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节 古罗马的历法和年代学(1 / 1)

古代罗马文明 杨共乐 4943 字 1个月前

一、古罗马历法

时间单位(年月日)是人们根据地球自转、月球围绕地球转动以及地球绕太阳转动等自然现象所形成的周期而形成的概念。在地球上,日复一日,月复一月,年复一年,时间周期反复重现,一次一次没有特征。但是如果把时间同地球上万物的生长和发展,尤其是同人类的活动联系起来看,时间就有了色彩:日日、月月、年年都有了差别。有些日月和年代发生了大事,于是这些年月就成为值得记忆的年月。历史学上的年代学就是要研究古代各民族如何记录和保存这些值得记忆的历史大事的年代,研究并确立历史上所发生的重要事件以及事件与事件、事件与当下之间的关系。

为了弄清楚过去事件的日期,有必要了解古代各族人如何计算和称谓一年里的日期,也就是如何计算和使用历法。年代学是研究古代历史的一把钥匙,历法知识又是弄清年代所不可缺少的。因为太阳、地球和月球的运转关系在古代不是人们轻易能理解和计算的。古代人的历法和纪年法曾经是多种多样的,经过一定时期的演变,纪年法才逐渐统一,历法也逐渐与自然规律相一致。

恩格斯在论古代自然科学的发生时说:“首先是天文学——游牧民族和农业民族为了定季节,就已经绝对需要它。”[233]对天文和历法的研究,在古代各民族中因为要适应生产上的需要,开始得很早。且不说考古学上发现的远古人为观测太阳而修筑的令人难以想象的巨石圆环和金字塔台等,就文字记载来说,公元前8世纪的希腊诗人希西阿德的《田功农时》中就多处反映了希腊农民如何通过观测天体运行计算农业季节的情况。例如,他说:“七仙女星上升时开始收获,沉落时开始耕作,隐没四十昼夜后再出现时,即一周年期满。”又说天狼星升至头顶时,昼短夜长,树叶凋落。这时砍伐下来的林木不易受虫蛀。[234]

古意大利农民也像希腊人一样依据观测星座的运行情况来确定季节。在古罗马的农业著作中处处可以见到按季节运转调节农业生产的例子。能提供古罗马年代学和历法材料的罗马古博物学家也多是农业学家,最早知名的有加图和瓦罗等人。他们论述农业的著作都保存了下来,但是他们的绝大部分其他著作,包括论述历法的著作等均已失传。我们今天只能依靠保存下来的第二、第三手的材料来获知早期历法和年代学的概况,当然这也很有用。属于这类的作品有老普林尼的《自然史》(公元1世纪),A.格利乌斯的《阿提卡之夜》(公元2世纪),森索利努斯的《起源记》(De Die Natali,公元3世纪),Q.索利努斯的《旧闻杂记》(Res Memoraliles,公元3世纪),还有A.T.马克罗比乌斯《节日纪闻》(Saturnalia,公元4世纪末至5世纪初)等。虽然这些作家的作品错误和矛盾之处很多,但是它们抄录了失传的瓦罗等人的一部分作品,所以其重要性非常值得关注。

(一)罗马的年和月

传说罗慕鲁斯时期,罗马一年分为10个月,以春天为岁首,10月为岁末,相当于今天的3~12月,全年只有304天。显然这是只以农业活动为主的历法。农事完了之后的一段寒冷天气不计算在内。希西阿德也提到“冬至后六十天的冬日”[235],可能这是地中海地区不事生产活动的时候,所以早期历法里不把这些时日计算在内。

这一调整法平均年的天数比实际太阳年多一天。[238]这种历法长期使用下去就会逐渐变得与季节不符。这样,罗马早期结合自然季节和农业生产而举行的宗教性活动就会与实际脱节。庆春神(马尔斯)祭和庆新生的萨利舞如不在春天举行就没有意义;酒神节如不在葡萄收获后酿酒时举行也就会失去价值。为此,属于农业社会的早期罗马人就必须把他们的历法和太阳年的周期协调一致,所以调整4年一轮的历法也是必然的事。

直到朱理亚·恺撒改革历法之前为止,罗马的正常年仍为355天。每年12个月,其中有7个月份每月有29天。它们分别是:1、4、6、8、9、11、12月。有4个月份每月有31天。它们分别是3、5、7、10月。2月为28天。12个月共355天。

