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的目的何在?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说:“卓越是人类孜孜以求的。”[26]亚里士多德所生活的时代,希腊人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他们对于卓越的追求。这种卓越不仅表现在先进的思想上,在自然科学、天文、数学等多领域均有体现。在这个世界文化思想史的“轴心时代”希腊人创造了无数奇观,无论是西方文明的源起,抑或是奥林匹克圣火的绵延不绝,足以可见希腊是一个奇迹。亚里士多德生活在这样一个传奇的时代,自然向往于追求其理想中的至善城邦,而他也将这种追求的落脚点之一放在了对于卓越公民培养大有益处的音乐教育之上。
亚里士多德认识到至善城邦的建构重在对卓越公民的教育。在谈及教育问题时,他皆将教育的核心目的指向了公民德性的培养问题上,而音乐教育之所以备受亚里士多德的关注,也因其可内化公民心灵,培养其优良之德性,高尚之灵魂,对于卓越公民的养成具有重要作用。因为此三者皆为卓越公民之必须,卓越公民又是至善城邦建构之必须。而以最为卓越之公民,建构最为理想之至善城邦始终是亚里士多德追求的目标,因此,这便是音乐教育的最终目的。
亚里士多德提倡音乐教育的目的还在于,他认为音乐是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他说:“音乐在于对现实世界的摹仿”。音乐属于艺术,在谈到艺术的起源问题时,亚里士多德曾谈到了两点,首先,他认为摹仿是艺术的本质,摹仿出自人的天性,人具有摹仿的本能。其次,音调感和节奏感也出于人的天性,[27]而音调感与节奏感是构成艺术的形式方面的重要因素。特别对于音乐、诗歌、舞蹈更是如此。也就是说亚里士多德认为人天生就具备摹仿的能力,我们出生便能感知到音调感和节奏感的存在,即我们生来就能感知音乐,感知这个现实世界,因为音乐是对现实世界的一种摹仿。通过对现实世界的摹仿,音乐可以其独特的方式体现出特殊的功用。
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是最有表现力的摹仿艺术,它可以塑造形象,表现人物的情感和气质,将善的具体内容表现出来。“我们现代所谓‘美的艺术’如诗歌、音乐、图画、雕刻等,在亚里士多德的著作中叫作‘摹仿’或‘摹仿的艺术’,他将摹仿看作这些艺术的共同功能。[28]他还认为“史诗和悲剧、喜剧和酒神颂以及大部分双管箫乐和竖琴这一切实际上是摹仿,只是有三点差别,即摹仿所用的媒介不同,所取的对象不同,所采的方式不同。”在这一点上,亚里士多德反对了柏拉图的看法,他否认“理念世界”的存在,肯定物质的感性世界是真实的,而艺术摹仿现实世界,因而艺术也是真实的。亚里士多德引导至善城邦的公民学习音乐教育,也是其推崇理性,用音乐作为最直观地感受真实世界的方法之一,从中学习到善的具体内容。
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将乐章的“音节”三类为“品德、行动和情感”。即将旋律区别为培养品德、鼓励行动和激发热忱三种不同的德性。这三种德性就是音乐为公民带来的利益。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有三种利益,即其一,教育;其二,祓除情感;其三,操修心灵,[29]操修心灵即音乐教育的心灵内化作用。祓除情感中的祓除有宗教音乐洗涤尘世繁杂、净化心灵、净化城邦的作用。
首先,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于公民具有净化作用。在《政治学》中,亚里士多德提到宗教的音乐净化过度的热情。即认为有公民受到宗教狂热支配时,一听到宗教的乐调,就被卷入迷狂状态,随后就能安静下来,仿佛受到了一种治疗和净化。这种情形也适用于受哀怜恐惧及其他类似情绪的公民。他们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受到音乐的洗礼,净化心灵,从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同时,亚里士多德还认为,不同种类不同性质的文艺激发不同的情绪,产生不同的净化作用和不同的快感。
在《诗学》中,亚里士多德在谈及悲剧的效果上,提出悲剧具有净化功能,悲剧可以激起哀怜和恐惧,导致情绪的净化。即悲剧使人产生怜悯和恐惧,使公民内心被悲剧故事情节触动之余,积极向善,求得安宁。也使公民压抑许久的心情通过悲剧得到释放。通过这种内心的洗礼与情绪的宣泄最终使公民的内心恢复平静,达到心灵的净化。[30]
亚里士多德指出,学习音乐并不是为了学习技艺,而是在受教育的同时得到精神上的净化。这里他强调的依然是音乐不是为了技艺而存在,而是有着对于公民心灵内化的作用。公民聆听音乐,同时也会被音乐净化内心,于纷繁复杂之中万物归一,心如止水,祓除情感,从而使心里感到一种轻松舒畅的快感,即所谓的具有净化作用的乐曲可以产生一种无利害的快感。这有益于至善城邦建构过程中公民的德性之提高,也陶冶了公民的高尚情操,通过聆听音乐使公民恢复和保持心理的健康。[31]为至善城邦中卓越之公民提供至真至纯之心。
其次,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对于城邦也有净化作用。正如亚里士多德在《诗学》中提到的,悲剧可以用善恶报应的“圆满收场”。悲剧情节由福转向祸,结尾一定要悲惨,这样设计不仅仅是从文艺标准出发,这其中也包含着社会道德的考虑。悲剧的主要道德作用决不在情绪的净化,而在于通过尖锐的矛盾斗争场面,认识到人世的深刻方面。同样,古希腊的诵诗、颂歌采用同样的方式,通过不同的唱词和颂歌内容使城邦中的公民聆听音乐的同时意识到何为善、何为恶,何为道德、何为不道德,何为可为之、何为不可为之等,间接地通过音乐的方式传播城邦的善德,从而帮助城邦达到惩恶扬善、树立道德律令的净化的效用。
总而言之,音乐的净化作用就是可以洗礼公民的内心、洁净其灵魂,助于卓越公民之德性的培养。同时音乐还通过对城邦公民的净化作用,使整个城邦得到净化,树立起城邦的道德感与正义感,这种净化的力量若道德之屏障,可使城邦由净化而愈发向善。实则,音乐对于公民心灵情感的净化及对城邦的净化,二者一致相关,互为表里,相济相益。
因而,在亚里士多德看来,音乐教育的目的最终还是指向了善的德性。善民的培养与善邦的建立就是其提倡音乐教育的根本目的。所以,音乐教育对于亚里士多德一直所追求的至善城邦及其卓越公民具有独特而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