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经略四方(1 / 1)

秦朝时期,通过普遍推行郡县制、统一文字等政策,中原文明逐渐向四方传播。到汉武帝时期,通过与北方、西方、南方周边地区少数民族之间的交往,中原文明继续拓展,大一统的局面也逐渐形成。

汉武帝时期与周边民族之间的和战,实际上是始皇帝时期的继续。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对匈奴的战争。

秦朝时,蒙恬率兵30万北伐匈奴,修建长城,在北方建起了一道防御设施,将游牧民族与内地农业民族隔绝开来,但这种隔绝措施并不能完全阻断匈奴内侵的步伐。秦末以来匈奴又占领了河南地(今内蒙古自治区达特拉、准格尔一带),对匈奴骑兵而言,距离长安不过一两日的路程,对汉朝威胁极大。从汉高祖刘邦直到汉景帝时期,与匈奴之间基本上保持着亦战亦和、以和为主的政策,一定程度上缓和了紧张关系,同时保护了内地农业生产的稳定发展。

从公元前141年汉武帝继位,到公元前134年(元光元年),这一时期内,汉朝与匈奴之间基本上还保持着比较和缓的关系,双方在相邻地区开展交易,汉朝也经常派人送给匈奴大量财物。匈奴自首领单于以下,都与汉朝亲近,使节在长城之下来往不断。但汉朝已经开始做战争的准备。公元前134年,抵御匈奴的名将李广、程不识分别被调往云中、雁门,驻守北方边地。公元前133年,汉武帝下诏命群臣讨论对匈奴政策,诏令上说,我汉朝嫁女给匈奴单于,还赠送大量财物,结果匈奴还年年入侵,边地屡受残害,现在打算出兵攻打,是否可行?当时担任大行令的王恢主张用兵,而以御史大夫韩安国为首的群臣则主张和亲。汉武帝只得采纳了韩安国的主张,仍然执行和亲政策。

到6月的时候,忽然出现了一个机会。雁门马邑(今山西省朔州市)这个地方有一个名叫聂壹的富豪,他通过主战的王恢向武帝上书,表示愿意借和亲麻痹匈奴的机会,骗匈奴单于攻击马邑,然后汉朝以伏兵袭击,必然能取胜。汉武帝看到这是个机会,不顾韩安国的反对,命韩安国、王恢、李广、公孙贺、李息等将领率兵30万埋伏在马邑附近,等待匈奴军队到来。聂壹则向单于诈降,声称可以作为内应杀掉马邑县令,将马邑拱手送给单于。回马邑后,聂壹杀掉一个囚犯,将首级悬在马邑城头,假称马邑县令已死。匈奴单于信以为真,立刻领兵进犯。不料,在前来马邑的路上,发现沿途牲畜遍地,居然无人放牧,又抓住雁门尉史,这才知道是汉朝的计谋。匈奴人立刻撤退,结果汉朝30万大军徒劳无功。在汉武帝的震怒之下,王恢自杀身亡。这就是马邑之谋,它是汉匈关系的一个转折点。从此,双方不再进行和亲。自公元前129年(元光六年)直到公元前119年(元狩四年),匈奴几乎连年入寇,边地民众苦不堪言。就在这段时期内,汉匈之间进行了3次较大的战役。

公元前124年,漠南战役展开。这一年,汉武帝命将军李息、卫青等率兵分别从代、云中出征,转战数千里,击败匈奴白羊王、楼烦王的军队,斩敌数千,虏获牲畜数十万,收复了河南地,在此建朔方、五原两郡。汉朝军队从此进可以入大漠,退可以守长城,扭转了被动局面。战后,卫青得封长平侯。卫青是汉武帝时期抗击匈奴的名将,但出身低微,身世坎坷。他的母亲卫氏本是平阳侯家里的一个婢女,因与经常出入平阳侯家的小官吏郑季私通生下卫青。小时候,卫青曾被父亲接回家中,但不堪忍受郑家的虐待而返回平阳侯家,随母亲姓卫。同样跟随母亲姓卫的还有几个兄弟姐妹,其中一个姐姐叫卫子夫。平阳侯的夫人平阳公主是汉武帝的姐姐,汉武帝来平阳公主家时看上了卫子夫,公主便将卫子夫献给汉武帝。卫子夫得到汉武帝的宠幸,卫青也因此踏上仕途,且逐渐得到汉武帝的信任。卫青虽然是因为外戚的身份得到任用,但也的确有卓越的军事才能。公元前129年,匈奴侵入上谷(今河北省怀来县北),汉朝发动反击,派卫青、李广、公孙敖、公孙贺分兵四路进攻匈奴。结果,李广、公孙敖两军都失败了,公孙贺没有碰到匈奴军队,唯有卫青所部一直追击到匈奴龙城(匈奴人祭天的地方,在今蒙古国鄂尔浑河西侧的和硕柴达木湖附近),斩获数百首级,获封关内侯,一战奠定了名将的地位。此后在抗击匈奴的战争中,卫青立功无数,为人又仁厚谦逊,懂得遵守臣子的本分,不结交朝臣权贵,也不豢养私属宾客,长期得到汉武帝的信任,继汉高祖刘邦时代的韩信、汉景帝时期的窦婴之后,第三位获得了大将军的封号。

