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时期战争不断,究竟发生了多少次战役战斗,已经无法计算,只能讲述较大的、有代表性的战事,以看出历史发展的重要线索和阶段。
一、齐魏桂陵之战
战国初年,魏文侯任用李悝率先实行变法,开始强盛起来,到魏惠王时继续改革。这时,齐国威王实行改革,齐国强大起来。不久,两个强国之间就爆发了战争。
公元前354年,赵国进攻卫国,卫国入朝魏国,魏国便派大将庞涓率军八万,联合宋、卫伐赵,包围赵都邯郸。赵国向齐求救。次年,齐国任命田忌为将,孙膑为军师,率军8万救赵。孙膑分析形势,认为魏国伐赵,精锐尽在国外,内部空虚,如果军队疾驰魏国首都大梁,那么魏军势必回撤。这样既可以解救赵国之围,又可以乘魏军疲敝而有收获。田忌采纳这个建议,派军向南进攻宋卫之间的平陵(今山东省菏泽市西南40里),同时又准备直驱大梁。进攻平陵的军队遭到失败,孙膑便命轻快战车向西直驱大梁城郊,同时又把军队分散,显得兵员有限,力量不强。被激怒的庞涓轻敌,便放弃辎重,急行军兼程赶来,到桂陵(今河南省长垣县西南)遭到齐军的伏击而惨败。
魏国攻赵期间,正在商鞅主持下实行变法的秦国乘机进攻魏国,在元里(今陕西省澄城县南)打败魏军,取得少梁(今陕西省韩城市西南)。齐军打败魏军于桂陵之时,楚国也派军队救赵,攻取魏国的睢水(今之濉河)、濊水(即河南与安徽境之古涣水,也称浍水)间地。形势一度对魏国甚为不利。不过,魏国很快就扭转了局势,攻破了邯郸。公元前352年,魏惠王联合韩国军队,在襄陵(今河南省睢县)击败齐、宋、卫联军,齐国只得请楚国大将景舍出面讲和。次年,魏、赵在漳水结盟,魏国把邯郸归还赵国。
这时的魏国拥有绝对优势,称夏王。
二、齐魏马陵之战
公元前342年,魏国进攻韩国,韩向齐求救。齐威王听从孙膑的建议,同意救韩,以坚定韩抵抗魏国的信心。待到次年,才派田忌、田婴为将,孙膑为军师,出兵伐魏。魏惠王则任命太子申和庞涓为将,出兵10万前来迎战。孙膑采取“减灶诱敌”的计策,逐日减少营地军灶数目,3天内从10万减少到5万,随后又减少到2万,魏军主帅误以为齐军减员严重,便只率少量轻装军队兼程赶到,在马陵(今山东省范县西南)遭遇齐军伏击。马陵道两旁高起,地势狭窄,魏军进入时正值黑夜,齐军收紧包围圈,万弩齐发。魏军大乱,主力被全歼,太子申被俘,庞涓自杀。魏国势力受到重创。
此后,在秦、齐东西夹击下,魏国不断遭到失利。公元前334年,魏惠王采纳相国惠施的建议,通过齐相田婴的关系,带领韩国及其他小国的国君,前往齐国的徐州(今山东省滕州市东南)朝见齐威王,尊齐威王为王。齐威王也承认魏惠王的王号,史称“徐州相王”,不过,这又激起楚、赵等国的进攻。
齐、魏刚刚和好,秦、魏之间又展开激战。公元前330年,秦国公孙衍(犀首)在雕阴(今陕西省甘泉县南)打败魏军,迫使魏国把河西地献给秦国。此后,到公元前324年,秦派张仪攻略魏陕城(今河南省三门峡市陕州区),至此,秦占领了河西(今陕西省华阴以北,黄龙以南,洛河以东,黄河以西)、上郡(今陕西省洛河以东,黄梁河以北,东北到子长、延安一带),甚至在河东也占有部分土地,在河南占有陕等地。从此,黄河天险便为秦国所掌握,秦的声威已震动天下。
公元前325年,秦惠文君继魏、齐之后自称为王。为了与秦对抗,魏惠王到巫沙(今河南省荥阳市北)与韩威侯相会,尊韩威侯为王(即韩宣惠王)。此后,各国矛盾复起。为了与秦、齐、楚对抗,公元前323年,魏将公孙衍发起五国相王活动,参加者有魏、赵、韩、燕、中山五国。从此,赵、燕、中山也称王。
三、秦灭巴蜀之役
