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节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1 / 1)

一、服务型政府是我国政府改革的主要目标

我国目前正处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阶段,行政管理体制改革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与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环节。我国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根本任务,是要切实解决我国公共服务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使政府公共服务能更好地适应快速增长的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优质的公共服务与公共产品,全面建设服务型政府。因而,服务型政府建设是我国行政体制改革的主要目标。

所谓“服务型政府”是指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提供充足的优质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现代政府。服务型政府有四个基本特征:第一,公共政府。政府的职能主要是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政府财政资金主要向公共服务领域投入;政府是公共利益的鲜明代表,政府不应该直接从事商业与企业活动。第二,正义政府。政府的主要职责是实现和保障社会公正与正义,政府的精力更多地放在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建设和谐社会上。第三,合作政府。政府要与其他公共管理主体(如非政府组织、企业)合作提供公共服务,让人民群众更广泛地参与公共事务管理。第四,法治政府。政府具有提供公共产品与公共服务的法定义务,必须通过合法的行政程序积极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接受来自立法机构、非政府组织和人民群众的监督。总之,建设“服务型政府”,意味着政府治理模式的根本性和方向性的调整。

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基本任务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完善政府经济性公共服务职能,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商业环境要切实转变政府经济管理职能,加快政资分开、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与政社分开的步伐,进一步把不该由政府管的事交给企业、社会组织和中介机构,从而更大程度地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要优化经济发展环境,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与商业环境。

2.大力完善公共服务体系,构建社会安全网

要逐步形成符合国情、覆盖城乡、比较完整、可持续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把公共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基本住房保障、公共就业服务、公共文化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公共科技服务纳入基本公共服务的范围,并使这些公共服务体系从制度和内容上覆盖全体城乡居民。要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要强化政府公共卫生管理职能,提高群众健康水平;要推进教育、文化、体育事业发展,坚持“科教兴国”战略和“教育优先”发展战略;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人民群众公共文化需求;要加强社会事务管理,维护社会公正、社会秩序和社会稳定。

3.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实现“人人都享有基本公共服务”的战略目标要使每一个学龄人口都享有义务教育、每一个劳动者都享有基本社会保险、每一个老年人都享有基本养老保险、每一个贫困人口都享有最低生活保障、人人都享有基本医疗保险、人人享有基本公共文化服务。要弥补公共服务体系的薄弱环节,使各项公共服务体系在各人群之间达到大体均衡协调的状态;着力完善农村公共服务体系,国家财政新增教育、卫生、文化等事业经费和固定资产投资增量主要用于农村,解决好被征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加大对欠发达地区和贫困地区的扶持,中央财政转移支付资金重点用于中西部地区,尽快使中西部地区基础设施和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设施得到改善,逐步缩小地区间基本公共服务差距;强化政府促进就业的职能,统筹做好城镇新增劳动力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下岗失业人员再就业工作,扩大再就业政策的扶持范围,健全再就业援助制度;坚持教育优先发展,促进教育公平,坚持教育资源向农村、中西部地区、贫困地区、边疆地区、民族地区倾斜,逐步缩小城乡、区域教育发展差距,推动公共教育协调发展;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卫生保健制度,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价廉的公共卫生和基本医疗服务,健全医疗卫生服务体系,重点加强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和以社区卫生服务为基础的新型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加强公益性文化事业,加快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完善社会保障制度,保障群众基本生活,逐步建立社会保险、社会救助、社会福利、慈善事业相衔接的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着力解决县乡财政困难,增强基层政府提供公共服务的能力。明确基本公共服务的供给规模与质量标准,并确定公共服务提供的人员配备、设施、设备、日常运行费用等各项标准,特别是制定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适应城镇化需求的基本公共服务设施布局标准和建设标准,促进基本公共服务资源的合理配置,使基本公共服务可衡量、可评价。