公元前121年,河西战役展开。漠南战役之后,匈奴在北面的直接威胁已经缓解。此时,雄才大略的汉武帝将眼光放到了西部。西域地区小国众多,民族成分复杂,匈奴自秦末以来逐渐占据了西域地区。只有击退占据西域的匈奴,才能彻底解除匈奴对中原的包围,同时才能打开向西的通道。因而,在这一年的春天和夏天,汉武帝命霍去病两次出兵西域,共消灭匈奴军队4万人左右,彻底摧毁了控制西域的匈奴部众。匈奴西部首领浑邪王率数万人归降汉朝,得到汉武帝的妥善安置。而浑邪王原统治地区陆续设置郡县,迁徙内地民众充实这些地区。自此开始,西域畅通无阻,汉朝向西的门户打开,对于河西地区的开发、对于中原文明向西的传播、对于沟通内地与西域的交流,进而与欧洲文明的交流都有重要的意义。经此战役,霍去病得封骠骑将军,地位等同于大将军。

图15.3 汉长城遗址。西汉。甘肃省敦煌市

霍去病也是抗击匈奴的名将。他是卫青的外甥。霍去病的父亲霍仲孺曾做过平阳县的小官吏,与卫青的另一个姐姐卫少儿私通生下霍去病。卫子夫做了皇后以后,霍去病也因为外戚的身份早早得到了入仕的机会,18岁就以侍中的身份随侍天子,得到信任。公元前123年,由于匈奴入侵代地,汉武帝命卫青率兵10余万由定襄(今内蒙古自治区呼和浩特市)出兵,霍去病以剽姚校尉的身份跟随舅舅卫青出征。仅率领800骑兵,孤军深入,杀敌2000余,抓获匈奴单于的祖父、叔父等许多重要首领。因霍去病勇冠三军,武帝封他为冠军侯。虽然同为名将,但霍去病的性格与舅舅卫青迥然不同。他年轻气盛,敢作敢为。汉武帝曾试图教他孙子兵法、吴起兵法,他却说不必学习古代兵法,根据具体情况处理就可以了。汉武帝还要为他建造府第,他却说:“匈奴未灭,何以家为!”表现了彻底消除匈奴之患的决心。但由于年纪轻轻便身居高位,霍去病不懂得体恤士兵,不知道与士兵同甘共苦。

图15.4 马踏匈奴。西汉。霍去病墓石刻。茂陵博物馆藏

公元前119年,漠北战役展开。这是汉匈之间的一次总决战。经过前面两次战役,汉朝打开北方和西方的门户,因而此次战役的目标是消灭匈奴主力,彻底解除匈奴的威胁。这一年,卫青、霍去病各率5万骑兵,数十万步兵,分别从定襄、代地出击。卫青领兵出塞千余里,在风沙漫天的环境中,大败单于主力,追杀200余里,杀敌19000余人。霍去病部出代地2000余里,与匈奴左贤王部大战,俘虏70000余人,还一直打到瀚海(今内蒙古自治区苏尼特北),在狼居胥山(今蒙古国乌兰巴托以东)祭拜天地之后,才率部回师。这一次战役对双方都造成了极大的影响。匈奴主力被消灭,自此远遁漠北。汉朝虽然占领了自朔方(今内蒙古自治区鄂尔多斯杭锦旗)以西至张掖(今甘肃省张掖市西北)、居延海(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盟额济纳旗北部)的大片土地,但也伤亡惨重,士卒损失数万,马匹损失10余万,再也无力组织大规模的骑兵作战。在这次战役中,汉朝还损失了一位长期与匈奴作战的名将——李广。李广是陇西人,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李家世代擅长射箭,李广本人更是身高臂长,有极优的射猎天赋,在李家无人能及。汉文帝时期,李广就在边关与匈奴作战。汉景帝时期爆发吴楚七国之乱,李广在战争中斩将夺旗,名声大振,由此受到汉景帝重视,多次出任边郡太守。汉武帝时期,因李广为名将,也任用他驻守右北平(今辽宁省凌源市西南)数年,匈奴不敢犯边,称他为“汉之飞将军”。汉武帝时组织的对匈奴的几次战役,李广多有参与。但在汉武帝等人看来,李广此人“数奇”,也就是运气不好。尽管李广一生都在与匈奴作战,却往往是只有苦劳,少有功劳。屡次作战,或因为本部损失过大,或因为打了败仗,因而始终没有封侯,最高不过是九卿之位。在漠北战役之前,汉武帝就私下里和卫青商量,考虑到李广“数奇”,而且年纪较大,不打算让他出战。在李广的数次要求下,才命他随从卫青出战。但在战役中,李广部因迷失道路,没能跟上大军。卫青大军返回后,责问李广,李广自杀身亡。李广死的时候,一军皆哭,受到士兵和老百姓的深切哀悼。《史记》的作者司马迁对李广怀有深切同情,也有极高评价。李广为将,饮食都要先让予部下士兵,作风质朴,广受爱戴,是古代名将的典范。李广的儿子李敢、孙子李陵在李广死后,也曾战斗在抗击匈奴的第一线。

