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罗马的历法和年代学03(1 / 1)

[1]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579~580页。他认为《埃尼阿斯纪》无论在内容的丰富性还是在内容的复杂性方面都超过荷马的史诗。

[2]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0页。

[3] 因为在分配波河以北土地时,这些人曾经救过他,使其免于破产。《牧歌》创作于公元前41—前39年。

[4] [古罗马]维吉尔:《牧歌》,杨宪益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9年版,第33页。

[5]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1页。

[6] 诗人与一位老兵争夺田地而发生厮打,幸得麦凯纳斯相救,才免于一死。见[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0页。《农事诗》创作于公元前36—前30年。

[7]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1页。

[8] 意大利人不能像Colchis那样吹嘘拥有存在于神话中的荣誉,在Colchis,伊阿宋驱赶着喷火的公牛,将底比斯毒龙的牙齿种在那里。

[9] [古罗马]维吉尔:《农事诗》第2卷,136~154,张子青译。译文略有改动。

[10] [古罗马]维吉尔:《农事诗》第2卷,167~172,张子青译。译文略有改动。

[11] [古罗马]维吉尔:《农事诗》第3卷,46~47。

[12] [古罗马]奥古斯丁:《忏悔录》第1卷,13。

[13]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2页。

[14]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3页。

[15]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维吉尔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2~373页。

[16] [英]鲍桑葵:《美学史》,张今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75~76页。

[17] [古罗马]贺拉斯:《诗话——上奥古斯督书》,见缪灵珠:《缪灵珠美学译文集》第1卷,第72页。

[18] 飞白译:《古罗马诗选》,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年版,第77~78页。

[19] [古罗马]贺拉斯:《书札》第2卷,2。

[20] 麦凯纳斯对贺拉斯关怀备至。就连在遗嘱中也希望奥古斯都如关心自己那样,关心贺拉斯。见[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5~378页。

[21] 又译为西比林。

[22] 杨共乐:《罗马史纲要》,第243~244页。

[23] [古罗马]贺拉斯:《颂诗》第3卷,30。

[24] [古罗马]贺拉斯:《诗艺》,见[古希腊]亚理斯多德,[古罗马]贺拉斯:《诗学 诗艺》,罗念生、杨周翰译,第152页。

[25]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6页。

[26]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6页。

[27]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6页。

[28]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7页。

[29] [古罗马]贺拉斯:《书札》第2卷,1,1~4。

[30]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术原理》第10卷,1,93。

[31]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78页。

[32] [古罗马]普罗佩提乌斯:《哀歌集》第2卷,16。

[33] [古罗马]奥维德:《悲愁诗》第2卷,207~208。

[34] 飞白译:《古罗马诗选》,第172~173页。

[35] [古罗马]奥维德:《悲愁诗》第2卷,212。

[36]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219~220页。

[37]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第222页。

[38]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第223页。

[39]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第224页。

[40] [古罗马]奥维德:《变形记》,杨周翰译,第224页。

[41] [古罗马]奥维德:《悲愁诗》第5卷,1,27~28。

[42] 在英语世界,这部史诗通常也被称作《法萨利亚》(The Pharsalia)。但手稿本的标题是De Bello Civili,意为“Concerning the Civil War”。之所以会出现The Pharsalia的名称,很有可能是因为有人将第9卷中的Pharsalia Nostra(L.985)误译为“my poem,the Pharsalia.”参见J.D.Duff,Lucan:The Civil War,Loeb Classical Library,London:W.Heinemann,1928,introduction,p.xii。

[43] 王焕生:《古罗马文学史》,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8年版,第376~377页。

[44] 事实上,在奥古斯都时期,塞维鲁(Cornelius Severus)、裴多(Albinovanus Pedo)和埃纳(Sextilius Ena)等诗人均将内战的历史作为写作的材料。这表明在公元前后,罗马文人开创了一种与神话史诗不同的体裁,即以客观历史为叙述内容的历史史诗。尤其在赫兰尼乌姆纸草(Herculaneum Papyrus)中,考古学家们发现了与维吉尔同时期的诗人拉比里乌斯(Rabirius)的史诗《亚克兴战纪》(Bellum Actiacum)残篇。这部史诗讲述了安敦尼和屋大维在亚克兴海角的决战。由此观之,卢卡努斯似乎继承了这一史诗创作传统。参见Susan H.Braund,Lucan:Civil War,Oxford World's Classics,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2,introduction,p.xix.

