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希腊”之词义和希腊的自然环境
一、“希腊”和“希腊人”
希腊,古称“希腊斯”(Hellas,中文或译作“希拉斯”、“赫拉斯”),最初是一个地理概念,大概位于传说中希腊人始祖希伦(Hellen)及其部族所聚居的色萨利南部弗提奥提斯地区[1]。据公元前5世纪希腊古典作家修昔底德记载,起初希腊人诸部族各自为号,并无统一的称谓。希伦时代之前,连“希腊斯”这个名字都不曾存在。只是随着希伦和他的儿子们在弗提奥提斯势力的增长,并且以同盟者的身份被邀请到其他地区之后,诸部才因为和希伦家族的关系,各自称为“希腊人”(Hellenes,中文或译作“希伦人”)[2]。甚至在荷马史诗《伊利亚特》中,诗人也从来没有在任何地方用“希腊人”来指称全体希腊军队,而只用它来称呼阿喀琉斯麾下来自弗提奥提斯地区的人[3]。直到公元前8—前6世纪的古风时代,随着希腊各地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信仰等方面的交往和融合日益深化,“希腊人”才成为希腊各部族共同的称谓,“希腊斯”也就成为古代希腊人对其所生活居住之地的通称[4]。后来,古罗马人把当时希腊人所聚居的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殖民地统称为“大希腊”(Magna Graecia),称希腊人为Graeci,今人所熟知的“希腊”(Greece)和“希腊人”(Greeks)二词即由此而来。
二、自然环境
古代希腊在地理范围上包括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西海岸、黑海沿岸、南意大利以及西西里岛。其中,希腊半岛和爱琴海诸岛是古希腊人活动的主要舞台,在古希腊文明史的发展中居于中心地位。希腊半岛位于欧洲东南部巴尔干半岛的南端,境内四分之三的面积为山地,依自然地势,希腊半岛可分为三大部分:北希腊、中希腊、南希腊。北希腊包括伊庇鲁斯、色萨利和马其顿三个地区。伊庇鲁斯位于品都斯山西侧,山地崎岖,地薄人稀,经济、文化落后;色萨利地区是一片群山环抱的平原,土地较为肥沃,但也因此纷争不断,其东部的奥林匹斯山即是传说中诸神居住之所;马其顿扼希腊半岛的东北部要冲,地理位置异常重要,后来成为亚历山大帝国的起源地。北希腊与中希腊通过靠海的德摩比利峡谷相连接,公元前480年希波战争中著名的温泉关战役就发生在这里。中希腊包括阿提卡、彼奥提亚、弗西斯等八个地区。阿提卡地区的雅典和彼奥提亚地区的底比斯都是古希腊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尤其雅典是古希腊重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位于弗西斯的德尔菲神庙是古希腊最著名的神谕圣殿。南希腊即伯罗奔尼撒半岛,包括阿哥利斯、拉哥尼亚、美塞尼亚、阿卡迪亚、阿卡亚等七个地区。美塞尼亚和拉哥尼亚皆为适宜农耕的地带。古希腊历史舞台上的重要角色之一斯巴达就位于拉哥尼亚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的西岸。阿哥利斯则是古希腊青铜文化晚期的文明中心迈锡尼所在地。科林斯地峡是中希腊和南希腊之间的陆上交通要道,附近有麦加拉和科林斯两个重要城邦。
希腊大陆东临爱琴海,西接伊奥尼亚海,南隔地中海与非洲大陆相望,海岸曲折漫长,多天然良港,延伸至海的山脉形成了无数的岛屿。希腊诸岛大都分属于基克拉底(Cyclades)群岛、南北斯波拉底群岛和伊奥尼亚群岛。基克拉底群岛由散布于爱琴海西南海域的提洛岛、优俾亚、安德罗斯、派罗斯、纳克索斯等岛屿构成,以提洛岛为中心。提洛岛是古希腊传统的宗教、商业中心,公元前5世纪雅典海上同盟的总部金库即设于此岛,故该同盟又称“提洛同盟”。这里是爱琴文明最早的发源地,代表古希腊早期青铜时代文化的基克拉底文化即由该群岛得名。由小亚细亚西岸延伸的斯波拉底群岛包括列斯堡、开俄斯、萨摩斯、罗德斯等主要岛屿。伊奥尼亚群岛则是希腊西岸沿海的长列岛群,由科西拉、凯法利尼亚等大岛和附近小岛组成。而科西拉岛地处南意大利和西西里与希腊本土航线的中心,因而自古就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除上述岛群外,横卧在爱琴海南部的克里特岛则是爱琴海诸岛中最大的岛屿,也是古希腊青铜时代文明最重要的中心。
古希腊大部分地区属典型的地中海型气候,温和适宜,全年气温变化不大。夏季干热少雨,冬季温暖湿润,多数降雨集中在冬季。这种气候对种植葡萄、橄榄非常有利,所以葡萄和橄榄是古希腊最为重要的两大类经济作物,葡萄酒和橄榄油是古希腊对外贸易的重要出口产品。粮食生产主要以谷物,包括大麦、小麦、豆类等为主,产量不高,另外也种植一些蔬菜和水果作物。由于古希腊山多地狭,无大河滋养,再加上气候等原因,不少地区不太适合发展农业生产,有一些地区(特别是雅典)的粮食出产难以自给,通常要依赖进口,这也迫使古希腊人从很早的时候起就到海外殖民,以解决生计问题。在高原山区,主要发展畜牧业,养殖马、牛、羊、猪等牲畜。而在临海的地区,鱼类和海产是日常食物的重要来源。古希腊有较丰富的矿产资源如金、银、铜、铅等,有利于金属加工业和商业的发展。位于阿提卡东南山区的劳利昂矿是古希腊著名的银矿,曾经为雅典城邦的发展提供了大量的财源。一些山区和岛屿盛产优质大理石和陶土,为建筑、雕塑和制陶业的发展提供了较充足的原料。古代希腊的制陶业发达,生产了大量制作精良的陶器,畅销地中海及周边地区。
