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汉初对秦亡汉兴原因的探讨(1 / 1)

刘邦做了皇帝,西汉建立了,但这并不代表刘家从此就可以毫无忧虑地坐稳天下。因此,到五月份,也就是刘邦做了3个月皇帝之后,他对群臣提出了一个重要的问题:究竟我刘邦为什么能得天下?项羽为什么会失天下?他强调,一定要据实回答,不得隐瞒。于是,高起、王陵二人老老实实地回答道,陛下轻慢而好骂人,项羽仁爱而尊敬人。然而,陛下攻城略地之后,会将虏获与属下分享;项羽却嫉贤妒能,有所得不与人分享。刘邦不同意他们的说法,提出了自己的解释,说他胜过项羽的关键是知道如何使用人才。例如,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有张良,镇抚百姓、力保后勤有萧何,将兵百万、攻城拔寨有韩信,这些事不是他刘邦一人所能,但他能选用这几位人才来承担。项羽有一个范增,却不能好好使用。这就是为什么刘邦胜利,而项羽失败的原因。刘邦固然点明了他和项羽在用人方面的区别,但高、王二人所言也是有道理的,刘邦之所以能够让人才发挥作用,与他舍得赏赐,即所谓与臣下分享虏获有关。不过,高、王二人只说出了一半,另一半却藏了起来,那就是,刘邦还知道如何用强制手段控制臣下,防范他们造反。高、王二人所言还反映了一个事实,那就是为了争取各路将领的支持,刘邦大封王侯,这实际上是对秦朝单纯实行郡县制的一种反动。

始皇帝统治时期,关于分封与郡县就有几次讨论。到汉初,这仍然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公元前201年,有人向刘邦告发楚王韩信谋反。刘邦采用陈平之计,假装到云梦巡游,趁机抓住了韩信。此时,一个名叫田肯的人前来向刘邦献计,他认为齐地富饶广大,又有泰山之固,是可以与关中媲美的地方,只能分封给至亲的子弟。刘邦采纳了他的建议,将曾经分封给韩信的齐、楚两地都封给了自己的亲属。田肯看到了齐地的重要性,刘邦则看到,必须要将重要的地方交给自己人掌握,才能稳固刘氏的天下。他觉得秦朝灭亡的教训之一,就是在各地起义风起云涌之时,却没有嬴姓子弟挺身而出,原因就是秦朝没有将皇室子弟分封到各地,他认为这是一个教训,因而他要分封刘氏子弟;此外,他还必须要考虑西汉初建立之时的国内形势。

图14.1 马王堆3号汉墓T型帛画。1973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3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西汉初建立之时,国内是什么形势?尽管名义上是刘邦统一了天下,但实际上却是刘邦与异姓诸侯王共治天下的局面。当时的异姓诸侯王有楚王韩信、淮南王黥布、梁王彭越、赵王张敖(张耳之子,公元前202年张耳去世,他继承王位)、韩王信(原韩国后裔,名叫信)、燕王臧荼、长沙王吴芮。这些异姓诸侯王的辖地十分广大,合起来甚至要超过皇室的辖地。不仅如此,这些诸侯王,特别是韩信、黥布和彭越,手握重兵,不受朝廷管辖,对大一统局面而言,是严重的分裂因素。因此,又鉴于秦朝的教训,刘邦既要封同姓诸侯,又要消灭异姓诸侯,这成为他从开国到去世期间的主要任务。

事实上,在第一个异姓诸侯王谋反之时,刘邦还没有完全意识到这个问题。公元前202年7月,燕王臧荼谋反。刘邦亲自带兵征讨,9月就平定了叛乱。这时候,他考虑的是重新再立一个燕王,却没有考虑异姓与同姓的问题。因而,在韩信等人的建议下,刘邦立了卢绾为燕王。

抓住韩信之后,刘邦把他降为淮阴侯,让他居住在洛阳。韩信十分不满,常常告病不上朝。据说后来陈豨叛乱之时,韩信趁刘邦前往平叛之机,想要响应,但没有付诸实施,便被吕后和萧何所杀。刘邦显然对韩信是深怀戒心的,他平定陈豨之后才知道韩信被杀,既高兴,又可惜。他高兴的是,终于除掉了一个极大的威胁;可惜的是,西汉的建立,韩信功劳巨大,是一个不可多得的人才。