[45] Lucanus,De Bello Civili,1,160-182.

[46] Lucanus,De Bello Civili,1,487-498;1,504-509.

[47] Lucanus,De Bello Civili,5,17-34.

[48] Lucanus,De Bello Civili,7,489-505,519-520.

[49] Lucanus,De Bello Civili,1,33-37.虽然卢卡努斯在此没有明言道德在尼禄时代的复兴,但综合考虑卢卡努斯对罗马历史的认识以及奥古斯都时代诗人们对新时代的赞颂,我们基本可以断定,他心目中的尼禄时代应该是罗马传统道德复兴的新历史阶段。而他本人作为罗马民族精神的坚守者和颂扬者,也成为罗马精神复兴的历史阶段的经历者和见证者。

[50] Lucanus,De Bello Civili,7,445-446.

[51] Lucanus,De Bello Civili,7,454-455.

[52] Lucanus,De Bello Civili,2,7-11.

[53]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82页。

[54] Epictetus,Discourse,1,22,9,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年版,第118页。

[55] Epictetus,Discourse,1,1,17,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14页。

[56] Epictetus,Discourse,3,2,1-5,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319~321页。

[57] Epictetus,Discourse,4,4,39-40,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510页。

[58] Epictetus,Discourse,2,10,1-3,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201~202页。

[59] Epictetus,Discourse,4,1,1,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457页。

[60] Epictetus,Discourse,4,1,175,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496页。

[61] Epictetus,Discourse,2,1,24,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167页。

[62] 王文华:《好和善——爱比克泰德伦理观分析》,载《国际关系学院学报》2002年第4期,第45页。

[63] Epictetus,Discourse,2,8,1,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190页。

[64] [美]菲利普·李·拉尔夫等:《世界文明史》上卷,赵丰等译,第342页。

[65] Epictetus,Discourse,4,1,101,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480页。

[66] Epictetus,Discourse,2,19,24,见[古希腊]爱比克泰德:《爱比克泰德论说集》,王文华译,第261页。

[67]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4卷,34。

[68]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12卷,21。

[69]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4卷,33。

[70]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7卷,5。

[71]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9卷,42。

[72] [古罗马]马可·奥勒留:《沉思录》第2卷,17。

[73] Dio Chrysostom,In Athens,About His Banishment,9-13.

[74] Dio Chrysostom,An Address of Friendship for His Native Land on Its Proposing Honours for Him.

[75] Pliny the Younger,Letters and Panegyricus,81,82.

[76]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法律》。

[77]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习俗》。

[78] Dio Chrysostom,In Athens,About His Banishment,14-15.

[79]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观念》。

[80]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哲学》、《论哲学家》。

[81]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美德》。

[82]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战争与和平》。

[83]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哲学》。

[84]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自由与奴役》、《论自由》。

[85] [古罗马]“金嘴”狄奥:《智慧之人幸福快乐》、《论快乐》。

[86]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精神的痛苦与悲伤》、《迈兰科马斯Ⅱ》。

[87] [古罗马]“金嘴”狄奥:《第欧根尼,论暴君》。

[88] [古罗马]“金嘴”狄奥:《奥林匹亚演说,论人对神的第一印象》。

[89]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美》。

[90] [古罗马]“金嘴”狄奥:《波利斯泰尼斯演说》。

[91]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王政》,Ⅲ。

[92]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王政》,Ⅲ。

[93]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王政》,Ⅰ。

[94]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王政》,Ⅳ。

[95] [古罗马]“金嘴”狄奥:《论王政》,Ⅱ。

[96] Philostratus,The Lives of the Sophists.1,7.

[97] Dio Chrysostom,Borysthenitic Discourse,15-16.

[98] Lucian,Peregrinus.

[99] Edmund,“Dio Chrysostom the Moral Philosopher”,Greece & Rome,Second Series,Vol.30,No.1(Apr.1983),p.70.

[100] Philostratus,The Lives of the sophists.1,7.

[101] Barry Baldwin,Studies in Lucian,p.12.

[102] Daniel Richter,“Lives and Afterlives of Lucian of Samosata”,Arion,Third Series,Vol.13,No.1(Spring-Summer,2005),p.76.

[103] Barry Baldwin,Studies in Lucian,p.9.

[104] Jaap-Jan Flinterman,“The Date of Lucian's Visit to Abonuteichos”,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Bd.119(1997),p.281.

