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旋律把欢笑进行到底——罗西尼的两幕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1 / 1)

罗西尼是19世纪上半叶最杰出、影响范围最广泛的意大利歌剧作曲家,一生留下近40部歌剧和大量其他作品,其中尤以喜歌剧著称于世。他创作的一系列融入了严肃的正歌剧元素的喜歌剧,从它们诞生的那个时代起就深受人们的喜爱,200年来征服了一代又一代的观众。直到今日,它们仍然表现出经久不衰的活力和强大的艺术生命力。罗西尼还是19世纪上半叶意大利歌剧的旗手,他对喜歌剧所做的一系列耳目一新的新颖改革成为意大利歌剧艺术的一种优秀传统,被他之后的贝里尼和多尼采蒂等人加以继承和进一步发展,对后世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

1792年2月29日,罗西尼在意大利东部沿海小城佩萨罗(Pesaro)的一个音乐世家里出生,这个小城属于教皇管辖地的一部分。他的父亲是个穷困的小号手,母亲是个唱配角的歌唱演员,家境并不富裕。由于童声期的罗西尼有一副好嗓音,他被送入了当地教堂的唱诗班,家族中甚至有人提出让他接受手术,将来当一名收入可观的阉人歌手。罗西尼对音乐有着天生的领悟能力,很早就会演奏圆号、小提琴、羽管键琴等多种乐器。后来,在作曲家朱斯蒂的推荐和资助下,14岁的罗西尼在1806年被送入了博洛尼亚的音乐学校,学习对位法和作曲,开始接受系统的正规音乐教育和训练。在罗西尼满18岁步入成年之前的这段时间,他身处欧洲革命风暴的漩涡中心,目睹了一系列时局的风云变幻,特别是拿破仑的法国军队占领意大利后,意大利民族运动的兴起和日益高涨,对罗西尼一生的生活和创作都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到1810年他18岁毕业时,威尼斯的歌剧院首次上演了他的第一部受托之作、独幕喜歌剧《结婚证书》(La Camibiale di Matrimonio),这标志着罗西尼开始作为职业作曲家,进入歌剧创作领域,并在其后不到20年的时间里,为意大利歌剧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

众所周知,罗西尼是一位极为多产的作曲家。其实,他不但多产,创作的速度也非常快。他在1816年仅用21天就写出了他的喜歌剧杰作《塞维利亚的理发师》(Il barbiere di Siviglia),但这不是他唯一的“速成”杰作。1813年也许是能够用来证明罗西尼在创作上既多产又神速的恰当年份。这一年,21岁的罗西尼为三家威尼斯歌剧院和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写了四部重要的歌剧,并在当年全部进行了首演。先是威尼斯的圣·莫伊斯剧院在1月27日首演了他的独幕喜歌剧《布鲁斯基诺先生》(Il Signor Bruschino);然后,威尼斯的凤凰歌剧院在2月6日首演了他只用不到一个月就完成的第一部正歌剧《坦克雷迪》(Tancredi);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继1812年9月底首演了他的两幕歌剧《试金石》(La Pietra del Paragone)之后,又在1813年12月26日首演了他的新作《奥勒里亚诺在帕尔米拉》(Aureliano in Palmira)。再回到年初,1813年春,威尼斯的另一家著名歌剧院圣·贝内代托歌剧院复演了上一年在斯卡拉歌剧院首演的《试金石》的第二幕,第一幕则改由另一位作曲家写的音乐代替,结果演出并不成功。按计划,本来接下来推出的应该是歌剧院委托作曲家卡尔洛·科奇亚(Carlo Coccia,1782—1873)写的一部新歌剧,但这位作曲家没能在规定的时间内拿出新作。歌剧院无新戏可演,《试金石》的票房又销售低迷,这家老资格的歌剧院立刻陷于濒临倒闭的困境。而在1792年凤凰歌剧院建成之前,它一直是威尼斯进行新歌剧首演的首选剧院。在这种情况下,歌剧院的演出经理人十万火急地找到正春风得意的罗西尼,请求他为歌剧院紧急创作一部歌剧,但留给他的时间仅有一个月,因为必须要赶上这一年的首个演出季。