韩信之死,给其他异姓诸侯王敲响了警钟。公元前196年,陈豨谋反之后,刘邦召彭越出征。彭越称病,仅派属下将领带兵跟随,刘邦很不高兴。恰好梁国有一个官吏犯罪,向刘邦告发彭越谋反。刘邦抓住彭越,但没有杀他,将他贬为庶人,发配蜀地。路上遇到吕后,彭越向她喊冤。吕后将彭越带到洛阳,对刘邦说,此人勇猛,发配到蜀是留下祸患,应该杀掉。彭越就这样死在了吕后的手中。

黥布本名英布,因犯罪受黥刑,人称黥布。黥布与韩信、彭越都是楚汉战争中手握重兵的将领,同样受到刘邦的猜忌。公元前196年,韩信被杀,黥布心中十分惊恐。之后彭越又被杀,刘邦将彭越剁成肉酱,赏赐给各路诸侯。黥布接到后,更加惊惧,据说他立刻暗地里聚集兵马,准备反叛。很快黥布也有下属向刘邦报告谋反之事,刘邦带病亲征。黥布以为刘邦当时生病,必定不会亲征;而且他很自信,除了刘邦和韩信、彭越以外,并不害怕其他人。没想到刘邦能亲自出征,很快黥布被击败。公元前195年,黥布被杀。

图14.2 素纱禅衣(直裾)。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除韩信、彭越、黥布之外,其他异姓诸侯王也在刘邦去世之前相继被除掉了封国。韩王信被封到北方,勾结匈奴谋反,失败后逃入匈奴;赵王张敖虽是刘邦的女婿,免于被杀,但被改封宣平侯;燕王卢绾遭到猜忌,在刘邦病逝以后也逃入匈奴。至此,刘邦所封的异姓诸王仅剩下地处南方的长沙王吴芮,但吴芮国小力弱,实际上无法对汉朝形成什么威胁,因此得以保存。

消除了异姓诸侯,消灭了妨碍刘氏一统天下的割据因素,还要分封刘姓诸侯。这两方面并没有先后之分,是同时进行的。公元前201年,韩信的楚国被废,封地一分为二,一个是荆国,另一个是楚国。获封的荆王是刘邦的堂兄弟刘贾,楚王是弟弟刘交,刘邦的长子刘肥被封为齐王,哥哥刘喜被封为代王。公元前198年,戚夫人之子刘如意为赵王。公元前196年,刘喜之子刘濞为吴王,刘邦的小儿子刘长为淮南王。彭越死后,刘邦之子刘恢被封为梁王,刘友被封为淮阳王。陈豨叛乱平定后,另一个儿子刘恒被封为代王。公元前195年,因燕王卢绾反叛,刘邦之子刘建立为燕王。

图14.3 马王堆汉墓漆盘。1972年湖南省长沙市马王堆汉墓1号汉墓出土。湖南省博物馆藏

从这一废一封可以看出,地方诸王除了姓氏都变成刘,其他基本上没有太大变化。然而,正是这姓氏的改变,让汉朝出现了“封建子弟以为屏藩”的局面。至少从表面上来看,这是天下一统于刘氏的局面。不过,正如始皇帝所说,“天下共苦战斗不休,以有侯王”。诸侯王只要存在,不论是否姓刘,必然会破坏大一统的统治秩序。后来的历史恰恰证明了这一点。

同样与秦朝有关系,刘邦在建立汉朝之后,还就如何治理天下的问题与名臣陆贾有过讨论。陆贾本是楚国人,在刘邦征战天下的时候,他是一名门客。汉朝建立后,陆贾为刘邦出使南越有功,得到刘邦的重视。但陆贾经常在刘邦面前提到《诗》、《书》,刘邦很不高兴。陆贾却说,在马上取天下,难道还能在马上治理天下吗?他举了周武王、吴王夫差和秦朝的例子,说明长治久安之道,莫过于文武并用。在刘邦的要求下,陆贾撰述了存亡兴败的道理,一共12篇,成《新语》一书。据《史记》记载,每上奏一篇,刘邦都十分高兴,以至于左右都高呼万岁。可见,陆贾的论述十分契合刘邦的心意。

