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德尔到伦敦后的绝大部分作品通常都在夏天完成,然后在年底冬天到来之际及来年的春季上演,这几乎成了他的创作规律。1738年夏,从7月23日到9月27日,亨德尔花了两个月的时间,创作了一部不朽的圣经题材的清唱剧《扫罗》(Saul,HWV53),脚本作者是被同时代人认为有些狂妄自大的业余剧作家查尔斯·詹宁士(Charles Jennens,1700—1773)。《扫罗》是这位富有并受过良好教育的英国绅士为亨德尔写的四部清唱剧之一,除了《扫罗》,詹宁士还为亨德尔提供了著名的《弥赛亚》、《快乐的人、幽思的人、稳健的人》和《伯沙撒王》的脚本,成为最成功的亨德尔脚本作者之一。
《扫罗》的内容取材于《撒母耳记》。《撒母耳记》(Books of Samuel)是《圣经·旧约》中的几部历史书之一,全卷主要人物有三位,即先知撒母耳(又译塞缪尔)和两位古以色列联合王国最早的君王扫罗与大卫。《撒母耳记》讲述撒母耳“膏立”(希伯来人的一种特别宗教仪式)扫罗及大卫为王的故事,其中上篇十三章一节至三十一章十三节叙述了扫罗的衰落和大卫的兴起。历史上,当以色列人离开埃及回到以色列后,经过一个混乱不定的“士师”时期,大约从公元前1021年起进入了所谓的“联合王国”的时代,这一时期以色列产生了三位最早的国王扫罗、大卫和所罗门。扫罗是古以色列第一代国王,约公元前1021年—前1000年在位;大卫是第二任国王,约公元前1000年—前962年在位。扫罗对以色列的主要贡献是在军事方面,他骁勇善战,但不擅国政,并屡次冒犯以色列人信仰的神,引起部分不同支派的以色列人的仇视,最后死于同宿敌非利士人的战争。由于先知撒母耳在世时“膏立”和犹大支派的拥戴,在扫罗死后,大卫成为以色列第二任国王,他统一了以色列所有支派,建立起控制整个以色列的统一王国,定都耶路撒冷,因此成为以色列人民最理想、最崇拜的国王和一个绵长朝代的开创者,其整个形象和王权都凝聚着以色列人对弥赛亚(救世主)的殷切期望。到公元前2世纪时,大卫已经成为文学作品中上帝与人之间的中保,大卫的儿子也成为加冕统治世界万邦的上帝之子的形象,从而奠定了基督教兴起的温床,后来的基督教明确指定耶稣是大卫的儿子。
大卫与扫罗的故事在欧洲基督教国家十分流行,成为音乐创作的热门题材。在信奉基督教新教的英国,亨利·普赛尔大概是最早将这个故事搬上歌剧舞台的作曲家。在意大利,最早的清唱剧作曲大师卡里西米(Giacomo Carissimi,1605—1674)根据这个题材写过一部清唱剧,著名歌剧作曲家波尔波拉(Nicola Antonio Porpora,1686—1768)也为这个故事写过一部意大利正歌剧。在德国,亨德尔的同胞兼同行凯泽尔(Reinhard Keiser,1674—1739)也创作过一部同样题材的歌剧。这些歌剧、清唱剧尽管都创作于亨德尔的《扫罗》之前,但是却没有一部能有《扫罗》这样高的艺术成就。
清唱剧《扫罗》可以说是一首关于古代以色列第一代国王扫罗的宏伟壮丽的悲歌和挽歌,全剧以扫罗个人的嫉妒为起点,以他战死疆场的悲剧性结局为终点,描写了屡立战功的青年扫罗被先知撒母耳“膏立”为以色列王后,因贪图权力,嫉贤妒能,重用奸臣,迫害忠良(大卫),与撒母耳发生了冲突;于是撒母耳决定用大卫取代扫罗。而众叛亲离的扫罗最后则战死于与非利士人的战争,为其英雄而悲剧性的一生画上了句号。《扫罗》还是亨德尔最戏剧化的清唱剧之一,全剧情节引人入胜,人物矛盾冲突不断,充满了高度的戏剧性,十分接近亨德尔18世纪20年代的意大利正歌剧风格。《扫罗》脚本的这种戏剧性有助于亨德尔给清唱剧这一形式增强音乐的表现力,以抵消因省却了舞台布景、戏装和动作而可能带来的音乐感染力的下降。詹宁士为亨德尔创造了众多激发其音乐创造力的戏剧元素,给了亨德尔施展其卓越音乐才能的空间。应该说,《扫罗》的成功有一半儿要归功于詹宁士。《扫罗》的音乐不但鲜活生动,而且**迭起,激**人心。亨德尔凭借天才的创造力和高超的音乐手段,将剧中复杂的戏剧冲突表现得起伏跌宕,人物性格呼之欲出,内心动机清晰明了,活生生地展现出一个嫉妒、专横、狂暴和难以捉摸的扫罗和一个忠诚、正直、高尚和受拥戴的大卫。扣人心弦的内容加上出色的音乐,《扫罗》因此被认为是《弥赛亚》之前亨德尔最优秀的清唱剧之一。
