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信息化发展的特点和内容
信息化已成为人类发展的时代特征和经济社会变革的重要力量,正在深刻改变世界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发展格局,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加快形成。“全球化、知识化、信息化、网络化的新时代逐步到来,有别于以往工业革命的新型人类文明形态正在形成过程中。”[1]
一、信息化的发展历程
(一)概念
信息化(institutionalization),是充分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利用信息资源,促进信息交流和知识共享,提高经济增长质量,推动经济社会发展转型的历史进程。[2]这个过程包括了企业信息化、产业信息化、国民经济信息化和社会生活信息化。
社会生活的信息化,是指在人类的政治、经济、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及日常生活等在内的社会环境中,广泛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建立各种信息网络,开发利用信息资源,拓展生活时空,促进文化交流和知识共享,丰富人们的精神生活的发展过程。
进入21世纪,信息化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更加深刻。广泛应用、高度渗透的信息技术正孕育着新的重大突破;信息资源日益成为重要的生产要素、无形资产和社会财富;信息网络更加普及并日趋融合。
信息化与经济全球化相互交织,推动着全球产业分工深化和经济结构调整,重塑全球经济竞争格局。互联网加剧了各种思想文化的相互激**,成为信息传播和知识扩散的新载体。电子政务在提高行政效率、改善政府效能、扩大民主参与等方面的作用日益显著。
信息安全的重要性与日俱增,成为各国面临的共同挑战。信息化使现代战争形态发生重大变化,是世界新军事变革的核心内容。全球数字鸿沟呈现扩大趋势,发展失衡现象日趋严重。发达国家信息化发展目标更加清晰,正在出现向信息社会转型的趋向;越来越多的发展中国家主动迎接信息化发展带来的新机遇,力争跟上时代潮流。全球信息化正在引发当今世界的深刻变革,重塑世界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和军事发展的新格局。加快信息化发展,已经成为世界各国的共同选择。
(二)特点
1.中国
1956年3月14日,国务院成立科学规划委员会,开始制定1956-1967年全国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十二年长期规划,其中将电子数据作为规划的重点,标志着中国信息化进程的开始。到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国已经成功试制出来五种型号的晶体管计算机并且小批量地生产,标志着中国计算机工业进入第二个阶段。“**”十年我们与国外的差距加大。
改革开放以后,国家对信息技术和信息革命非常重视,国外的先进技术和产品大量进入中国,信息技术产业和应用都有了飞速发展。1994年4月中国正式加入国际互联网,成为全球互联网的正式成员国之一。[3]
20世纪90年代,我国相继启动了以金关、金卡和金税为代表的重大信息化应用工程;1997年,召开了全国信息化工作会议;党的十五届五中全会把信息化提到了国家战略的高度;党的十六大进一步作出了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战略部署;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再一次强调,推进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
我国信息化发展的主要特点体现在以下方面:
(1)加强发展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我国电话用户、网络规模已经位居世界第一,互联网用户和宽带接入用户均位居世界第二,广播电视网络基本覆盖了全国的行政村。根据CNNIC发布的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到5.64亿,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 090万人。互联网普及率为42.1%,较2011年底提升3.8%。两项指标均延续了自2011年以来的增速趋缓之势。2012年我国手机网民数量为4.2亿,年增长率达18.1%,远超网民整体增幅。[4]
