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哲理文学无论是在艺术性还是在思想性上都达到了较高的境界,在古代美索不达米亚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其中三篇较著名的作品为《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巴比伦的神正论》和《主人与奴隶的悲观谈话》。
一、《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
这部长篇宗教—哲理文学作品又称《我称赞智慧之神[30]》(Ludlul Bel Nēmeqi)[31],最初可能由四块泥板组成,其中第一块泥板的开头与结尾已遗失,第二块保存完好,第三块保存下大部分。一般认为第四块泥板由许多来自亚述城的残片拼凑而成,但也有学者认为这些拼凑而成的残片不属于这部作品。[32]这部作品创作于加喜特王朝时期,这从其内容也可以判断出来。其内容讲的是一位贵族叙述他自己如何遭遇各种苦难,所有的神都抛弃他,最后又如何被马尔都克神恢复健康和财富。这部作品的主题围绕着“苦难”展开,它告诉人们无论遭到怎样的不公正对待,受害者唯一行之有效的办法是不停地称赞和美化其神,反复地在它面前哭诉和哀求,直到它改变态度为止。这部作品由于其主题涉及的是世界宗教和文学史上著名的既古老又现实的所谓“苦难”问题,因此被一些学者称为最早的《约伯记》。诚然,《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在规模、思想深度和艺术表现手法上都不能与《圣经》中的《约伯记》相提并论,但正如S.N.克莱默教授所中肯地指出的,“其重要的意义在于,它代表了人类关于人类苦难这一古老而现实问题的最早记录”[33]。
根据前三块泥板判断,《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在结构上由下列几部分组成:
第一,简短的介绍或称前言,可能是劝告人们要尊敬和称赞自己的神,遗憾的是,这部分内容未能保存下来;
第二,作者被诸神所抛弃;
第三,所有的朋友,上至国王下到奴隶,都起而反对他;
第四,所有的疾病都向他袭来;
第五,在三个梦中,他被许诺将获得解救;
第六,他摆脱了所有疾病,恢复了健康。
在叙述他遭到所有神遗弃时,这位受难者讲道:
我的神遗弃了我,消失得无影无踪,
我的女神离开了我,与我保持距离。
我身边慈善的天使离我远去,
我的保护神远走高飞,去追随他人。
我的力量散尽,我面色昏暗;
我失去了地位,我失去了保护。
在遭到所有神遗弃之后,这位可怜的受难者的周围之人也开始与他为敌:
对我的许多社会关系来说,我有如一位遁世者。
……
我的城市对我怒目,把我视为敌人。
……
我的朋友都变成了敌人,
我的伙伴都变成了坏蛋和恶魔。
我的同仁凶恶地告发我,
我的伙伴不停地磨刀霍霍。
我亲密的朋友把我带入绝境;
我的奴隶在集合中公然诅咒我。
我的房屋……乌合之众诽谤我。
熟人看见我时,都避我而行。
我的家庭也视我如外人。
……
没有一个人站在我一边,
我找不到一个帮助者。
在厄运有加、处境每况愈下的困苦之中,受难者开始向神祈祷,乞求神的帮助,结果却令他大失所望:
我呼唤我的神,但他并不转过脸来看我,
我祈求我的女神,可她连头都不肯抬。
这位受难者开始反思自己的行为,但并未发现自己有任何渎神行为。他不停地向神献祭,不停地向神祈祷,不断履行各种仪式,甚至经常教导人们尊敬神灵和国王。他甚至希望自己知道如何取悦神灵,知道如何才算冒犯了神灵。遗憾的是,他不知道自己该如何做,他不知道自己犯了什么错。因此,他陷入了极度的困惑之中:
有谁能知道上天诸神的意志?
有谁能理解地下诸神的心思?
人类从何而知神的态度?
