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要参考文献(1 / 1)

著作:

〔1〕中宣部,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北京:学习出版社、中央文献出版社,2012.

〔2〕冯天瑜.文化守望.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6.

〔3〕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2009.

〔4〕于群,李国新.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12).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2.

〔5〕张晓明,胡惠林,章建刚.中国文化产业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9,2010.

〔6〕胡惠林.文化政策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7〕胡惠林.中国国家文化安全论.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8〕韩永进.新的文化自觉.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8.

〔9〕陈云.香港有文化(上).中国香港:花千树出版有限公司,2008.

〔10〕何志平,陈云根.文化政策与香港传承.北京:中华书局,2004.

〔11〕林国良.现代文化行政学.上海:学林出版社,1995.

〔12〕蒯大申,饶先来.新中国文化管理体制研究.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3〕孙萍.文化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14〕黄飚.文化行政学.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2003.

〔15〕陈鸣.西方文化管理概论.太原:书海出版社,2006.

〔16〕罗争玉.文化事业的改革与发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17〕王列生,等.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论.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9.

〔18〕中国科学院中国现代化研究中心.中国现代化研究报告(2009)——文化现代化研究.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

〔19〕陈威.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06.

〔20〕陈威.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研究.深圳:深圳报业集团出版社,2010.

〔21〕毛少莹.公共文化政策的理论与实践.深圳:海天出版社,2008.

〔22〕于平,傅才武.中国文化创新发展报告.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0,2011.

〔23〕彭立勋.深圳文化蓝皮书.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2009,2010.

〔24〕叶南客.文化中国——先进文化的建设与创新.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3.

〔25〕范中汇.英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3.

〔26〕苏旭.法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

〔27〕孙维学.美国文化.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2.

〔28〕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经验70例.北京:学习出版社,2006.

〔29〕文化部计划财务司.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1996-2012。

〔30〕中宣部文化体制改革和发展办公室,文化部对外文化联络局.国际文化发展报告.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1〕国家行政学院合作交流部编译.西方国家行政改革述评.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1998.

〔3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33〕陈振明.公共服务导论.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

〔34〕张金马.公共政策分析——概念、过程、方法.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35〕张金马.政策科学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2.

〔36〕李军鹏.公共管理学.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5.

〔37〕李军鹏.公共服务学.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38〕李军鹏.公共服务型政府.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39〕丁煌.西方行政学说史.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4.

〔40〕丁煌.西方行政学理论概要.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41〕陈庆云.公共政策分析.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1996.

〔42〕冯云廷.城市公共服务体制:理论探索与实践.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4.

〔43〕世界银行.中国:深化事业单位改革,改善公共服务提供.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44〕胡宁生.现代公共政策学.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7.

〔45〕黄恒学.公共经济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6〕杨志勇,张馨.公共经济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8.

〔47〕马志强,刁云薇.公共支出管理.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05.

〔48〕赵立波.事业单位社会化与民间组织发展研究.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10.

〔49〕成思危.中国事业单位改革.北京:民主与建设出版社,2000.

〔50〕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1〕胡杨.管理与服务:中国公共事业改革30年.郑州:郑州大学出版社,2008.

〔52〕谢明.公共政策导论.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2.

〔53〕任俊志,任军锋,朱德米.新制度主义政治学译文精选.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07.

〔54〕盛洪.现代制度经济学(下).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

〔55〕马斌.政府间关系:权力配置与地方治理.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9.

〔56〕胡税根.公共部门绩效管理——迎接效能革命的挑战.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57〕汪晖,陈燕谷.文化与公共性.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8.

〔58〕李步云.人权法.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59〕罗荣渠.现代化:理论与历史经验的再探讨.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1993.

〔60〕胡延平.跨越数字鸿沟——面对第二次现代化的危机与挑战.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2.

〔61〕俞可平,等.中国公民社会的制度环境.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62〕庞中英.全球化、反全球化与中国——理解全球化的复杂性与多样性.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2.

〔63〕谈世中.历史拐点——21世纪第三世界的地位和作用.北京:中国经济出版,2004.

〔64〕邢悦.文化与国际关系精选文献导读.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1.

〔65〕赵立波.公共事业管理.济南:山东人民出版社,2005.

〔66〕艺衡,等.文化权利:回溯与解读.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5.

〔67〕金重远.炮火中的文化——文化和二次世界大战.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1.

〔68〕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5册.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1993.

〔69〕徐颂陶,等.神圣的天职——中国现代人事管理.北京:中国人事出版社,1996.