(2)加强信息产业发展。我国信息产业持续快速发展,对经济增长贡献度稳步上升。2012年,我国电子信息产业销售收入突破10万亿元大关,达到11万亿元,增幅超过15%;手机、计算机、彩电、集成电路等主要产品产量分别达到11.8亿部、3.5亿台、1.3亿台和823.1亿块,手机、计算机和彩电产量占全球出货量的比重均超过50%,稳固占据世界第一的位置。[5]
(3)强化信息技术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领域的应用效果。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势头迅猛。[6]科技、教育、文化、医疗卫生、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等领域信息化步伐明显加快。电子政务成为转变政府职能、提高行政效率、推进政务公开的有效手段。各级政务部门利用信息技术,扩大信息公开,促进信息资源共享,推进政务协同,提高了行政效率,改善了公共服务,有效推动了政府职能转变。
(4)重视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和信息安全保障工作。我国信息化法制建设持续推进,信息技术标准化工作逐步加强,信息化培训工作得到高度重视,信息化人才队伍不断壮大。2012年,我国规模以上电子信息制造业从业人员规模突破千万大关,达到1 001万人,比上年增长6.5%,占全国城镇就业人员比重达到2.8%。我国移动电话普及率达到82.6部/百人,3G网络用户净增10 438万户,年净增量首次突破1亿户。互联网普及率达到42.1%,其中手机上网用户占到网民总数的74.5%,比上年提高5.1个百分点。城镇居民的彩电、计算机拥有率超过136台/百户和80台/百户。[7]
2.世界
根据联合国下属的国际电信联盟(ITU)对全球154个国家的信息化综合指数统计,首先,经济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水平较高,其中,高水平的国家和地区有29个,包括17个欧洲国家,亚洲的中国香港、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澳门、韩国以及日本,北美的加拿大、美国,以及澳大利亚、新西兰、以色列等也在此列;其次,欠发达国家的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高速增长,信息化机遇指数值较低的国家都是欠发达国家,主要集中在非洲和亚洲;最后,各国信息化机遇指数(ICT-OI)水平在宽带指标上差距最大,通过对国际互联网带宽(kbps/人)指标的分析,多数国家在宽带使用方面的表现欠佳,尤其是信息化水平较高与较低的国家差距更为明显。因此,对政策制定者而言,有必要加大投入整合宽带建设和制定相关促进策略。[8]
美国是信息社会建设的倡导者和先行者。进入21世纪以来,先后于2002年和2003年两次制定电子政务战略。通过成立专门管理机构、设立政府部门首席信息官、建立首席信息官委员会的协调机制等一系列制度措施推动电子政务建设。出台《网络空间国家安全战略》,提出了5大优先发展领域和47项行动建议,将信息网络安全置于国家战略高度。2007年,美国科技政策界最为重要的战略咨询机构——总统科技咨询委员会向总统提交了《领导于挑战中:世界竞争中信息技术研究与开发》报告,指出保持在网络和信息技术方面的领导地位对于美国经济繁荣、安全和生活质量都是不可缺少的。
欧盟以建设欧盟信息社会2006-2010年5年战略计划《i2010——建立充满经济增长和就业机会的欧洲信息社会》(简称《i2010战略》)为标志,各成员国在欧盟委员会的倡导下,积极推进信息化建设向各个领域纵深发展。重点包括:建设单一的欧洲个人信息空间,把欧盟作为一个整体,创建丰富的内容和众多的信息渠道,支持企业创建和获取网上内容,确保构建一个安全的高速网络;在信息化领域鼓励更多的研究和创新;为用户提供更好的工作环境、生活环境以及就业环境,提高公民的生活质量,提供更多的网上公共服务,如电子政务、电子卫生、电子学习等。
日本国家信息化战略从2006年开始进入第三阶段,标志着日本正式进入建设“无处不在”网络社会的新阶段。韩国政府出台了《韩国下一代电子政务总体规划》(2008-2012),将高新技术和信息化作为“21世纪从创造价值的产业社会向以创造附加价值的信息与知识为源泉的知识经济社会转化”的动力,借助信息化建设提升国家经济实力。印度政府出台了《国家电子政务计划(2003-2007)》,旨在为印度电子政务的长期发展奠定基础和提供动力,整个计划涉及500个部门、20万个地区。[9]
