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朝的灭亡,不仅表明一个朝代的结束,同时,也表明诸侯混战局面的到来。在子婴向刘邦投降之后一个多月,各路诸侯相继到达关中。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历史上传奇迭起的楚汉相争展开了序幕。
楚汉相争的主角是项羽和刘邦,但这两个人有着迥然不同的出身背景和性格特点。项羽,名籍,字羽,出身于世世代代在楚国为将的项家。战国末年在楚国领兵抗秦的将领项燕,就是项羽的祖父,也就是项羽叔父项梁的父亲。项家封在项(今河南省项城市)这个地方,因而以地名为氏。项氏有封地,因而项羽本身也算是出身贵族,这当然是起兵反秦的良好基础。少年时期的项羽既不爱学文,又不想学武。他对项梁解释道:“学文不过是为了认字记姓名,学武又只能力敌一人,我想学的却是万人敌。”项梁大喜之下教他兵法,但也没有学成。始皇帝巡游天下时,项羽挤在围观者中间,情不自禁地说,“彼可取而代之!”可见,他的心中存有逐鹿天下之志。史书上记载,项羽身高力大,大家都很惧怕他,显然是一个勇武超人的好汉。刘邦与项羽恰恰相反,他出身十分平凡,父亲称太公,没有名字;母亲称刘媪,姓氏也没有留下来;至于刘邦本人,人称“刘季”,表示在家中的排行,即刘家最小的那个,“邦”这个名字还是夺取天下之后取的。这就是说,刘邦不过是一介平民,而且还是层次比较低的那种。他的为人,表面看来粗犷随和,豁达慷慨,又喜好酒色,似乎是一个快乐的无赖汉,其实内心极端自私狭隘而又坚忍执着,非常人可比。有趣的是,刘邦也见过始皇帝,他的感慨却是:“大丈夫当如此也!”表现了强烈的欣羡之情。刘邦的起事充满波折。他曾任亭长,是乡下面一级管理治安的非正式官员。他在担任县吏的好友萧何、曹参,以及市场卖肉的樊哙等人的帮助下杀掉沛县县令,起兵响应陈胜。
在刘邦接受子婴投降之后一个多月,项羽也领兵到达函谷关。但此时,刘邦已经在函谷关派兵把守,欲占有关中。项羽大怒,当即派兵攻下了函谷关。这个时候,项羽兵力40万,驻军鸿门(今陕西省临潼东);刘邦只有10万兵力,驻军霸上。函谷关被攻破以后,刘邦已经无险可守,兵微将寡,难敌项羽。不仅如此,在这种危急时刻,刘邦的部下左司马曹无伤为求取封赏,向项羽告密说,刘邦想独占关中。因此,怎样消去项羽的敌意乃是刘邦的当务之急。恰在此时,项伯来到刘邦军中。此人是项羽叔父,与张良有老交情,意欲劝张良离开,免遭覆灭之灾。刘邦借机请项伯向项羽解释,并约定翌日亲自前往鸿门面见项羽。第二天,刘邦果然仅带了100余人来到鸿门。历史上著名的鸿门宴拉开了序幕。在此之前,项羽的谋士范增曾建议一定要除掉刘邦,说此人进入关中之后一改往日好酒色的毛病,恐怕志在天下。项羽本人则有些犹豫,毕竟刘邦确实首先攻入关中,楚怀王与众将之约不好违背。刘邦则通过消除秦朝苛法,获取了关中父老的支持,希望借此消除项羽的戒心,获得积蓄力量的机会。宴会开始,主宾双方落座,项羽一方包括项羽、范增、项伯,刘邦一方则有刘邦、张良。宴会中,范增数次示意项羽动手杀掉刘邦,项羽沉默不应。不得已,范增只好找来项庄,假意舞剑助兴,实则要趁机动手刺杀刘邦。张良见状,离席找到樊哙,樊哙立刻持剑拥盾闯入宴会,对项羽怒目而视。项羽赐给他酒肉,樊哙毫不拒绝,以表示视死如归的勇气。他斥责项羽不仅不奖赏刘邦先入关中、守卫关中的功劳,反而欲杀掉刘邦,实则与秦朝毫无差别。樊哙的这一系列言行很合项羽的心意,竟然被项羽留在了宴会之中。之后刘邦则趁上厕所的机会,带着樊哙等人从小路回到了军中。张良估计刘邦差不多回到了军中,才带礼物进献给项羽,为刘邦的离去加以解释。范增听到刘邦已离开,十分生气,断定将来夺项羽天下的一定是刘邦。刘邦回到军中,立刻杀掉向项羽通报消息的曹无伤。鸿门宴就这样结束了。鸿门宴暂时缓和了项刘二人之间的关系,使得各路反秦义军暂时统一在了项羽的旗帜之下。