〔70〕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第3卷,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71〕徐晓林,杨锐.电子政务.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9.

〔72〕周长城,等.全面小康:生活质量与测量——国际视野下的生活质量指标.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

〔73〕吴福平.文化管理的视阈:效用与价值.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12.

〔74〕[美]道格拉斯·C.诺斯.理解经济变迁过程.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75〕[美]道格拉斯·C.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罗华平,等,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1991.

〔76〕[美]罗纳德·J.奥克森.治理地方公共经济.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77〕[美]乔治·弗雷德里克森.公共行政的精神.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

〔78〕[美]约翰·罗尔斯.正义论.何怀宏,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79〕[美]J.E.安德森.公共决策.北京:华夏出版社,1990.

〔80〕[德]维纳·汉利希,阿闵·克莱恩.文化管理A-Z.吴佳珍,于礼本,译.台北:五观艺术管理有限公司,2004.

〔81〕[美]罗兰·罗伯森.全球化——社会理论和全球文化.梁严光,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

〔82〕[美]珍妮特·V.登哈特,罗伯特·B.登哈特.新公共服务.丁煌,译.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8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北京:新华出版社,1998.

〔84〕[美]斯塔夫里阿诺斯.全球通史.上海:上海社会科学出版社,1992.

〔85〕[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86〕[法]阿芒·马特拉.世界传播与文化霸权.陈卫星,译.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01.

〔87〕[荷]C.A.冯·皮尔森.文化战略.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9.

〔88〕[法]尚-皮耶·瓦尼耶.文化全球化.吴锡德,译.台北:麦田出版公司,2003.

〔89〕Toby Miller,George Yudice.文化政策.蒋淑贞,冯建三,译.台北:“国立编译馆”,巨流图书公司,2007.

〔90〕[英]雷蒙·威廉斯.关键词——文化与社会的词汇.刘建基,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5.

〔91〕[英]雷蒙·威廉斯.文化与社会.吴松江,等,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1.

〔92〕[德]哈贝马斯.公共领域的结构转型.曹卫东,等,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9.

〔93〕[法]福柯.安全、领土与人口.钱翰,陈晓径,译.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94〕[挪]艾德,等.经济、社会和文化权利.黄列,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9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文化报告.关世杰,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2002.

〔96〕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OECD).分散化的公共治理——代理机构、权力主体和其他政府实体.国家发改委事业单位改革研究课题组,译.北京:中信出版社,2004.

〔97〕联合国教科文组织.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文化统计框架,http://www.unesco.org.

论文

〔1〕王沪宁.文化扩张与文化主权对主权观念的挑战.复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4(3).

〔2〕章建刚.保护文化多样性的国际趋势.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3〕单世联.全球化时代的文化多样性.胡惠林,单世联.文化产业研究读本(中国卷),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

〔4〕单世联.文化、政治与文化政治,http://www.aisixiang.com/data/18164.html.

〔5〕齐勇峰.论市场经济条件下公共文化服务事业的改革和发展.文化部社会文化图书馆司,中国文化报社.中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论丛,2005(11).

〔6〕张晓明,齐勇峰.中国文化事业单位改革研究.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7.

〔7〕马海涛,龙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财税政策支持——基于原理、制约和路径的分析.铜陵学院学报,2007(6).

〔8〕申维辰.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光明日报,2005-12-30.

〔9〕苏峰.略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http://www.chinavalue.net.

〔10〕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政干部论坛,2008(1).

〔11〕闫平.试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理论学刊,2007(12).

〔12〕毛少莹.论公共文化服务中的“共同治理结构”,http://www.ccmedu.com.

〔13〕卢娟.国外政府文化资助模式及对中国的启示,http://www.ccmedu.com.

〔14〕赵黎青.关于公共服务与公共服务型政府的几个基本问题.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15〕沈满洪,何灵巧.外部性分类及外部性理论的演化.浙江大学学报,2002(1).

〔16〕范思凯.公共权力转型期的政府公共服务.理论探索,2009(1).

〔17〕周晓丽,毛寿龙.论我国公共文化服务及其模式选择.李景源,陈威.中国公共文化服务发展报告(2007),北京:社会科学出版社,2007.

〔18〕汪锦军.构建多元公共服务体系:模式与路径选择.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6).

〔19〕刘璇.国际视野下的“共享工程”续论.图书馆建设,2010(9).

〔20〕吴信训,吴小坤.我国数字出版产业链的冲刺关键——构建数字出版公共(交易)平台的构想.新闻记者,2010(8).