二、信息技术的特点
信息技术通常是指信息获取、传输、处理和检索等项技术,[10]包括计算机硬件和软件,网络和通信技术,应用软件开发工具等。信息技术的应用,使人类的活动突破了对传统交通、通信手段的依赖,拓展了发展空间和交往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促进了劳动者与劳动工具、劳动对象在空间上的灵活安排及有机结合,优化了人类的生产方式。信息技术的发展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网上购物、远程医疗、视频点播、可视电话、电子邮件等丰富和方便了人们的生活,扩大了社会交往和信息交流的空间,增加了可自由支配的时间。信息技术在全球的广泛使用,不仅深刻地影响着经济结构与经济效率,而且作为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对社会文化和精神文明产生着深刻的影响。
(一)信息技术核心
微电子技术和软件技术是信息技术的核心。集成电路的集成度和运算能力、性能价格比继续按每18个月翻一番的速度呈几何级数增长,支持信息技术达到前所未有的水平。软件技术已经从以计算机为中心向以网络为中心转变。三网融合和宽带化是网络技术发展的大方向。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的三网融合是指他们都在数字化的基础上在网络技术上走向一致,在业务内容上相互覆盖。电话网和电视网在技术上都要向互联网技术看齐,其基本特征是采用IP协议和分组交换技术;在业务要从现在的话音为主或单向传输发展成交互的多媒体数据业务为主。三网融合不能简单地理解为把三个网合成一个网,但它的确打破了原有的行业界限,将引起产业的重组和政策的调整。随着互联网上的数据流量的迅猛增加,特别是多媒体信息的增加,对网络带宽的要求日益提高。增大带宽,是相当长时期内网络技术发展的主题。无线宽带接入技术和建立在第三代移动通信技术之上的移动互联网技术,正向信息个人化的目标前进。[11]
(二)信息技术应用
互联网的应用开发是信息技术发展的持续热点。一方面,电视机、手机、个人数字助理(PDA)等家用电器和个人信息设备都向网络终端设备的方向发展,形成了网络终端设备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打破了计算机上网一统天下的局面;另一方面,电子商务、电子政务、远程教育、电子媒体、网上娱乐技术日趋成熟,不断降低对使用者的专业知识要求和经济投入要求;互联网数据中心(IDC),网络服务等技术的提出和服务体系的形成,构成了对使用互联网日益完善的社会化服务体系,使信息技术日益广泛地进入社会生产、生活各个领域,从而促进了网络经济的形成。云计算、物联网、智能服务等新兴信息技术的应用,“智能城市”、“无线城市”加快建设,也正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活。
(三)信息技术发展
信息技术发展的总特征是以互联网技术的发展和应用为中心,从典型的技术驱动发展模式向技术驱动与应用驱动相结合的模式转变。根据有关专业机构预测,未来五年的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一是发展基于情境的服务技术,这是将现实世界与数据有机结合的新兴技术,能够将从不同渠道获取的数据进行快速整合;二是融合型数据架构技术,能够实现新老数据库以及不同数据系统之间的转化和衔接,有效处理结构性和非结构性数据;三是产业化数据服务技术,能够对数据共享实现产业化运作;四是社交驱动信息技术,将改变客户、员工以及合作伙伴利用技术手段同外界实现互动的方式;五是平台即服务技术。[12]同时,各个技术门类的发展十分迅猛。
1.集成电路
微电子与光电子技术于1954年进入集成时代后,其发展趋势是芯片面积越来越大,集成度越来越高,尺寸越来越小,系统日益完善,是21世纪微电子技术发展的重点,将会产生一系列崭新的技术和经济增长点。除此之外,量子器件、生物芯片、真空微电子技术、纳米技术、微电子机械系等都将成为21世纪的新型技术,有人预计在未来十多年内可以产生存贮量达到每立方毫米100万G,而功耗仅仅为超大规模集成电路千万分之一的生物芯片,能够通过高速非标准运算模拟解决问题,将为未来量子计算领域的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13]
2.通信技术
