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吴起变法(1 / 1)

传说楚国的祖先是帝颛顼高阳氏,颛顼乃黄帝之孙,可见,楚国的祖先也是黄炎之后,芈姓,后代或在中原,或在蛮夷,世系不清。周文王时,鬻熊为首领,事文王。其后熊绎,周成王时受封于楚,都丹阳(今湖北省枝江市)。楚居南蛮诸部之间,被中原视为蛮夷。他们也自视为蛮夷。春秋时期,与中原相对峙,时常挑战周王室的权威。文王熊赀都郢(今湖北省荆州市)。楚庄王时,甚至攻伐中原,问周鼎的大小轻重。同时,楚国在文化上的中原化也在不断进步。春秋后期,楚国甚至培养出熟读《三坟》、《五典》、《八索》、《九丘》的优秀人才。楚国较早地实行县制。这说明无论在法制建设上,还是在文化建设上,楚国都取得了很大进步,到战国中后期,已不能再视其为蛮夷了。

不过到了战国时期,楚国进步的步伐似乎慢了下来。比起三晋、齐、秦来,差距越拉越大,直至衰落下去。除了县制和文化的中原化,楚国的其他改革并不明显,战国中期的吴起改革也只是昙花一现,并未起到多大作用。不过,楚国的吴起变法比较突出地表现出自己的特点,有必要加以了解。

吴起,卫国人。早年曾到鲁国,跟从曾申学习,曾申是孔子弟子曾参的后人。后来学习兵法,善于用兵。当齐国进攻鲁国时,鲁国想用吴起为将,但因吴起的妻子是齐国人,便怀疑吴起不能尽力为鲁国效力。为了成就个人功业,吴起残忍地杀害了妻子,以表明不支持齐国的态度。鲁国最终任命他为将,率领鲁军进攻齐国,大破齐军。后来,鲁国有人向鲁君进言,批评吴起,说:“要说吴起,真是个残忍的人啊!年少的时候,家有千金,可他外出求官不成,结果家里破了产。乡里邻人笑话他,他竟然杀掉30多个嘲笑他的人,然后逃出卫国的东门。在与母亲诀别时,咬破手臂,发誓说:“吴起若不能当上卿相,就不回卫国!”于是跟从曾子学习。不久母亲去世,吴起竟不归家奔丧。曾子看不下去,便与他断绝了关系。于是吴起改学兵法,服务于君。后来受到君的怀疑,他竟杀掉自己的妻子,以求为将。鲁本是小国,现在却有战胜之名,恐怕诸侯就会图谋鲁国了。鲁国和卫国本是兄弟之国,君若用吴起,就等于抛弃了卫国啊!”

鲁君起了疑心,便辞退了吴起。

吴起听说魏文侯贤,便想投奔魏国。魏文侯问李克:“吴起是怎样的一个人?”李克说:“吴起,贪而好色,但是用兵,司马穰苴不能超过他!”魏文侯便任命吴起为将,进攻秦国,拔五城。

吴起做将军,衣服、饮食与地位最低的士卒一样,睡觉不铺设席子,走路徒步而行,随身携带自己的口粮,分担士卒的劳苦。有个士卒得了脓疮,吴起亲自用嘴替士卒吮吸脓血,士卒的母亲听到后痛哭失声,旁边有人不解,问道:“您的儿子是个士卒,而将军亲自为他吮吸脓疮,您为什么还要哭呢?”母亲边哭边说道:“不是这样啊!往年吴公替孩子的父亲吮吸,父亲奋力战斗,死于敌手;如今吴公又替儿子吮吸,我真不知道儿子要死在哪里啊!所以才哭的。”

魏文侯认为吴起善于用兵,廉洁、平等,能得士卒之心,便任命他为西河守,以抵御秦、韩,直至武侯之世。不过,很快吴起又遭到魏国权要的排挤而投奔楚国。

公元前390年,吴起来到楚国,被楚悼王任命为宛(今河南省南阳市)守,以防御魏、韩。第二年,升任令尹(楚国官名,相当于其他国家的相国)。后来,在他主持下,楚国开始实行改革。

吴起改革的基本原则是“损有余而继其不足”[7]。他发现,一方面楚国的大臣权位太重,封君人数也过多;而另一方面却是“贫国弱兵”,于是决心加以改革。他申明法令,明确法律的立法和司法原则;取消百吏的禄秩,裁减各种冗官;下令规定封君只沿袭3代,4代以后要收回爵禄。这就无异于废除了疏远的公族。然后,用裁撤下来的经费补给选练的武士,以提高军队的战斗力。

吴起本是军事家,著有军事著作,《汉书·艺文志》著录有《吴起》48篇;《隋书·经籍志》有《吴起兵法》1卷。他主持的这场改革,事实上也是围绕着军事建设展开的。实行这样深刻而重大的变革,难免要触犯许多人的利益,而改革的时间又过于短暂、进程过于神速,改革者与改革对象之间没有任何沟通、协调的余地,矛盾很难缓和下来,形势就像高悬的瀑布,无法遏制地朝着政治化的深渊下落。司马迁说楚国的王亲国戚都想要杀掉吴起,恰恰表现了当时的紧张形势。改革不到一年,楚悼王不幸去世。楚悼王死后,楚国的宗室大臣果然群起作乱,攻杀吴起。吴起逃到楚悼王的灵柩里,隐伏在尸体下,围攻的人或者射箭,或者用兵器刺击,结果,杀死吴起,同时也击中了楚悼王的遗体。安葬了楚悼王之后,太子即位,使令尹处罚击中楚悼王遗体的人,射杀吴起而受夷族处罚致死的,竟有70多家。司马迁在《史记·吴起传》赞语中说:“(吴起)以刻薄少恩亡其躯,悲夫!”这样的悲剧,既可看作吴起个人的,更应看作法家群体的。

楚国的改革失败了,军政大权始终掌握在贵族昭、景、屈3家,韩非曾感叹“楚不用吴起而削乱”[8]是有道理的,楚国最终因改革不彻底而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