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秋拍看中国艺术市场的发展趋势
一、秋拍大潮
9月末10月初,以香港苏富比为主导的秋拍大潮迅速兴起,历经两个月的高峰期,12月逐渐有收尾之势。回顾今年的秋季拍卖,从业绩上相比去年呈现出较好的增长趋势。艺术品拍卖市场总体回暖的同时,亦带有一些新的特征。
(一)各类型拍品行情概述
1.古代书画:宋元书画与“生货”备受欢迎
近年来,中国艺术品市场逐渐趋于理性。贾廷峰《大破大立——艺术市场价格体系的彻底破裂和重建》一文中曾讨论到中国艺术品市场从爆炸式增长到拨乱反正的过程。他指出,资本对艺术市场的过度开发以及其逐利的本质,对艺术生态造成了破坏,导致了今日中国艺术市场的困局和低迷之势。然而,有一个领域是被贾刨除在外的,即古代书画领域,贾认为,“古代书画因其存世量少,美学价值已有定论,具备固有市场,依旧能够保持坚挺”。由此,也说明了在今年的秋拍当中,在当代油画、水墨等艺术作品进入价格调整期时,古代书画依然逆流而上,保持着稳步发展的趋势。
下表即为今年秋拍中中国古代书画的成交TOP10。从该表中,我们可归纳出今年秋拍古书画领域的两大特征:其一,为带有文人情趣的宋元作品更受藏家欢迎。在10幅作品中,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吴镇的《山窗听雨图卷》、张即之的楷书《严华经》、孙君泽的《阁楼山水》,以及曾纡的《过访贴》,均为宋元作品。可见自去年秋拍时保利推出的“宫廷与文人”专场以来,体现文人风貌的宋元书画就一直备受关注。保利拍卖古代书画部总经理李雪松认为,宋元绘画“可遇不可求”,存量较少,因此确定无疑的作品肯定会引起藏家的竞拍。
2016年秋拍中国古代书画成交TOP10(截至12月10日)
其二,为“生货”效应。所谓“生货”,北京匡时的总经理董国强给出了两点解释,其一为露面少,有新鲜感,其二为没有交易记录,都是上一代留下的,没有交易成本。在前10作品中,除了吴镇、仇英、唐寅、八大山人等这些知名画家的作品外,占多数的则是一些并不出名、鲜为人知的画家作品。这些画家传世作品稀少,曝光率低,其生平虽有史料记载,却不被世人所关注,但他们的作品一经露面,便颇受藏家们的青睐。例如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该作品虽不是第一次上拍,但离最近一次的2009年佳士得秋拍,已时隔七年之久,足够“生货”。再由于任仁发或传为任仁发作的上拍作品历年来仅有33件,数量稀少,因此该作品“新鲜感”十足。同样,张即之作品的上拍记录仅为19件,孙君泽为7件,赵南星为6件。这些带有“新鲜面孔”的作品,一旦确定为真迹,其收藏价值极高,必然会拍出天价。
需要说明的是,除了天价交易的宋元绘画与“生货”,此次秋拍依然还有大量的“熟货”与仿作。相对于前者,熟货与仿作要么品质普通,要么收藏价值一般,因此存在感较弱。这些作品由于其本身的历史价值和唯一性,其价格偏高,对小藏家而言有着较高的门槛,但是其升值空间又接近饱和,因此对大藏家而言又缺乏足够的吸引力,故往往面临流拍或者价格难以提升的尴尬境地。
总体而言,在今年秋拍的古代书画领域中,总体表现稳健,几件拍品的高价成交说明了藏家对于“生货”、珍品的追求。但是明星拍品及重量级私人收藏的缺失,也使得拍卖有些平淡。
2.近现代书画:“瘦腰”现象
相比于古代书画,近现代书画作品存世相对较多,且都有较多的上拍记录,因此“生货”效应并不是很明显,下表为今年秋拍中中国近现代书画的成交TOP10。从该表中,我们可知截至12月10日,此次秋拍中有三件过亿元成交的中国近现代书画作品,分别为齐白石的《咫尺天涯——山水册》、张大千的《瑞士雪山》和《巨然晴峰图》,此外,还有四件过5000万元成交的作品,即傅抱石的《风光好》和《宝研楼图》,齐白石的《莲池书院》和《三绝合璧》。
