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自传
自传是古代埃及最早出现的文学形式。它一般刻于墓壁上,或制成石碑立在坟墓外面,有时也写在纸草上。古代埃及人写自传的目的是为了表彰自己在世间的善行和一切好的品质,以求顺利进入永恒世界,并在人间流芳百世。这种自传实际上是墓主人为自己准备的墓志铭。因此,自传中往往充满自夸之词,从中只能看到古代埃及人的功德和各种善行,而不能发现他们的缺点和过失。自传性铭文起始于古王国时期,初时的自传比较简单,常常有墓主人的姓名、职位、名衔及其家庭成员之名。我们现在见到的最早的自传性铭文,是第3王朝与第4王朝之交的《梅腾自传》,它记述了梅腾的履历、财产状况、职位升迁和荣誉等。
自传文学一经形成,便得到极大发展。到了第5王朝,随着叙事成分的不断加入,自传发展成真正的文学形式。到第6王朝时期,自传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大臣乌尼传》和《霍尔胡夫传》。《大臣乌尼传》以散文的形式写成,文字流畅,记述了乌尼的职位升迁,乌尼的功绩,乌尼对国王的忠心,以及国王给乌尼的种种荣誉。乌尼一生深得国王宠信:乌尼受国王佩比一世命令,单独处理王后被告一事;佩比一世向亚洲宣战,在上下埃及组建起一支军队,乌尼又被任命为军队的统帅等。由于乌尼对国王忠心耿耿,所以职位一再升迁,直至升为上埃及总督。铭文中间有一首凯旋诗歌:“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破坏柏都因人的国境之后。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毁灭柏都因人的国境之后。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摧毁那里的堡垒之后。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砍伐那里的无花果和葡萄树之后。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那里全境放起了火……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那里击溃了好几万的队伍。这个军队安然归来了,在那里[夺得了]无数[队伍]以为俘虏。陛下因此极力夸奖我。”[25]这是研究埃及和西亚关系的重要资料。《霍尔胡夫传》是古王国时期最为有名的一篇自传。霍尔胡夫也是上埃及总督,曾4次领兵征讨努比亚,因此得到国王许多赏赐,成为研究当时埃及和努比亚关系的重要资料。在这篇自传铭文中也有一首诗歌,其内容是夸赞自己的品行并希望得到人们对他死后的祝福祈祷:“我给饥饿者以面包,我送赤身露体者以衣物,我送无船过河者登上彼岸。生活在世上的人们啊,你们路过这个坟墓时,不管南来还是北往,你们将会说:‘献给这个坟墓的主人,上千个面包和上千罐啤酒。’”[26]类似这样对自己济世救人的完美品德的表白,也常常出现在以后的自传中,如中王国时期的《英特弗自传》。还有一些自传只记载一生过往,而不论及品行,如第18王朝的《桡夫长雅赫摩斯传》。自传主人雅赫摩斯原为一个普通士兵,由于赫赫战功,他逐渐晋升到将军之职。他多次获得国王赏赐的土地和奴隶。他的自传平实、简洁,给人们展示的是一个武将的形象。该自传对于研究驱逐喜克索斯人及埃及的对外扩张战争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教谕文学
教谕(训诫)文学,是在古王国时期形成的又一种文学类型,是圣哲或长辈对后人们的劝诫。教谕文学在很长一段时期只是在贵族阶层中流行,新王国时期扩大到较低的阶层。它为个人制定了行为规范,为社会确立了道德准则。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谕文学也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显示出不同时代的不同思想观念。
最早的教谕文学是第5王朝的《王子哈尔捷德福之教谕》,是王子哈尔捷德福写给他的儿子的。王子哈尔捷德福对其娶妻生子,置办家业诸事做了安排,并告诉他要为来世做准备。