尽管《扫罗》的故事情节复杂曲折,人物众多,但基本上还是源于大家比较熟悉的《圣经·旧约》故事。全剧主要人物有以色列第一位国王扫罗、他的长子约拿单、牧羊人大卫(后接替扫罗成为以色列王)、先知撒母耳、扫罗的长女米拉、次女米甲(后成为大卫之妻)、隐多珥的女巫、司令官押尼珥、信使、亚比亚他、亚玛力等人。因篇幅所限,本文不再对《扫罗》的剧情做完整介绍,仅根据剧情发展的脉络,从音乐上对重点段落(咏叹调和合唱)进行说明。
《扫罗》全剧共30首咏叹调、12段合唱以及大量有伴奏的宣叙调和重唱;纯器乐部分除了序曲外,还出现了6首间奏曲,包括著名的“死亡进行曲”(Dead march)。《扫罗》的乐队规模在所有亨德尔清唱剧中属于特别庞大的,为了增加戏剧性效果使用了定音鼓和长号、小号等管乐器,还使用了钟琴和管风琴,这在巴洛克时期的其他清唱剧中十分罕见。全剧共分三部分。一开始的序曲大概是亨德尔清唱剧中篇幅最长的序曲之一,本身有四个乐章,快板—行板(使用了独奏管风琴)—快板—小步舞曲的形式和巴洛克时期的一些交响曲已无二致,旋律优雅而精致,与后面戏剧性场景的衔接十分自然;后面出现的几首间奏曲也具有同样的特征,对情节的导出和气氛的烘托起到重要作用。
第一部分:序曲之后,一上来就是以色列人在营地里唱的庆祝战胜歌利亚(被牧羊人大卫杀死的非利士巨人)和非利士人的凯旋歌,即大合唱“主啊,你的名字多么伟大!”(How excellent Thy Name,O Lord!),音乐是亨德尔颂歌式的旋律,朴素中体现了宏伟的气势。随后是一首女高音咏叹调“在你的召唤下一个婴孩站起来”(An Infant Raised By Thy Command)和一段三重唱与一段合唱,回顾了大卫、巨人歌利亚和他们的会战,旋律充满昂扬的斗志,极富有生气。然后又回到全剧开始时的大合唱,所不同的是最后一句以“哈利路亚!”(Hallelujah!)作为结尾,这也是《扫罗》中非常著名的一首大合唱。这段大合唱不但在戏剧情节的发展中起着核心的作用,而且还承担着评论者的角色。除了这一段,《扫罗》中其他的合唱段落也都充满了戏剧性,这些合唱向前推动着剧情,并影响着剧情的发展,与叙述性的宣叙调起着异曲同工的作用,充分表明亨德尔不愧是运用大合唱的高手。接下来,在扫罗的帐篷里,简短的宣叙调引出扫罗小女儿米甲对大卫示爱的咏叹调“啊,神一样的小伙儿!”(O God-Like Youth!)。为留下大卫,扫罗打算将长女米拉许配给他作为奖赏,大卫将功劳归于上帝,唱出了著名咏叹调“我的王,您的恩惠我很欣慰”(O King,Your Favours With Delight I take)。扫罗的长子约拿单也十分赞赏大卫,并欲与其结为兄弟,清高的长女米拉却对此十分蔑视,约拿单则以著名咏叹调“我鄙视出身和财富!”(Birth and fortune I despise!)回应米拉。当扫罗想让米拉嫁给大卫时,高傲的米拉嫌大卫出身卑微,唱出了激昂的咏叹调“我的灵魂轻蔑地拒绝这想法”(My Soul Rejects The Thought With Scorn),表明了她的态度。米甲紧接着以感伤的咏叹调“瞧,多么轻蔑的拒绝”(See,With What A Scornful Air),再次向大卫示爱。一段欢快的间奏曲过后,女人们载歌载舞唱起了赞美胜利者大卫的大合唱“欢迎,欢迎,强大的国王!”(Welcome,Welcome,Mighty King!),预示出受拥戴的大卫必将取代扫罗成为新的以色列王。这段由钟琴伴奏的合唱旋律清新活泼,堪称亨德尔的经典合唱之一。接下来,妒忌的扫罗唱出了愤怒的咏叹调“听到赞美他,我怒火迸发”(With Rage I Shall Start Burst His Praises To Hear)。米甲担心大卫的安全,唱起咏叹调“在可怕的狂怒与绝望支配下”(Fell rage and black despair possess’d)。