2016年秋拍中国近现代书画拍卖成交TOP10(截至12月10日)
相比之前“黄胄年”“潘天寿年”等某一位近现代书画名家“霸屏”的现象,今年的秋拍由齐白石、张大千、傅抱石等名家的作品共同撑起。另外值得一提的是,以吴湖帆为代表海派作品亦在此次秋拍中有着良好的表现,这些作品参与人数多、影响力大、价位也比较低,更重要的是海派艺术家自娱自乐的创作状态与当下藏家的生活追求颇为契合。
总体而言,在近现代书画领域内,成交额在2000万元以上的高端拍品依旧保持着稳健的发展,而低价位的拍品亦有着很好的行情,面临困境的则是处于中端价位的拍品。嘉德副总裁郭彤指出,2014年之后,成交额在500万元左右的拍品数量大幅减少,近现代书画市场的“腰部”越来越细。充斥着精品的策划性夜场越来越好,但是靠普品维持的日场却明显受挫。在市场环境尚未完全明朗的情况下,普通拍品逐渐处于一种高端藏家不收,小藏家又接不起的两难境地。这一问题类似于古代书画领域中的“熟货”与仿作所面临的问题。
3.现当代艺术:缩量提质
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领域的拍品,其市场价值多数都已盖棺定论,就算成交情况多少受到经济形势低迷的影响,但是基本不会面临贬值的风险。然而,现当代艺术并不像古代书画和近现代书画那样稳定,经历了2015年的低谷,在当下整体艺术市场处于相对保守的情况下,今年各家拍卖行都做出了“减量增质”的策略调整。
图1即为近几年香港苏富比在现当代艺术领域的行情走势。由图可知,自2014年起,虽然上拍总数有起有落,但是总成交额却呈现为总体下降的趋势,尤其是在2015年秋拍期间,上拍总数在6个季度中最多,但是总成交额却是最低的。至2016年春拍,上拍数逐渐减少,但是成交额却有所回升。时至秋拍,虽然在两个方面都有所下降,但相比前几个季度变化幅度较小,基本可视为平稳走势。
图1 2014—2016年香港苏富比现当代艺术上拍数量及成交率走势图(截至12月10日)
图2为香港佳士得的现当代艺术拍卖走势图。总体而言,自2014年秋拍起,上拍数虽然走势向下,但是总成交额却经历了由下降到回升的过程。相比苏富比,今年秋拍的上拍总数下降幅度更大,但总成交额却表现为上升的趋势。
如图3所示,在内地拍卖行方面,保利自2015年秋就一直在减少上拍的作品数量,但是在总成交额方面,除了在2015年秋拍有较大的下降,2016年的春拍和秋拍都呈现为较为明显的回暖趋势。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在图上没有显示,但是各家拍卖行在现当代艺术板块中的成交率多有所提高,即流拍或拍而不买的现象有所减少。
图2 2014—2016年香港佳士得现当代艺术上拍数量及成交率走势图(截至12月10日)
图3 2014—2016年北京保利现当代艺术上拍数量及成交率走势图(截至12月10日)
“减量增质”现象的出现,一方面,说明各拍卖行更加注重精品交易,重视每一件拍品的质量,并且在策划和宣传方面有着更好的规划,而不是以数量取胜;另一方面,说明市场需求的变化,藏家更加理性和谨慎,对现当代艺术作品有了更多的理解和更高的要求。由此可知,中国现当代艺术品拍卖市场正处于一种“触底反弹”的状态,逐渐回归平稳和正常。