在汉武帝的后期,尽管汉朝和匈奴之间仍断断续续有一些战争,但双方都没有取得较大的胜利。

公元前100年,贰师将军李广利征讨大宛(汉朝西域国名,在今中亚费尔干纳盆地一带)获得胜利,当时匈奴单于刚刚即位,将以前扣留的汉朝使者全部放回。汉朝为表示和好之意,派苏武率团出使匈奴,并将以前扣留的匈奴使者也一并带去。不料,苏武到了以后,匈奴改变态度,竟然扣留了苏武,试图劝苏武投降。苏武严词拒绝,甚至自杀未遂,匈奴便把苏武圈禁在北海(今贝加尔湖)一带放羊。不给食物,苏武就抓老鼠、挖草籽充饥。即使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苏武终日手持代表汉朝的节杖,日子久了,节杖上的毛都脱落了,他也从不放弃。李陵投降匈奴后,曾受单于指派前去劝降,苏武不为所动。汉武帝去世,苏武听到消息,恸哭呕血。汉昭帝即位后,苏武才被放回。从出使到回归,一共经历了19年。尽管条件艰苦,困难重重,苏武始终手持汉节,决不屈服,在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

公元前90年,匈奴袭击五原、酒泉,贰师将军李广利奉命出击,但因国内变乱,前线困窘,投降匈奴,这是汉武帝后期对匈奴作战的最大失利。

终汉武帝一生,汉朝对匈奴的战争,基本解除了北方边境的威胁,在一定程度上保护了内地的农业生产。

汉武帝时期,对西域的经营也是经略四方的重点。汉朝,西域是一个十分广泛的称呼,是对玉门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北)和阳关(位于今甘肃省敦煌市西南)以西大片地区的泛称,包括今天的新疆及其以西,中亚以及中亚以西的广大地区。汉朝沟通西域,张骞两次出使立有大功。张骞是汉中人,汉武帝即位初期的建元年间,张骞以郎的身份随侍。当时,河西的游牧民族月氏受到匈奴攻击,月氏被迫西迁。汉武帝听说月氏想寻找盟友共同攻击匈奴,就招募使者出使月氏。张骞应募,在公元前138年,率领100余人出使西域。不料,途径匈奴控制地区的时候被抓住。匈奴人听说张骞想出使月氏,便强留下来,还让他在匈奴娶妻生子。10多年后,他借机逃脱,继续向西,到达大宛国。大宛国王在张骞许下重利的情况下,将他送到康居国(今中亚阿姆河以东、巴尔喀什湖以西),康居国又将他送到了月氏所在此时,月氏人已经打败了大夏(西域国名,位于今阿富汗北部)人,在土地肥沃的中亚定居,根本无心报复匈奴。张骞无奈,只能返回。在返回途中张骞又被匈奴抓住,一年后,匈奴单于去世,发生内乱,张骞趁机带着匈奴妻子返回汉朝。出使的时候同行的有100多人,回来的时候只剩下张骞和擅长射猎的堂邑父两个人了。公元前126年,张骞回到长安,向汉武帝汇报了出使的经过。这一路上经过了大宛、大夏、康居、月氏等数个国家,还从途中听说了这些国家周边许多国家的情况,这些都为汉朝后来对西域的经营提供了重要的情报资料。这次出使到大夏时,张骞见到了中国西南出产的竹杖和蜀布。大夏人说,这些东西来自大夏东南千余里的身毒国(古印度),张骞据此推测,汉朝的西南地区有可能距离身毒国不远。汉武帝听到这个情况,便派人出使西南,促进了汉朝对西南地区的开发。