昨天还生龙活虎,今天却要命丧黄泉。
他的悲惨命运并未就此停止,各种疾病纷纷向他袭来。他的耳、眼、头、足和筋骨、血脉无处不生疾,已濒临死亡的边缘。即使是在这样的情况下,这位正直、诚实的受难者也还是显得那样的无助:
我的神并未向我伸出援助之手,
我的女神并未对我显露怜悯之情。
但这位正直、诚实之人并未因此气馁,他仍然不停地祈祷、哭诉和哀求,希望得到神的帮助。最后,他终于感动了马尔都克神,马尔都克神最终解救他出苦海。经过是这样的:这位受难者做了三个梦。在第一个梦中,出现了一位年轻貌美的男子,但泥板由此中断了;在第二个梦中,一位年轻男子以驱魔者的身份出现,他按照神的指示,为这位受难者履行了诸多仪式;在第三个梦中,出现了一位妇人,她既像王后又像女神,她许诺解救他,继她之后来了一位巫术祭司,此人乃长须男子打扮,手执马尔都克许诺富裕的牌板。因此,这位诚实的受难者很快摆脱了各种疾病和不幸。长期困扰他的恶魔被遣返回冥府,他恢复了健康和富足。于是,他来到马尔都克神庙,对马尔都克神大唱赞歌。
二、《巴比伦的神正论》
第二部重要的宗教—哲理文学作品是所谓《巴比伦的神正论》(The Babylonian Teodicy)。[34]这是一部由27节组成的离合诗[35],每节由11行构成。其中的19节全部或基本全部保存下来,其余的8节大部分遗失。每节都以同一音节开始,27个音节组成一个离合诗句:
a-na-ku sa-ag-gi-il-ki-[i-na-am-u]b-bi-ib ma-a?-ma-?u
Ka-ri-bu ?a i-li ú ?ar-cri
这个句子的意思是:我,萨吉尔-吉纳姆-乌波碧波,巫术祭司,是神和国王的崇拜者。
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比《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稍晚。它的主题似乎也是所谓“苦难”问题,它采用的是一位受难者与其朋友对话的形式,由受难者揭露社会中普遍存在的不公平现象,由其朋友竭力根据神建立宇宙秩序的公正观点来进行解释。例如:
受难者:我是一个遗腹子,我母亲在生我时死去,扔下我一个孤儿。
朋 友:所有人都必有一死。
受难者:我体弱多病,生活窘迫。
朋 友:神最终会奖励虔诚者。
受难者:有些人不虔诚,却很富有;我很虔诚,却不富有。
朋 友:我们不理解神道。不虔诚者的富裕只是暂时的,他最终会受到惩罚的。
受难者:根据我的观察,情况不是这样。
朋 友:怀疑神的决定就是亵渎神灵。(以下遗失)
受难者:像乞丐一样生活有许多好处,这样可以不对社会负有义务。
朋 友:这是一种发疯的想法。
两人围绕神的赏罚与现实生活的许多实际情况不相符而争辩不休,最后似乎也没能解决这一问题。但在结尾部分,两人在一点上达成了一致,即神负责主持人间的公平与正义,如果人遭受了不公平,乃神使然。
三、《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
第三篇重要的宗教—哲理文学作品称为《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或《悲观对话》。这部作品的创作时间可能较晚,有学者认为,根据文中提到的“铁剑”判断,它不应属于古巴比伦时期及加喜特王朝的早期。[36]这部作品是楔形文字文学中较奇特的一部作品,具有较重要的实用价值。它采取主人与奴隶对话的形式,主人显然是一位富人,他不断地向他的奴隶提出许多计划和打算,每次他的奴隶都立即表示赞同,以“是的,主人,是的”来回答,并进而指出这样做的好处。但当主人不断地放弃自己的想法和打算时,奴隶同样立即表示赞同,并阐明这些计划和想法的不利后果。在这部诗篇的末尾,故事的情节却急转直下。当主人否定和放弃了一切打算和想法,悲观地对奴隶说:“现在做什么好呢?”奴隶傲慢并不无嘲笑地说:“砍断我的脖颈,砍断你的脖颈,把它们投到河里去——这样就好了。谁能高及苍穹?谁又能宽盖大地?”主人显然勃然大怒,恶狠狠地说:“不,奴隶,我将先杀了你,把你先投入河中。”但奴隶在回答时却很意味深长:“我的主人,我死后你还能指望再活三天?”[37]
对这部奇特作品的理解和评价,学者们历来存在着许多不同的看法。1954年以前,大多数学者认为它是一篇严肃的哲学论文。但后来以E.A.斯佩泽尔为代表的许多学者提出了新主张,认为它是一部讽刺或幽默作品。传统的旧观点忽略了这两种文学形式所具有的生动的现实主义特色。作品中对主奴关系的讽刺,为新观点提供了证据。这位奴隶不是只会说“是的”的工具,不是只会服从,他从一开始就在窃笑他的主人。他最后的一击,是其真实意志的表达。[38]
巴比伦文学的宗教特征在《咏受难的正直人的诗》、《巴比伦的神正论》和《主人与奴隶的悲观对话》中,尤其是在前两者中得到了充分体现。这三部作品还具有较深刻的哲理性,体现了一种理性的思辨。它们可能代表着巴比伦人在思想和观念方面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