起初一年始于3月止于2月。4年一周期的第1年和第3年为正常年,止于2月28日,第2年和第4年为闰年,终止于2月之后增加的一个闰月。闰月增加的办法是使当年的2月到第23天终止,后面的5天算到闰月里,另外再加22天或23天,这样形成一个有27天或28天的第13个月。罗马历法上第1个月到第4个月各有专门的名称,可能都同农业或牧业有关。

第1个月名叫马尔斯月(Martius),和马尔斯神有关系。马尔斯神最初是青春神,不专指战神。

第2个月名叫开放月(Aprilis)。按瓦罗的说法,来自拉丁文“开”字(Aperit),指植物和牲畜生长的意思。[241]

第3个月是成熟月(Maius),来自Maiores一词,成长为长者之意。

第4个月名叫结子月(Iunius),来自“儿辈”成熟结子传播后代之意。

这4个月相当于今天的3月至6月,原名显然同植物成长开花结子和牲畜成熟育羔有关。从第5个月开始罗马月不再有专名,而是按照从第1个月(马尔斯月)开始的序数命名。它们是:

5月,Quinctilis;6月,Sextilis;7月,September;8月,October;9月,November;10月,December。

这是最初的10个月,后来加了2个冬天的月份:一是亚努阿利乌斯(Januarius)月。据瓦罗说,此月同亚努斯双面神有关;另一个月称为非布鲁阿图斯(Februatus)月,一说与地下之神(Di inferi)有关,因为这个月祭奠死者,祭祖扫墓。但是瓦罗认为和“净化(Februatus)”一字有关,因为这个月举行净化和祓除仪式,除旧迎新。事实上,按历表这月份举行的祭神节确实比较多。有人说,这种12个月份和闰月的安排为十人团所定(公元前450年),但多数人认为共和国初叶以前就已存在。[242]增加了2个冬月之后,一年之首起初并未改动,仍以马尔斯月为岁首,直到公元前153年,因为把执政官就职日期从马尔斯月1日提前到亚努斯月1日,从此岁首也改为亚努斯月1日,原来的马尔斯月变成了第3个月,以下的月份按顺序排下去。这样原来排第5的月份变成了7月,原第6月变成了8月,依此类推。

公元前44年,马尔库斯·安敦尼提案把原5月(Quinctilis)改名为朱理亚(Julius)月,以表示对独裁者恺撒的敬意,因恺撒出生于该月,即后来的7月。后来以同样理由把原6月(Sexitilis)改名为奥古斯都(Augustus)月,即后来的8月。此后出于对元首的谄媚也做过类似的改动,但都未能站住脚。罗马月份就按此名称和顺序保存下来。

(二)日期的名称与日历表

每月中有3天有特别的名称:第1天称为Kalendae。31天月份的第7天,其他月份的第5天称为Nonae。31天月份的第15天,其他月份的第13天称为Idus。

Kalendae原意“宣告”,起初在这一天由祭司团派人在卡庇托尔山的神殿中以唱颂形式宣告本月份后两个重要日期,即Nonae和Idus的时间[243]。

Nonae原意与九字(Novem)有关。因为从ldus那天往回数,这一天是第8天,而罗马计数法是两头都包括进去,所以成为9天。罗马从很久前就有一种9天一集的集市日,Nonae和Idus可能同最早的集市日有关。

Idus是月中,最初可能是指阴历的月望,因罗马人避讳偶数,所以用13日或15日。

人们认为最初可能Kalendae是朔日,Nonae是上弦日,Idus是月望。据说,最古时罗马大祭司长都要在月初观察天空,预告本月的Nonae (上弦)日和Idus(月望)日。罗马最初的历法显然是与月球的变化有联系的阴历。后来增加闰月之后,为适应太阳年的季节可能就照顾不了月亮的盈亏了。

每月其他日期的记法都是以这些有固定名称的日子为定点,一般是从未来的下一定点往回数。按罗马的计数法把两头都算进去。例如,4月2日就称为上弦日(Nonae)前4日(4月上弦日为4月5日,因此4月2日为上弦日前4日),简记法是a、d、Ⅳ non Apr。上弦以后的日子就从月望日(Idus)往回数,月望以后的日子就从下月1日往回数。例如,5月8日就是5月月望前8日a、d、Ⅷ Idus Quint;5月18日就是6月朔日前15日(5月为31天),记为a、d、ⅩⅤ.Kal.Sex。