《普塔霍特普之教谕》是古王国时期保存最完整的一篇教谕文学作品。全文由序言、结语和37节箴言组成,内容涉及当时社会伦理道德的许多方面,着重于人际交往的基本美德,如自我克制、谦虚、仁慈、慷慨、正直和诚实等。普塔荷特普十分强调谦虚好学的品质,他在第一节就向他的儿子告诫道:“不要为你的知识感到自豪,而应向无知者请教;艺术的探索没有止境,任何艺术家都不会尽善尽美;精辟的言辞比绿宝石还深藏不露,但在磨石女工那里却会找到。”[27]接下来,他一一阐述了做人的各种行为准则和应当持有的美德,最后在结语中指出,听从劝告的人将会受用无穷。这部作品旨在教导人们努力达到品德修养上的自我完美,反映了人们心目中的道德标准。
第一中间期的混乱破坏了原有的社会秩序,也使人们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的改变。人们从乐观地相信一切走向了悲观多疑。中王国时期的《国王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对其子辛努塞尔特一世的教谕》便是这一转变的反映:“要警惕不知名的臣民,要警惕有阴谋的人,不要相信兄弟,不要结交朋友,他们毫无价值。你躺下的时候,要守卫自己的心脏,因为大难临头时谁也不会有追随者。我施舍乞丐,我养育孤儿,我让贫穷者和富有者一样成功;但是,吃我面包的人起来反对我,我宠信的人利用我对他们的信任谋害我。”[28]这篇教谕是辛努塞尔特一世授意书吏按照阿美涅姆赫特一世的口吻写的,记载了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位第30年被暗杀的经过。古代埃及一直奉行神圣王权的教义,这种以弑君为主题的作品极为罕见。
中王国时期的另一篇著名教谕文学作品是一位父亲写给他在书吏学校读书的儿子的,这就是《杜阿乌夫之子赫琪给其子柏比的教训》。这篇教谕竭力赞扬书吏职业的种种优越,以嘲讽的笔调描写了其他一些职业的艰苦劳动,如铜匠“手指像鳄鱼皮,他身上的气味比鱼子还要臭”,“农民穿的衣裳一年到头不更换……他累得很……可是他驯服得跟一个狮子面前的人一样。他经常害病”。织工干活时“腿顶着肚子,气也透不过来”。如果一天的任务没有完成,“他就要像沼泽中的荷花那样伸不开身子”。即使是宫廷侍从,外出办事时也会遇到危险。相比之下,这位父亲认为,书吏既无劳苦,地位又高,是最理想的职业。
中王国时期,教谕文学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以后的同类作品在内容上、形式上都没有多大突破。
三、神话
古埃及信奉多神,神的数目庞大,关系复杂,诸神职能不同,各有所长。这一特点反映在神话故事里,使得神话内容丰富多彩,引人入胜。诸神在神话中,结成父子、兄弟、夫妻、主仆等关系,以一些重要的神(如拉神、普塔赫神、阿蒙神等)为首,组成不同的神的家族。诸神和人一样,不仅有七情六欲,甚至还有生老病死。神与神之间,诸神与人之间,发生了许许多多的故事,这些故事生动有趣,充满了人情味,实际上是对古代埃及社会的写照。
古代埃及神话中最主要的神是拉神。拉神创造世界、毁灭人类、受制于伊西斯女神等故事在古代埃及流传很广。根据神话故事,太阳神拉创造了祖神、人类和万物,具有最伟大的力量。他每天乘坐永恒之舟走过天穹。千万年后,他已经衰老得嘴都闭不严,口水滴滴答答流到地上。女神伊西斯想得到拉神的威力,而这只有一个办法,就是知道拉神的真名。于是她施展巫术,把带有拉神口水的泥土变成一条毒蛇,使拉神受到了只有她自己才能医治的重伤,以此要挟拉神说出他的真名。拉神疼痛难忍,只好告诉了她。拉神的两只眼睛,即太阳和月亮,也被迫送给伊西斯的儿子荷鲁斯。荷鲁斯因此代替了拉神,成为埃及的主神。拉神则体面地让位下台,安度晚年。
《拉神毁灭人类》讲的是拉神老了以后,受到人们的嘲笑和戏谑,拉神很愤怒,决定给人类一次教训。他派“拉之眼”哈托尔女神去人间屠杀生灵,尼罗河两岸顿时血流成河。拉神见此惨状,心生怜悯,便让哈托尔回来,但哈托尔已经嗜血成性,不理睬拉神的命令。拉神便酿造出一种如同人血的麦酒,倾倒在地面。女神喝下之后,终于沉睡过去,停止了对人类的屠杀,人类得以挽救。
奥西里斯和伊西斯的故事是古代埃及神话中最脍炙人口的一篇,其情节在“古代埃及的宗教”一章中已有简述,这里不再重复。这个神话故事在古代埃及深入人心,每年的奥西里斯节或其他一些节日的庆典上都要演出这个故事,与此相关的神话《荷鲁斯与塞特》也被编成戏剧,在每年固定的日子由祭司们甚至国王、王后表演。这些神话故事与古代埃及人的来世信仰密切相关,反映了古代埃及人的一种信念,即正义终将战胜邪恶,好人定能死而复生。神话里塑造的伟大的丈夫、忠诚的妻子、理想的儿子等形象,也正代表了人们对完美家庭的设想。
