣赏的前提,我们应遵循“深入浅出、溯流求源”的法则。我们所欣赏的篆刻艺术,从表面上、视觉上感受到的是一枚枚朱红的印迹,然而它却有着丰富的内涵和深厚的渊源,它集中表现了中国书法、印学学理、特殊的材质等诸多内容,而后由有着较高的传统艺术修养以及印学修养的人充当主体,使这种形式变成了一种纯粹的审美行为。透过印章的表面,体现出中国艺术家博大精深的审美精神与审美情感,辐射着中国艺术之魂。所谓深入浅出,就是要先从识别中国古文字起,特别是识别篆书字体、结构,观摩陶器花纹、铜鼎器铭文、秦砖汉瓦、封印、竹简、碑文、古玺等作为提高欣赏能力的知识积累,培养艺术欣赏的兴趣。因为印章的出现,最初并非因为可爱好玩,而是因为有用。从殷商交换的凭证,到秦汉时代政治权力的标志,它的功能是实用的。唐宋之际,收藏风兴起,于是出现了鉴藏印、斋馆别号印等,印章似乎跻身于审美领域了。印章发展到明清之际,形制日趋完善,但篆与刻还是有分工的。明代文彭的出现,起到开启由艺术家代替匠人时代的作用,自篆自刻,跳越了艺术创作的龙门,悠然腾身于诗、书、画之间,在操作上完成了从篆到刻一气呵成的直接创造;在性质上实现了从实用到赏玩的价值转换,从此,篆刻以纯艺术的身份参与到我国的审美历史中。可以这样认为,印章的历史,始于殷商;印学的历史则始于明代的文彭。文彭之后,我国的艺术领域中才有了一个新的独立学科——印学,方才有众多的痴迷耕石的篆刻家,使印章这古老之树春意盎然。既然篆刻进入到艺术领域中,那么它的艺术价值就必须具有欣赏性,即“可耐玩”。一方好印必定要“耐玩”才行。而“耐玩”的东西不仅要美,更要有“气味”。绘画求“气韵生动”,而印将“气”“韵”都落实到“味”上。具体的讲落实到篆与刻的两个过程之中,我们欣赏一方印章,不在乎是闲章还是官印,不在乎是吉语印还是鉴藏印,关键在于印文、章法、刀法这些要素,因为由此可见到作者的天赋与修养功底。
篆法、章法和刀法是构成篆刻艺术的主要条件。明代朱简在《印章要论》中说:“印先字,字先章;章则具意,字则具笔。刀法者,所以传笔法者也。”[1]所以篆刻要成为一件艺术品,三者必须具备,而篆法、章法和刀法,相互关系密切,共同形成一件艺术品的整体。
1.篆法
传统印章文字主要用篆书,所以称为篆法。其实是印章文字的书法。古代印章,古玺用大篆、汉印用缪篆(一种笔画屈曲缠绕的篆书),也有用鸟虫书的。宋元以来多用小篆,还有一种将篆书笔画折叠均匀,填满印面,称为九叠篆。近代有用隶书、草书、楷书入印的。镌刻印章,必须识别字体,尤其是篆书,要了解字体的源流、文字的结构规律,才能将文字正确地组合在印面中,不致在文字上造成错误。其次,镌刻印章,必须有书法艺术的修养。明清著名篆刻家,大都是书法家,他们讲求以书入印,要求刀中见笔,笔中有刀,刀笔相生,因而使篆刻融化书法,借以增添其意境和趣味。
2.章法
篆刻的章法即印章文字的安排和布局,即所谓分朱布白。印章在很小的范围内,以不多的文字,表现其艺术魅力,因此要求文字富有变化,其布局要丰富多采而有艺术性。印章的布局大致分虚实疏密、欹侧均衡等艺术规律。其具体运用,往往以增减、屈伸、挪让、呼应等方法来灵活处理。清代篆刻家将虚实疏密关系总结为疏可走马、密不通风、计白当黑等布局规则。即借虚以见实,以虚衬实,虚实相生,以得到意境深邃、回味无穷的效果。欹侧是参差欹侧的变化,均衡则求匀称的效果,欹侧与均衡是相反相成的,即所谓欹正相生。要达到欹正相生的效果,布局时必须注意轻重、起伏、呼应、离合的关系,使参差不齐中求得统一和谐。章法除利用文字的安排外,还可利用笔画的粗细肥瘦、边框栏格的安排以及击边的方法使其有残缺趣味,这样便会取得章法的灵活多变。
3.刀法
篆刻家奏刀于石面,下刀的方法不同,产生刀痕的面貌也不相同,所以刀法可以增加篆刻艺术的趣味。明清著名篆刻家无不重视刀法。明代朱简《印章要论》说:“吾所谓刀法者,如笔之有起伏,有转折,有缓急,各完笔意,不得孟浪。”[2]古人镌刻印章用刀如用笔,以刀代笔,所以刻印刀又称铁笔。古代论印的著作将刀法分为:单刀、复刀、反刀、飞刀、涩刀、舞刀、切刀、留刀、埋刀、补刀等。也有将它分为:正入正刀、单入正刀、双入正刀、冲刀、涩刀、足刀、留刀、复刀、轻刀、埋刀、切刀、舞刀、平刀等。近代篆刻家邓散木认为上列这些刀法,有的成立,有的不成立,如果实际运用,则须因时制宜,不能一概而论。所以刀法因人而异,由于派别的不同,在用刀上也有差异。清代皖派篆刻家善用冲刀,线条挺健,刀笔相融,流畅自然,线条风格流动奔放。浙派篆刻家喜用切刀,刀痕顿挫起伏,沉着痛快,线条风格生拙古朴。刀法的讲求,是印章迈进篆刻艺术时代的一大特点。
4.款识
篆刻艺术的附带部分。刻在印侧的称为边款或旁款,刻在印章顶端的文字称为顶款。秦汉和秦汉以前印章,未发现铸刻有款识文字。隋代官印,有在印背加刻铸造年月日的,世称背款,应是最早的印款。篆刻家在印侧面刻款识文字,始于明代。印款除刻作者姓名和镌刻时间外,还有题识和其他词句,很像中国画的题跋。款识的书体有楷、草、隶、篆、行书等,此外还有刻图像的。文字有阳文、阴文,初期刻法用双刀,以后大都单刀直下,风格各不相同。印款本身也是艺术品,它和印面篆刻可互相争辉,达到相得益彰的艺术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