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痰技术又称为气道分泌物去除技术。根据病人的情况采取某些物理的方法,如体位引流、胸壁振动或叩击,并帮助和指导病人进行有效的咳嗽、排痰和深呼吸,借以清除呼吸道分泌物,维持呼吸道通畅、减少反复感染的作用。包括深呼吸,有效咳嗽,叩击,体位引流和振动等方法。
一、呼吸训练
正常人呼吸分胸式、腹式两种,胸式呼吸一般幅度浅,省力,但潮气量小,频率较快,这对于正常人不会有影响,但对长期卧床的病人则会由于长时间浅呼吸造成部分肺不张,痰液集聚,引起肺部感染。腹式呼吸为深呼吸、潮气量大,但较费力,频率也较慢,但可增强膈肌力量,减少气道阻力或无效腔,增加肺泡通气量,提**气量,是预防肺部感染的理想措施之一。
呼吸训练强调主动控制呼吸,通过锻炼,达到增强胸廓的活动,协调各种呼吸肌的功能,增加肺活量和吸氧量。并且可通过影响神经、循环和消化等系统的功能,改善全身的健康状况。
有效深呼吸训练方法:
1.缩唇呼吸运动
可帮助控制呼吸频率,使更多的气体进入肺部,减少呼吸功耗。闭嘴经鼻深吸气直到无法吸入为止,稍屏息1~2秒,经口缓慢呼气,将气完全呼出。呼气时将唇缩拢成吹口哨样形状,缩唇大小以病人舒适,速度以能将距离15厘米左右的蜡烛火焰吹倾斜为适度。
2.随意呵欠运动
是最简单的深呼吸运动,若每5~10分钟故意呵欠1次,使持续吸气约5秒,即能维持适当水平功能残气量。
3.膈肌呼吸
膈肌上下活动可增加肺通气量,有利于气体交换,提高动脉血氧饱和度。护士双手平放于病人腹部肋弓之下,同时嘱病人用鼻吸气,吸气时腹部向外膨起,顶住护士双手,屏气1~2秒。使肺泡完全张开,呼气时嘱病人用口缓慢呼气至完全呼出。
4.腹式呼吸
靠腹肌和膈肌收缩的一种方式。病人取仰位,两膝轻轻弯曲,以使腹肌松弛,一手放在病人胸骨柄部,以控制胸部起伏,另一手放在腹部,以感觉腹部隆起程度,在呼气时用力向上向内推压,帮助腹肌收缩。由鼻子深吸气时腹部徐徐凸隆至不能再吸入气体,憋气约2秒,然后缩唇慢呼气至腹部凹陷,呼气时间是吸气时间的2倍。
5.吹气球
老人可采取吹气球等一些趣味性的深呼吸运动。方法:选合适的气球,容量800~1000毫升。先深吸气,然后含住气球,尽力把肺内气体吹进气球内,直到吹不出气体为止。每次练习3~5分钟,每天3~4次。
二、有效的咳嗽
咳嗽时应短促有力,但并不需要剧烈咳嗽,如咳嗽时气体不是突然冲出,或在喉头发出假声都不是有效的咳嗽。应避免连续无效的咳嗽,既增加病人的疲劳,消耗体力,又达不到目的。
有效咳嗽的方法是病人坐位,双脚着地,身体稍前倾,双手环抱一个枕头,进行数次深而缓慢的腹式呼吸,深吸气并屏气,然后缩唇(噘嘴),缓慢呼气,在深吸气后屏气3~5秒,从胸腔进行2~3次短促有力咳嗽,咳出痰液,咳嗽时收缩腹肌,或用手按压上腹部,帮助咳嗽。咳嗽训练可在早晨起床后、晚上睡觉前或餐前半小时进行。
三、辅助咳嗽技术
辅助咳嗽技术适用于腹部肌肉无力,不能进行有效咳嗽的病人。方法:让病人仰卧于硬板**或坐在有靠背的椅子上,面对护士,护士的手放于病人的肋骨下角,嘱病人深吸气后屏住呼吸,当其准备咳嗽时,护士的手向上向里用力推帮助病人快速呼气,引起咳嗽。
