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跃在17世纪后半叶至18世纪初的马兰·马雷(Marin Marais,1656—1728)是法国巴洛克时期的著名作曲家和法国最伟大的低音维奥尔琴演奏大师,在法国音乐史上一直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马兰·马雷年轻时曾向维奥尔琴大师圣·哥伦布(Sainte-Colombe,1640—1700)学习演奏低音维奥尔琴,法国1992年拍摄的一部荣获戛纳大奖的电影《日出时让悲伤终结》(Tous le Matins du Monde)就反映了他们师徒之间的那种紧密关系。马兰·马雷很晚才学习作曲,在1679年他23岁时,马兰·马雷师从吕利(Jean-Baptiste Lully,1632—1687),开始创作维奥尔琴曲等器乐作品。他所写的器乐曲通常都带有一个描绘性的标题。马兰·马雷还是最早创作“三重奏鸣曲”这种曲式的法国作曲家之一。在他一生创作的约650首各类作品中,具有浓郁的正统法国风格的维奥尔琴曲和各种室内乐占了大多数。当今的早期音乐热让古典音乐爱好者特别是古乐迷对马兰·马雷的器乐作品不再像以前那样陌生了,但限于相关有声资料的匮乏,对他的歌剧可能仍然会比较陌生。
马兰·马雷一生只留下了四部歌剧,即与吕利的长子路易斯·吕利(Louis Lully,1664—1734)合写的《阿尔塞德》(Alcide,1693),以及《阿里安娜与酒神巴克斯》(Ariane & Bacchus,1696)、《阿尔西翁内》(Alcyone,1706)和《塞默勒》(Semele,1709)。其中以第三部歌剧《阿尔西翁内》最为著名,它取材于古希腊神话传说《塞伊克斯与阿尔西翁内》。这个神话传说与我们熟知的《奥尔菲斯与尤丽狄茜》一样,是古代西方神话传说中描写男女间恩爱不渝的几个最为美丽感人的爱情故事之一。它有若干个版本,其中流传得最广的版本是古罗马奥古斯都时期的伟大诗人奥维德在他的《变形记》(Metamorphoses,共15卷)第11卷中所做的转述。故事的大意是:启明星之子、塞萨利国王塞伊克斯与风神的女儿阿尔西翁内是一对忠实恩爱、从不分离的夫妻。当塞伊克斯的弟弟不幸变成老鹰后,他决定离开妻子出海远航,向太阳神阿波罗请教神谕。阿尔西翁内伤心之余又为丈夫担心。她是风神的女儿,知道大海的脾气,劝丈夫放弃此行,但塞伊克斯决心已定。她转而恳求与丈夫同行,愿同生死、共命运。为了心爱的妻子的安全,塞伊克斯拒绝了。漆黑的夜晚,塞伊克斯的船遭遇到海上风暴,厄运降临,他和水手们全部被汹涌的巨浪吞噬。塞伊克斯临死前不断呼喊着妻子的名字,直到海水淹没他的头顶。自从丈夫走后,阿尔西翁内整日向天后朱诺祈祷他平安,耐心等候他的归来。天后有感于阿尔西翁内对丈夫的忠诚,派遣梦神托梦给这位不幸的女人,告诉她已经发生的事情的真相。于是,阿尔西翁内在睡梦中看见丈夫对自己说他死了,请她为他流泪。被噩梦惊醒的阿尔西翁内冲向海边,看见了被海浪冲到岸边的丈夫的尸体,悲痛欲绝,决心追随丈夫而去。她呼喊着塞伊克斯的名字冲向了大海。这时奇迹发生了,她和丈夫生出一双翅膀从海上飞了起来。原来,这对恩爱夫妻的不幸命运感动了海神,海神将他们复活,变成了一对翠鸟(一说塘鹅),并赋予他们平息大海和风暴的力量。他们每年冬季在海上繁衍后代,在这个时候,大海风平浪静,好像风神要照顾他们的子孙。在西方,因为这个传说,人们把每年冬至前后七天海洋气候上一个风平浪静的特殊时期称作“平安期”(Halcyon days),意指这对翠鸟夫妻在海边筑巢产卵的时期。