〔21〕贾英健.当代技术革命与人类生存方式的变革——虚拟生存的出场逻辑及其对现实生存的虚拟性超越.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0(1).

〔22〕赵子凯.论信息化与图书馆管理创新.图书馆学刊,2003(1).

〔23〕王国锋.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变革和发展趋势.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6(1).

〔24〕李辉,李海丽.国内外政府信息化建设经验及启示.信息化建设,2011(4).

〔25〕曹学勤,高晓雨.从国外政府预算支出看世界信息化发展侧重点的变化.中国信息界,2012(5).

〔26〕赵昆,潘琳.关于欧洲虚拟博物馆与世界数字图书馆的调研报告.数字图书馆论坛,2010(1-2).

〔27〕胡晓明.国外城乡之间数字鸿沟研究综述.经营管理者,2012(3).

〔28〕李云驰.美国、英国政府信息公开立法的比较与借鉴.国家行政学院学报,2012(3).

〔29〕陈庆云.公共管理研究中的若干问题.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1(1).

〔30〕蔡立辉.西方国家政府绩效评估的理念及其启示.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1).

〔31〕袁名别,郭炜煜.高绩效政府管理的保障机制与途径选择.内蒙古农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5(1).

〔32〕刘起军,孙岳兵.试论社会转型时期公民文化权益保障.湖南社会科学,2006(6).

〔33〕范思凯.公共权力转型期的政府公共服务.理论探索,2009(1).

〔34〕云杉.文化自觉 文化自信 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0(15-17).

〔35〕王京生.努力促进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特区实践与理论,2002(9).

〔36〕启瑄.提升文化自觉 增强文化自信 实现文化自强.红旗文稿,2012(5).

〔37〕桂佳.从文化的角度看我国政府绩效评估的本土化建设.天水行政学院报,2007(5).

〔38〕徐剑梅.英国审计署担当独特角色.瞭望,2004(29).

〔39〕高小平,等.美国政府绩效管理的实践与启示.中国行政管理,2008(9).

〔40〕袁娟,沙磊.美国和日本政府绩效评估相关法律比较研究.行政与法,2009(10).

〔41〕杨团.探索“第四域”.学海,2004(4).

〔42〕吴松.日本政府政策评价制度与科技政策绩效评价浅析.全球科技经济瞭望,2007(7).

〔43〕徐家林.人文发展与文化权利.上海师范大学学报(哲社版),2007(5).

〔44〕莫伟民.从尼采的“人之死”到福柯的“上帝之死”.哲学研究,1994(3).

〔45〕袁祖社.“公共性”的价值信念及其文化理想.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7(1).

〔46〕任剑涛.公共与公共性:一个概念辨析.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11(6).

〔47〕王乐夫,陈干全.公共性:公共管理研究的基础与核心.社会科学,2003(4).

〔48〕马海涛,龙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财税政策支持——基于原理、制约和路径的分析.铜陵学院学报,2007(6).

〔49〕韩军.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构建.党政干部论坛,2008(1).

〔50〕孔令玉.我国图书馆职业资格认证制度研究综述.四川图书馆学报,2009(1).

〔51〕郑杭生.社会学视野中的社会建设与社会管理.中国人民大学学报,2006(2).

〔52〕刘丽华,等.论服务型政府的有限性与非营利组织的补充作用.甘肃行政学院学报,2005(1).

〔53〕王名.民间组织的发展及通向公民社会的道路.中国民间组织30年.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

〔54〕杨立青.社会文化组织与公共文化服务.江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2(2).

〔55〕田凯.西方非营利组织理论述评.中国行政管理,2003(6).

〔56〕陈振明.当代西方政府改革与治理中常用的市场化工具.福建行政学院学报,2005(2).

〔57〕宋世明.工业化国家公共服务市场化对中国行政改革的启示.政治学研究,2000(2).

〔58〕牛耕耘.事业单位社会化问题探析.行政人事管理,2000(6).

〔59〕Paul A.Grout, Margaret Stevens, The Assessment:Financing and Managing Public Services,Oxford Review of Economic Policy,Vol.19,No.2,Sunner, 2003.

〔60〕Derek Simons and Steven F.Dang,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s on Cultural Indicators:A Review and Compilation of Cultural Indicators Used in Selected Projects, November 2006, p.1.

〔61〕International Federation of the Arts Councils and Culture Agencies(IFACCA), D’Art Report Number 18 Statistical Indicators for Arts Policy, June 2005, pp.8-9.

〔62〕Paul A.Samuelson, The Pure Theory of Public Expenditure.Review of Economics and Statistics.36(November), 19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