四、叩击排痰法
叩击排痰法是通过叩击背部,促进附着在气管、支气管、肺内的分泌物松动以利其排出。适用于肺炎、痰多的病人、老年人、意识模糊的病人、咳嗽无力的人。
操作步骤:
1.体位的选择
协助病人取坐位或侧卧位来进行。
2.时间的选择
应在进食前30分钟或进食后2小时进行。每次10~15分钟。
3.正确的手势
操作者五指并拢呈弓形,进行胸部叩击时听到硿硿的叩击声。
4.叩击方向与范围
部位与范围要依据病人的病情而定。从背部下部向上部叩击,从外部向内部叩击,使得粘贴在气管壁上的痰液容易脱落.叩击的相邻部位应重叠1/3。避开心脏,**,骨突如肩胛部,脊柱等处。
5.叩击的力度
以手腕力量,力度适中,以不引起病人疼痛为宜。
6.治疗顺序
建议先进行雾化吸入以稀释痰液后再进行叩背治疗,这样痰液更容易被咳出,效果比较好。一般来说,尽量采取雾化吸入—叩背—咳痰—进食顺序进行。若病人咳嗽反应弱,则在吸气后给予刺激——按压及横向滑动胸骨上窝的气管,以使咳嗽。
五、体位引流的方法
体位引流排痰是借助合适的体位,将肺部病灶置于高位,使积聚的痰液引流到大气管,再经口咳出。
(一)操作方法及步骤
1.根据病变部位采取不同姿势作体位引流。将病人置于正确的引流姿势,并且尽可能让病人舒适放松。应随时观察病人脸色及表情。
2.引流时,嘱病人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咳嗽,护理人员用手(手心屈曲呈凹状)轻拍病人胸或背部,自背下部向上进行,直到痰液排尽,或使用机械震动器,将聚积的分泌物松动,并使其移动,易于咳出或引流。每日3~4次,每次15~30分钟。
3.引流治疗结束后让病人缓慢坐起并休息一会。防止出现姿势性低血压的征兆。
(二)注意事项
1.根据病变部位采取适当体位,原则上是使病变部位处于高位,引流支气管开口向下,借重力使痰液顺体位引流至气管而排出。
2.痰液较稠时,引流前应先雾化吸入。间歇做深呼吸后用力将痰咳出,同时轻拍患侧背部有利于痰液引出。
3.引流应在饭前进行,每日2~4次,每次15~30分钟。引流后应清洁口腔,减少感染机会。
4.以下情况不宜做体位引流:呼吸功能不全、有明显呼吸困难的发绀者,近1~2周内曾有大咯血史,严重心血管疾病或年老体弱而不能耐受者。
六、振动
病人取平卧或侧卧位,治疗者以双手交叉取位于肺底部,随病人呼气做自下而上的按摩振颤动作。通过手的快速振动,使胸壁间断的压缩,利于小气道分泌物的排出。
七、挖痰法
常用于急救。病人突然被稠痰堵住咽喉部并发生呼吸困难时,应立即一手用压舌板,金属小勺或牙刷,筷子等物压住病人的舌头,用手帕或小毛巾包住另一手指伸向咽喉部将痰掏出以挽救生命。
知识拓展
排痰机
振动排痰机综合叩击、震颤和定向挤推三种功能,促使肺部及呼吸道的黏液和代谢物松弛和液化,并帮助已液化的黏液按照选择的方向排出体外,由于振动排痰机的深穿透性,产生的定向力可穿透皮层、肌肉、组织和体液,对于深度的痰液排出效果明显。在叩击、震颤或定向挤推工作期间,作用力变化缓和,病人有舒适感,尤其是耐受力较差的病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