与朔日、上弦日和月望日前后紧接的日子也有专名称,叫作“前夕”或“后一日”。例如,5月16日为5月月望后1日,4月29日称为5月朔日前夕。重要大节都有自己的名称。如2月15日称为驱狼节(Lupercalia)。2月23日称为界神节(Terminalia),4月21日为牧神节(Parilia)。相传这一天是罗慕鲁斯的建城日[244]。也有人用“界神节前夕”之类的称呼。从12月17日开始的撒图尔纳节是意大利保护神节,这一天有公共节宴,上演戏剧,人们互相赠礼,主人倒转来服侍奴隶等庆祝活动,有时连续几天,第1天称斯图尔纳节,第1天后面为节日第2天、节日第3天等。

2月逢闰年时,“月望”以后的日子就从闰月的1日往后数。如2月20日,为闰月1日前5日(闰月从原2月24日开始)。有时直到2月14日还不知大祭司长是否决定有闰月,那也可以用2月23日界神节作为基点,往前数,2月14日为界神节前10日。

罗马从很早就有大祭司长负责制订的日历,宣布每个月的每天应做什么事。全部日历是以一种宗教信念为根据:认为一切活动,无论是宗教仪式、农事、牧业、集市、民间集会、战争、司法或政治活动都应该在众神喜欢的日子进行。神不喜欢的日子禁忌一切活动或部分活动。也有些日子专门奉献给某某神,不许做其他活动。这很可能同远古以来民族遭受过的各种灾难所造成的传统迷信有关。遭过难的日子就变成不吉利的日子。到了有历史记载时期有些大事件也有类似的影响,如克列米拉战役和阿里亚战役[245]就是。它们长久留在人们心中成为可纪念的日期,但不再带有宗教性。

共和初期,日历表被贵族垄断保密,尤其不让平民知道开庭日,以阻止平民诉讼。据说有个平民出身担任过法庭录士的人弗拉维乌斯,由于监察官阿庇乌斯·克劳狄的改革而被举为营造官。他于公元前304年在广场贴出告示,公开了全年的日历。[246]这样一来,人人都知道了开庭日和何时法官受理诉讼。这是平民反对贵族斗争的一次胜利。现在所知罗马日历表上的标记共有7种。它们是F、C、N、NP、EN、QRCF(只有3月24日和5月24日用这种标记)和QSDF(只有6月15日)。

这几种符号,前5种是常见的,后2种如上所说只用在固定的一两天。

F标记代表dies Fastus即吉利日,开庭日。在这样的日子里,大法官口中可以说出一切字眼而无罪。早期的法规极严,任何法官不小心在一个无F标志的日子作了审判活动的话,他必须因自己的渎神行动而奉献牺牲,举行清赎仪式。

标C的日子表示这一天保留给民众大会(Comitia)和举行自由活动。如不开大会,也可成为F日,即开法庭日,原则是法庭和民众大会二者不相冲碰。罗马公民中另有一种比较松弛,无立法权的会议称为“群众集会”,不受C日的限制。

N等于非吉日、禁忌日、无大会和不开庭日。

NP的意思不十分明确,多数节日都标以这种标记。罗马历法研究家索尔陶认为可能是“Nefas,feriae Publicae”,即“公共节日,不开庭”的意思。

EN等于endotercisus两分日,混合日。这一天部分不准活动,部分准许活动。具体说就是早晚都为N,不能行动。中午在杀一牲畜把内脏奉献之后,有一段时间可以有各种活动,全年只有8天是这种日子,都在节日前。

QRCF只有3月24日和5月24日两天有这符号。这两天在圣王宫即大祭司团内举行仪式。

QRDF 6月15日是每年在维斯塔神庙举行净化祓除礼的日子。在这天清扫污物,也举行仪式用来净化精神方面的过错。

大致算全年开庭日(F)不过36天,为数不多。公共节日(NP)到奥古斯都时增至70天左右,禁忌日(N)约55天。2月里禁忌日最多有13天。两分日(EN)共8天,其他大多为公共集会和自由活动日,约180天。