《两兄弟的故事》以阿努比斯神和巴塔神为主角。兄长阿努比斯已有妻子,弟弟巴塔与他们住在一起。兄弟俩每天下地种田,友爱地并肩劳动,日子过得井井有条。一天,巴塔的嫂子趁阿努比斯不在家,向巴塔求欢,遭巴塔拒绝后,反而诬告巴塔调戏她,巴塔因此被兄长赶出家门。后来阿努比斯弄清了事情的真相,就杀了他的妻子。巴塔后来在外面也娶了妻子,但妻子被国王抢走,且背叛了他,几次欲置他于死地。巴塔用变身术复仇,夺得王位,统治埃及30年,临死时把王位传给了兄长阿努比斯。这个故事赞扬了诚实、勤劳、友爱等美德,谴责了欺骗恶行,但不公正地把女性描写为罪恶之源。
四、诗歌
古代埃及的诗歌,除少部分外,大多有明确的宗教功能,是为死者的祭礼,国王或神的祭礼和其他祭祀活动服务的。但丰富的想象、自由的表现手法使古代埃及的诗歌具有真正的文学价值。
赞美诗即具有宗教性质的诗歌。它主要是献给国王或神的,数量很多,如《献给乌纳斯之歌》、《献给辛努塞尔特三世之歌》、《献给闵神之歌》等。这些诗采用比喻、夸张、重叠等修辞方法,极力歌颂国王或神的伟大力量和崇高地位。在古代埃及赞美诗中,《献给哈皮神之歌》以其突出的文学意义而与其他宗教色彩较浓的作品截然不同,在诗歌文学史上占有特别的地位。哈皮神象征着泛滥时期的尼罗河,哈皮神没有固定的神庙祭礼,但有自己的节日,赞美诗无疑就是为其节日而作的。《献给哈皮神之歌》表达了人们对尼罗河泛滥所带来的万物生机勃勃的感激之情:“食物的供给者,恩赐之源!一切美好事物的创造者!恐怖和极乐之神!一切都集合于他一身。他为耕牛产生了草,为所有的神准备了牺牲。他居住在冥界,统治着天空与大地。他是两方土地之神,他装满了谷仓,丰富了库房,他也关心穷人的处境。”[29]
第18王朝晚期埃赫那吞统治时期认为阿吞神为唯一可以信奉的神,并为阿吞写了《阿吞颂诗》,歌颂创造一切、主宰一切的新神阿吞:“在天涯出现了您美丽的形象,您这活的阿吞,生命的开始呀!当您从东方升起时,您将您的美丽普施于大地。您是这样的仁慈,这样的闪耀。您高高地在大地之上,您的光芒环绕大地行走,走到您所创造的一切的尽头。您是拉神,您到达一切的尽头。您虽然是那么遥远,您的光都照在大地上。您的光虽然照在人们的脸上,却没有人知道您在行走。当您在西方落下时,大地像死亡一样陷在黑暗之中……”[30]这首诗气势不凡,优美感人。它虽然是一首对神的宗教赞歌,但它实际上表达了古代埃及人对太阳及其照耀下的自然万物的颂歌,读起来如同观赏一组明媚欢快的自然风景画。
情诗是新王国时期大量出现的一种诗歌类型。它直接描写现实生活中的人的情感,质朴率真,在古代埃及诗歌文学中独树一帜,令人耳目一新。情诗中相爱的男女往往以兄妹相称,倾诉对心上人的思慕与渴望相见的心情。例如,存于《切斯特·贝蒂纸草》上的一首情诗写道:“妹妹,举世无双的妹妹,无可媲美的人!她像一颗晨星,升起在幸福年华之初。她的肤色白皙,闪光明亮,一对讨人喜欢的眼睛,甜蜜的双唇,不多讲一句话。挺直的颈项,耀眼的**,头发如真正的天青石。手臂胜过黄金,手指犹如荷花的苞蕾;宽宽的臀,纤细的腰,两腿走路美无比,高雅的步子踩着地,步步牵动我的心,她令所有的人引颈翘望。她拥抱的人多么幸福。除了她,我心中没有别的人,她在外散步,宛如又一个太阳。”[31]
还有的诗描写了失恋者的痛苦。爱情这一永恒的主题,在古代和现代人心中,同样激**起层层涟漪,引起人们的共鸣。
五、散文故事
散文故事是古代埃及文学中最容易被现代读者接受的一种文学形式。它以对现实生活的生动记述、丰富的想象和传奇的色彩而受到人们的喜爱。需要指出的是,古代埃及的散文故事并非民间传说,而是由书吏或宫廷文官撰写的。
中王国时期的散文故事作品成就较高,如《遭难水手的故事》、《划船聚会》、《魔术师杰迪》、《辛努海的故事》等。这里主要介绍《遭难水手的故事》(《船舶遇难记》)和《辛努海的故事》。
《遭难水手的故事》的主要情节是:一个随从为了宽慰其航海远征的主人,为主人讲述了自己的一次出海的经历。“我来告诉您我曾经遇到的一件事。一次我出发要去国王的矿山。我乘坐一条长120英寸(1英寸=2.54厘米),宽40英寸的船渡海,船上有120名最优秀的埃及水手。”途中遇上风浪,大船沉没,船上的人除他以外,没有一个人活下来。他漂流到一个小岛上,遇见了一条巨蟒,巨蟒向他讲述了自己家族75条蟒被陨星火焰全部烧死的苦难经历,并鼓励他勇敢地活下去。巨蟒告诉他自己是蓬特地方的主人,赠给他许多珍贵的没药、香膏、象牙等物。后来他果然安全回到埃及。他把这些贵重的礼物献给国王,国王让他做了官,还赠给他奴隶。随从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说明祸也可转化为福,但大臣听后却并没有轻松起来,他沮丧地说:“不要白费口舌,我的朋友。一只鹅早晨就要被宰杀,谁会在黎明前再给它喂水呢?”