现代通信技术向着网络化、数字化、宽带化方向发展,音视频和多媒体技术突飞猛进,音视频技术是当前最活跃、发展最迅速的高新技术领域。数字技术促进了音视频、通信和计算机技术的融合,总的趋势是向综合信息业务网方向发展。随着光纤技术在通信中的广泛应用,通信技术的带宽正在快速变大,正向带宽化迈进。
3.传感技术
包括信息识别、信息提取、信息检测等技术在内的传感技术,它几乎可以扩展人类所有感觉器官的传感功能。传感技术、测量技术与通信技术相结合而产生的遥感技术,将会在农田水利、地质勘探、气象预报、海洋开发、环境监测、地图测绘、土地利用调查、灾害性天气预报、森林防火,尤其在地质找矿、森林和土地利用调查、气象预报、地下水和地热调查、地震研究、水利建设、铁路选线、工程地质及城市规划与建设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
这些具体技术发展,支撑了信息化呈现出以下基本特征:高速大容量化,随着要传递和处理的信息量越来越大,高速大容量是必然趋势;综合集成化,采集、处理、存储与传递的结合,信息生产与信息使用结合等都体现了综合集成的特征;网络化,通信网络的广度和深度不断发展,计算机应用使用终端或使用者都被组织到统一的网络中,形成了“机-人-社会”的网络。
4.云计算
云计算可以被看作一种技术,但更主要的是被看作一种基于计算机网络的服务模式,是继个人计算机、互联网之后的第三次信息化浪潮。它是传统的计算机和网络技术,如分布式计算、并行计算、效用计算、网络存储、虚拟化、负载均衡等融合发展的产物。
美国国家标准与技术研究院对云计算的定义是:云计算是一种模式,它是把无处不在的、方便的、按需分配的网络资源,整合成为一个共享的、可以自由获取的计算资源池。这些计算资源池只需极少管理和服务,就可以快速分配和释放。
它的五个基本特性:按需分配的自助服务、宽带网络访问、资源池化、快速弹性、可评测的服务。三个服务模式:软件即服务、平台即服务、基础设施即服务。四种部署方式:私有云,即为单独的组织所独享;社区云,由一个特性的社区所独享;公共云,向公共开发使用;混合云,是由多种不同云设施(私有云、社区云和公共云)的混合体构成。
5.大数据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建立在网络上数据的不断增多,海量的网络数据不但成为一种战略资源,而且催生了新型的技术类型,从传统的计算机数据,发展出了网络大数据。
大数据的基本特点,一是数据体量巨大,从TB级别跃升到PB级别;二是数据类型繁多,包括网络日志、视频、图片、地理位置信息等;三是价值密度低,在连续不间断的数据传输过程中,有用的数据仅有很少的片段;四是处理速度快,按照1秒定律。基于大数据的技术,就是从海量的数据中挖掘信息,判断趋势,提高效益。对大数据技术的成功运用,将改变日常生活、经济发展和国家治理的面貌,带来前所未有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延伸阅读8-1
大数据(BIG DATA)
TB,是Terabyte的缩写,指万亿字节。8个二进制位为一个字节(B)。数字信息容量一般用KB、MB、GB、TB、PB来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是:1024B=1KB(千字节),1024KB=1MB(兆字节),1024MB=1GB(千兆字节),1024GB=1TB(百万兆字节),1024TB=1PB(万亿兆字节)。从2009年开始,“大数据”成为互联网信息技术行业的流行词汇。美国互联网数据中心指出,互联网上的数据每年将增长50%,每两年将翻一番,而目前世界上90%以上的数据是最近几年才产生的。大数据不仅仅指人们在互联网上发布的信息,包括工业设备、汽车、电表上的数码传感器,测量和传递着有关位置、运动、震动、温度、湿度乃至空气中化学物质的变化等产生的海量数据信息,都是大数据的重要内容。大数据技术的战略意义不在于掌握庞大的数据信息,而在于对这些含有意义的数据进行专业化处理。随着云时代的来临,大数据(Big data)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关注。从某种程度上说,大数据是数据分析的前沿技术。简言之,从各种类型的数据中,快速获得有价值信息的能力,就是大数据技术。明白这一点至关重要,也正是这一点促使该技术具备走向众多企业的潜力。大数据可分成大数据技术、大数据工程、大数据科学和大数据应用等领域。目前人们谈论最多的是大数据技术和大数据应用。大数据的运用将改变人们对复杂信息的分析处理能力,因而具有广阔的发展前景。
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大数据”:http://baike.baidu.com/view/6954399.htm.