[105] Jaap-Jan Flinterman,“The Date of Lucian's Visit to Abonuteichos”,Zeitschrift für Papyrologie und Epigraphik,Bd.119(1997),p.282.

[106] C.P.Jones,Culture and Society in Lucian,p.17.

[107] Lucian,Apology for the “Salaried Posts in Great Houses”,12.

[108] [古罗马]琉善:《琉善哲学文选》,罗念生、陈洪文、王焕生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0年版,第2页。

[109] Alfred Croiset,Maurice Croiset,An Abridged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translated by George F.Heffelbower,A.M.,London:Macmillan Company,1904,p.520.

[110] Lucian,Hermotimus,61.

[111] Lucian,Hermotimus,70.

[112] 张建民、冯国桢:《柏拉图“四德”说初探》,载《青海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6年第4期;覃筱曼:《柏拉图的“四德说”和孟子的“四德说”之比较》,载《广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9年第1期;樊浩:《“中国四德”与“希腊四德”——中西方道德价值体系的比较》,载《学术研究》1993年第4期。

[113] 以法国学者马修·卡斯特(Marcel Caster)为代表。见Jan Bremmer and Andrew Erskine,Lucian's Gods:Luci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ne,“The Gods of Ancient Greece:Identities and Transformations”,Edinburgh Scholarship Online,2010,Sep.12,pp.1-15.

[114] 以英国学者简·布雷默(Jan Bremmer)和安德鲁·厄斯金(Andrew Erskine)为代表。见Jan Bremmer and Andrew Erskine,Lucian's Gods:Lucian's Understanding of the Divine,“The Gods of Ancient Greece:Identities and Transformations”,Edinburgh Scholarship Online,2010.

[115] Lucian,The Hall,10.

[116] Lucian,The Hall,3.

[117] Lucian,The Hall,18.

[118] Alfred Croiset,Maurice Croiset,An Abridged History of Greek Literature,p.542.

[119] 此人是一位罗马君主。关于他的译名,有人按照拉丁文发音译作“尤利亚努斯”,也有人译作“尤利安”、“尤里安”、“朱里安”或者“朱利安”。在此按照英文发音译作“朱里阿努斯”。

[120] 关于朱里阿努斯被放逐到马色兰以前的活动范围,研究者们看法不一。有学者认为,在君士坦丁死后的混战时期,他生活在比提尼亚,由他的亲戚欧塞比乌斯主教和宦官玛尔多尼乌斯共同抚养,后随主教一同迁回君士坦丁堡,之后又被君士坦提乌斯二世送到马色兰。也有学者认为,朱里阿努斯早年随主教生活在尼科米底亚,后来迁回君士坦丁堡继续学业,此后有谣传说他日后必将主宰帝国,君士坦提乌斯二世为此大感不悦,于是令他返回尼科米底亚,并禁止他聆听当地异教学者讲学,之后才将他送往马色兰。

[121] G.W.Bowersock,Julian the Apostate,Cambridge,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78,p.31.鲍尔绍克在此处是引申了利巴尼乌斯的见解。

[122] Julianius,Panegyric in Honor of Constantius,13,Loeb Classical Library,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23] Julianius,The Heroic Deeds of Constantius,Loeb Classical Library,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24] Julianius,The Caesars,29,Loeb Classical Library,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25] Julianius,Against the Galiaeans,157,Loeb Classical Library,Massachusetts: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8.

[126] [古罗马]朱里阿努斯:《赫利俄斯颂》。

[127] [古罗马]朱里阿努斯:《大母神颂》。

[128]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4~255页。

[129]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奥古斯都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57页。

[130]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奥古斯都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57页。

[131]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尼禄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251页。

[132] [古罗马]塔西佗:《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崔妙因译,第508~566页。

[133] [古罗马]塔西佗:《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崔妙因译,第540页。

[134] [古罗马]马尔提阿利斯:《演说辞》,1~3。

[135] 根据Hulsen(Pauly-Wissowa,s.v.“Agrippae campus”),斯特拉波指的是阿格里巴广场。

[136] 陵墓中葬有许多哈德良时期的人物(公元138年)。见[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第69卷,23。

[137] [古罗马]斯特拉波:《地理学》第5卷,3。

[138] [古罗马]斯特拉波:《地理学》第5卷,3,8。

[139] 阿庇安认为奥古斯都对费边的格言牢记在心。这句格言是:只有在迫不得已的时候,才和绝顶的天才军事家作战。所以,奥古斯都一生宁可用计谋而不是用勇猛来战胜敌人。阿庇安的《汉尼拔战争》对此有所描述。