这篇散文故事主要是采用故事中角色逐个讲述自己经历的手法,故事结构比较简单,对人物内心情感的描写不多。从《辛努海的故事》则可以看到古埃及散文故事从简单描述已经发展为多方面的成熟和完善了。
《辛努海的故事》以第一人称纪实手法,讲述了宫廷侍从辛努海逃往异国他乡生活多年,后又回到埃及的经历。辛努海是王子辛努塞尔特之妻的侍从。他随军前往利比亚作战时,国内传来了阿美涅姆赫特一世在宫廷政变中被刺的消息。他十分惊慌,以为埃及一定发生动乱,而他自己将性命难保,于是连夜逃往国外。历经艰险之后,最后在上里特努(位于巴勒斯坦地区)留下来。当地酋长把自己的长女嫁给他为妻,让他挑选最好的土地。多年以后,他的孩子们都长大成人,他非常富有,也很有威望,因此遭到了一些当地人的忌恨。一位上里特努的英雄向他挑战,他战而胜之,并占据了他的财产。但晚年的时候,他却越来越感到身居异国他乡的孤独,渴望回到自己的故乡埃及。他向神祈祷:“是哪位神令我逃亡到这里?请怜悯我,带我回到故乡吧!您一定会让我看到我心向往的地方!我的尸骨必须葬在我出生的地方!请帮助我吧!”埃及国王听到他的消息后,派人送信给他,欢迎他回国,并送了一些礼物给他。于是辛努海把他的财产交给儿子,回到了埃及,国王和王后亲自接见了他,安排他住在一位王子的房间里。后来国王又赐给他一所宅院,下令为他修了金字塔,塑了他的雕像。辛努海在国王的恩典下愉快地度过了他的晚年。
图15.20 《辛努海的故事》。伦敦彼特里博物馆藏
《辛努海的故事》被视为中王国时期文学王冠上的一颗明珠。全文结构复杂,叙述中还根据故事情节发展的需要插入了几首不同类型的诗,为作品增色不少。作品在揭示主人公各种不同心理方面也十分成功,如辛努海逃亡时的惊慌,受到上里特努英雄挑战时的镇定从容,回到国王身边的惶恐与感激涕零,都刻画得细致入微。此外,在语法与文字上,这篇作品语法规范,词汇丰富,文字生动优美,是人们学习古埃及文的范本。
《乌奴阿蒙游记》是古代埃及又一篇著名的散文故事,写于第20王朝末期,反映了拉美西斯十一世统治时埃及的衰落。故事梗概如下:为了给阿蒙神修建圣船,乌奴阿蒙被派往叙利亚、黎巴嫩等地征集木材。这是一次艰险之旅。乌奴阿蒙刚行至巴勒斯坦北部的一个城镇时,一个船夫就盗走了他的金钱。他到达毕布罗斯港口后,又遭到当地王公的驱逐。他去见王公,要求他像他的祖父和父亲一样为阿蒙神奉献木材,但王公回答说:“的确,他们奉献过。如果你给我钱,我就给你木材……我不是你的仆人,也不是你主人的仆人。”乌奴阿蒙只好派人回埃及拿来大量的金银,王公这才叫仆人为他砍伐木材。他去岸边搬运,看见有11艘船向岸边划来,船上的人大喊着要抓他。乌奴阿蒙求助于王公,王公一方面安慰他,另一方面却对来抓乌奴阿蒙的人说:“我不能让阿蒙神的使臣在我的国土上被捕。让我把他放掉,你们跟在他的后面,然后抓住他。”乌奴阿蒙仓皇逃跑,逃到一个叫作埃拉西亚的地方(可能位于塞浦路斯),当地居民要杀死他,他奋力冲进王宫,请求公主庇护,才免遭杀身之祸。故事讲到这里便中断了。
乌奴阿蒙作为阿蒙神的使臣,前往埃及往日的附属国,一路上备受欺凌讥讽,连生命安全都不能保证。这个故事反映了新王国时期末期,埃及大势已去,阿蒙神崇拜也已衰落的历史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