三、信息化发展的重点
根据《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我国信息化发展战略可以概括为:以信息化促进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信息化,走中国特色的信息化道路。围绕这个战略任务,我国信息化建设的内容十分广泛。
(一)产业信息化
主要包括农业信息化,就是利用公共网络,提高农村网络普及率,整合涉农信息资源,规范和完善公益性信息中介服务,建设覆盖农村的信息服务体系,提高面向“三农”的信息服务;工业信息化,就是促进信息技术在能源、交通运输、冶金、机械和化工等行业的普及应用,推进设计研发信息化、生产装备数字化、生产过程智能化和经营管理网络化,大力扶持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业信息化,就是发展网络增值服务、电子金融、现代物流、连锁经营、专业信息服务、咨询中介等新型服务业,大力发展电子商务,降低物流成本和交易成本。
(二)管理信息化
主要是指政务信息化,建立以政府为主体、以公民和企业为对象、以互联网为基础、各级政府相互配合、多种技术手段结合应用、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延伸到街道、社区和乡村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体系,促进服务型政府建设;社会管理信息化,就是形成全面覆盖、高效灵敏的社会管理信息网络,完善社会预警和应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运行机制,增强对各种突发性事件的监控、决策和应急处置能力,保障国家安全、公共安全,维护社会稳定;综合监管信息化,就是围绕财政、金融、税收、工商、海关、国资监管、质检、食品药品安全等关键业务,建立相关业务系统之间、中央与地方之间的信息共享体系,建设企业、个人征信系统,提升国民经济预测、预警和监测的信息化水平。
(三)文化信息化
1.网络文化生产
网络文化内容生产和服务,是依托网络环境进行数字文化内容建设,构建网络文明虚拟空间。网络文化生产要通过积极引导广大群众参与网络文化创作实践,激发全社会的网络文化生产积极性,增加网络文化产品供给和服务,创新网络文化服务模式,建设积极健康的网络文化生态。
2.网络公共服务
公共文化服务领域的新闻出版、广播影视、文学艺术等行业,通过加快信息化步伐,提高文化产品质量,增强文化产品供给能力。加快文化信息资源整合,加强公益性文化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文化信息服务体系,将文化产品送到千家万户,丰富基层群众文化生活。
3.网络文化交流
发展网络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建立新一代互联网的文化交流传播平台。整合互联网对外宣传资源,完善互联网对外宣传体系建设,不断提高互联网对外宣传工作整体水平,持续提升对外宣传效果,扩大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
4.网络文化传播
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加快推进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作品的数字化、网络化,规范网络文化传播秩序,使科学的理论、正确的舆论、高尚的精神、优秀的作品成为网上文化传播的主流。
(四)社会信息化
主要包括科教信息化,提升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信息化水平,持续推进农村现代远程教育,构建终身教育体系,发展多层次、交互式网络教育培训体系,提高教育与科研设备网络化利用水平,推动教育与科研资源的共享;医疗卫生信息化,建设覆盖全国、快捷高效的公共卫生信息系统,推进医疗服务信息化,改进医院管理,开展远程医疗。统筹规划电子病历,促进医疗、医药和医保机构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社会保障信息化,建设多层次、多功能的就业信息服务体系,加强就业信息统计、分析和发布工作,建设全国社会保障信息系统;推进社区信息化,整合各类信息系统和资源,构建统一的社区信息平台,加强常住人口和流动人口的信息化管理,改善社区服务。
(五)信息基础设施
推动网络融合,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推进“三网融合”。发展多种形式的宽带接入,大力推动互联网的应用普及。推动有线、地面和卫星等各类数字广播电视的发展。应用光电传感、射频识别等技术扩展网络功能,实现向下一代网络的转型。
(六)信息资源
建立和完善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体系,加强全社会信息资源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深度开发、及时处理、安全保存、快速流动和有效利用,基本满足经济社会发展优先领域的信息需求。
(七)信息保障
突破核心技术与关键技术,培育有核心竞争能力的信息产业,全面加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建设,大力增强国家信息安全保障能力。提高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构建以学校教育为基础,在职培训为重点,基础教育与职业教育相互结合,公益培训与商业培训相互补充的信息化人才培养体系。
