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苏美尔语(1 / 1)

一、苏美尔语的来历

曾存在过苏美尔人这一事实,完全是现代考古学和学术研究的发现。古希伯来人和古希腊人把苏美尔地区当成巴比伦,即操塞姆语的巴比伦人的故乡。19世纪早期开始在这一地区从事发掘工作的探险家和考古学家也曾这样认为。早期出土的大部分楔形文字文献,都以现在被称为阿卡德语的塞姆语写成,因此,塞姆人被认定为苏美尔地区的原住民和楔形文字的发明者。而随着对这些文献研究的日渐深入,人们发现文献上的楔形文字并没有某些塞姆语所特有的语音符号,诸如标示舌后音和重音的顿号等。此外,出土的一些泥板明显可辨是用两种文字写成的,一种是塞姆语,另一种则是由塞姆语将其翻译出来的语言,后者无论在语汇或结构上都异于塞姆语。

1869年,法国学者朱利斯·欧佩尔特(Jules Oppert)在法国古币和考古学会人种和历史学部发表演讲,提出讲这种奇怪语言的民族的名称,可以在记述早期统治者的铭文中找到。在铭文中,这些统治者被称为“苏美尔和阿卡德之王”。他推论,既然阿卡德肯定是指一处属塞姆人的土地,那么苏美尔就应是指一处非塞姆人的土地,而其居民——苏美尔人——则是楔形文字的发明者。他第一次把发明楔形文字的非塞姆人及其语言命名为“苏美尔人”和“苏美尔语”。

图3.4 埃尔内斯特·德·萨冉克

起初并非所有学者都接受欧佩尔特的论断。但随着两河流域南部考古发掘工作的全面展开,人们发现了苏美尔人的神庙、宫殿和其他建筑,还有许多器物和铭文。1877—1900年,埃尔内斯特·德·萨冉克(Ernest de Sarzec)领导法国人开始对今两河流域的特罗(Tello)进行了11次有系统的发掘。特罗是古拉伽什城邦的吉尔苏城的遗址。1899—1900年,美国人在尼普尔开始发掘。1902—1903年、1930年,德国人和美国人先后在舒路帕克发掘。1903年,美国芝加哥大学在阿达布发掘。1912—1914年、1923年,法国和英美两国先后在基什发掘。1914—1939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中断),德国人在乌鲁克发掘。1922—1934年,英国人在乌尔发掘。其结果是,苏美尔人成了古代世界上最为人所知的民族之一。

考释苏美尔语的工作进展得较慢。在亚述学创立的最初几十年中,人们甚至还怀疑苏美尔语究竟是不是一种独立语言,有人认为,苏美尔语只不过是阿卡德语的一种秘密写法。一直到19世纪最后10年,德国人韦斯巴赫(F.H.Weissbach)还不得不写一部专著《苏美尔问题》(Die Sumerische Frage,1898)来证实苏美尔语的独立性质。

起初,苏美尔语对于人们来说根本是无法理解的。这种特殊的语言在汉谟拉比执政之后不久几乎就成为死语言,不再通用了,它的亲属关系至今尚难确定;只有巴比伦的祭司们在举行宗教仪式时仍然沿用这种语言。因此,在祭司学校中必须学习苏美尔语,而苏美尔语也就变成古代东方的“教会拉丁语”了。

巴比伦人需编写各种工具书,供研究已不再广泛使用的苏美尔语之用。例如,他们曾编出了个别符号的不常用音值表、苏美尔词汇和语法变化表,此外,他们还抄录了许多苏美尔语的宗教文献、赞美诗和祈祷文并且逐行附以巴比伦语的译文。这类工具书对于现代学者有极大帮助,使他们能够了解复杂而特殊的苏美尔语的奥秘。

法国学者修罗-但金的《苏美尔语和阿卡德语铭文》(F.Thureau-Dagin,Les Inscriptions de Sumer et Akkad,1905)和A.波贝尔的《苏美尔语语法入门》(A.Pòbel,Grundzüge o’ler Sumerishen Grammatik,1923)的先后问世,为理解古代苏美尔语的单语文献铺平了道路,标志着苏美尔学的诞生。

二、苏美尔语的基本特征

苏美尔语是一种胶合语,和印欧语系或塞姆语的形态变化语不同。它的词根不变化,基本的文法单位是复词而不是单个的词。其语助词多保持独立的结构,不必附属于词根。在词汇、语法和句法构造上,苏美尔语自成一格,和任何其他现存或已死的语言都没有关系。

苏美尔语的音素分元音和辅音两种,其中有6个元音,15个辅音。元音发音常随元音和谐规则而变化,尤其是语助词中的元音,都短促,不重音。元音在字尾或两个辅音之间常常省略。辅音在语尾时不发音,只有在以元音开头的语助词之前才发音。苏美尔语的词根大部分都是单音节,也有一些复音节的词。

关于苏美尔语语法的主要特征,这里不做介绍。[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