图15.5 小方盘城遗址。西汉。甘肃省敦煌市西北

图15.6 阳关烽燧。西汉。甘肃省敦煌市西南

公元前121年,汉朝通过河西战役打开了通向西域的门户。公元前119年,汉武帝再次命张骞出使西域,想把与匈奴有仇怨的乌孙人迁回河西地区;同时,让张骞携带大量财物,联络西域各国。张骞到达乌孙,乌孙人不愿东徙。张骞派遣副使前往大宛、康居、月氏、大夏各国进行联络。许多小国都派遣使节跟随张骞来到长安,觐见汉武帝,从此西域与汉朝之间的联系大大加强了。张骞回到长安以后,担任了负责外交事宜的大行令,一年之后(公元前114年)去世。由于张骞曾被封为博望侯,所以之后出使西域的使者往往都自称为博望侯,借助张骞的名望联络西域各国。之后,汉武帝曾数次派兵出击西域。公元前108年,赵破奴奉命击败与汉朝为敌却结好匈奴的楼兰、车师两国。公元前103年和公元前101年,贰师将军李广利两次奉命出击大宛,获得大宛的汗血宝马,西域各国震动。

张骞的两次出使和汉朝后来对西域的征伐,把西域与内地联系在了一起,为丝绸之路的开通奠定了基础。从此,西域的各种物产不断输入中原,佛教也在不久之后通过西域传入中原。而汉朝的文化和农业生产技术也逐渐传播到西域,促进了西域地区的社会进步。

图15.7 八牛贮贝器。西汉。1956年云南晋宁县石寨山出土。上海博物馆藏

汉朝的西南地区,包括今天的四川、贵州、云南等省,生活着为数众多的少数民族。公元前138年,唐蒙奉命出使西南,设立了犍为郡。但唐蒙采用高压手段,激起了西南地区民众的反抗。汉武帝随即又命大文学家司马相如出使西南,进行安抚,许多少数民族要求内附汉朝。但由于道路不通,气候炎热潮湿,汉朝无力派兵平定西南君长的反抗。张骞通西域以后,汉武帝试图打通一条从西南到身毒国的道路,先后在西南地区建立牂柯郡(今贵州省黄平西)、越嶲郡(今四川省西昌东南)、沈黎郡(今四川省雅安南)、汶山郡(今四川省茂汶县北)、武都郡(今甘肃省成县)、益州郡(今云南省晋宁)等,加强了中原和西南地区的联系,有力地促进了西南地区的发展。

汉朝的东南地区有越人居住,内部又分为东瓯、闽越、南越等。汉武帝以前,越人已经形成若干王国。公元前138年,闽越攻打东瓯,汉武帝采用严助的建议,命严助持节率会稽兵马相救,闽越听说后,在严助未到之前就撤退了。东瓯请求内迁,汉武帝将4万余东瓯人安置在庐江郡(今安徽省庐江县西)。

闽越在越人中较为强大,经常试图攻击周围的越族。公元前135年,闽越攻打南越,南越王赵胡请求武帝出兵。汉武帝派遣王恢、韩安国出兵救援,闽越国内发生变乱,闽越王弟余善杀掉闽越王,将头颅献给王恢。汉武帝下诏封余善为东越王,与原闽越王的孙子共治闽越地。公元前111年,东越王余善谋反,自称武帝。汉武帝派遣韩说、杨仆前往平叛,之后,将其居民迁往江淮一带。

南越国自秦末就已经存在。陈胜、吴广发动大泽乡起义之后,原秦南海郡代理郡尉赵佗自立为王,称南越国。公元前196年,刘邦派陆贾出使南越,承认南越王国的存在。从此,历代南越王都与汉朝保持着良好的关系。汉武帝时,南越王赵胡还命太子婴齐到长安为质。婴齐娶邯郸女子为妻,生下太子赵兴。婴齐死后,赵兴继位。此时,越王赵兴与王后都愿意归属汉朝,但遭到南越丞相吕嘉的反对。吕嘉历南越三代君主,势力雄厚,见汉朝派兵入越,便杀掉南越王赵兴和王后,举兵反叛。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命路博德、杨仆等人领兵攻入南越,杀掉吕嘉,在南越设置9个郡,从此,南越地归属汉朝治下。

汉朝的东北地区也有一些少数民族存在。汉武帝以前,匈奴势力强大,居住在东北地区的乌桓和鲜卑都处于匈奴人的攻击之下。鲜卑人被迫东徙,乌桓则在汉朝击破匈奴以后,由汉朝设置护乌桓校尉进行治理。在汉武帝的时代,朝鲜与汉朝也有比较亲密的关系。公元前108年,在解决了朝鲜的内乱之后,汉朝在朝鲜设置真番、临屯、乐浪、玄菟4个郡。在汉武帝的时代,东北各族通过与汉朝的交往,推动本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逐渐开始接受中原的文明。

汉武帝时期对四方的经略,拓展了版图。由于在进行战争的同时,汉朝不断向周边地区迁徙民众,也不断将周边少数民族迁徙到内地,对于中原先进文明向四周的传播以及推动周边地区的社会进步,起了巨大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