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的举足轻重之处即在于其对公民德性之培养上。公民的德性是成就其为卓越公民之根本。音乐教育使公民的德性得到升华,内在灵魂达到一种和谐统一的状态。亚里士多德认为音乐教育上升到灵魂层次即是一种和谐,整个心灵的谐和就是德性。[32]在《论灵魂》中,他也说:“灵魂是一种和谐。”在《政治学》第八卷中亚里士多德提出:“灵魂本是一支乐调”,“灵魂内含乐调的质素”。[33]和谐,便是一种比例关系的协调。音乐能够渗透灵魂,使灵魂达到和谐状态,将公民内在的“善”充分激发出来。公民通过聆听或感知音乐,使其内在德性、素养等各方面得到完善互补,协调发展。亚里士多德认为每个人的活动目标都是“善”他通过活动得以实现。[34]人自身特有的活动能力得到充分运用的“品质”就是“德性”,德性的贯彻会导致“快乐”,因为快乐是完善活动的必然结果。[35]
音乐教育还可以从外在上以音乐陶冶公民,成为其高尚生活的一部分。亚里士多德认为不同年龄的公民应按照其音乐教育的三个标准施以不同的乐调和内容,通过这些乐调和内容使公民最直观地感受现实世界,培养其理性看待世界的视角。音乐也因其对于公民与城邦的净化作用,洁净了公民的心灵,树立了城邦的善德。由此可见,亚里士多德始终将城邦作为其音乐教育的出发点与归宿。在《政治学》一书中,他开门见山提出了全书及其个人理论的核心“城邦”一词,并将其作为主要研究对象,他指出城邦的目的是成善业、结善果,最终建立“至善城邦”。这样一个崇高的目标,终将落实于益于公民又益于城邦的具体实践之中。音乐教育可以使公民陶冶情操、消遣闲暇、净化心灵、养成善德,使其达到美德与灵魂和谐共融的境界,从而助其成为卓越之公民,为建构至善城邦提供一条可能途径。
(作者系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跨文化研究院2013级美学硕士研究生)
[1] 汪子嵩、王太庆编:《陈康:论希腊哲学》,81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11。
[2] [德]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詹文杰译,214页,上海:三联书店,2014。
[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348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第412页。
[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第412页。
[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第426页。
[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23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2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347页。
[1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1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
[11]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葛海滨译,90页,北京:华夏出版社,2014。
[12] [美]恩里科·福比尼:《西方音乐美学史》,修子建译,35页,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05。
[1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16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4]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灵魂论及其他》,吴寿彭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15]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25页。
[16]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33页。
[1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412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
[18]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吴寿彭译,428页。
[19] 王柯平:《希腊遗教——艺术教育与公民德行》,35页,南京:南京出版社,2014。
[20] [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105页,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
[21] [希腊]柏拉图:《理想国》,郭斌和,张竹明译,105~107页。
[22]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40页。
[2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39页。
[24] 王柯平:《希腊遗教——艺术教育与公民德行》,38页。
[25] 王柯平:《希腊遗教——艺术教育与公民德行》,45页。
[26] [美]依迪丝·汉密尔顿:《希腊精神》,序。
[27]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47页,北京:商务印书馆,2003。
[28]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71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9。
[29]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陈中梅译,436页。
[30]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诗学》,47页。
[31] 朱光潜:《西方美学史》,87页。
[32] 朱光潜:《柏拉图文艺对话集》,274页,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
[33] [古希腊]亚里士多德:《政治学》,417页。
[34] [德]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260页。
[35] [德]文德尔班:《古代哲学史》,26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