在王宫,大卫唱咏叹调“主啊,无限的仁慈”(O Lord,Whose Mercies Numberless),之后有一段竖琴独奏,随后就是扫罗向大卫发泄怒火的著名咏叹调“一条毒蛇在我怀中取暖”(A Serpent,In My Bosom Warmed)和米拉哀叹父王的咏叹调“反复无常的人”(Capricious Man)以及约拿单拒绝服从杀死大卫的命令的咏叹调“不,残忍的父王”(No,Cruel Father,No)。祭司祈祷上帝保佑大卫,唱“主啊,你深谋远虑”(O Lord,Whose Providence),最后在大合唱“为了你的荣耀保护他”(Preserve Him For The Glory Of Thy Name)中结束了第一部。
第二部一开始是著名大合唱“嫉妒,地狱的最早产儿”(Envy,eldest born of hell),曲调威武轩昂。随后是约拿单向大卫保证永不伤害他的崇高的咏叹调“我发誓,约旦河即将流淌”(But sooner Jordan’s stream,I swear)。当扫罗问约拿单是否服从自己时,约拿单唱出了优美甜蜜的咏叹调“啊,父王,不要反对这无罪的青年”(Sin not,O king,against the youth)。米甲宣布她爱上了大卫,两人唱起了欢喜的二重唱“啊,你的忠诚万里挑一”(O fairest of ten thousand fair),随后是合唱“走自己路的人”(Is there a Man,who all his Ways)。扫罗一心想除掉大卫这个威胁他权力的对手,接下来的一段幕间曲为大卫的命运做了铺垫。下面主要的段落是大卫与米甲二重唱“我将笑对迫害”(At persecution I can laugh)、米甲的咏叹调“不,让罪犯发抖”(No,no,let the guilty tremble)和米拉的咏叹调“和平的创造者”(Author of peace,who canst control),然后又是一段幕间曲;当扫罗的长子约拿单再次劝说父亲,以挽救大卫的生命时,暴怒的扫罗迁怒于约拿单而杀死了他,爆发出了著名的恐怖大合唱“啊,狂怒的致命后果!”(Oh,fatal Consequence of Rage!),第二部随之结束。
第三部分开始,扫罗的一曲宣叙调“我是一个不幸的人”(Wretch that I am),揭开了戏剧性的**。隐多珥的女巫的咒语(咏叹调)“地狱的幽灵”(Infernal spirits)让撒母耳的幽灵显现,这是预示扫罗悲剧结局的不祥征兆。当亚玛力人给大卫带来扫罗和约拿单已阵亡的消息时,大卫唱出了“不忠的卑鄙之徒!”(Impious wretch,of race accurst!),然后就是著名的间奏曲“死亡进行曲”;亨德尔通过采用小号、长号、单簧管和双簧管等管乐器,或威严壮丽,或悲痛哀号,极尽渲染出扫罗之死所具有的神的意志,成为一首送给扫罗的哀歌。“死亡进行曲”之后就是著名的大合唱“哀悼吧,以色列”(Mourn,Israel,mourn thy Beauty lost)。接下来是连续三首悲歌式的咏叹调,依次由祭司、米拉和大卫所唱。在简短的合唱“老鹰没有那么迅猛”(Eagles were not so swift as they)过后,米甲唱出了对父王和亡兄的悲歌“他们活在甜蜜的和谐中”(In sweetest harmony they lived),这也是全剧最后一首咏叹调,情感细腻,旋律缠绵感伤,充满了深情。紧接着是合唱“啊,致命的一天”(O fatal day!How low the mighty lie),大卫的领唱庄严而悲痛。最后,当祭司唱完一曲鼓舞士气的宣叙调“犹大的男人们不再流泪!”(Ye men of Judah,weep no more!)后,全剧在全体以色列人威武雄壮的著名大合唱“佩上你的剑”(Gird on thy sword,thou man of might)的**声中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