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海顿爸爸”(1 / 1)

如果要推举音乐史上最具人缘的音乐家,海顿一定不会落后。这位性格善良、诚恳而质朴的瘦老头不但赢得贵族的青睐,平民的喜爱,在音乐圈中也是极受人敬重的,而且,年轻的音乐家对海顿的爱更多于敬重,他们叫他“我们的父亲”,莫扎特和贝多芬都曾这样称呼。

海顿与莫扎特相遇在维也纳,52岁的海顿与只有29岁的青年莫扎特一见如故。海顿的音乐创作方法给了年轻的音乐家很多启发。他们经常在一起讨论音乐,海顿善于将交响乐、弦乐四重奏的创作技法融入到钢琴奏鸣曲中来,这使他的钢琴作品往往出现交响性、对话性的音响效果;而莫扎特更善于表达天真、细腻、柔和的感情,并且在调性的选择上非常自如。在与海顿的交往中,莫扎特受益匪浅,他从海顿的音乐中借鉴了室内乐的创作理念,吸收了大量前人留下的精华。莫扎特经常有一些作品,“首演”的对象就是“海顿爸爸”。在长期的交流中,两人确实在音乐上达成了某种默契,甚至直至今天,我们听海顿和莫扎特的一些钢琴作品时,还会发现两者在乐思上有着惊人的统一和共鸣。

对于莫扎特来说,海顿是朴实善良、和善幽默的老头。年轻的莫扎特在尊敬他、爱他的同时,总忘不了发挥一下自己古灵精怪的个性,捉弄一下可爱的“爸爸”。在一次与海顿的交谈中,莫扎特忽然提出了个奇怪的请求,那就是让“海顿爸爸”演奏一段他写的曲子——这个曲子自创作至今,还没有一个人能够完成演奏。海顿虽然为人谦和谨慎,但是面对莫扎特出的难题仍然不以为然,毕竟半个世纪以来,在钢琴上,所有的音符都能够臣服在海顿大师的两只手下。于是,海顿拿起莫扎特写就的乐谱,兴致勃勃地演奏起来,在弹到一段赋格的段落时,海顿减慢速度,开始犹豫,原因是在两只手控制的声部之外,又一个声部出现了,而演奏者并没有第三只手去弹它。于是海顿稍稍停顿一下,又换了一种指法返回重来,就这样,连续尝试了四五种指法,却仍然没有一个手指能够腾出来把多余的声部弹响。“真是活见鬼……看样子不会有人能演奏这部作品了”,海顿无可奈何地说。这时在一旁早已按捺不住的莫扎特走到钢琴前,开始重新演奏这部作品,就要到关键段落了,海顿屏住呼吸,伸长脖子,眼珠子一动不动地盯着莫扎特的手。只见,莫扎特俯下身去,两手从容不迫,用鼻子弹出那个无法演奏的声部的音符,弹罢,便再也忍不住,笑得前仰后合。虽然是一个恶作剧,但是海顿并没有认为这是个荒唐的举动,他也没有感到气愤。相反,在后来,每当他的学生遇到难以逾越的技术困难时,他都会幽默地鼓励他们说:“想一想,总会有好办法,你甚至可以用上自己的鼻子。”

海顿与贝多芬的相遇是在他第一次访问伦敦时路过德国波恩。在那里,年轻的贝多芬已经发表过《降E大调奏鸣曲》、《F小调奏鸣曲》和《D大调奏鸣曲》,并且亲自写信给弗利德里希亲王自荐,是尽人皆知的音乐天才。

海顿看中了这个年轻人的天才,表示愿意收贝多芬为学生,1792年,贝多芬前往维也纳拜海顿为师,在一同学习的时间里,思想激进、充满热情、行为张扬的贝多芬,和贝多芬眼里只顾追求平静安逸的生活,以保持现有状况为目标的海顿,总是在性格上发生矛盾。他们为了音乐而争吵,为了贝多芬的前途而争吵,为了生活而争吵。海顿总是不温不火,任贝多芬怒气冲天,甚至拂袖而去,海顿仍叼着烟斗,保留慈祥的目光。

不过,最终贝多芬还是因为观念不同而离开了“海顿爸爸”。他走后,海顿对其他人说:“……贝多芬迟早会进入欧洲最伟大的作曲家之列,而我将为能把自己说成是他的教师而感到自豪……”

就是这样,海顿的生命中不但包含着对自己生活的友善,还充满了对年轻一代音乐家的友善,虽然,海顿的时代可能会在他们其中某些人的音符中结束,但是“海顿爸爸”是永远的微笑与信赖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