秦国自从秦惠王即位以后,进一步图谋对外扩展,以建立王业。不过,在如何建立王业这个问题上,秦国内部发生了争论。张仪主张进攻韩国,劫持周天子,以便“挟天子以令诸侯”。司马错则认为这样做只会蒙受恶名而无实惠,因而主张先攻灭西南“戎狄之长”的蜀国,不但可以积累财富,还可以为攻楚做准备。因为得楚才有可能统一天下。秦惠王支持了司马错的主张,便利用巴国、苴国与蜀国发生战争之际,巴国和苴国向秦国求救的时机,于公元前316年,派张仪、司马错等人率军从石牛道(自今陕西勉县西南行,越七盘岭入四川境)伐蜀,蜀王率军到葭萌(今四川省剑阁县东北)抵御秦军,军败被杀,蜀国灭亡。随后,秦军攻灭巴国、苴国,俘获巴王。
秦灭巴、蜀后,在当地采取羁縻政策,改封蜀王子弟为侯,改封巴国的原统治者为君长;设立巴郡,保留蛮夷君长,让他们可以娶秦国王室女子为妻;保留蜀国为属国,贬蜀王为侯,任命陈庄为相,任命张若为属国守,让秦民万家迁移到蜀地。后来,属国发生内乱。公元前311年,陈庄杀死蜀侯;秦武王派甘茂伐蜀,杀死陈庄。公元前308年,秦武王封子辉为蜀侯,史家认为子辉应是蜀侯子弟。公元前301年,秦昭王派司马错入蜀,迫使蜀侯子辉自杀,并杀死其手下27人。次年,秦昭王封子辉的儿子绾为蜀侯。公元前285年,秦昭主怀疑绾谋反,又把他杀死。此后派张若为蜀守,设立蜀郡。蜀地至此得到稳定。
此后,秦国兼并西北的义渠(今甘肃省宁县)之地,不断进攻三晋,据说也攻取了楚国的汉中(大概在今湖北西北一带),攻占韩国的宜阳(今河南省宜阳西),势力范围大大扩展。
四、战国中期的混战状态
公元前306年,楚国乘越国内乱灭越国,在江东设郡。
公元前301年,齐、魏、韩三国联合攻楚,展开垂沙(今河南省唐河西南)之役,大败楚军。楚国向齐国表示屈服,派太子横为质,向齐国求和。秦国恐惧,派泾阳君为质,和齐国修好。公元前299年,秦国请孟尝君入秦为相。
公元前298年,齐、魏、韩三国大举攻秦,3年,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秦国归还给魏国河外(黄河以南、以西为河外)、封陵(今山西永济西南),韩国的河外、武遂(今山西临汾西南或垣曲东南),三国罢兵。三国攻燕,大胜。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也发生在这个时期。
公元前300年,赵国大举进攻中山国,5年,灭中山国。
公元前294年,秦国又开始攻韩国,取武始、新城(今河南省伊川县西南)。次年,韩魏两国联合抵抗秦国,在伊阙(今河南省洛阳市东南龙门)被秦国左更白起打败,死24万人。这是韩、魏两国遭受的最惨重的失败。此后,韩、魏两国不断受到秦国的兵锋,公元前290年,韩国被迫割让武遂(今山西省垣曲县东南黄河以北地区)200里给秦,魏国也被迫让出河东400里给秦。
公元前288年,赵国联合魏军攻宋,秦国乘虚而入,攻取了赵国的梗阳(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清徐)。
公元前288年,秦相魏冉和齐国相约,并称为帝,把原来上帝的称号作为两国君主的尊称,秦昭王称西帝,而尊齐湣王为东帝,作为连横策略的一个步骤。这年12月齐国听从苏秦的游说,取消了帝号,与秦国决裂。
公元前287年,燕、齐、赵、韩、魏五国攻秦。但五国各有想法,貌合神离,军队停留在荥阳(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成皋(今荥阳市西北)而不进。在五国合纵的形势下,秦国取消帝号,归还魏、赵两国侵土。