[140] 君士坦丁是第一位承认基督教合法地位的罗马统治者,也是第一位接受洗礼的基督教徒,受到后世基督教徒的尊敬。正因为如此,这座雕像才幸免于难。

[141] 到公元16世纪时,图拉真的雕像被换成使徒彼得的雕像。

[142]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4卷。

[143]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1卷。

[144]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1卷。

[145]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1卷。

[146]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1卷。

[147] [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1卷。

[148]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1卷,1。

[149]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2卷。

[150]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2卷。

[151]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3卷。

[152]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5卷。

[153]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4卷。

[154]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7卷。

[155]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序言。

[156]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序言。

[157] [古罗马]塔西佗:《塔西佗〈编年史〉》,王以铸、崔妙因译,第225页。

[158]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术原理》第10卷,1,101。

[159] [古罗马]小普林尼:《书信集》第2卷,3,8。

[160] [古罗马]小普林尼:《书信集》第9卷,14。

[161] [古希腊]普鲁塔克:《德摩斯提尼传》,见《希腊罗马名人传》上册,陆永庭、吴彭鹏等译,第10页。

[162] [古希腊]普鲁塔克:《亚历山大传》,1。

[163] [古希腊]普鲁塔克:《论心灵的安静》,9。

[164] [古希腊]普鲁塔克:《论心灵的安静》,20。

[165] 《六家撰诸奥古斯都传》是苏维托尼乌斯作品的模仿之作。

[166]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第19页。

[167]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第19页。

[168] [古罗马]阿庇安:《罗马史》上卷,谢德风译,第16~17页。

[169] [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第53卷,19,见[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8年版,第171页。

[170] [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第72卷。

[171] [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第73卷。

[172] [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第140页。

[173] 《金枝》第4部分,1,357~369,见[美]J.W.汤普森:《历史著作史》上卷第1分册,谢德风译,第177页。

[174] Francesso Petrarch,Petrarch's Letters to Classical Authors,Chicago: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1910,pp.87-88。

[175]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致友人书》,见《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9年版,第4页。

[176]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术原理》第12卷。

[177]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160页。

[178]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7页。

[179]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10页。

[180]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85页。

[181]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术原理》第12卷,2,7。

[182]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15页。

[183]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67~68页。

[184] [古罗马]昆体良:《昆体良教育论著选》,任钟印选译,第28页。

[185] [古罗马]昆体良:《演说术原理》。

[186] [古希腊]普鲁塔克:《论儿童教育》,12。

[187] 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上,第46页。

[188] [苏联]波德纳尔斯基编:《古代的地理学》,梁昭锡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6年版,第224~226页。

[189] 托勒密在其著作《地理学》中这样记载:有一位名叫梅斯,又叫蒂蒂阿努斯的马其顿人(Macedones),其父亦以商为业,记录了从这里(指中亚的石城)到Sera城的路程。不过,他自己并未到过中国,而是派遣手下的一些人去的。在另一处,作者又说,这条道路崎岖且常遇冬季风暴。为走完这段路,梅斯手下的人总共花了7个月的时间。见[古罗马]托勒密:《地理学》第1卷,11。

[190]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名人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382页。

[191] 李雅书选译:《罗马帝国时期》上,第177~178页。

[192]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9卷,63。

[193]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序,17。

[194]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8卷,82。

[195]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18卷,7,35。

[196]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12卷,41,84。

[197]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28卷,21。

[198]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9卷,58。

[199] 1492年,意大利出版了尼科洛·列奥尼契诺的《关于普林尼的错误》,首次对《自然史》中的错误提出了疑问。以后,随着自然科学的进步和人类认识水平的提高,《自然史》中的错误得到了进一步的改正。

[200]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第5~47页。

[201] 这两个学派的开创者分别是奥古斯都时期的拉贝奥和卡比多。

[202] 据统计,公元533年完成的《学说汇编》,主要选自39位学者的著作。但绝大部分(约95%)摘自公元1世纪至公元3世纪著名法学家的著作。其中,摘自朱理阿努斯著作的有457段;盖约的535段;伯比尼安的601段;庞波尼乌斯的578段;乌尔比安的2462段;保罗斯的2081段。乌尔比安和保罗斯的论著被摘录得最多。此外,从莫迪斯蒂努斯的著作中摘录的也有345段。

[203]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序言,作者自译。可参考[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序言,张企泰译,第1页。

[204] [英]巴里·尼古拉斯:《罗马法概论》,黄风译,第41页。

[205] [德]莱布尼茨:《著述与书信集》(Leibniz,Samtliche Schriften und Briefe)第2组第1册,柏林科学院出版,Darmstadt,1926,50。

[206] J.B.Bury,History of the Roman Empire,p.527.

