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节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文化管理体制(1 / 1)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分类改革要求。2005年年底,党中央、国务院出台了《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要求要在新的历史起点上,进一步加快进度、加大力度深化文化体制改革。

一、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内容与总体目标

我国的文化体制改革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管办分开的进程,改革文化行政管理体制,使政府、文化企业、文化事业单位职能清晰、分工明确,各归本位,各履其责。(2)推进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培育新型文化市场主体。近年来,我国把国有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作为文化体制改革的中心环节。2003-2011年,先后完成了出版、发行、电影单位、部分非时政类报刊、一般文艺院团、广电网络的转企改制。(3)推进公益性文化单位改革,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图书馆、博物馆、文化馆、革命纪念馆等主要面向社会、承担公共服务职能的文化单位,完成转变为公益单位,由政府主导,向人民群众免费开放,创造社会效益。

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的总体目标是: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管理、行业自律、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的现代公共文化管理体制。其重点是明确党委、政府、行业组织与社会组织、企事业各自的文化职能、法律地位、运行规则与权责关系。

1.党委领导

党委领导就是各级党委承担推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治责任,管好方向与政策。党委要把文化建设作为重要议事日程,定期分析文化发展改革形势,认真研究文化建设面临的新情况和发展的各种重大问题,解决文化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建立、健全党委统一领导、党政齐抓共管、宣传部门组织协调、有关部门分工负责、社会力量积极参与的文化建设工作机制和工作格局。要加强和改进党对文化工作的领导,坚持德才兼备的用人标准,选好配强文化领域各级领导班子,加强领导班子思想政治建设。加强文化领域党员队伍建设,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在文化建设中的战斗堡垒作用。

2.政府管理

政府管理就是政府要充分履行文化方面的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各级政府要把文化建设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把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作为促进经济发展、推进社会进步的重要战略抓紧抓好。要把文化发展改革成果纳入政府绩效管理与评估体系,把文化建设指标作为衡量政府工作和领导干部工作业绩的重要依据。

3.行业自律

行业自律就是充分发挥文化行业组织和文化社会组织的自律行为,维护文化行业健康发展。

4.企事业单位依法运营

企事业单位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或事业法人,成为具体承担文化创造、生产、经营和服务的独立实体,依法运营。

二、文化体制改革的主要任务

推进文化体制改革,建立现代公共文化管理体制,需要完成如下主要任务。

1.转变文化部门职能,切实解决文化部门职能转变不到位、公共文化服务投入不足和供给不足的问题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改革的总体要求常常被总结为要实现“三个转变”,即“从以办文化为主逐步向以管文化为主转变;以管理政府(国有)文化机构为主逐步向管理全社会文化为主转变;从以行政手段为主逐步向以经济和法律手段为主转变”。这“三个转变”中的后两个转变,有时也被称为“从主要是微观管理向宏观管理转变;从主要是直接管理向间接管理转变”,无论表述方式如何,其实质是一样的,即不断加强和改进文化领域的宏观管理,建立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文化管理体制,从根本上理顺文化行政管理部门与所属企事业单位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政事分开、政府与市场中介组织分开,坚决把不应该由政府履行的职能交给市场、企业和市场中介组织,进一步强化政府政策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职能,建立以满足公民文化权利为核心的新的文化宏观管理与调控机制,将政府文化部门职能转变到制定有利于文化发展的政策、扶持艺术创作与生产、为公民提供多样化的文化设施、发展社区与基层文化服务、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上面来。政府要通过建立文化发展专项资金,进一步提高行政审批工作效能,建立文化市场信息服务平台,引导国内外文化市场消费等方式,更好地为公众、市场和企业服务。

2.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理顺政府与文化企事业单位、行业协会与中介组织之间的关系(1)推进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推进一般国有文艺院团、非时政类报刊社、新闻网站转企改制,拓展出版、发行、影视企业改革成果,加快公司制股份制改造,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形成符合现代企业制度要求的文化资产组织形式和经营管理模式。鼓励和引导文化企业面向资本市场融资,促进金融资本、社会资本和文化资源有机对接。推动文化领域结构调整,积极鼓励和引导国有文化企业组建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企业集团;加快国有文化企业合并、重组和上市步伐,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的文化产业发展格局。

