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意义与特点(1 / 1)

公共图书馆是公共服务机构,在国外同医院、学校(义务教育阶段)等一起被界定为“非营利组织”。我们所熟悉的大多数管理理论都是为了企业管理的需要而发展起来的,作为不计盈亏的公共服务机构似乎用不上。彼得·德鲁克在1990年出版的《非营利组织的管理》中这样论述:“非营利组织没有所谓‘损益’,它们往往会认为所做的每件事都是公正、合乎道义并服务于美好理想的,因此,即使没有达到预想的结果,也不愿意考虑是否应该把资源用到其他更合理的地方。非营利组织可能比企业更需要在运作方面进行合理的取舍,需要大胆面对重要抉择。”[8]其实,从表面看,作为非营利组织的公共图书馆不需要在乎和计算盈亏,没有财务的底线,看到需要就去行动,但实际上却处处受到资源的限制。公共资金、专业人才,甚至土地、馆舍等的稀缺,都决定了在公共图书馆只能调动有限的资源、提供有限的服务。公共图书馆服务供给上的有限与用户对公共图书馆服务需求相对的无限,使公共图书馆必须考虑资源的组织和优化,考虑服务成本及其与效益之间的关系。

另外,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机构化、专业化的服务[9],其服务的提供,不仅需要馆舍、设施设备、文献资源等硬件,也需要专业人员运用专业知识和技能在科学的工作流程下进行专业设计、分工协作、互相配合。因此,部门和人员之间的协调、流程之间的配合,以及服务效益的提高都需要科学的管理。

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10]随着公共图书馆走向体系化、网络化,特别是总分馆制与单个图书馆相比更加规模化、系统化,因而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比以往更复杂、更重要。

一、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概念

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概念可以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来定义。宏观方面的概念主要是指国家或政府为保障人民群众平等利用公共图书馆服务的权益,通过颁布法律或法规建立公共图书馆制度,确定建设主体、管理单元[11],制定建设、服务、评估等标准体系并组织实施的过程。微观方面的概念是指公共图书馆管理者为完成使命,对公共图书馆所拥有的各项人力、物力和财力等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协调的过程,在保障人民群众享用到普遍均等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同时,使服务成本最小化。本书只讨论微观方面的管理,公共图书馆宏观管理见本套教材中于良芝教授等编著的《公共图书馆基本原理》。

二、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意义

在新时期全覆盖和普遍均等的语境下,公共图书馆正从单打独斗、各自为政走向体系化、网络化,在资源建设上讲求共建共享,在服务提供上讲求质量一致,在读者利用上讲求方便快捷。特别是在总分馆建设上,许多地区已经开始从注重形式转向形式与内容的统一。总分馆使一个地区中的许多个图书馆形成了统一的服务体系,成为当地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中,只有公共图书馆有国际统一的服务理念和服务标准,纵向有完备的组织体系,横向可以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把设施构建成服务网络,而且最具备资源共享的可操作性。前面说过,越是规模化、系统化的组织体系,管理越重要。因此,具体来说,新时期公共图书馆管理的意义主要有以下四个方面。

(1)是提供规范和专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的需要。公共图书馆提供的是机构化、专业化的服务,一个高度专业化机构的运行,需要规划、组织、协调,有人事、行政事务,有资金的组织和运用,所有这些,都离不开管理;特别是专业化的服务离不开专业人才,专业人才的招聘、录用、考核、薪酬、晋升及职业生涯规划等,都需要管理。

(2)是现代信息资源组织和利用的需要。图书馆是“生长着的有机体”,从甲骨文到计算机,图书馆一直充分利用人类文明成果开展文献信息资源的组织、加工和服务,科学技术的发展会导致图书馆运行模式、服务手段、服务方式、人员专业结构等的变化,管理是适应变化、利用变化的有效武器。

