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音画练习曲》(1 / 1)

小红帽与大灰狼的故事在每个人小时候的童话书中都曾出现过。小红帽独自前往住在郊外的外婆家,半路碰上了乔装打扮的大灰狼。它花言巧语,探听小红帽的去处,目的是想骗她上当并把她吃掉……这段故事会把人带入回忆中,小红帽蹦蹦跳跳的形象和大灰狼张牙舞爪的样子成了童年世界中最有代表性的形象。

也许不会有人想到这段童话会成为作曲家音乐灵感的来源,但是拉赫马尼诺夫却以它为素材将声音与画面结合起来。在细碎密集的音符中,小红帽拼命向前奔跑,而大灰狼的形象则靠低音塑造出来,一直在其后穷追不舍。

这段以小红帽为主题的音乐出现在拉赫马尼诺夫著名的《音画练习曲》当中。《音画练习曲》是一部充满神奇色彩的练习曲,拉赫马尼诺夫把“音”、“画”两字组合在一起,是采用华丽的技巧与标题性乐曲相结合的手法。他曾经一度想把这部作品定名为《前奏曲集——音画》,在其中抒发诗歌、绘画、风俗、儿童故事等给作曲家带来的灵感。一直到1930年,当雷斯庇基把《五首练习曲——音画》改编成管弦乐作品的时候,拉赫马尼诺夫才正式确定这些作品的名字并将其公之于众。

拉赫马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有些类似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究其钢琴写作手法,在内容上又明显多彩多姿,超出了练习曲原本单纯训练技巧的范畴。因为拉赫马尼诺夫有意糅合超凡的钢琴技巧,并有用声音来“作画”的意图,所以用“音画”作为曲名。这些作品有的具有明确的标题,有的则没有吐露作曲家的本意。根据记载,作品33号第二首是海洋与海鸥的海景画面,第六首是小红帽与大灰狼的童话传说,第四首是市集的热闹场面;作品39号的第九首反映民俗景象,是带有明显东方风格的进行曲,而第七首则是送葬游行。

拉赫马尼诺夫的大部分钢琴独奏作品,包括《音画练习曲》,都带些忧郁、沉重。在这些曲中有很多旋律变化,有的曲子如流水湍急,但更多时候,他都用一种类似第二钢琴协奏曲的风格写作这些练习性作品。比如作品33的第2曲和第3曲,作品39的第2曲,这些作品所体现的情感完全是细腻、温柔和忧郁,缓慢中透露出不安,据说特别适合在空旷而寂静的秋天欣赏。这些练习曲不像李斯特的超技练习曲那样难,而着重诗情画意的抒发。虽然没有标题,但其实都有标题性内容。

《音画练习曲》作品39创作于1916至1917年,是拉赫马尼诺夫俄国时代的最后作品。这两部作品虽然都由篇幅短小的乐曲构成,但是,拉赫马尼诺夫当时的经历却让他终生难忘。尤其是作品39号,它的诞生夹杂着忧郁与压抑。1916年,正是拉赫马尼诺夫忧心忡忡的一年,父亲的去世,老师的去世,朋友、著名钢琴家、作曲家斯克里亚宾的去世都给拉赫马尼诺夫增加痛苦。同时,在创作作品39号的时候,拉赫马尼诺夫还在担心自己使用的这种全新的音乐语言是否能够被人们接受,因为当时的作曲家正在密集地创作大型作品,比如说刚刚诞生的《玫瑰骑士》、《蓝胡子城堡》等都给了拉赫马尼诺夫很大压力,他并不知道自己的作品能否在这种环境中得到认可。1917年2月,拉赫马尼诺夫亲自担任演奏,在彼得格勒首演了自己的作品,出乎拉赫马尼诺夫的意料,这部作品受到了观众的欢迎。

从此,拉赫马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就成为生动的技术与艺术的结合,它满足了人们对于声音和画面的双重需求,甚至在很多作品中还能浮现出童真无邪的一面。据说,这套作品的第一批听众并不是彼得格勒的人们,而是拉赫马尼诺夫的孩子——14岁的叶丽娜和10岁的塔吉亚娜。《小红帽与大灰狼》吸引了她们,狼的主题由弱到渐强;小红帽的主题轻快而跳跃,蹦蹦跳跳的旋律和狼主题形成鲜明的对比。随后,画面感占据了音乐的主要位置,就像电影切换视角那样,音乐也不断的切换主题,大灰狼发现了小红帽,并开始了激烈的追逐……

今天,当我们听到《音画练习曲》时,拉赫马尼诺夫的音乐语言依旧能够带人们进入故事世界,很多画面仍然与100年前一样清晰。无论是《小红帽与大灰狼》还是《东方进行曲》或是其他没有名字的片段,这些短小的音乐兴意盎然,与鸿篇大论的协奏曲或奏鸣曲比起来,或许人们更容易找到自然、生动中包含的乐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