从正式受托创作第一部喜歌剧起,罗西尼就对喜歌剧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加上威尼斯人似乎很喜欢罗西尼歌剧中的喜剧风格,到1812年底,罗西尼已经为这座城市的拥趸们写了四五部喜歌剧。作为回报,威尼斯也给予罗西尼不小的荣誉。因此,再为威尼斯写一部喜歌剧也是顺理成章的了。于是,没时间多想的罗西尼匆匆选择了当时同样多产的著名剧作家安杰洛·阿内利(Angelo Anelli,1761—1820)写的一个已被人用过的歌剧脚本,仅用了27天(另一说他仅用了18天!)就谱成了一部新歌剧,这就是著名的两幕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L’italiana in Algeri)。五年前,比罗西尼年长17岁的那不勒斯作曲家路易吉·莫斯卡(Luigi Mosca,1775—1824)采用阿内利为他编写的这个脚本创作过一部同名歌剧,1808年在米兰的斯卡拉歌剧院首演后在意大利各地流行过一段时间,但据说在喜剧效果上要比后来罗西尼的同名歌剧逊色不少。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的剧情充满了令人捧腹的喜剧性,大意是:穆斯塔法是土耳其帝国驻阿尔及利亚首府阿尔及尔的最高行政长官,他厌倦了后宫众多妻妾中最受其宠爱的妻子艾尔维拉,又觉得其他妻妾沉闷乏味,于是让海盗首领哈利为他找一位热情、活泼又漂亮的意大利姑娘为妻。为了彻底摆脱艾尔维拉,穆斯塔法决定把她转嫁给自己信任的奴仆林多罗。与此同时,一艘意大利游船不幸遭遇海上风暴,在附近的海岸搁浅,乘客中有一位年轻貌美的意大利女郎名叫伊莎贝拉,她此番出海是为了寻找她失踪了的未婚夫,而他正是被海盗俘获沦为穆斯塔法奴仆的林多罗。当哈利将伊莎贝拉带到穆斯塔法面前时,剧情开始向喜剧化方向发展。穆斯塔法被伊莎贝拉的美貌迷住了,向她大献殷勤。沉着自信的伊莎贝拉却心中有数,知道该如何戏弄这家伙,让他落入自己为他编织的圈套中。为了带着未婚夫逃离,机智的伊莎贝拉哄骗穆斯塔法相信,只有做一个只顾吃喝不问他事的丈夫,才能赢得她的芳心。一心想得到伊莎贝拉的穆斯塔法言听计从,只顾吃喝,全然不顾他周围发生的任何事。利用这个机会,伊莎贝拉带着林多罗胜利“大逃亡”,他们悄悄登上一条船,驶向了回家之路。被戏弄后明白过来的穆斯塔法眼见无法追回他们,只好请求艾尔维拉宽恕,发誓再也不找什么意大利女郎了。歌剧的整个过程充满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喜剧效果。

从创作背景和素材的来源上说,阿内利脚本的内容与历史上和当时曾经发生过的类似真实案例存在一定程度的相似之处。首先,《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部分地与发生在16世纪、后来在欧洲广泛流传的著名传奇——罗克塞拉娜(Roxelana,1506—1558)的传奇有关,具有史学家背景的阿内利可能十分熟悉这个故事。罗克塞拉娜是奥斯曼帝国的苏丹、伟大的苏莱曼二世最宠爱的女奴。历史上有一段时间人们认为她是意大利人,但后来证明她是斯拉夫人,出生于现今乌克兰的罗哈廷(当时属于波兰)。大约在1520年(一说在1523年),她在克里米亚鞑靼人的入侵中被俘,先被卖到了奴隶市场,随后被伊斯坦布尔的君主苏莱曼二世选入后宫为奴,依靠美貌很快受宠,遭到后宫众多粉黛的嫉妒。随着时间的推移,她越发显示出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她故意让苏莱曼二世最宠爱的妾把自己打伤,诱迫苏丹将这位宠妾及其长子——王位继承人穆斯塔法贬黜到远离首都、靠近爱琴海的边远省会。几年后,由于害怕被贬黜的王子谋反篡位,苏莱曼二世下令绞死了穆斯塔法。在铲除了竞争对手后,罗克塞拉娜又用计使苏丹还她自由身,随后成为苏丹的正式妻子,从而加强了自己在宫中的地位,并日益参与到国事管理中,权力越来越大。最终,她让自己为苏丹所生的五个孩子中的一位——赛利姆,继承了奥斯曼帝国的王位,成为新一任土耳其苏丹。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主要角色意大利少女伊莎贝拉美丽又机智,这一特征的原型就来源于罗克塞拉娜;而总督穆斯塔法的原型则是土耳其苏丹苏莱曼二世。几百年来,欧洲反映罗克塞拉娜题材的文艺作品众多,包括音乐、绘画、芭蕾、戏剧、小说等,例如,海顿C大调第63交响曲的第二乐章“Roxelana”就以其命名。其次,阿内利在编写《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剧本时,又在一定程度上参考了当时曾经发生过的一件震惊全欧的真实事件——“弗拉波利-苏伊妮事件”。1805年,一位名叫安东尼塔·弗拉波利-苏伊妮(Antonietta Frapolli-Suini)的米兰贵族少妇在地中海上被阿尔及利亚海盗绑架,后被卖到阿尔及尔的穆斯塔法-伊本-易卜拉欣(Mustapha-ibnS-Ibrahim)的后宫,几年以后才乘一条威尼斯商船回到意大利。这一事件成为当时一件颇有影响的新闻事件,被广泛报道。