延伸阅读8-2
《2006-2020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摘录
我国信息化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我国信息化发展的战略目标是:综合信息基础设施基本普及,信息技术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信息产业结构全面优化,国家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大幅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取得明显成效,新型工业化发展模式初步确立,国家信息化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体系基本完善,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显著提高,为迈向信息社会奠定坚实基础。
具体目标是:促进经济增长方式的根本转变……提升网络普及水平、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水平和信息安全保障水平……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传播能力、中国特色的军事变革能力和国民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电子政务应用和服务体系日臻完善,社会管理与公共服务密切结合,网络化公共服务能力显著增强。网络成为先进文化传播的重要渠道,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感召力和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国际影响力显著增强。国防和军队信息化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信息化条件下的防卫作战能力显著增强。人民群众受教育水平和信息技术应用技能显著提高,为建设学习型社会奠定基础。
资料来源:中办、国办印发了《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中办发[2006]11号,见http://baike.baidu.com/view/953169.htm.
[1] 《温家宝:让科技引领中国可持续发展》,见http://www.gov.cn/ldhd/2009-11/23/content_1471208.htm,2009年11月23日.
[2]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见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6-05/08/ content_4523521.htm,2006年5月8日.
[3] 周宏仁:《中国信息化的发展历程》,见http://www.ciotimes.com/cio_chanel/sy/leadership2200912090.html ,2009年12月9日.
[4] 《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见http://news.xinhuanet.com/tech/2013-01/15/c_124233840.htm,2013年1月15日.
[5] 《2012年电子信息产业统计公报》,见http://www.miit.gov.cn/n11293472/n11293832/n11294132/n12858387/15173031.html,2013年3月5日.
[6] 2012年中国电子商务规模已超8.1万亿元,同比增长27.9%,其中,网络购物市场交易规模达到了1.3万亿元,同比增长66.2%,见《证券日报》,2013-03-01.
[7] 《2006-2020年国家信息化发展战略》,见http://www.gov.cn/test/2009-09/24/content_1425447_4.htm,2009年9月24日.
[8] 杨京英、熊友达、姜澍:《国际电信联盟的信息化发展指数[IDI_(ITU)]国际比较》[J],载《中国统计》,2010(2).
[9] 刘九如:《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信息化发展报告》,见http://www.lninfo.gov.cn/kjzx/show. php?itemid=9130,2013年3月4日.
[10] 秦玉琴:《新世纪领导干部百科全书》[M],第3卷,202页,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1999.
[11] 《信息技术》,见http://baike.baidu.com/view/3226.htm,2013年3月20日.
[12] 陈建:《未来五年信息技术将呈现六大发展趋势》[M],载《中国文化报》,2012-02-28.
[13] 《量子级神经动态计算芯片(量子生物芯片)获突破》,见http://www.bio360.net/news/show/3311.Html,2012年12月26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