古希腊独特的地理特征不仅与古代亚非大河流域文明沃野千里的特色形成了鲜明对比,而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自身历史的发展。古希腊岛屿众多,陆上由高山深谷分割成无数小块区域。陆路交通不便,各地区相对独立,经济文化发展也不平衡,缺少天然的政治中心。因此,爱琴海诸岛和希腊大陆上的林立邦国虽然在语言、文化、风俗等方面有较深的认同感[5],但在古代始终未能获得较高程度的统一,小国寡民是古希腊城邦的一个显著特征。另外,希腊半岛三面环海,拥有漫长的海岸线和众多优良的港湾,还有众多大小岛屿位于爱琴海上,这一切为古希腊人发展航海业和商业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便利条件。古希腊人从大陆出发,向东可达小亚细亚,穿过今天的达达尼尔海峡和博斯普鲁斯海峡可进入黑海;向西沿伊奥尼亚海可抵达意大利和西西里岛;从爱琴海南部最大岛屿克里特出发往东往南,便可到达埃及。高度发达的航海业不仅促进了爱琴海地区之间的商贸往来和整体联系的加强,而且极大地拓展了古希腊人的活动空间。在古代不同的历史时期里,古希腊人曾先后移民于小亚细亚西海岸以及黑海沿岸、爱琴海北岸、南意大利和西西里岛等地区。古希腊人通过爱琴海上的便利航道接触到了更为先进的东方文明,吸收和借鉴西亚及北非的先进文明成果,创造出了自身独特的文化,对后世欧洲的历史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1] 古希腊作家大都持此说。而近现代一些学者,如英国著名历史学家阿诺德·汤因比认为Hellas一词最初是希腊中部弗西斯地区一个地方的称谓,“其(范围)包括位于温泉关附近安西利(Anthela)的阿耳忒弥斯神殿与位于德尔菲的大地女神、太阳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神殿,这些地方都是备受希腊人崇敬的场所与人们领受神谕的至圣之处。这两处神殿一直由相互毗邻的12个希腊城邦管理,这个近邻同盟作为一个整体为自己在希腊世界赢得了一个如此重要的角色,使得那些起初并不是这个近邻同盟成员的一些重要城邦,都争取获得代表席位。近邻同盟的扩大,致使‘Hellas’和‘Hellenes’称谓的使用广为扩展,直至这些称谓成为整个希腊地区,所有的追随者,以及公元前11世纪崛起于爱琴海地区,公元前8世纪以后不断发扬光大的这一新文明的标志为止”。参见阿诺德·汤因比:《人类与大地母亲:一部叙事体世界历史》,徐波等译,马小军校,上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153-154页。另参阅Simon Hornblower and Antony Spawforth ed.,The Oxford Classical Dictionary(3nd.),Oxford,1996,p.677.
[2] 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徐松岩、黄贤全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版,Ⅰ.3。
[3] 荷马:《伊利亚特》,罗念生、王焕生译,人民文学出版社1994年版,Ⅱ.684。
[4] 需要指出的是,“Hellenes”一词最初是源于地名Hellas,还是源于希腊人始祖希伦的名字Hellen,自古以来颇有争议。阿波罗多洛斯《书库》(Bioliotheke,Ⅰ.7.3.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此书中文名或译作《书藏》《神话全书》《希腊神话》,参见阿波罗多洛斯:《希腊神话》,周作人译,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1999年版)与《派罗斯碑》铭文(参见张强:《〈帕罗斯碑〉译注》,《古代文明》2007年第2期)均认为“Hellenes”系由希伦的名字Hellen一词衍变而来。而根据波桑尼阿斯《希腊纪事》(Description of Greece,Ⅲ,ⅩⅩ.5-7,The Loeb Classical Library.),以及上文所引的荷马史诗《伊利亚特》,“Hellenes”则源于北希腊色萨利南部弗提奥提斯地区的一个名为Hellas的地方。
[5] 希罗多德:《历史》,王以铸译,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Ⅷ.1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