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讲 他不是上天造就的奇人——巴赫(下)(1 / 1)

一、《戈德堡变奏曲》

夜深人静时,如果需要点音乐与温暖的灯光相伴,《戈德堡变奏曲》无疑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这首主题只有短短32个小节的作品,能够神奇地将喧哗掩盖,给世界一片安宁。有人称巴赫的《戈德堡变奏曲》是整个音乐史上最伟大的变奏曲之一,这个评价在键盘音乐作品的范围内并不夸张。创作于1725年的《戈德堡变奏曲》以其庞大的规模、完美的结构成为后世很多作曲家难以逾越的高峰。

这部变奏曲原本是为两层键盘的大键琴而作的,并且,巴赫在各段变奏里都指定了键盘的种类。但是后来,由于大键琴的衰落,这部作品渐渐被人遗忘。直到20世纪30年代,大键琴这种乐器在当代得到复兴,波兰大键琴家兰多夫斯卡又恢复它的演奏原貌录制了唱片。随后,1955年加拿大钢琴家古尔德将其选作自己的第一张录音作品,终于使其成为永恒的经典。

《戈德堡变奏曲》广泛受到演奏家的青睐,图莉克、肯普夫、席夫等大师都曾倾情录制这首作品的唱片。在演绎《戈德堡变奏曲》的钢琴家中,有些人确实对于这部作品的痴迷程度已经达到无以自拔的境地。今天,在他们的演奏中,我们能够听到巴赫这部旷日持久的作品跨越时空的魅力,在音乐中,我们也可以重新回到巴赫的年代。

18世纪40年代初,巴赫生活在德国莱比锡。那时,巴赫的学生戈德堡正在作为演奏家侍奉当时驻在德累斯顿的俄国使臣凯瑟林伯爵。伯爵爱好音乐,曾经因巴赫谱写的《B小调弥撒》而授予他“宫廷音乐家”的封号。当时让伯爵最头疼的问题是失眠,每当无眠的黑夜来临,伯爵就会要求戈德堡为他演奏钢琴。普通的作品无法让伯爵安睡,于是戈德堡求助于巴赫,由他谱写一部变奏曲——《有各种变奏的咏叹调》,由戈德堡负责弹给伯爵听。此举收效甚好,伯爵在音乐中神色安详,缓缓入睡。为了感谢作曲家的功劳,凯瑟林送了巴赫一只装满100枚金路易的金杯。

其实,巴赫的创作原本来并不是以伯爵的安睡为指向的。此曲的灵感来源于他1725年为安娜·马德琳娜而作的小曲集中的一首萨拉班德舞曲的主题。巴赫旧梦重拾,将它发展成1段主题,30段变奏和1段主题再现组成的庞大变奏曲。这30个变奏中蕴含着微妙的关系,就像精心搭建的一座五线谱上的建筑,将卡农、赋格、创意曲、托卡塔、咏叹调等各种形式巧妙地拼接在一起,甚至其中出现的逻辑关系,建立的平衡性、对称性犹如数学公式。不仅这样,在速度上,以第16首变奏曲为分水岭,前后显现出截然不同的曲趣,大有“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的意境。

在《戈德堡变奏曲中》原作中,巴赫标明了不同的段落使用不同的大键琴键盘,所以,在大键琴上演奏这部作品,比在钢琴上更具视听效果。有时,演奏者的双手同时使用上层键盘,有的时候同时使用下层,精彩的片断中,则出现上下键盘交错的华丽效果。不仅这样,巴赫还在谱面上标明演奏者应当寻找的感觉。比如30变奏中,他注释“Quodlibet”,Quodlibet是起源于中世纪的演唱方式,一种组合数首熟悉民歌的乐曲。因为这里使用了17世纪意大利流行的民歌《被甘蓝和芜菁所追赶》和德国民歌《离开家已有许久》,使两者旋律以对位的方式绞缠在一起,就像歌队的演唱。

正如俄罗斯钢琴家加弗里洛夫所说,“30种变奏是巴赫那个时代的各种生活场景,比如宫廷的婚宴、舞蹈、狩猎,以及面对自然的沉默思想。”《戈德堡变奏曲》以精致周密的结构和巧妙的设计,将巴洛克时期所有的风格样式几乎全部囊括其中,于形式是百川归海,而就表达的内容,则是人类心灵深处的种种幽微曲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