实力强大的项羽在鸿门宴之后,挥军进入咸阳,不仅杀掉了秦王子婴,还纵火焚烧秦朝宫殿,大火连烧三月。传说,辉煌壮丽的阿房宫,就是毁在了项羽的这一把火中。之后,项羽掠夺大量的财宝美人,返回江东。这一番烧杀抢掠与之前刘邦在关中的作为大相径庭,立刻招致了关中民众的怨恨。
到这里,已经算是完成了当初各路义军与楚怀王的约定,因此项羽派人回报楚怀王。楚怀王则表示要遵守当初的约定,也就是应当封刘邦为关中王。项羽心中不平,他怨恨当初约定之时,楚怀王给他的命令是先北上救赵,再向西入关中,路线曲折,因而落在了刘邦的后面。因此,他假意尊楚怀王为义帝,实际上并不遵从任何命令。第二年4月,项羽就将义帝迁徙到郴县(今湖南省郴州市),暗地里派人杀掉了义帝。
第二年是公元前206年。由于前一年秦朝已经灭亡,项羽作为反秦义军实际上的首领,开始分封诸侯。这次分封的难题是如何对待首先入关的刘邦。项羽不希望背上负约的恶名,更不愿意看到刘邦在关中称王,于是把刘邦封为汉王,让他占有汉中、巴蜀一带,同时还封秦朝的3个降将,章邯为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这3人的封地就在关中,目的很明确,就是利用这3人封锁住刘邦东进的道路。项羽自封为西楚霸王,将都城设在了彭城(今江苏省徐州市)。项羽的分封在许多人看来是不公平的,田荣等人在反秦斗争中起了较大的作用,但没有得到诸侯王的封号。
分封之后,各路诸侯都回到封国,刘邦也向汉中进发。刘邦采纳张良的建议,一路烧毁栈道,以示不会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刘邦属下将士见烧掉栈道,无法回到东部的家乡,纷纷逃亡。在这些逃亡的将士当中,有一个特殊的人物,他并非因为思念家乡而逃亡,而是因为得不到刘邦的重用,这个人就是中国历史上的名将之一——韩信。
韩信是淮阴(今江苏省淮阴)人,年轻时家中贫困,没有产业,也不能做官,靠他人救济过日子。但他并不是一个甘于贫贱的人,心中存有大志向。曾有人认为韩信虽带刀剑,但胆子很小。为证明这一点,此人让韩信动手杀了自己,倘若韩信不敢动手,就要从他的**钻过去。当时,韩信忍受住这种羞辱,真的从此人**钻了过去。这就是成语**之辱的由来。后来,韩信解释道,之所以忍受这种屈辱,并不是因为胆小,而是因为杀了此人毫无益处。当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之时,项梁、项羽率军西进,韩信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机会,就投到了项氏的麾下。项梁失败后,韩信数次向项羽献策,均得不到采用,不得已离开了项羽军,投奔了刘邦。在刘邦军中,起初也得不到重用。甚至因为犯罪,还差点被杀。
幸运的是,萧何在与韩信的交往中认识到了他的才能。当刘邦的将士纷纷逃跑之时,韩信也加入了逃跑的队伍。他认为萧何必定已经向刘邦推荐了自己,但仍然不得重用,肯定是刘邦不愿用他。萧何见韩信逃跑,来不及通知刘邦,就赶紧去追。刘邦本来不在意这些逃跑的将士,后来有人报告说,居然连丞相萧何都跑了,这才着急了。萧何回来以后他还在怀疑,因为逃跑的将士这么多,萧何都不追,偏偏追韩信这么个无名小卒。原来,在萧何看来,韩信是个难得的人才。倘若刘邦无意东进争夺天下,自然用不着韩信;反之,必定要任用韩信,并且要举行十分隆重的仪式,亲自登台拜韩信为大将。这就是萧何月下追韩信的故事。