公元前286年,齐国攻宋,灭宋。
公元前285年,秦、楚、韩、魏、赵五国伐齐。
五、乐毅破齐与田单复国
乐毅,中山人,原是魏国将军乐羊的后裔。乐毅通过赵人的举荐到赵国做官,武灵王被围困饿死的时候,他从赵国来到魏国,又作为魏国的使节来到燕国,被燕昭王任命为亚卿。乐毅帮助燕昭王改革政治,建议燕昭王联合赵、楚、魏等国伐齐。
公元前284年,燕国征发全国军队,以乐毅为上将军,率领燕、秦、韩、赵、魏五国之师伐齐。齐国也举全国之力来抵抗。双方战于济西(今山东省高唐、聊城一带)。齐将触子(《战国策·齐策六》作“向子”)缺乏斗志,一战便下令撤退,自己则单身乘车溜走,以致齐军大败。达子率众继续作战,屯兵于秦周(临淄雍门以西地方),又战败,达子战死。乐毅让秦军、韩军返回,分兵魏师攻占旧宋地,分兵赵师攻取河间(今河北省河间市),自己则率军**,攻入齐国都城临淄。燕昭王亲自来到济上慰劳军队,封乐毅为昌国君(昌国今山东省淄川东)。齐湣王出奔卫国,返回莒(今山东省莒县)。楚国派淖齿救齐,被任为齐相,淖齿想与燕人瓜分齐国,便把齐湣王杀死。乐毅分兵五路乘胜进攻,齐国各城望风而下,6个月间,70余城被攻下,只有即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和莒仍然坚守。
这一战役,秦军占领齐国从宋国获得的陶邑(今山东省定陶西北);魏军占领了原来大部分宋地;赵则攻取了济西地;楚军收复了从前为宋所掠去的淮北地。鲁也得到了徐州(即薛)。
这时齐国出了一个英雄,他叫田单。田单是齐国公族,但是疏属,曾担任临淄的市掾,只是管理市场的小吏。燕军攻破临淄时,他逃到安平(今山东省临淄东北),燕军攻破安平,他的宗族用特制的铁笼进行防御,这样才安全地退保即墨。即墨大夫战死,田单被推举为将军。公元前279年,燕昭王去世,儿子燕惠王继任,燕惠王猜忌乐毅,改用骑劫为统帅,乐毅逃亡赵国。骑劫改变乐毅的战略,在齐国投降人员中滥施酷刑,甚至挖出城外的坟墓,焚烧尸体。这一行为激怒了齐人。为了迷惑敌人,田单命老弱妇女登城守望,派人用黄金千镒贿赂燕将,燕军因此麻痹大意。看到战机已到,田单找来1000多头牛,给它们披上绘画五彩龙纹的缯衣,角上绑着锋利的兵刃,尾上扎着浸有油脂的芦苇,乘夜色,把城墙凿开几十个洞,点燃牛尾上的芦苇,牛群从墙洞冲出,疯狂地奔向敌阵,接着是5000名壮士随后也冲向敌阵。燕军大乱,骑劫被杀死,田单乘胜反击,陆续收复70余城。田单用火牛阵一战成名,使齐国亡而复存,被齐襄王封为安平君。不 过,齐国虽然复国,但实力大损,已无法单独与秦国抗衡。
六、秦赵长平大战
秦国此时继续经营巴、蜀并开发西南,在巴国与楚国展开争夺。公元前279年,秦昭王派白起率军,用水灌城,楚军民溺水而死者数十万人,于是鄢(今湖北省宜城东南)被攻下。次年,郢都(今湖北省江陵西北)被攻下。楚顷襄王迁都到陈(今河南省淮阳县)。
公元前279年,楚顷襄王派庄蹻进攻西南,征服夜郎,打到滇池。
公元前277年,秦国派蜀郡守张若攻取楚的黔中郡(今湖南、四川、贵州一带)、巫郡(今四川东部)。庄蹻因断绝了归路,便率众留在当地,称王,号为庄王,都城在今云南省晋宁区。
公元前272年,秦国诱杀来朝见的义渠王,发兵灭义渠,在义渠故地设立陇西、北地、上郡。
战国后期,秦国在削弱了楚国,平定了西南、西北之后,阻碍其进入中原争夺最高统治权的唯一的大敌便是赵国。
公元前275年,秦国大举攻魏,迫使魏国献地求和。公元前273年,魏国与赵国联合进攻秦国与韩国,韩国向秦国求救,秦国派白起率军救援,破魏、赵两国联军于华阳(今河南省郑州市南),斩首15万。
