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立于礼——恭俭庄敬的礼教(1 / 1)

孔子在“兴于诗”的基础上,提出了“立于礼”。孔子说:“不学礼,无以立也。”[24]“不知礼,无以立也。”[25]一个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安身立命,就要学习礼,懂得礼。那么“礼”究竟是什么呢?吕思勉认为,“礼者,因人之情而为之节文,乃生活之法式。惟有礼,然后‘富不足以骄,贫不至于约’。非如后世,但有权力,有财产,便可无所不为也。”[26]姚小鸥认为“礼不但调整着人们直接的现实关系(法的关系、道德的关系),而且规范着人们非直接的现实关系(人神关系),并涉及除此之外其他精神生产领域(如艺术、哲学等)、物质生产领域、人和自然的关系等。”[27]古代社会中的各种活动无不与礼相联系。礼指的是包括具体礼节仪式在内的一系列制度、规定。社会的稳定秩序是靠一系列的制度、行为规范来维持的,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中立足,就要学会这些礼节仪式,这样才不会手足无所措。如孔子谓季氏:“八佾舞于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28]“八佾舞”是周天子时代的一种舞蹈,是天子举行国家大典时,用作余兴的一种舞蹈,“八佾”是八个人一排,共八排,从法律上来说,“八佾舞”只能是天子才可以欣赏的舞蹈,诸侯之邦,只能欣赏“六佾舞”。孔子之所以对这种行为极为愤慨,是因为诸侯僭越了国君之礼,礼崩乐坏,礼乐制度不复存在。但是孔子所说的“礼”除了礼节仪式之外,更重要的是指贯穿其中的思想观念,它涉及道德的层面、伦理的层面以及情感的层面,其基本精神是“仁”。如《论语·阳货》的三年之丧中,

宰我问:“三年之丧,期以久矣。君子三年不为礼,礼必坏;三年不为乐,乐必崩。旧谷既没,新谷既生,钻涟改火,期可已矣。”子曰:“食夫稻,衣夫锦,于汝安乎?”曰:“安。”“汝安则为之。夫君子之居丧也,食旨不甘,闻乐不乐,居处不安,故不为也。今汝安,则为之。”宰我出,子曰:“予之不仁也。子生三年,然后免于父母之怀。夫三年之丧,天下之通丧也。予也有三年之爱于其父母乎?

宰我认为守丧三年,时间太久,会导致礼崩乐坏,所以向孔子请教。孔子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反问宰我:“你安心吗?如果安心,可以不为父母守丧三年。”但孔子认为不为父母守孝三年是不仁。由此可见,孔子所看重的并不是三年之丧的礼节形式,而是其背后父母对子女的爱和子女对父母的孝。三年之丧建立在子女对父母的感怀之情上,是以“孝”为基础的,是伦理上的要求。

一个人如何“立于礼”呢?“君君、臣臣、父父、子子”[29],“君要行君道,臣要行臣道,父要行父道,子要行子道,也就是每个人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根据自己所处的位置做自己应该做的事,每个人遵守符合其身份、地位的行为规范,尽自己的本分。那么,何谓“君道、臣道、父道、子道”?“《诗》云:‘穆穆文王,於缉熙敬止!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30]荀子说:“请问为人君,曰:‘以礼分施,均遍而不偏。’请问为人臣,曰:‘以礼待君,忠顺而不懈。’请问为人父,曰:‘宽慧而有礼。’请问为人子,曰:‘敬爱而致文。’此道也,偏立而乱,俱立而治。”[31]也就是说,君、臣、父、子都要遵守各自的礼,君仁臣敬,父慈子孝,做自己应该做的事,如果人人都依礼而行,那么国家秩序就会稳定,能够长治久安。

作为群体的个人要想在社会生活中立足,就要依礼而行。一方面积极主动的“克己复礼”,颜渊问仁,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克己”指约束己身,“复礼”指践行礼,实际上,“克己”和“复礼”是相同的,践行礼的同时,是对自我的约束,这样才能成为具有君子人格的人。“恭敬辞让,礼之实也”[32],只要一天能做到“克己复礼”,则天下尽归于仁也。另一方面远离不符合“礼”的行为规范,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礼之所尊,尊其义也”,依礼而行,并不是墨守成规,而是要“因时制宜”。《礼记·仲尼燕居》中说:“子曰:‘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33]《礼记·礼器》中说:“礼,时为大。”[34]“宜”就是办某件事最好的方法,孔子认为,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因时而变。礼是以人的情感为基础建立起来的行为规范,如果拘泥于礼的节文,认为它是天经地义的,而不懂变通,礼就是逆人情而强行,成为人们的桎梏。

在君子人格的养成过程中,礼是重要的一环,“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孔子为何如此重视礼教?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礼教”,是由礼在君子人格的养成中的功用决定的。对于个人来说,礼是培养君子理想人格的根本途径。“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35]鲤趋而过庭,曰:“‘学礼乎?’对曰:‘未也。’‘不学礼,无以立’。鲤退而学礼。”[36]。对于社会来说,一方面,礼是治理国家的根本原则。《左传》中说:“礼,经国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后嗣者也。”[37]“礼之可以为国也久矣,与天地并。君令臣共,父慈子孝,兄爱弟敬,夫和妻柔,姑慈妇听,礼也。君令而不违,臣共而不贰;父慈而教,子孝而箴;兄爱而友,弟敬而顺;夫和而义,妻柔而正;姑慈而从,妇听而婉,礼之善物也。”[38],也就是说以礼治国,能够使上下有序,家齐而国治。另一方面,礼能够维护封建宗法等级制度和国家的秩序。荀子说“礼起于何也?曰: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必不穷乎物,物必不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39]“君子既得其养,又好其别。曷谓别?曰:贵贱有等,长幼有差,贫富轻重皆有称者也。”[40]意思是说礼既可以调节和满足人们的物质欲望,为人们追求物质制定标准限度,又可以建立贵贱、长幼、贫富轻重有别的社会等级制度,从而维护其封建宗法等级制度。

此外,“礼”是“诗”和“乐”的本质,“诗教”和“乐教”要以“礼教”为本,符合“礼”的要求,符合“仁”的基本精神。姚小鸥认为,诗、礼、乐三者的关系是一种“浑言则同,析言则异”的关系。就“诗”和“礼”而言,“《诗经》自然史(诗的总集)与周礼相始终”“《诗》的形成即礼的成熟”[41],一方面,诗是应礼的要求而创作的,它是礼的一部分;另一方面,诗的创作要受到礼的规范。就“乐”和“礼”而言,一方面,祭祀等典礼必有乐的规定,另一方面,乐在礼的实践中又有独特的地位。总之,“诗”“乐”要以“礼”为本,“礼”要以“仁”为本,“诗”“礼”“乐”必须要符合“仁”的基本精神,三者的目标在于“成人”,培养理想的君子人格。“诗教”兴起人的真情实感、童真之性,“礼教”对人们兴起的情感加以规范,让人们依礼而行,使作为群体的个体在社会上立足,而“乐教”追求一种最高的审美境界,在这种境界中,物我两忘,美善合一,成为一个理想的“君子”。此外,“诗教”“礼教”“乐教”是可知可行的,并不是空洞之说,面对当时礼崩乐坏的社会,孔子希望通过教育培养出“内圣外王”的理想人格,即君子,从而实现其“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