上面举2月和3月的历表为例,这两个月恰恰代表两个不同的极端;3月是青春月,吉利月,有各种节庆和群众活动。2月是不吉利月,有很多禁忌日,公共节日也以祭祖扫墓居多。

早期日历宗教性很强,罗马人严格按日历生活。恺撒之后,日历上增加了大事纪念和向平民提供娱乐的节日。古老的旧节日逐渐被删掉。有些虽存在,仍举行一些仪式,但已失去原意或原意不明。西塞罗和瓦罗都谈到古老宗教节日含义不明的问题。[247]

(三)共和国后期历法的紊乱和调整

历法最初的目的是为了生产,因为古人不理解自然规律,所以历法往往同宗教有关联。管理历法常常是祭司的事情。[248]

表5 非布鲁阿图斯月与马尔斯月

森索利努斯提到祭司们后来滥用职权,对闰月随意增加或不加,延长或缩短,用以影响在职官员的任期。或者有意使包税人增加或减少收入等。这就使原本就积累差误的历法越发不准。

有时执政官等也利用职权宣布一些应开民众大会的日期为公共献牺牲日,阻止召集大会,而且日历上某一天一旦奉献给神,以后就不能再改为民用了。[249]

历法和闰月实际上成为政治家相互争斗的工具,被武断操纵,不管合不合季节。在第二次布匿战争之前,历法有时差几周,经过调整大体上与季节一致。到汉尼拔战争时代,历法的调整被有意无意地忽略了。有时也出于迷信而不遵循惯例,该闰月时不闰或少闰,造成紊乱,致使历法月份与季节脱节。据记载,公元前190年3月14日的日食在罗马见于7月4日,差了117天。[250]这之后可能作过调整,增加过闰月。到公元前168年6月21日的日食,在罗马见于9月4日,仍差72天。此后大概注意了调整。加图《农业志》中提到橄榄和谷物成熟的月份都比较正确。从格拉古到西塞罗时代(约公元前140—前70)历法大体上恢复了正常,与季节一致。这以后可能又不时放弃闰月,原因虽各不同,但常常与当权者有关。例如,西塞罗就曾经写信给朋友阿提库斯要求他在公元前51年作反闰月斗争,以便西塞罗自己在西里西亚的任期不延长,因他急于返回罗马。[251]

高官贵族们干预历法的结果使罗马历法在公元前1世纪中叶又混乱起来。公元前50年春分日应为3月22日,但在罗马历落到5月15日,差了55天。到公元前46年已经差到90天,年代学家马克罗比乌斯称这一年为混乱年。

(四)恺撒的历法改革

首先必须消除当年日历同春分秋分日的差别。为此决定给当年(公元前46年)多增2个闰月,共3个闰月。第1个闰月照旧法加在2月23日之后,利用原二月的最后5天另加23天成为一个闰月。另外在11月末和12月初之间再增加2个额外的闰月67天,一年总共增加90天[252]。这样,公元前46年这一年,罗马一共过了15个月,总共445天。公元前45年的春分罗马历法准确地落在3月21日。

平年原为355天,现在成了365天,增加了10天。安排是1、9、11月各加2天成为31天。4、6、8、12月各加1天成为30天。共加10天。另外2月改为平年29天,闰年30天,10月改为30天。这样实际上除2月29天外,其余月份是30天和31天交替。

恺撒改革后的历法称为朱理亚历。这历法基本上是保守的。它尽可能保留罗马共和国旧有的传统。每月增加的天数一般都放在该月28日之后,不影响原日历吉日、禁忌日等的排列。4月增加的1天加在25日,因该月28日起连续几天为花神节,虽非正式公共献牺牲日,但很受市民的欢迎,不宜打乱。这10个新日都是开庭日,其中有1天在奥古斯都时改为公共献牺牲节日。

恺撒死后,祭司团错误地按罗马古旧的包括两头的计算方法,把每4年闰一次愚蠢地搞成每3年闰一次。因此,到公元前9年,36年间闰了12天而不是9天。奥古斯都不得不决定从公元前8年起到公元后8年不加闰年日以调整差错。