(3)是构建全覆盖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需要。覆盖全国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由许多地区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组成;某一个区域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是由一群图书馆按科学布局、某种共建共享方式(或一体,或合作,或联合)、某种统一的服务标准、某种管理模式等集合而成。机构规模越大,管理就越复杂,一群图书馆构建成一种体系后,其本身就成为一个系统,内部结构更为复杂。因而,就新时期而言,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不仅需要针对单个图书馆,而更要从整体性出发,按照系统论的方法实施管理。

(4)是实现经济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公共图书馆是一种较为昂贵的服务,在全免费时代,人民群众可以充分享受到公共图书馆服务,但服务越多、成本越大。因而公共图书馆一方面需要彰显价值,从而在有限的公共资源中占有一定的份额;另一方面必须以一种经济高效的组织形式、服务模式,来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益,从而使其总的服务成本维持在公共财政可以支撑的范围内,实现可持续发展。因而预算的编制、成本的核算、财务的策划、效益的评估等,都成为公共图书馆管理的重要内容。

三、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特点

许多学者总结过公共图书馆管理的特点,如综合性、前沿性、依附性、协调性、组织性、变革性、科学性、艺术性、经济性、理论性、实践性等。本书根据公共图书馆实践和新时期提供普遍均等公共图书馆服务的要求,认为公共图书馆管理有以下一些特点。

(1)理念与实践的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管理是一种实践活动,是需要以管理理论指导的实践活动,通过管理,提高服务效益,从而经济高效地实现公共图书馆的目标。但公共图书馆有其自身特定的价值观和使命,因此,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除了应符合管理本身的普遍规律外,还需要根据其使命符合自身固有的服务理念,公共图书馆管理是根据公共图书馆理念指引的实践活动。所以,公共图书馆管理除了需要具备管理理论、知识、方法、技巧和艺术外,还必须把公共图书馆的服务理念贯彻始终,在管理中坚持自己的核心价值观,使决策首先符合理念,保持正确的方向;否则,背离理念的管理,效率越高,离目标越远。

(2)公平与效率的结合。公平是普世价值,公共图书馆的使命之一是实现社会信息公平,因而在各项服务中,公平原则应该成为管理中的前提。但在支撑和保障服务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讲求效率,资源的稀缺性决定了缺乏效率就实现不了公平。同时,公平和效率永远是一对相对的概念,没有绝对的公平,也没有最高的效率。公共图书馆的管理,不管是设置制度,还是馆藏政策、服务政策等,都必须在公平和效率中寻找结合点、平衡点。另外,公共图书馆在实现经济高效的同时还必须实现两大目标:对内不断降低服务成本,提高服务效率;对外不断降低读者利用图书馆的交通成本和时间成本,提高读者的满意度。这些,使得公共图书馆管理与企业管理有较大差异。

(3)传统与现代的结合。公共图书馆既提供传统的纸本文献借阅服务,又大量使用现代科技手段开展各种信息服务。由于向所有人开放,用户的年龄、职业、层次、需求、利用图书馆的习惯和方式呈现多样性,不同的用户对图书馆的环境、资源、技术运用、服务手段和方式也有着不同的要求。公共图书馆从满足所有用户需求的理念出发,需要在巩固传统服务技术和方式的前提下,不断运用高新技术支持和支撑服务创新。为适应这种变化,公共图书馆在管理理论、管理体制、管理机制、管理实践、管理手段等方面与现代企业管理相比都存在着很大差距,这就导致了公共图书馆的管理需要融合各种管理思想,选择适合自身实际的管理理论,创新管理机制,开展管理实践。

(4)宏观与微观的结合。我们正处于建设覆盖全社会的公共图书馆服务体系的转型和实践时期,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面对着图书馆自身发展和社会大环境的变化,其管理既要针对单个图书馆,又要针对总分馆、区域性服务网络等服务体系,这需要公共图书馆的管理者积极探索实践,创新管理理论,提升管理能力,以保障公共图书馆普遍均等服务目标的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