马兰·马雷这部歌剧首演于1706年,距今已经300余年,脚本由剧作家安托万·德拉莫特(Antoine Houdar de la Motte,1672—1731)根据奥维德《变形记》第11章中的塞伊克斯与阿尔西翁内变翠鸟的故事进行了审慎的改编。出于剧情发展的需要,德拉莫特增加了一些关键人物,如巫师福尔巴斯和塞伊克斯的朋友佩利,又把塞伊克斯出海的原因从弟弟变老鹰改成巫师为复仇而实施的一个阴谋,把阿尔西翁内的死从投海自杀改成拔出丈夫尸体上的腰刀自尽。这样的改动一方面增强了故事的戏剧性,另一方面便于在舞台上表现。
由于吕利在17世纪中期建立的法国歌剧的传统与风靡欧洲的意大利正歌剧存在很大不同,后人形容吕利的歌剧是“用音乐写成的悲剧”。到了17世纪末18世纪初,马兰·马雷通过自己的歌剧继承了老师的衣钵,包括《阿尔西翁内》在内,他的几部歌剧全部是“悲歌剧”,在宣叙调和咏叹调上,几乎完全抵制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影响。一方面,在《阿尔西翁内》中完全见不到传统意大利正歌剧中的“清宣叙调”,取而代之的是吕利开创的“有伴奏的宣叙调”,而且更加简洁精练,更加“歌唱化”。另一方面,没有一首咏叹调带有脱离情节的炫技花腔,意大利正歌剧的“返始咏叹调”在《阿尔西翁内》中找不到半点儿踪影。宣叙调和咏叹调之间的衔接更加和谐,更具有连贯性,从而避免了意大利正歌剧的咏叹调常因过分炫技而脱离情节的缺点。但凡事都有两面性。仅就《阿尔西翁内》来说,由于宣叙调采用了乐队伴奏,节奏也相当自由,又颇具歌唱性,反而模糊了咏叹调和宣叙调两者之间的界限,咏叹调的特点不再像意大利正歌剧那么个性鲜明和突出了,这也是法国歌剧的局限性所在。
作为吕利最忠实的门徒,马兰·马雷不折不扣地继承了吕利的传统,几乎将他从老师那里学习来的所有有用的东西都用在了《阿尔西翁内》中。除了上面所说的采用有伴奏的宣叙调和剔除了炫技成分的咏叹调,歌剧的音乐也体现出与吕利一脉相承的特点。从一开始“慢—快—慢”结构的典型法国式序曲,到第五幕剧终时采用一个长长的“恰空”舞曲乐章来结束整个歌剧,都是吕利惯常采用的音乐表现形式,并在后来的拉莫、格鲁克等作曲家的歌剧中延续下来。《阿尔西翁内》中有一些纯音乐的片段,很好地表现出马兰·马雷善于根据剧情营造戏剧效果的音乐创造力。比如在第四幕第三场景表现阿尔西翁内在天后朱诺的寺庙内为丈夫祈祷的结尾处,云雾缭绕中,睡梦之神来到红罂粟铺成的花床前,阿尔西翁内随之进入了梦乡;马兰·马雷在这里用一首简洁的充满诗情画意的“睡眠交响曲”配合这一场景,营造出一种极为安详的气氛。第五幕开始有一段“利都奈罗”,哀婉而凄美,也细腻地表现了夜晚阿尔西翁内在俯瞰大海的花园里思念离她而去的丈夫的悲伤心情。但最为著名也最能展现马兰·马雷音乐创造力的是剧中的“暴风雨”一段。18世纪的法国巴洛克歌剧有不少表现过“暴风雨”的场面,吕利的另一弟子科拉塞(Pascal Collasse,1649—1709)在1689年上演的歌剧《特提斯与佩利》(Thetis & Pelee)中就写过一段“暴风雨”场面的音乐。不过,师出同门的马兰·马雷写的这段“暴风雨”比科拉塞的更为出色。为了让音乐配合舞台上表现的睡神之子假扮塞伊克斯的亡灵向阿尔西翁内诉说他们遭遇的海难,马兰·马雷不仅使用了在当时很少使用的低音提琴,还使用了低音大管、低音维奥尔,甚至还有定音鼓。在强烈而急促的节奏中,乐队奏出了在当时称得上十分大胆的不和谐的和声,用自然主义的模仿手法营造出惊涛骇浪、雷鸣电闪的音乐效果。在后半段,又加入了水手们绝望之下惊恐万状的“大合唱”,进一步把大海的狂暴可怖的气氛推向了最**。这段“暴风雨”音乐所表现出的震撼性效果在当时十分罕见,成为整部歌剧中最精彩的部分之一,难怪1711年路易十四曾点名要在他的宫廷音乐会上演奏这一段。据说后来在纪念吕利逝世20周年重新上演他的《阿尔切斯特》时,把马兰·马雷的这段“暴风雨”也加了进去,足见它在当时多么受欢迎。