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时光倒流七十年(1 / 1)

那是一部大家都不陌生的影片,很多人曾经随着这部作品倒转回自己的青春年代。当影片中老式唱机中那段音乐响起的时候,恰如主人公复杂的心情——人生怅然若失,又带着欣慰的微笑。这部影片就是1980年的美国影片《时光倒流七十年》,剧中的动人的爱情、主人公的离奇经历让人至今难以忘记,同时深入人心的还有剧中的那段经典音乐——《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第十八变奏。委婉、安详与幻想、热情都在音乐中凝集,使所有滋味与感慨都在旋律的宽阔起伏中融合为一体。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是拉赫马尼诺夫于1934年完成的一首钢琴与管弦乐队作品。这部作品的主题来自意大利小提琴家帕格尼尼第24首小提琴随想曲。以帕格尼尼小提琴随想曲为主题创作的作品很多,李斯特的《帕格尼尼大练习曲》和勃拉姆斯的《帕格尼尼主题变奏曲》都是围绕这一代表性旋律创作的钢琴作品。而拉赫马尼诺夫的《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发挥了拉赫马尼诺夫写作钢琴协奏曲的天赋,让乐队与钢琴在一个主题下魔术般地变化搭配,时而相互融合,时而彼此疏离。

让我们也一起随着音乐倒转时光,回到70多年前寻访拉赫马尼诺夫的创作灵感。20世纪30年代的世界乐坛,正在历经一次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作曲家的思维发生着很大的变化,人们的审美情趣也即将面临一次前所未有的改变。传统的调性体系、曲式、节奏等惯用的音乐法则被抛弃,取而代之的是流派纷呈的“新音乐”,无调性音乐、表现主义、后浪漫主义、新古典主义、十二音体系等。让人眼花缭乱的新作品,大多都将“求异响于新声”作为追求的目标,欧美音乐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多元化局面。

这时,年逾花甲的拉赫马尼诺夫已经从美国的繁华生活中走出,移居到瑞士琉森湖畔的私人寓所。自从1917年离开俄国后,拉赫马尼诺夫一直没能返回自己的祖国。老来的思乡之情和人生感慨让他更多了些怀旧的情愫,于是,新的居所也按照旧居的模样布置。从1931年起,他开始创作自己的最后一部钢琴协奏曲,虽然经历了音乐世界的种种繁华,但这时拉赫马尼诺夫的心情就像琉森湖面一样平静,他没有受到新的音乐思潮的影响,坚持在自己原有的浪漫主义风格中寻找个性表现。三年后,《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出炉。这部作品与前四首钢琴协奏作品不同,采用了单乐章“狂想曲”的表现方式。显然,这时的作曲家更追求思想与艺术上的自由,将晚年积蓄的良多感慨化有形于无形,举重若轻的表现为若干个小的片断,通过“狂想曲”的形式“信马由缰”地表现出来。

作为一名作曲家,拉赫马尼诺夫在创作时充分发挥了一名职业钢琴家技巧精湛的特点。在谱写《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时,拉赫马尼诺夫在钢琴技巧的应用上得心应手,他能够以一个钢琴家的身份度量技巧的合理性。虽然“帕格尼尼主题”无论在哪一部作品中,都与艰深的技巧密切相关,但是拉赫马尼诺夫举重若轻的创作技巧使得这部作品中的钢琴部分不甚夸张,却以灵活、洗炼的风格在乐队中占得半边秋色。

《帕格尼尼主题狂想曲》里最令人难忘是第18变奏——一个似乎与主题旋律没有联系,完全沉浸在优美与感慨中的慢速度段落。其实,这个段落来自于“帕格尼尼主题”的倒影。整部作品到这里速度突然放慢,奏出一支纯朴抒情的曲调,其中隐含着永不褪色的“俄罗斯忧郁”。这个旋律先在钢琴上唱出,质朴而平和,然后弦乐接过主题后,将热情继续延续下去,随后发展成浪漫**的颂歌。

这段音乐具有感人至深的艺术魅力。在《时光倒流七十年》中,它的主题被剧情更加具像化,唤起人们记忆深处自己对于往事的留恋。

这部作品的成功应该归功于它优美旋律的吸引力和它巧妙结构所散发出来的魅力。作品中既有理性的沉静思考,也有帕格尼尼原作中狂喜的技术发挥,拉赫马尼诺夫打破了作品原有的气氛,将一部纯技术练习作品改编成为符合听众和评论家口味的“现代作品”。 钢琴的演奏虽然技巧艰深,但是作品着重突出音乐灵动的精神,主题的变化让钢琴部分听起来趣味盎然。不仅这样,拉赫马尼诺夫还发挥在交响乐写作上的优势,赋予了乐队与钢琴鲜明的节奏,这样的节奏在音乐风格上甚至更接近于普罗科菲耶夫的作品,但是无论如何,它达到了令人满意的效果。拉赫马尼诺夫在这部作品中表现出了创作的多面性,一方面,它能够坚守“浪漫主义”阵地,在作品中以发人深省的旋律唤起人们的浪漫情怀;另一方面,他又没有向“浪漫主义”妥协,而是在作品中坚持奏出自嘲和诙谐的音调用来表现自己与众不同的个性。

当然,这部作品在出生的时候也面临舆论中“浮夸论”的威胁,有人认为这部作品没有实质内容、缺乏情感力量,纯粹是一部音乐文字游戏。面对这种评论,拉赫马尼诺夫并没有任何动摇,他坚信这部作品是他钢琴作品中最出色的之一。最后,时间向人们证明了一切,这部狂想曲成为拉赫马尼诺夫在这一类作品中的最成功之作,并且它的旋律被以芭蕾舞剧的形式搬上舞台,以电影配乐的形式搬上银幕,成为人们心中最熟悉的曲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