另一方面,在现当代艺术的拍卖结构上,此次秋拍又呈现出四个方面的特征。其一,名家作品依旧强势。表3为今年秋拍中现当代艺术的成交TOP10。在该表中,吴冠中、常玉、朱德群、赵无极、张晓刚以及林风眠等人,均是在现当代艺术界已颇具名气的艺术家,其作品稳居前十之列。其二,日韩当代作品大有作为。在本季香港苏富比的5场现当代艺术拍卖中,日韩与东南亚当代艺术均有不错的表现,如奈良美智的《小使者》以2408万港元落槌,白发一雄的《作品》以1448万港元落槌。虽然在内地,中国的当代艺术作品仍比较强势,但是在香港市场,日韩及东南亚的作品不论在数量还是在成交比方面都发展迅速,与中国作品分庭抗礼,难分伯仲,“泛亚洲”趋势明显。其三,中青年实力派作品走俏。此次秋拍季,林寿平、谢南星、段建宇、黄宇兴等多位中青年艺术家的作品都拍得了不错的成交价,个别艺术家还创下了新的个人拍卖纪录。北京保利中国当代水墨工艺品部总经理安蓓指出,“中青年艺术创作近两年正处于高峰期,他们精力充沛、创意无限作品风格正朝着成熟阶段发展,这让收藏界为之欣喜。”其四,当代水墨画新势崛起。近年来,当代水墨悄然兴起。自2012年嘉德首次在春拍推出“水墨新世界”专场拍卖以来,新水墨作品就一直受到市场的热捧。虽然在价格上与当代油画仍存在较大差距,但正是因为价格偏低,所以成交率十分理想,发展潜力很大。
表3 2016年秋拍现当代艺术拍卖成交TOP10(截至12月10日)
(二)地域特征概述
中国的艺术品拍卖市场可分为大陆地区与非大陆地区两个板块,大陆地区以文化中心北京为代表,中国书画与中国现当代油画作品占据着大部分的比重;而非大陆地区则以香港为中心,诚如上文所说,在拍品方面“泛亚洲”的特征越来越明显。这里旨在结合具体的交易现象,来讨论今年秋拍中所体现的地域特点。
1.内地
以北京的拍卖市场为例,在北京几家知名度较高的拍卖行中,嘉德、华辰、中贸圣佳、匡时、荣宝五家拍卖行相比去年在总成交额上都有着不错的发展。其中,北京匡时恰逢十周年庆,今年春秋两季的拍卖成交额均超过往期历史的最高纪录,成绩斐然。翰海和东正两家拍卖行在三个季度上有增有减,保利和诚轩略有所下降,但幅度不大,基本持平。统合所有的数据,九家拍卖行在今年秋拍的总成交额为94.34亿元,相比去年秋拍和今年春拍均有所提升。进一步印证了内地拍卖市场的回暖趋势。
除此之外,此次京城秋拍的特点还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古代文物艺术品依旧是市场的领头羊;择优求精,“生货”效应更加明显;新藏家增加,成交率提高;亿元拍品频现;大藏家、企业收藏的出现,如苏宁集团拍走任仁发的《五王醉归图卷》,宝龙集团拍走齐白石的《咫尺天涯——辛未山水册》和张大千的《瑞士雪山》等。其中,第五点作为此次秋拍的新现象,会在之后的文章中进行更加详细的论述。
整体而言,在以北京为代表的内地艺术品市场中,中国书画占据着主要的份额,作品多来自国内藏家,而竞拍者也以国内藏家和企业居多。国外作品和藏家的参与度并不是很高,主要原因一方面是由于从国外进内地交易需要缴纳关税,另一方面还由于国家在法律上对古文物等作品的交易进行了限制,因此与香港相比,内地的海外艺术品交易有着更高的成本和更严格的约束。
2.香港
虽然北京是大陆地区艺术品拍卖行业的重心,但仍然有像上海这样的城市能够与其形成竞争关系,但是在非大陆地区(不包括国外),香港的主导地位无疑是无法撼动的。作为一个经济开放的自由港,香港以其优越的地理位置、发达的资讯、高效的配置为艺术品交易提供了优良的条件,不仅吸引了很多有实力的大拍卖行,还汇聚了大量优秀的卖家和藏家。可以说,香港沉淀了全亚洲艺术品拍卖领域所有优秀的资源。很多拍卖行来此并不仅仅是为了交易,更重要的是利用这边的资源以谋求更加长远的利益。从20世纪七八十年代苏富比和佳士得入驻到发展至今,香港的拍卖行业逐渐形成了三个梯队:第一梯队为苏富比、佳士得两大巨头;第二梯队包括来自内地的保利、嘉德,来自日本的东京中央以及来自台湾的罗芙奥等,这些拍卖行虽然稍逊色于第一梯队但仍有不小的实力;第三梯队即为香港本土的一些小型拍卖行。