1813年5月22日,罗西尼的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在威尼斯的圣·贝内代托歌剧院举行了首演,精彩的演出赢得了观众疯狂般的欢呼,掌声震耳欲聋。接下来的演出也场场爆满。后来,罗西尼自己谈到这部歌剧时曾这样幽默地说道:“我原以为观众看完我的歌剧后,一定会认为我是个疯子。但结果他们表现得比我还像一个疯子。”《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不但在1813年的首个演出季大获成功,而且还挽救了圣·贝内代托这家老牌歌剧院,使其免于破产。在威尼斯获得的成功似乎成了通行证。在这之后,《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迅速流传到意大利各地,所到之处都大受欢迎。没过多久,德国和法国也分别上演了这部喜歌剧,《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也因此成为第一部在意大利境外上演的罗西尼歌剧。借着这部歌剧,罗西尼的声望又获得了进一步的提高。

《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是罗西尼的第一部喜歌剧杰作,也是19世纪初意大利喜歌剧类型中的代表作。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歌剧艺术宝库中最优秀的喜剧杰作之一。《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是罗西尼喜歌剧创作的一个分水岭。首先,罗西尼很早就产生了对风靡17、18世纪的传统喜歌剧的形式进行改革的想法。到1812年创作《试金石》和《软梯》等喜歌剧时,罗西尼实际上已经突破了喜歌剧的传统形式。在翌年创作这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的实践中,罗西尼更是巧妙地融合了意大利喜歌剧和意大利正歌剧(严肃歌剧)这两种歌剧类型,使其明显有别于同时代其他作曲家的喜歌剧,同时体现出两种不同类型歌剧的风格特征。这种摈弃陈旧俗套的大胆创新,为19世纪初已落入窠臼的意大利喜歌剧带来一股新风。在罗西尼之前,还从来没有哪一位歌剧作曲家能够在如此短的时间内,以如此娴熟的手法,将喜剧元素与严肃内容完美地混合在一部歌剧中,并形成一种早期浪漫主义的新的艺术风格。其次,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罗西尼向观众展现了他娴熟运用意大利和土耳其两种风格迥异的音乐的才能。对18世纪到19世纪初的欧洲作曲家(也包括剧作家)来说,东方的土耳其是他们特别喜爱采用的表现异国情调的元素(和题材)。这是有历史原因的。先是中世纪的欧洲出于对异教徒的怨恨,对东方的伊斯兰世界发动了长达200年的数次十字军东征,然后是土耳其人的崛起使包括阿尔及利亚和摩洛哥在内的大片地区处于奥斯曼帝国的强大统治下,受到土耳其庇护的地中海海盗猖獗,严重打击了欧洲的海上贸易。为巩固从中东到北非的势力范围,16—17世纪的奥斯曼帝国的数任统治者都对欧洲(特别是维也纳)发动战争进行报复。到了18世纪中后期,也就是海顿、莫扎特和贝多芬那个时代,情况又开始倒转。1788年前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和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凯瑟琳大帝)联手攻打土耳其。欧洲和土耳其这种长达几百年的相互争斗,成为西方作曲家们(和剧作家)特别喜欢表现的题材,常常被拿来用到他们的作品中。在《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中,罗西尼充分显示出他是一位擅长创作花腔女高音咏叹调和营造管弦乐队效果的魔术大师。他采用美声唱法和华丽的花腔咏叹调,丰富和美化了旋律,曲调优美典雅,音乐充满了机智与诙谐。同时,罗西尼大量采用异国情调的音乐主题,全剧充满了浓郁的东方色彩。他还大胆采用了一些十分明快而又极不寻常的节奏,表现出一种勃勃的生机,令人耳目一新。此外,继他在1812年的《试金石》终场音乐中第一次采用了“渐强”的手法之后,他又在这部喜歌剧中再次使用这一手法,极大地增强了管弦乐队的效果,乐队的配器也掌握得恰到好处。加上剧中人物个性鲜明、场景鲜活生动、情节发展紧张而富有戏剧性,使《意大利女郎在阿尔及尔》成为喜歌剧中的保留剧目,一直在世界歌剧舞台上常演不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