4.建立科学的中央与地方政府公共服务的分工体制

按照公共服务范围与供给原则,中央政府应主要负责全国性、区域性公共服务的供给,强化再分配职能,确保公共服务在区域、城乡和不同群体间的均等化;各级地方政府主要负责各自辖区内公共服务的供给,重点关注本区域居民的社会公共需求,提高公共服务的供给效率与质量。

5.建立健全公共财政体制,加大政府对公共服务的财政投入

公共财政体制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保障,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必须调整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财政资金投向公共服务领域,加大财政在教育、卫生、文化、就业再就业服务、社会保障、生态环境、公共基础设施、社会治安方面的投入;以发展社会事业和解决民生问题为重点,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基层、欠发达地区倾斜。大幅度提高政府公共服务的总量与质量,使公共教育支出、公共医疗卫生支出、社会保障支出占GDP的比重达到中上等收入国家水平。

6.建立“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推进部分公共服务的社会化与市场化为了弥补政府公共服务与产品供给的不足,政府要广泛调动社会各界和各方面力量参与提供集体产品与公共产品的积极性,适当推进部分公共服务的市场化,形成公共服务的多元化与社会化格局,从而形成一种“多中心治理”的社会治理模式。

7.完善供给机制,构建公共服务的供给体系

完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设施与能力建设,增强基本公共服务供给能力和质量水平,重点强化县、乡(镇)、村(居)和社区公共服务机构建设,实现基本公共服务的主要载体向村级和社区延伸,统筹、综合、精干设置基本公共服务机构,逐步实现公共服务机构的网络化、规范化、标准化与信息化,形成基本公共服务供给的平台和网络。有效整合基层公共服务资源,发展功能完备的综合性公共服务设施,合并功能与覆盖人群相近的公共服务机构,实现公共服务机构的“大部门体制”。处理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建立稳定增长的公共财政保障机制。进一步调整和优化公共财政支出结构,提高公共服务支出所占比重,明显增加中央对省的一般性转移支付规模和比例;以基本公共服务项目为基础,完善基层公共服务机构运行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基本公共服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把基本公共服务数量和质量指标纳入政府绩效评估体系,构建人大、审计部门、公众共同参与评估的多元化绩效评估体系,健全基本公共服务问责制度。改变传统的公共服务由政府大包大揽、唱独角戏的管理格局,转变由政府包揽的资源配置方式,调动社会资源和各方面参与的积极性,形成政府主导、市场引导、主体多元、竞争有序的基本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引入竞争机制,扩大购买服务的范围,积极落实鼓励和支持民间资本参与公共服务提供的各项优惠政策,实现公共服务供给主体的多元化。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管办分开、营利性与非营利性分开的要求,加快推进事业单位改革,建立新型的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建设服务型政府作为我国政府改革的总体目标,必然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与文化部门的职能转变。从实践来看,我国公共文化服务的提出和完善,是伴随着政府职能转变、服务型政府建设而提出与发展的。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服务型政府的建设基本上是同步的。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党和政府一直将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开展基本文化服务,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作为政府及文化事业单位的重要职能。党的十六大以来,在服务型政府建设的过程中,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公益性文化事业发展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2005年,党中央在“十一五”规划中首次提出要“构建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2007年8月21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联合下发了《关于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大把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作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之一,标志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成为了国家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2011年10月18日,中国共产党十七届六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高度,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出了更加明确的要求:到2020年,“文化事业全面繁荣,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基本建立,努力实现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并且提出要“制定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考核办法”。

(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与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

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内容,服务型文化机关的建设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部分,因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内容。