除了“暴风雨”这一段外,类似的自然主义表现手法在第一幕最后表现复仇女神突然从地狱中冒出夺过祭司手中的火把点燃王宫时也有所体现。在马兰·马雷之后,吕利最杰出的接班人拉莫又在自己的歌剧中对这一手法进一步加以发扬光大。《阿尔西翁内》不但是马兰·马雷最出色的歌剧,也是当时法国最成功的歌剧之一,长期上演,经久不衰。它在吕利和拉莫的歌剧之间搭起一座桥梁,对法国歌剧音乐风格的确立和巩固起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另外值得一说的是,马兰·马雷和向其提供歌剧脚本的剧作家德拉莫特两人大半生都生活在法国历史上最杰出的君主、被称为“太阳王”的路易十四统治的时期。由于当时法国正处于历史上最辉煌的时代,法国臣民对这位君主极力奉承,当时的艺术家在文艺作品里对路易十四歌功颂德是家常便饭。而有“艺术之神”美誉的路易十四也酷爱各类艺术,音乐(歌剧)是其中之一。据说路易十四很关心每一部作品的演出,特别是喜欢在歌剧开始前那些与剧情无关的序幕中,欣赏那些早已成为“惯例”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冗长颂扬。路易十四是马兰·马雷的主要资助人,他在1705年钦点了马兰·马雷。因此,一年以后,马兰·马雷通过《阿尔西翁内》序幕中的暗喻,回报了国王对他的赏识。在《阿尔西翁内》序曲之后、第一幕开始之前,歌剧被刻意插进了一个序幕,俗称“开场白”。其中的主要角色是畜牧神潘和太阳神阿波罗,前者代表战争,后者象征和平,这表面上是预告在两位天神之间即将发生一场战争,而太阳神阿波罗将是最终的胜利者。但纵观整个“开场白”,无论是出场的角色还是叙述的内容,都和下面的歌剧没有一点关联。仅仅在序幕的最后,太阳神阿波罗才用一段一语双关的独白引导出下面将要讲出的故事:
愿这个迷人的演出预示着我的胜利。缪斯(文艺女神),请再讲一遍阿尔西翁内的故事,他们给躁动不安的大海带去平静,他们平息了风暴的怒火,愿他们为大海带来的安宁能惠泽普天之下的整个大地。
序幕里提到的天神之间的战争,暗指1701年爆发的一场争夺西班牙王位继承权的战争。由于西班牙哈布斯堡王朝末代国王查理二世死后无嗣,为争夺王位继承权,英格兰、荷兰与当时十分强大的法国从1701年到1714年展开了一场长达十余年的大战。查理二世曾立下遗嘱,将西班牙王位遗赠给波旁家族的法国国王路易十四的孙子腓力五世。1700年末查理二世病故,路易十四遂宣布孙子腓力五世继承西班牙王位,但遭到英、荷的强烈反对,与神圣罗马帝国结成反法同盟,开始了这场争夺西班牙王权的漫长战争。双方打了十余年不分胜负又开始和谈,对西班牙进行瓜分。最后,虽然路易十四实现了让其孙继承西班牙王位的愿望,但法国的其他利益却受到了损害,而英国却从中占了很大便宜,实力从此上升。1706年《阿尔西翁内》首演时正值法国与英、荷交战时期,所以很明显,剧作家和作曲家用“开场白”中的太阳神阿波罗象征“太阳王”路易十四,并假借阿波罗之口预言那场战争最后的胜利属于路易十四,带有强烈的颂扬意味。同时,歌剧本身所表现的阿尔西翁内和丈夫变成翠鸟给大海带来安宁,也在暗颂路易十四是一位能给世界带来和平的贤明君主。
《阿尔西翁内》首演后受到了公众的热烈欢迎,此后在70年漫长的时间里一直被歌剧院作为保留剧目,长盛不衰,堪称一个奇迹,是整个18世纪法国最流行的歌剧之一。据说法国皇家音乐协会在《阿尔西翁内》长期的演出过程中捞到了不少好处,因此财源滚滚。因为自从1687年吕利死后,高质量的法国歌剧几乎是空白,皇家音乐协会好长一段时间日子并不好过,直到后来拉莫的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