陆贾的论述,实际上涉及两个问题。

一是治理天下需文武并用。陆贾指出,秦朝灭亡的原因是专任刑法,倘若统一天下之后施行仁义,未必会灭亡。这是以秦朝的教训来说明,治理天下不能专靠武功。这一点实际上也恰恰符合刘邦的心意。公元前202年,刘邦统一天下,取消了秦朝的严刑苛法,新施行的汉法较为简易。再加上随同刘邦举事定天下的功臣大多出身低微,如萧何、曹参等人不过是沛县的小官吏,陈平、王陵、陆贾等都是布衣出身,周勃不过是为丧事奏乐的,樊哙以屠狗为生,灌婴以卖布为业等。这些导致汉朝建立之初,朝堂之上漫无规矩,有时竟是一片混乱。《史记》记载,将领们为争功,在朝堂之上饮酒大喊,甚至舞刀弄剑,刘邦十分无奈。这个时候,有个叫叔孙通的,上书请求为汉朝制定礼仪。经过一个多月的演习,得刘邦观摩认可之后,公元前200年10月,汉朝的第一次朝会正式开始。这次朝会礼仪相当完整,整个过程井然有序,庄严而肃穆,再没有喧哗失礼的行为。经此一次,刘邦才深切体会到皇帝的尊贵。朝廷礼仪的制定,不过是文武结合治理天下的一个缩影。由于汉朝建立后,君臣都出身平民,没有如同秦朝那样的基础,因而各种政策礼仪的制定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是一个逐渐形成的过程。以叔孙通为代表的一批文士为此立下了大功。刘邦晚年想废掉太子刘盈改立赵王,叔孙通竭力维护,不仅仅因为他是刘盈的老师,更因为要维护嫡长子继承制;惠帝时期的种种宗庙礼仪,也都通过叔孙通加以制定。

二是针对秦朝专任刑法的问题,需采用宽仁而治的方针。采取这个方针,有两方面的原因。其一,秦朝专任刑法导致灭亡,这是历史教训,汉朝自然不能重蹈覆辙。其二,汉朝建立后,国家残破,必须要依靠这样的方针鼓励农业生产,以便迅速恢复经济。汉朝刚刚建立,刘邦作为皇帝,甚至都不能凑齐同样毛色的四匹马来拉车,一些功臣将相干脆就乘牛车。普通民众更是生活无着,流离失所。实际上,这个方针很早就已经开始实施了。刘邦进入关中,为取得关中民众的支持,宣布废除秦朝苛法,与关中父老约法三章:杀人者死,伤人及盗抵罪。这一方针的实施立竿见影,关中民众十分欢迎。汉朝建立之后,税收规定是十五税一,也就是征收1/15的赋税,相对于从前,这种税额是比较低的。公元前202年5月,天下已定,刘邦下令罢兵,士兵解甲归田,有利于农业生产的恢复。入关灭秦的关东人愿意留在关中的,免除徭役12年,回关东的,也免除6年徭役;因饥饿自卖为奴婢的都赦免为庶人。公元前200年,刘邦下诏鼓励生育,凡增添人丁的人家,免除2年的徭役。公元前195年,在刘邦的最后一年,他还下诏规定各郡国向朝廷献礼的数额,以免各郡国为追求献礼多而赋敛过重。这些诏令的内容,都是以宽仁的方式来鼓励农业生产。

图14.4 西汉铁制农具。左为铁铧,中为铁五齿耙,右为铁犁壁。铁铧与铁犁壁1967年陕西省咸阳窑店出土,铁五齿耙1980年福建省崇安汉城遗址出土。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刘邦去世之后,汉惠帝继位。汉惠帝性格懦弱仁厚,刘邦曾动过改立太子的心思,就因为觉得汉惠帝不像他。汉惠帝继位之时,年仅16岁,政权把握在他的母亲吕太后手里。吕后十分痛恨戚夫人和刘邦所生的儿子赵王刘如意。刘邦一死,吕后就将戚夫人囚禁起来,并数次派人请刘如意回长安。汉惠帝知道吕后想加害如意,便在如意到达长安时亲自迎接,并将如意时刻带在身边以防被害。但吕后终究趁一次汉惠帝早起打猎的机会毒死了刘如意。吕后又将戚夫人的四肢砍掉,眼睛挖去,耳朵弄聋,并喂她吃哑药,装在一个瓮中,放在厕所,号称“人彘”,让汉惠帝前来观看。汉惠帝看了之后大哭,从此不理朝政,大病一场,很快就去世了。

