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兴于诗——温柔敦厚的诗教(1 / 1)

《大学》云:“物有本末,事有终始。知其先后,则近道也。”无论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先后次序,明白其先后次序,才能把事情做好。孔子认为,修身当先学诗,君子人格的养成要从“诗教”开始。诗就是《诗经》,在中国古代,诗、乐、舞本是三位一体的,君子的养成为何以“诗教”始?

诗是真实情感的自然流露,它表达了人内心的真挚情感。“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2]。对“思无邪”有多种解释,其中程伊川的解释颇有见地。程伊川解释为:“思无邪者,诚也。”[3]也就是傅佩荣所说的:“没有虚伪造作,都是真情流露”[4]“诗人直抒胸怀,所作无不出于真情。”[5]《毛诗序》云:“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思无邪”即是说诗歌是人内心的真情实感,诗人要有真性情,把这种情感真实自然地表达出来,不虚伪、不矫揉造作。“诗”之所以能成为教育手段中的第一步,为“君子”人格的养成起筑基作用,正是由于它是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是本真生命的直接体现,它为“立于礼、成于乐”奠定了情感的基础。

诗歌有多重用途。“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6]这是孔子提出的著名的“兴、观、群、怨”说,何谓“兴”?孔安国解释为“引譬连类”[7],“引譬连类”是指通过某一个别的、形象的譬喻,使人们通过想象和联想,领会到与这一事物相关的一系列的事物。朱熹解释为“感发意志”[8],“感发意志”是指诗歌能够感染和激发欣赏者的志向。朱熹认为“诗本性情,有邪有正,其为言既易知,而吟咏之间,抑扬反复,其感人又易入。故学者之初,所以兴起其好善恶恶之心而不能自已者,必如此而得之。”[9]“诗可以兴”是指读者在反复诵读诗歌的过程中,通过想象和联想,感发起志向,激发起善恶之心。何谓“观”?郑玄解释为“观风俗之盛衰”[10],通过诵读诗歌,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风土人情及其盛衰。朱熹解释为“考见得失”[11],通过诵读诗歌,读者可以了解一个国家的政治得失。何谓“群”?孔安国解释为“群居相切磋”[12],人们可以通过讨论诗歌来交流思想情感,互相激发,提高修养,增进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起到谐和群体的作用。朱熹解释为“和而不流”[13],朱熹认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诗歌能使拥有不同见解的君子群聚在一起。什么是“怨”呢?孔安国解释为“怨刺上政”[14],诗歌可以使人们把对执政者的不满发泄出来。朱熹解释为“怨而不怒”[15],除“兴、观、群、怨”这四个功用外,诵读诗歌还可以用于侍奉父母、君王,多识鸟兽草木之名字。对于“兴、观、群、怨”这四者之间的关系,王夫之说:“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以其群者而怨,怨愈不忘;以其怨者而群,群乃益挚。出于四情之外,以生起四情;游于四情之中,情无所窒。作者用一致之思,读者各以其情而自得。”[16]总之,四者皆情,“兴”激发起人们感情的全过程,其他三者都是在“兴”的基础上产生的。

反之,一个人不学《诗》,就不懂得与人更好地交流,不懂得交流,就不懂知人,不懂知人,也就不知道什么是仁、义、礼、智、信。《论语·阳货》篇中,孔子对伯鱼说:“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一个人如果不懂诗,他就像正对着墙面站着一样,双眼被遮蔽了,什么都看不见,什么都学不到。孔子还说:“不学诗,无以言”[17],“不知言,无以知人也”[18]。《诗》在春秋战国时代,具有重要的意义,除了“兴、观、群、怨”“事父”“事君”“多识鸟兽草木之名”等功用外,它还是社会交往的基本语言,“在祭奠、军工、燕享、使聘等活动中都讲究赋《诗》言志和引《诗》言志”[19],而且它是重要的外交用语,“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于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20],孔子认为,《诗》在国家的政治活动和外交活动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虽然一个人诵《诗》三百,但是交给他政治活动,他办不到,在外交场合,不懂得谈判酬酢、赋诗以对诸侯,那又有什么用呢?由此可见,孔子之所以重视诗的实用功能,是因为他认识到诗在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政治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作用,若不学诗,就无以言,在社会上寸步难行。

孔子之所以如此重视“诗教”,还因为“诗教”与其“忠恕之道”紧密相连,“诗教”是其“忠恕之道”的情感基础。子曰:“吾道一以贯之。”[21]曾子回答,“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22]朱熹解释为“尽己之谓忠,推己之谓恕。”[23]所谓“忠”就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和“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所谓“恕”就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从“忠”和“恕”的含义可以看出,“忠恕之道”离不开对自己情感的领会和他人情感的体贴,它是以情感为基础的。它们都是推己及人,做有利于他人的事。

正是《诗》“思无邪”的特点及其在君子人格养成过程中的功用,使孔子认识到修身当先学诗,君子人格的养成要从“诗教”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