每月日数的分配到公元前8年也作了局部的调整。这一年奥古斯都把原Sextilis月(原为6月,后改为8月)改为奥古斯都月。据说他给这个月加了1天,从而减掉2月的第29日,平年2月又变成28天。这又使7、8、9三个月连续为大月,于是又减9月1天加给10月,减11月1天加给12月,变成今天公历历法上各月份的状况。

朱理亚历保留旧罗马日历,把每天都加上标记,没有星期。但在罗马有一种每8天一期的集市日,称为九集(Nundinum)。罗马计算日期是把两头都算进去,所以8天称为9天。古典作家认为九集日起源很早,因为民间重视。《十二铜表法》的一个断片提到“九集日”。蒙森认为或与巴比伦7天一周有关,但没有证据,“九集日”显然是罗马人固有的,不是外来的。有些法案的提出要经过3个九集日,然后才投票。罪案的审判和判决日之间也要间隔3个九集日。所有候选官员也要在3个九集日之前宣布他们已到城里等候。有些政治家还利用“九集日”公民大会以达到政治目的。7天一周的星期是公元4世纪君士坦丁大帝改革基督教之后才开始引进的。

(五)朱理亚历与格里高利历

1582年2月公布改革方案:第一,纠正春分日,决定把下一圣法兰西斯节,原为10月5日这一天改称10月15日,这样一下子减少10天。第二,为了使平均年长与回归年长更相似,采纳了365.2422数值,与朱理亚历相比每年长0.0078天,每世纪长0.78天,每400年长3.12天。这样每400年少闰3天就可以解决了。于是决定所有百年整数的闰年只有除尽400的百年才加闰日,其他百年按朱理亚历本应是闰年,但不闰,1700年、1800年、1900年都不闰,2000年则闰。这历法称为格里高利历,沿用至今。其基础和主要部分都来自罗马时代的朱理亚历。

二、古代西方的年代学

(一)古代西方国家的纪年法

西方世界真正使用成体系的纪年法开始得很晚,希腊人用奥林匹克赛会优胜者纪年是公元前3世纪才开始的。现在世界上绝大部分地区通用的耶稣基督诞生纪年是公元6世纪开始制订到查理曼之后才逐渐流行的。现在我们关于公元前的年代当然都是后来推算的。

众所周知,各民族对于自己的历史传统自古以来都有自己的记忆和记录方法,年代学就是要研究这些记录的方法,研究其准确性以及如何将其纳入后来的纪年体系等问题。

古代各民族关于自己民族起源和建国的记忆往往以神话传说的形式口头流传下来。对于重要大事发生的年代,人们往往以英雄的名字来标志,例如,雅典国家形成于提秀斯时代,来库古时代斯巴达发生了一次社会改革,努玛时代罗马人建立了法律、信仰和国家体制等。最初各族人显然没有明确的年代观念,没有发明更好的办法来做年代标志。

有了文字记录之后,许多国家开始记录当权的国王或执政官的姓名,记下在他们当权的时候发生的大事,这种记录积累下来就形成了以名年官为标志的年表和大事记,有的城用大祭司长的姓名纪年。例如,阿尔戈斯城就用他们所崇奉的希拉女神的女祭司名纪年。这种记录起初显然是比较散乱不成体系的。

进入古典时代以后,有些城邦觉悟到应了解自己的过去,整理古代记录成为一件重要的事。于是,搜集记录、编纂连续的年代纪成为古代各国早期史家的主要任务。

公元5世纪希腊史家沙龙编过一个斯巴达监国官名表。列斯堡岛人海兰尼库斯编过一个阿尔戈斯希拉女神女祭司名表。雅典人保存有连续200余年的执政官名表,西西里陶罗美尼城有一个包括上下300年的主管官名表。古罗马人也有七王传说和共和国时期有几百年的执政官名表等。此外,古代西亚诸国如巴比伦、亚述、波斯以及马其顿和希腊化时代诸国都保有或长或短的统治者姓名及在位年数的列表。

这些统治者名表,作为年代记录都是史家借以编纂历史的重要史料,但是这些史料在年代方面所能提供的东西有两个重大缺陷:第一,这些材料所提供的只有相对年代;第二,这些记录各有自己的纪元法,没有通用的纪元。这些缺陷使学者在利用它们时必须首先设法找出它们和后来通用的纪年法的关系,才能使用。有些古记录,如果找不到联系,在年代学上就没什么用处。