刘邦听从了萧何的建议,选择良辰吉日,斋戒沐浴,搭台拜韩信为大将,这让全军将士十分惊奇。眼见刘邦如此重用,韩信当即向他陈述刘项之间的优劣。他说,项羽虽然称霸,实际上只是仗着勇武,却不知道举贤任能,又烧杀抢掠,暗害义帝,分封不公,不得民心。而刘邦入关之后,除掉秦朝苛法,秋毫无犯,大得关中民心。这种强弱之势很容易改变。而且,项羽所封的3个秦朝降将也不得民心,很快就能消灭。除掉他们,占领关中,就有了夺取天下的根据地。这一番分析深得刘邦之心,很快便按照韩信所言进行部署。8月,刘邦采用明修栈道、暗度陈仓之计,表面上派樊哙带兵维修已经烧坏的栈道,暗地里却派韩信从小道入陈仓(今属陕西省宝鸡市),迅速击败章邯,进入关中。紧接着在公元前205年年初,收降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将关中完全控制在手中,做好了东进与项羽争夺天下的准备。
而此时,项羽正忙着平叛。项羽分封诸侯,田荣、陈余自以为有功却没有获得诸侯王的封赏,因而对项羽十分不满。田荣自立为齐王,封彭越为将军,一起反项。在楚汉战争中彭越一直在项羽的后方捣乱,袭夺粮草,起了较大的牵制作用。项羽还受到田荣、田横兄弟叛乱的牵制。刘邦则趁机做了两件事。一是为被项羽害死的义帝发丧,想要争取各地诸侯的支持;二是趁项羽伐齐,后方空虚,带兵56万攻下了项羽的都城彭城。项羽命部下继续攻击齐国,自己则领兵3万回救,打败刘邦,杀得汉军丢盔弃甲。刘邦一路奔逃,情急之中竟然几次把同行的儿女推下马车,以加快逃跑的速度。幸亏有滕公夏侯婴相救,否则未来的汉惠帝恐怕早就死在乱军之中了。刘邦的父母和吕后则落在了项羽的手中成为人质。据《史记》记载,这次战役,刘邦损失惨重,死伤的士兵落入睢水,河水一度为之阻断。最后,刘邦仅得几十残兵逃走。这次战役好像是刘项战争的一个缩影。在刘邦与项羽的直接对战当中,项羽往往以少胜多,刘邦则经常以失败结束,数次要靠韩信输送精兵接济,显得十分狼狈。项羽在东与刘邦作战,后方粮道遭到彭越的不断骚扰,便想以刘邦的父亲和妻子为人质迫使刘邦投降。项羽命人在两军阵前架起大锅,摆出要烹煮刘太公的样子。刘邦则回答说:“当初我们一起在义帝麾下共举反秦大业,约为兄弟,我的父亲就是你的父亲。你要是真想烹煮你的父亲,不妨分给我一杯羹!”如此无赖,弄得项羽也无可奈何,只得作罢。
而在韩信与项羽的交战中,汉军则节节胜利。韩信在楚汉战争中创造了一系列的经典战役。公元前204年,韩信领兵攻击魏王豹。魏王豹曾归属刘邦,但在刘邦彭城败后,又反汉降楚,扼守临晋关(今陕西省大荔东),恰好阻挡在刘邦回关中的路上,实际上与项羽呼应,对刘邦形成夹攻之势。韩信首先要解决的就是魏豹。在这次战斗中,韩信采用的是声东击西的战术。他在临晋关的对岸集中船只,摆出将要渡河的架势,暗地里却将主力集中在阳夏(今河南省太康县),以木罂缶渡河,打了一个措手不及,活捉魏豹。韩信将魏兵输送给刘邦,解决了刘邦的燃眉之急。
紧接着,韩信与投降刘邦的张耳率兵数万,攻打赵国。当时的20万赵军由赵王歇、成安君陈余率领,扼守井陉口(今河北省井陉县北)。韩信军驻扎在离井陉口30里的地方,先派2000轻骑带汉军旗帜绕道赵军后方埋伏,待赵军出发,冲入空营,拔下赵军旗帜,换上汉军旗帜。韩信本人则率军背水列阵,与赵军对战。背水列阵,后退无路,因而汉军作战十分勇猛。赵军取胜无望,便要返回营中,结果发现营中插满汉军旗帜,军心大乱,一败涂地。陈余被杀,赵王被俘。事后,属下将领向韩信询问战术,韩信解释道,这就是“陷之死地而后生,置之亡地而后存”,只有在这种生地无着的情况下,士卒才会奋勇作战。
攻取赵地之后,张耳为赵王,韩信则奉命继续东征齐地。项羽命龙且率兵20万救齐,韩信军与齐楚联军在潍水(今山东省潍河)两岸对峙。在这一战中,韩信采用了沉沙决水的战术。他首先派人连夜赶制万余沙袋,堵住潍水上游;接着利用龙且轻敌的心理,渡潍水到一半就转身逃走,引龙且军追击。然后派人打开上游沙袋,利用大水将龙且军一分为二,韩信趁机反攻,大获全胜。