公元前270年,秦国进攻赵国的阏与(今山西省和顺县),次年,赵国派将军赵奢救援,乘秦军不备,大破秦军。赵奢因此被封为马服君。此后,秦军又数次进攻,均被赵将廉颇击败。秦军东进一时受挫。
公元前266年,秦昭王下令废黜太后,把穰侯魏冉、高陵君、华阳君逐出关外,任命范雎为相,封为应侯(应在今河南省宝应县西南)。秦国政治出现转机,更大的一次战役即将来临。
范雎向秦昭王建议远交近攻,改变过去越国而远攻的战略,因为那样只能养肥了执政的权贵势力,如穰侯,秦军夺取陶(今山东省定陶西北)后,成了他私人的封地,在山东的战略又成了扩大他个人封地的行动。远交近攻,秦军每得一寸土地,就意味着秦国得到一寸土地;每得一尺土地,就意味着秦国得到一尺土地。根据这个战略构想,秦国兵锋首先应该攻韩。随后,秦军果然屡次攻韩。韩国震恐,想献出上党(今天山西省的东南部)给秦国,以求自保。上党郡守不愿将上党交给秦国,韩国又派冯亭接替前任,冯亭仍然不愿交给秦国,反而把上党献给赵国。赵国封冯亭为华阳君,并派廉颇率领大军驻守长平(今山西省高平市西北),防备秦军。秦国则派白起、王龁进攻长平。一场空前的大战就这样拉开了序幕。
赵国主帅廉颇采取筑垒固守策略,结果,秦赵两军相持3年之久不决胜负。秦国施展反间计,诱使赵孝成王中计,派赵括代替廉颇为将。赵括是赵奢的儿子,是个只会纸上谈兵而不知务实的人物。公元前260年,赵括一到前线,便下令大举出兵进攻秦军。用兵老道的白起瞅准了机会,用迂回的运动战术,先在正面诈败后撤,埋伏了两侧伏兵;赵军追到秦军营垒下,不能攻入;秦军一支25000人的奇兵已切断了赵军的后路,另一支5000人的骑兵堵截住赵军返回营垒的通道;赵军被一分为二,粮道也被断。赵军战斗不利,只得临时筑壁垒以待援。秦昭王亲自赶到河内(晋国人认为黄河以北为河内),赐民爵一级,把15岁壮丁尽行征发到长平,参加战斗。赵军被围困46天,饥饿难耐,分兵四路轮番进攻秦军,仍不能突围。最后赵括亲自带兵搏战,被秦军射死,赵军失去主帅,大败,全军40多万人被俘。白起仅释放了240个年幼的战俘,其余40万人则下令全部活埋。这一役,赵军前后共损失约45万人,大伤国家元气。
接着,公元前259年,秦军乘胜攻取赵国的太原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占有上党郡。白起主张乘胜进攻邯郸。范雎嫉妒白起功大,同意韩、赵两国割地讲和。秦军便从太原退回上党。秦国改派王陵进攻赵都邯郸。赵国人民刚刚失去亲人,无法为死去的士兵收尸,受伤的士兵不能得到治疗,他们相互恸哭哀悼,然后团结抚恤,同忧同凄,努力耕作,英勇抵抗,秦军几次撤换主帅,仍不能攻破邯郸。公元前257年,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选8万精兵进攻秦军,楚春申君也派景阳率军来救,三下夹击,秦军大败,将军郑安平被赵军围困,率2万人投降赵国。战国时期规模最大、死伤最多、罪恶最为深重的一次战役就这样结束了。
就在长平战役期间,公元前261年,楚考烈王乘机灭掉了鲁国。长平战后,公元前256年,秦国继续进攻韩、赵两国,西周君被迫把36个邑和3万人口全部献给秦国,周赧王去世,周朝彻底终结。
公元前254年,魏国乘胜攻下秦的陶郡,并灭了卫国。至此,周、中山、鲁、卫、郑、宋等小国皆已灭亡。此后,就是七雄间的决斗了,天下一统,看起来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