[207]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第7页。

[208] [罗马]查士丁尼:《学说汇编》第2卷,2,1。

[209] [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第5页。

[210] 《罗马法》明确指出:“公法是指罗马帝国政府的法律,私法是有关个人利益的法律。”[罗马]查士丁尼:《法学总论——法学阶梯》,张企泰译,第5~6页。

[211]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第445页。

[212] 《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252页。

[21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454页。

[214] [古希腊]普鲁塔克:《马齐鲁斯传》,4。

[215] [古罗马]西塞罗:《论神性》第1卷,2。

[216] 杨共乐选译:《罗马共和国时期》上,第134~135页。

[217] [古罗马]马克罗比乌斯:《农神节》第3卷,9。

[218]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2卷,67。

[219] [古罗马]奥鲁斯·格利乌斯:《阿提卡之夜》第10卷,15。

[220]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3页。

[221]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65年版,第525页。

[222]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4页。

[22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28页。

[224]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第234~235页。

[225]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第334页。

[226]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2卷,第535页。

[227]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第304页。

[228] 参见本书第5章。

[229] [英]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上册,黄宜思、黄雨石译,第294页。

[230] [古罗马]优西比乌:《教会史》,[美]梅乐英译、评注,翟旭彤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9年版,第457~460页。

[231] 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世界古代史教研室编:《世界古代及中古史资料选集》,第299~300页。

[232] [古罗马]尤西比乌斯:《君士坦丁传》,林中泽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15年版,第266~267页。

[233]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23页。

[234] [古希腊]希西阿德:《田功农时》,第383~390、415~420行,见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265~268页。译文略有改动。

[235] [古希腊]希西阿德:《田功农时》,第565行,见林志纯主编:《世界通史资料选辑·上古部分》,第269页。

[236] 实际上354天更接近12个月。努玛用355天可能由于罗马人自古有一种迷信,认为偶数不吉利,对一切都用奇数避开偶数。

[237] [古罗马]森索利努斯:《起源记》,20。[古罗马]马克罗比乌斯:《节日纪闻》,1,13。

[239] [古罗马]马克罗比乌斯:《节日纪闻》,1,13,13。

[240] 有史料证实公元前191年通过一个M.Acilius Glabrio法案,授予大祭司长以全权管理历法。当时历法紊乱,必须重新授权给大祭司长才能进行改革。[古罗马]森索利努斯:《起源记》,20,6;[古罗马]索利努斯:《旧闻杂记》,1,43;[古罗马]马克罗比乌斯:《节日纪闻》,1,13,31。转引自桑迪斯:《拉丁学习参考资料》,剑桥,1929年版,第96页,第112节。

[241] [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第4卷,33。

[242] [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第2卷,27。

[243] A.K.Michels“罗马共和国历法”(1967)把朱理亚前历法归给十人团。R.M.奥吉尔维等认为所谓努玛的历法改革肯定早于共和初。因历表上没有朱庇特大庙奠基祭节,这是共和初年(公元前509年)的事。4月(Aqrilin)是一个埃特鲁利亚字,因此认为这改革应属公元前6世纪。卡列-斯卡拉德在其著作《罗马史》中对他有所记载。

[244] [古罗马]西塞罗:《论神性》第2卷,98。

[245] 克列米拉战役是传说罗马人对埃特鲁利亚大城维伊的战争中的一次战役。公元前488年,法比乌斯氏族306名武士在此役中全部阵亡。阿里亚战役是高卢人入侵罗马并击败罗马人,攻陷并焚烧罗马城之役(公元前390年)。

[246]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9卷,46,5。

[247] [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第2卷,27~28;[古罗马]马克罗比乌斯,《节日纪闻》,2,15,17。

[248] [古罗马]瓦罗:《论拉丁语》第2卷,27。

[249] [古罗马]阿庇安:《内战史》,见《罗马史》下卷,谢德风译,第147~148页,[古罗马]狄奥·卡西乌斯:《罗马史》第38卷,6。

[250]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37卷,4,4。

[251] [古罗马]西塞罗:《致阿提库斯》,2,9。

[252]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朱里乌斯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22页。