(二)相对年代和绝对年代

最古老最直接的纪年方法只能是相对纪年:把要记的事件同前后已知或著名的较大事件联系起来,用它们之间的距离来表明该事件发生的时间。例如,修昔底德记:“特洛耶陷落后六十年……彼奥提亚人……定居于现在的彼奥提亚……再过二十年后,多利亚人和赫丘利的子孙们占领了伯罗奔尼撒半岛。”[253]这里后2件事用著名的特洛伊战争为定年的标志。修昔底德在第Ⅵ卷一章中谈及西西里岛诸城的建立时都是以叙拉古的建立为标志,例如,吉拉城建于叙拉古后45年。但叙拉古城的建立也无其他定年材料,只说希腊殖民者到西西里岛后第2年就建立了叙拉古城,如果没有其他办法找出特洛伊战争和叙拉古城建立的年代,这种记录在年代学上用处就不大了。

波利比乌斯记高卢人攻陷罗马的时间是在“羊河战役”后19年,留克特拉战役[254]前16年,与安塔客达斯和约[255]同时,当时西西里叙拉古城僭主狄奥尼修斯正包围意大利南部的利吉母城。

慎重的史家为了说清楚这一事件的年代,纵横联系了上下左右发生的几件大事,但所记仍是相对年代,不经其他材料辅助,就考核不出事情发生的时间距今多少年。

事实上每一个记录下来的年代,只有能知道它们在今天的纪年体系中所占的地位,这个年代才有意义;也就是必须把相对年代换算成今天通用的纪年体系的年代——我们姑且称之为绝对年代——这样相对年代才能起纪年的作用。我们可以找到许多相对年代的记录,能知道有这些人和事件,但不能确知他(它)们在距今多久以前存在或活动过。因此,必须找到他(它)们同已知的绝对年代相碰的证据,才能推算出他(它)们存在或发生的绝对年代。除了把各种年表互相参照找出联系外,天文学的证据给绝对年代的寻找带来最大的帮助。

在各古代民族的年代纪上常在统治者名下注上他们统治时期发生过的大事,其中包括天灾、异兆、条约、日月食等。这就给研究者提供了推算绝对年月的一些依据。例如,我们有亚述的一个名年官名表,上面排列了200多年的名年官姓名。由于在某一名年官名下注明发生过一次日食,学者因而能在其可能的年代范围内推算出这次日食的准确年代。据推算,这次日食应为公元前763年6月15日。这样,学者们就能够算出这个名表的年代为公元前893—前666年。

又如,修昔底德记录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第1年发生了日食。据推算,这次日食应为公元前431年8月3日,这就确定了希腊史上一个重大事件的绝对年代,以这可靠的证据为支点可以推算其他事件的年代。[256]

天文材料的参考可以独立于各种记载之外,成为年代学上可靠的依据,其中日月食尤为重要。日食发生于月晦时,每次只在地球某部分能见,而且只有日全食最明显容易记录下来,所以利用日食记录推算比较准确。月食在满月时发生,地球上到处可见。同样的月食再见的周期是233个月,即18年11天,要想推算出精确年月,须知道某次月食的大致时间范围,不然难以得到准确时间。例如,有一纸草史料记录在埃及著名法老拉美西斯二世在位的第52年发生月食,由于年代久远,且缺乏其他辅助证据,学者们推算的年代很不一样:有公元前1304年、公元前1292年、公元前1279年等。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依靠更多的其他材料的发现才能确定准确的日期。

有些古代民族也观测天体中的大星座的变化来记季节和年代。古巴比伦人观测金星,埃及人观测天狼星。他们都保存有可信的远古纪年表,对于近东古代和希腊罗马的古年代学有很大帮助。

根据罗马作家记载:本都王米特拉达梯六世13岁继位,在位56年,出生时和即位时都出现过明亮的彗星。[257]据查中国史料记录了两次彗星的出现。对照罗马作家的其他记录可算出他生于公元前134年,即位于公元前120年,最后死于公元前63年[258]。

除了天文学材料,也可以据其他已知的可靠的记录推算。例如,米利都城有一个很长的统治者名表,其中亚历山大大帝的名字也被列上了。据其他材料得知亚历山大征服米利都在公元前333年,有这个定年,表上其他人的年代也可以推算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