此役之后,楚汉战争呈现出一种微妙的变化。项羽由于兵力损失过大,不再能对刘邦形成压倒性的优势;而韩信已在项羽的北方开辟了第二战场,显现出不受刘邦控制、独霸一方的局面;刘邦此时既不能打败项羽,又没有强力的手段来限制韩信。这样一来,项、刘、韩在实际上已形成三分天下的局面,尽管韩信名义上还是打着汉军的旗帜。对项羽和刘邦而言,谁能争取到韩信的支持,在战争中就能争取到主动。公元前203年,在平定齐地之后,韩信派人向刘邦请求封他为假齐王,目的是保持已占领的齐地的安定。《史记》十分生动地记载了这次刘邦君臣对韩信的请封的反应。当时刘邦非常生气,不加考虑便出言指责韩信不来相救,反而趁机要挟封王。张良、陈平二人却十分清醒,赶紧暗地里踢了一下刘邦,提醒他汉军目前无力阻止韩信称王,不如顺势给他齐王的封号,免得引起韩信的反叛。刘邦立刻醒悟过来,假装责备韩信既然已经占有齐地,就应该做真王,然后派遣张良封韩信为齐王,并调拨韩信的部队与项羽作战。韩信此次请封齐王,引起了刘邦的猜忌,为日后的结局埋下了伏笔。此时,项羽也派盱眙人武涉去游说韩信。武涉指出,刘邦为人反复,不足信。应该趁此机会,联楚而三分天下。齐人蒯通也曾向韩信献计,指出韩信有三分天下之势,同时,韩信功劳太大,无论项羽还是刘邦,都不可能容得下他。然而,韩信始终记挂着刘邦重用他的知遇之恩,不忍心背叛。如此一来,天下大势已定,项羽面对西面刘邦、北面韩信的夹击,落败已是不可避免。
项羽劝韩信不成,在北方战线损失巨大;西线又迟迟不能取胜,后方粮道还不断遭到彭越的袭击,日益困窘。他不得不与刘邦相约,以鸿沟(古代运河,位于今河南省中牟县)为界,中分天下。之后,项羽释放了刘邦的父亲和妻子,自己则返回江东。刘邦却听从张良、陈平之计,没有遵守约定,反而追击项羽。韩信、彭越等人率兵与刘邦汇合,将项羽围在垓下(今安徽省灵璧东南),楚汉战争期间最悲壮的一幕展开了。
此时已到了公元前202年,汉军分为三部分层层围困住了楚军。刘邦居中,周勃在最外围,韩信则率兵30万直面楚军。韩信兵分三路,两路左右埋伏,自己领兵佯败引楚兵追击,再三面合击,大败楚军。此时,汉军四面围困楚军,夜里唱起楚歌,扰乱项羽军心。面对着美人虞姬和名马乌骓,项羽英雄末路,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姬虞姬奈若何!”[1]引得一军将士皆涕泣而下。此时的项羽仍将战败的原因归结于“时不利”,认为是“天亡我也”。为证明自己的勇武,在仅剩28骑的情况下,他还孤身冲入汉军,力斩汉将两人,士卒数十百人。
最后,项羽逃到了乌江边(今安徽省和县东)。乌江亭长已经准备好船只,想送他过江,并说,江东地方千里,足以称王。汉军没有船只,必定追之不及。项羽却无颜见江东父老,将乌骓马赠送给乌江亭长,自刎而死。
项羽起兵江东,称霸诸侯有5年之久,最终却落到了如此结局,实在可歌可泣。后人对项羽的选择有截然不同的评价。唐朝诗人杜牧曾写道:“胜败兵家事不期,包羞忍耻是男儿。江东子弟多才俊,卷土重来未可知。”显然,在杜牧看来,自刎乌江并不是一件值得赞赏的事情。返回江东、卷土重来,方显男儿本色。而宋朝女词人李清照则写诗道:“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她对项羽自刎乌江的英雄气概大加赞赏。不管如何,一代英雄项羽,虽然仅仅称霸了数年时间,却在历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2月,在群臣的多次请求下,刘邦登上皇帝的宝座。楚汉战争结束,西汉王朝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