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源性肠道功能障碍是指控制直肠的中枢或周围神经损伤导致的排便障碍。如脑、脊髓、周围神经病变,导致的排便障碍。
肠道护理技术主要应用于各种原因导致的神经源性大肠,应根据不同的神经源性大肠采取相应的肠道护理技术。
肠道护理技术的目的是帮助病人建立排便规律,消除或减少由于失禁造成的难堪,预防因便秘、腹泻与大便失禁导致的并发症,从而提高病人的生活质量。
一、反射性大肠的护理
反射性大肠(上运动神经源性肠道)临床表现为便秘。是S2-4以上脊髓损伤,反射弧,低级中枢良好,排便反射存在,**性肛门张力。
特点:局部刺激能排便,通过训练可定时排便。康复护理技术:包括指力刺激、腹部按摩、肠道功能训练等。
1.指力刺激
可协助病人左侧卧位,示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润滑油,缓缓插入肛门3~4厘米,用指腹一侧沿着直肠壁顺时针360°转动。每次指力刺激可持续15~20秒(一般少于1分钟),直到感到肠壁放松、排气、有粪便流出。如果发现病人肛门处有粪块阻塞,应先用手指挖便方法将直肠的粪块挖净,再进行指力刺激。注意自主神经反射异常。
2.腹部按摩
让病人屈膝,放松腹部,护士用手掌自右向左沿着病人的结肠解剖位置(升结肠、横结肠、降结肠、乙状结肠)方向,即自右下腹、右上腹、左上腹、左下腹做顺时针环状按摩。
3.肠道功能训练
盆底肌训练、腹肌训练、模拟排便训练。
盆底肌训练:病人取仰卧位或坐位,双膝屈曲稍分开,轻抬臀部,缩肛提肛,维持10秒,连续10次,每天练习3次,促进盆底肌功能恢复。
腹肌训练:常用方法有仰卧举腿训练、仰卧起坐训练等。
仰卧举腿训练:身体仰卧,手臂要紧紧贴着身体两侧,下腹要缩紧。把双腿举到与地面尽量垂直,要保持状态5秒钟。对于不能举腿者,要指导或协助老人尽量做举腿的动作。两腿要尽可能并拢伸直并要有意识的收紧下腹。尽量地用腹部发力,膝关节可以稍微的弯曲。
仰卧起坐训练:
(1)仰卧位。两脚伸直并拢,两手手指交叉放置颈后。
(2)腹部肌肉收缩,抬头、抬胸至坐位,再慢慢躺下复原。
(3)重复次数根据个人的情况而定。
(4)仰卧起坐有困难者,可用双手向上摆动帮助起坐。
(5)如不能起坐者,抬头也可以,以后逐渐抬胸起坐。
模拟排便训练:根据病人以往排便习惯安排排便时间和环境,选取适当的排便姿势,最好坐位,嘱病人深吸气,往下腹部用力,模拟排便。应每日定时训练,有助于养成定时排便习惯。
4.药物使用
药物可使用通便剂,如开塞露、甘油等,软化粪便,润滑肠壁,刺激肠蠕动而促进排便。在通便药效不佳时,可用小量不保留灌肠促进排便。虽然灌肠可以较快地出现肠蠕动而引起排便,但是长期的灌肠增加痔的发生率、并可产生灌肠依赖、电解质紊乱等。一般只用于其他措施失败以后。
5.饮食与运动
多纤维的食物可以增加和软化大便。还需要保证每天摄入适量的**,每日的饮水量以2000毫升左右为宜。某些水果汁如橘子汁、柠檬汁等可以刺激肠道蠕动,从而促进排便。指导病人适当运动,增强身体耐力,进行增强腹肌和盆底肌的训练。
二、弛缓性大肠的护理
弛缓性大肠(下运动神经源性肠道)临床表现为大便失禁和便秘。是S2-4 及以下脊髓损伤。反射弧被破坏,无排便反射。特点:局部刺激不能排便,两次排便间有失禁。肛门张力乏力。康复护理的目标是保持成形大便,减少大便失禁的次数,养成规律排便习惯。康复护理技术包括手指协助排便、肠道功能训练等。
1.手指协助排便:护士的示指或中指戴指套,涂润滑油,缓缓插入肛门由外向内将直肠内的粪便挖清。
2.肠道功能训练:同上。
3.皮肤护理:
保持床单、被服干净,保证肛周、臀部皮肤清洁干燥,防破损。如出现肛周发红,可涂氧化锌软膏。
4.饮食指导:对于大便失禁的应清淡、规律饮食,禁烟、酒,避免导致大便松散的食物,如辛辣食品等。
肠道护理注意事项:
无论是何种类型的神经源性大肠病变,在进行规律的肠道护理之前,应先将肠道中积存的粪便排净。肠道训练的时间要符合病人的生活规律,并根据病人的情况进行调整和评价。当病人出现严重腹泻时,注意对肛周皮肤保护,防止肠液刺激皮肤发生破溃。室内应及时开窗通风,保持空气清新,去除不良气味。便秘也是导致脊髓损伤病人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主要原因之一,因此应监测脊髓损伤病人的自主神经反射异常的临床表现,并及时排除肠道原因。
由于排便训练需要有耐心和毅力,坚持几周甚至数月,指导病人不要因暂时效果不佳而停止。在训练过程中,注意心理疏导,尊重病人人格,鼓励病人树立信心,减轻病人由于排便障碍带来的精神紧张和心理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