汉惠帝死后,吕后找人冒充汉惠帝之子为帝,政权仍然掌握在吕后之手。之后,吕后开始戕害刘姓宗室子弟,提拔吕氏族人,先后有4个吕氏子弟被封王,封侯的更多。据说刘邦生前曾与功臣立有“白马之盟”,宣布“非刘氏而王者,天下共击之”,也就是说刘氏以外的人不能封王。吕后的所作所为显然违背了这个约定。但由于出自吕后,大臣都不敢反对。丞相王陵性格耿直,反对吕氏封王,结果,被明升暗降为太傅,夺去了丞相之位。吕氏外戚权倾朝野,显赫一时。公元前180年,这是吕后掌政的第十五年,吕后病重,她知道自己恐怕无法康复了,便为吕氏安排后事。她命侄子吕禄、吕产分别掌握南北军,又特别告诫两人:当初刘邦与功臣有白马之盟,如今我一旦去世,恐怕大臣们都不会再同意让你们为王,所以一定要把握好军权。临去世前,又任命吕产为相国。吕后一死,一场惊心动魄的宫廷政变也就开始了。

此时,齐王刘襄(刘邦的孙子,齐王刘肥之子)整军备武,准备应变。而大将灌婴这个时候屯重兵于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与齐王约定,一旦关中有变,立刻前往平乱。吕禄、吕产等人虽然掌握了中央常备军(北军和南军),但朝中还有周勃、陈平等大臣,朝外又有齐王刘襄、大将灌婴,所以二人一时犹豫不决,结果失去了消灭大臣控制朝廷的先机。然而,吕氏毕竟还掌握着中央常备军的军权,要除掉吕氏,首先就要解除吕禄、吕产两人的军权。曲周侯郦商之子郦寄与吕禄关系很好,他两次劝说吕禄将北军交给太尉周勃。周勃掌握北军以后,命军中将领在刘氏和吕氏之间做出选择,将领们都选择刘氏,这样,周勃便控制了北军,但南军还掌握在吕产的手中。南军的主要职责是守卫皇宫内外。周勃命朱虚侯刘章(齐王刘襄的弟弟)率兵1000多人杀入宫中,当时正好起了大风,结果吕产的随从将领一片混乱,指挥不灵。刘章在宫中官衙的厕所中杀死了吕产。吕产死后,周勃对吕氏实施了灭族的行动。

消灭了吕氏,接下来就是皇帝的继承人问题。汉惠帝早死,没有留下后代,这就必须从其余诸侯王中选择一人继位。原齐王刘肥是刘邦的(庶)长子,刘襄算是刘邦长孙,当然有资格。但大臣们考虑到刘襄母族势力过大,害怕又形成另一个吕氏,便放弃了。当时刘邦诸子,只有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还在。刘恒年长,而且,刘恒之母薄夫人家族势力薄弱,刘恒本人在大臣们看来又是一个仁孝宽厚之人,因此被认为是继承皇位的最佳人选。最终,代王刘恒被迎立为皇帝,这就是西汉的第三位皇帝汉文帝。

汉惠帝、吕后时期,大权虽然掌握在外家手里,但政策一如既往,按刘邦时期行事。刘邦去世之前,曾对吕后交代了丞相一职的人选和顺序,即萧何、曹参、王陵、陈平。萧何做丞相就已经比较宽简,还曾请求将皇家园林的空余土地交给长安民众耕种。曹参喜好道家黄老学说,奉行清静无为的方针。他在齐国(刘邦长子刘肥的封国)做丞相的时候,执行这一方针取得了良好的效果,被称为贤相。继萧何为汉朝丞相之后,曹参不更改萧何做丞相时的一切方针,完全照旧。在选用人才方面,也以性格宽厚为标准,目的都是为了不扰民。这两位丞相对汉朝的治理十分成功,被称为萧规曹随。即使是吕后本人,也曾在当政期间下令废除一人犯罪、连坐三族的酷刑。史学家司马迁评论说,在汉惠帝、吕后执政期间,君臣都采用无为而治的方针,天下安定,刑罚少用,民众得以脱离战争之苦,致力于农业生产,衣食逐渐地丰富了起来。这些表明,西汉开国君臣都注重吸取秦朝的教训,采用了与秦朝相反的治国方针,使得汉朝的国力逐渐恢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