1.公共文化服务职能是政府公共服务职能的组成部分

世界各国对公共服务的界定和包括的范围不完全一致,但一般来说,它主要涵盖公共教育、公共医疗卫生、公共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公共住房、公共科技和公共文化、社会公共服务设施、公共安全、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内容。公共文化服务是政府文化管理和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是政府满足公共文化需求、保障公民文化权利的重要方式。大力发展文化事业,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是各级政府的基本职责。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最终目的是充分体现公益性,切实保障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文化政策体系、公共文化基础设施体系、公共文化生产与供给体系、公共文化投入保障体系、公共文化人才体系、公共文化指标体系、公共文化绩效评估体系等内容。建设服务型政府,必须建立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是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服务体系是在公共服务理念的指导下,依据公共服务政策而形成的公共服务系统,是由各种保障和实现公民公共服务权利的公共服务组成的完整体系。根据具体领域,公共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公共教育服务体系、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公共科技服务体系、公共就业服务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公用事业服务体系、环境保护服务体系、公共安全服务体系等内容。公共服务体系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互依存、共同发展。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基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需要与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总体规划相适应,需要公共服务体系政策、公共服务财政支出的支持;另一方面,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也依赖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公共文化设施、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公共文化活动的开展等,都为公共服务体系的完善提供了重要的平台与支撑;公民文化权利的实现程度,公共文化服务的公平性、公共性、便利性与多样性,都关系到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败,决定着人民群众对政府公共服务的满意度,决定着人民群众的幸福感。

3.服务型文化机关建设是我国服务型政府建设的重要组成内容政府文化管理部门也要实现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为此,要加快推进文化管理部门的职能转变,更好地履行公共文化职能。在大力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提供基本公共文化服务的同时,加强文化市场立法,制定和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保障、文化产业振兴、文化市场管理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提高文化建设的法制化水平。完善文化发展政策保障机制,加大财政、税收、金融、用地等方面对文化产业的政策扶持力度,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重,保证公共财政对文化建设投入的增长幅度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幅度。[1]

(二)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和主要任务

1.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决定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我国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到2020年,建立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2008年2月27日,党的十七届二中全会通过的《关于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意见》指出,要“建立健全公平公正、惠及全民、水平适度、可持续发展的公共服务体系,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这就决定了我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战略目标是:以保障人民群众基本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和落脚点,按照体现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以公共财政为支撑,以公益性文化单位为骨干,以全体人民为服务对象,以保障人民群众看电视、听广播、读书看报、进行公共文化鉴赏、参与公共文化活动等基本文化权益为主要内容,到2020年建设完备的覆盖城乡、结构合理、功能健全、实用高效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2.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

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任务决定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主要任务包括以下几方面。

(1)根据建设文化强国对公共文化服务的新要求,制订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中长期规划。

(2)继续提高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建设水平,实现公共文化设施的有效覆盖,努力完善国家、省、市、县、乡、村六级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加快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开放,让群众广泛享有免费或优惠的基本公共文化服务。

(3)完善公共文化服务投入和保障机制,为公共文化服务提供有力的财政支撑,推动各级财政加大对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投入,确保各级财政对公益性文化事业的投入逐年增长,增长幅度要高于经常性财政支出的增长幅度;吸引、鼓励和引导社会资金以多种方式投入文化建设,逐步形成以政府投入为主、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投入机制。

(4)加大公共文化产品供给力度,充分发挥公共文化机构在公共文化产品创作、提供和服务方面的重要作用,推广政府购买、集中配送、连锁服务等公共文化产品提供方式,引导社会力量有序参与公共文化服务。

(5)以群众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明确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完善服务项目,改善服务效能,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力度,推进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化、标准化与规范化,为城乡居民提供优质高效、普遍均等的公共文化服务。

(6)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制度体系,制订公共文化服务指标体系和绩效评估体系,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长效机制;完善公共文化服务的政策法规体系,实现对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法定化管理。

(7)加强对中西部地区、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和特殊群体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公共文化服务均等化。

[1] 考虑到我国对文化投入的历史欠账太多,以及社会捐赠文化事业的相关政策法规不够配套,建议要加大政府财政向公共文化领域的投入力度,充分满足公共文化发展的需要,要逐步将公共文化支出占政府总支出的比重提高到3%~5%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