(2)全面推进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对于主要承担公共文化服务职能的文化事业单位,突出其公益属性,强化其服务功能;推动一般时政类报刊社、公益性出版社、代表国家水准和民族特色的文艺院团等事业单位实行企业化管理,增强面向市场与人民群众提供服务的能力。

(3)支持群众依法兴办文化团体。以政策支持、资金扶持等多种方式,支持群众兴办各种民间文化艺术团体,依法规范群众文化艺术团体活动。

3.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生产和服务体系

加快公共性文化社会化、经营性文化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形成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文化管理体制,形成符合社会主义文化发展规律的文化运行机制,形成开放竞争、繁荣有序的文化市场体系,形成满足人民群众基本公共文化需求的生产和服务体系。

(1)推进管办分离、政企分开和政事分开。通过建立事业单位法人治理结构、组建文化集团等,优化资源配置,促进资产、技术、人才等要素的合理组合,发展集约经营,形成规模优势,让文化事业单位和文化企业在改革中做大做强。打破行业界限、地域界限,促进文化产业与相关领域产业的重组和集中,提高产业的关联度,优化文化资源。

(2)培育市场主体,发展文化产业。通过文化企事业单位的改革,解放艺术生产力。培育一批新型的市场竞争主体,打造一批活力四射的文化企业,完善市场经济体系,壮大文化产业。要提高文化创作、经营人才的整体素质,提高文化企业的管理水平,提高文化产业的集中度,增强文化产业的创造性,提高文化品牌的知名度和文化产品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提高文化和休闲服务的出口额。当前,重点是要实现由“文化制造”向“文化创造”的转变,这是实现由“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的前提。

(3)积极发展文化产业领域的非公有制企业。取消在艺术表演、文化娱乐等领域对非公有制经济投入的限制;取消在人才引进、职称评定等方面对非公有制文化企业从业人员的限制,鼓励不同所有制企业开展公平竞争。

4.改革文化事业投入方式,提高投入效益

坚持和完善有关文化领域的重点扶持政策和措施。以项目投入为手段,以激发活力为目标,提高资金使用效率。公共财政资金可以项目投入等方式替代传统的计划划拨等方式,改变传统文化事业单位资源配置方式的高度行政化、单一化、配置不合理、使用效率低下等问题,提高资源的配置效率。完善公益性文化重点项目的立项、申报及评估制度。建立对政府公益文化事业投入的绩效考评与管理机制。

5.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

加强国有文化资产管理,建立和完善“管人、管事、管资产、管导向”相结合的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确保国有文化资产保值增值。

6.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

变“财政养人”为“财政养事”,政府通过购买产品与服务的方式支持文化事业单位。积极探索“以奖代补”模式,引导和激励地方财政加大农村文化投入。积极探索政府购买服务模式,对党报党刊等企业化管理的事业单位,以政府采购方式支持其实行扩版不提价、免费赠阅、限制或禁止刊登广告等;对“文化下乡”、农村电影放映等采取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使用政府基金的文化单位采用绩效评价考核办法。

【思考题】

1.什么是“市场失灵”?

2.为什么说公共文化服务是公共产品?公共产品的种类和特性是什么?

3.为什么政府是公共文化服务的责任主体?

4.政府的公共文化服务责任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推荐阅读】

1.李军鹏:《公共服务学——政府公共服务的理论与实践》,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7。

2.陈振明:《公共管理学》,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

3.[美]珍妮特·V·登哈特:《新公共服务,服务而不是掌舵》,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4.中国(海南)改革发展研究编院:《政府转型——中国改革下一步》,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5。

5.唐铁汉、袁曙宏:《公共服务创新——首届中欧政府管理高层论坛论文集》,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