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赫是一位虔诚的基督教新教徒,因为他一刻也没有忘记把上帝的声音融入自己的音乐之中;巴赫是一位世俗生活的享受者,因为他的一生充满了超越教徒本身的喜怒哀乐,他的音乐在以世俗精神歌颂神灵。宗教给了巴赫精神的慰藉,他的音乐中充满浓烈的宗教情感。巴赫说,“所有音乐的目的及其始终不变的动机,除了赞颂上帝和纯洁的灵魂以外没有别的。”著名大提琴家卡萨尔斯也说“在巴赫的音乐里,我听见上帝的存在。”
对宗教的虔诚使巴赫一生保持平和,他的音乐具有**涤灵魂的力量,也蕴含了宗教中歌颂神圣的精神内涵。作为一名虔诚的信徒,巴赫恪守“灿烂星空位我之上,道德律令在我心中”,一生甘于自己的角色,没有追求显赫的地位。然而就是在这平凡的生活中,上天给予他最真诚的回报,巴赫获得到除了宗教以外的另一种宝贵灵感,那就是世俗生活。由此他创作出管风琴曲《D小调托卡塔与赋格》、钢琴曲《半音阶级幻想曲与赋格》以及为数众多的钢琴组曲、前奏曲、赋格、即兴曲、协奏曲等伟大的作品。
作为一个生活在18世纪上半叶的乐师,巴赫虽然供职于教堂,但是他却深刻地受到市民阶级生活的影响。在早期启蒙哲学和数学的影响下,他的音乐思维不仅停留在传统宗教音乐的神学色彩上,而且更体现出时代创造的特征。巴赫用高度的逻辑和严密的结构创造了属于自己的音乐世界。同时他的音乐又具有一定的哲学思想,这些哲学来自于对世俗生活细致入微的感受和对人心理真实的刻画。所以直至现在,我们仍然能够为巴赫音乐中的智慧与情感所打动,虽然没有浪漫夸张的情感抒发,音乐也没有描绘惊天动地的事件,但是他却以平实直入人心,在心底辟出一片宁静的天地。
世俗生活从方方面面深入到巴赫的创作中。作为一位杰出的作曲家,巴赫的创作受到德国民间传统音乐的深刻感染。德国民歌、民间器乐以及在民歌基础上产生的新教众赞歌都成为巴赫音乐语言素材的基础。他将这些丰富的音乐语言赋予了新的生命力和鲜明的个性。这首先表现在巴赫的赋格音乐中。
赋格是巴赫复调音乐的代表性作品,其特点是复调常结成严密的音线之网,其中每根线都条理清晰、脉络鲜明,既有独立的性格,又不失相同之处,就像一家人秉性不同但又模样相近。每个声部线条有时清晰地跳跃出来,有时交织在一起,成为整体结构的有机组成部分。每个声部都有它流畅的进行和不同的起伏,在严谨的发展中含有丰富的对比变化。巴赫创作赋格音乐的很多灵感来源于德国民间音乐,不论是短小的动机还是气息宽广的曲调,都在鲜明的轮廊和丰富的内涵中带有德国泥土的芳香。
受到世俗生活感染的巴赫作品还有极负盛名的《英国组曲》和《法国组曲》。这两部组曲分别由六首作品组成。从小标题上我们可以看到,每首作品又分为六首小曲,《法国组曲》的主要舞曲样式有很多,其中包括固定的阿勒芒德、库朗特、萨拉班德、吉格和随机性比较强的小步舞曲、加沃特舞曲、布雷等。《英国组曲》则每首都有一个前奏曲作为开头。所以也有人将《英国组曲》称为“大组曲”,而将《法国组曲》称为“小组曲”。
这些组曲中的舞曲无一不是来自乡间的世俗音乐。比如阿勒芒德舞曲大约于16世纪中期起源于德国。起初是中速的二拍子,步伐简单沉重。到17世纪变成中速的四拍子,被巴赫用作《法国组曲》的开头。接下来的库朗特舞曲则来自于16世纪的法国。库朗特法语原意为奔跑,所以舞曲呈现出如蹦跳般的快速节奏,曲趣流畅生动。第三首萨拉班德舞曲起源于15世纪的波斯,16世纪流行于西班牙。虽然是一种慢速的舞蹈,但是西班牙国王仍然因为它动作轻佻,禁止在国内正式场合出现,于是它只能流落民间。到17世纪,萨拉班德转变为一种音乐曲式,曲风也变得沉重,听来充满悲伤。小步舞曲可能是人们最熟悉的一种舞曲了。它来自法国乡村的农民舞曲,17世纪中叶因法国国王的提倡成为法国宫廷舞蹈,并很快风行整个欧洲。小步舞曲速度中庸,舞步轻盈优雅。在萨拉班德后,小步舞曲就像叹息之后的释怀,让人忽然感到轻松。吉格舞曲是英国古老的舞曲,17世纪中叶变成一种音乐曲式。这种快速的三拍子舞曲,经常被作为组曲的终章。除此之外的加沃特舞曲、布雷舞曲皆是来自法国的乡间舞曲;组曲中还出现3波兰舞曲和英国土风舞、风笛舞,一部组曲似乎已经成为一次欧洲音乐的巡礼。
虽然巴赫一生定居在德国,但在创作上,他的音乐思想驰骋于天下。他能够孜孜不倦地从当时以及过去的欧洲各地出色的作曲家的优秀作品中汲取养分和灵感,将那些世俗中最美妙的音符用神奇的创作连接在一起。只可惜巴赫在世时,这些作品并未能广泛流传。经过一个多世纪,人们才像发现新大陆一样重视巴赫,这些作品才从故纸堆中走出,掸落百余年的灰尘,重新闪耀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