[253]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5年版,第11页。

[254] 公元前371年,在留克特拉城,斯巴达败给底比斯。

[255] 公元前387年,斯巴达同波斯人订立的和约,又称大王和约。

[256]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第125页。

[257] [古罗马]老普林尼:《自然史》第25卷,1,6;尤斯提努斯:《腓力比克》,37,2。

[258] 《汉书·天文志》中记载,武帝“元光元年六月客星见于房”。元光元年为公元前134年。

[259] [古希腊]修昔底德:《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册,谢德风译,第155~160、393~400页。

[260] W.Dittenberger主编:《Sylloge希腊铭文集》557,第3版,1915—1924,转引自[美]比克曼:《古代世界年代学》,纽约,1980年版,第75页。

[261] Jacoby:《希腊史料断片集》,241,F,1,转引自[美]比克曼:《古代世界年代学》,第85页。

[262] 现代罗马史专家奥吉尔维在罗马史研究杂志1958号有文章专门讨论《亚麻书》问题,认为这亚麻书卷所记,起于公元前509年,可能编于公元前150年,是后世年表的重要来源。

[263] 据苏维托尼乌斯说,弗拉库斯编过一个普拉耐司特历表城和一部百科辞典。后来佚失,但保留有公元2世纪S.P.费勒斯图斯的节本。见《剑桥古代史》第7卷,第329页。

[264]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2卷,4;第2卷,7。

[265] [古罗马]西塞罗:《论布鲁图斯》,16,62。

[266]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8卷,40。

[267] 占卜官拉丁文为Augur,奥古利努斯(Augurinus)一姓来自占卜官一词,因该族有人曾任占卜官出了名,才得此家族名。

[268] 指罗马。

[269] 公元前813年。

[270] 公元前728年。

[271] 公元前747年。

[272] 公元前751年(1183—432)。

[273] 所指显系已佚失的一篇著作。

[274] 公元前750年,波利比乌斯关于罗马建城年代的提法只见于此处,狄奥尼修斯的间接暗示。

[275] 公元前388/387年。

[276] 公元前508/507年。

[277]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2卷,74。

[278] [古罗马]哈里卡纳苏斯的狄奥尼修斯:《罗马古事纪》第2卷,75。

[279] 公元前752/751年。

[280] 见本节标题二:古代西方的年代学。

[281] [古罗马]桑迪斯:《拉丁学习参考资料》,第110页。

[282] 恩尼乌斯约生活于公元前239—前169年。

[283] 350年的说法研究家有争议。因保留下来的唯一的《论共和国》原文羊皮纸抄本此处破损,只看清“建城以后50年”之数。古代一位校改者在旁边增加了3个百年符号CCC,因而读成建城之后350年。但近代学者查找发现,所记年月没有日食。年代学者认为该年代应为“建城以来550年6月5日”,折换成朱理亚历为公元前203年(753-550=203,即公元前203年)。那年5月6日发生日食。恩尼乌斯所记是亲自经历。他生活于公元前239—前169年,当时历法混乱,所以日期有差别。

[284]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第2卷,25;第2卷,17~19。

[285] [古罗马]西塞罗:《论布鲁图斯》,18,72。

[286] [古罗马]西塞罗:《论神性》第2卷,98。

[287] 见前狄奥尼修斯引文。

[288] [古罗马]西塞罗:《论共和国》第2卷,18;[古罗马]西西里的狄奥多鲁斯:《历史集成》第7卷,断片,5。

[289]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4卷,7。

[290] [德]狄奥多尔·蒙森:《拉丁铭文集》,274。

[291] [古罗马]桑迪斯:《拉丁学习参考资料》,第90页。

[292] 希腊史料记载为第124次奥林匹亚赛会的第4年,即公元前281/282年。

[293] [古罗马]李维:《罗马史》第6卷,35,10。

[294] 为尊重犹太传统,复活节设在耶稣受难后三天和逾越节之后。

[295] 狄奥尼修斯的计算与传说的耶稣生年稍有出入。据记载耶稣生于犹太希罗大王时代,最迟为750Auc不应定在753Auc,因所根据也是传说,耶稣是否实有其人尚属疑问,纪年法沿用至今,故无人再追究。

[296] 埃及科普特教会至今沿用戴克里先纪年。

[297] [古罗马]苏维托尼乌斯:《神圣的奥古斯都传》,见《罗马十二帝王传》,张竹明、王乃新、蒋平等译,第109~110页。

[298]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第540~54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