然而即便是香港这样的地方,亦面临着精品缺位、普品过剩、人气旺盛、买气不足等问题。明星拍品的缺乏,普通拍品的扎堆,使得拍卖季越来越呈现出一种“繁荣过之”的状态。值得一提的是,虽然书画交易相对内地表现平平,但是在古董拍卖上,香港的拍卖行业兴起了一股“高古热”的潮流。高古板块主要表现为高古瓷、高古玉和青铜器的交易,这些拍品在内地法律上有着严格的限制,但是在境外却颇受欢迎。此次秋拍,香港佳士得推出了养得堂珍藏,在高古瓷的拍卖上取得了不错的成绩。而在高古玉方面,刘益谦以1650万港元拍得西汉玉羊亦引来了一片关注。高古热在今秋从纽约到香港一路高歌,但是这股热度能持续多久,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观察的问题。
(三)其他特点
除了上述在各个拍品和地域方面的特征,此次秋拍的特点还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第一,机构收藏助力艺术品拍卖。上文已述,在此次秋拍中,除了藏家个人,还有不少民营企业参与艺术品的竞拍,例如宝龙集团拍得张大千的《巨然晴峰图》,苏宁集团拍得傅抱石的《风光好》等。机构收藏的产生,一方面为仍处于低潮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打了一剂强心针,起到了助推的作用;另一方面也体现出企业自身对于规避风险的需求。在经济形势尚不明朗的情况下,艺术品市场成为很多企业的资金“避风港”。
第二,冷门拍品层出不穷。此次秋拍中,嘉德首次推出重要油画艺术家手稿以及创作素材专场,拍品如王式廓的《血衣》创作手稿及河南写生素材、沈嘉蔚的《为我们伟大祖国站岗》的创作稿等均以不错的价格成交。其他中小型或地方性拍卖行更是通过“冷门”专场来博得关注,例如成都诗婢家推出国内首个蜀绣专场,广东崇正在其书法专场中拍卖清代大臣张荫桓的200余通手札等。对艺术品拍卖行业,作品资源是一切活动得以进行的前提,而大部分资源往往是被掌握在实力强劲的少数大拍卖行手中的,对于中小型拍卖行,冷门拍品不失为一种独特的发展模式。
第三,保税拍卖应运而生。今年秋拍中,嘉德首次推出“保税拍卖品”,其中包含30多件书画作品。保税拍卖,指“在海外征集的作品,由拍卖公司设在香港的分部委托,通过上海保税区进入中国大陆地区,参与巡展、拍卖,落槌成交之后,保税拍品再经上海保税区返回香港分部。买家只需支付人民币,即可完成拍品账面交割,但提货仍在中国香港,如果买家需要把拍品运至大陆,依然需要正常缴纳关税。若买家有意将艺术品存于境外,拍卖公司可以提供艺术品有偿保管服务”。这种交易模式使得来自海外的艺术品在不缴纳关税的情况下就可以完成交易,有助于减少成本。它主要适用于两种藏家,其一,为海外藏家或在海外有居所的大陆藏家,这些藏家在购买后可直接将艺术品存于海外;其二,为短期藏家,即购买后委托拍卖公司有偿保管,短时间内就将拍品转售。而对于仍想要在购买后将拍品带回国内的藏家来说,则仍需缴纳关税,并没有多大的意义。保税拍卖的积极意义,在于给拍卖公司带来征集上的便利,有利于拓宽拍品的资源供应,使交易更加灵活。但同时,对于拍卖公司在仓储、物流、保险等方面的服务能力提出了挑战。
第四,适应市场的减价拍卖。此次秋拍中,出现了很多成交价格低于估价区间的现象,例如在香港苏富比的现当代艺术专场(包括现当代亚洲艺术夜场、现代及当代东南亚艺术专场、当代亚洲艺术专场、现代亚洲艺术专场)中,邢丹文的《绝缘系列:B2、A3及都市演绎》和马唅的《一个与多个之一、二、三、四》,估价均为1万至2万港元,但成交价却都是1875港币。韩磊的《宝塔系列2号》,估价同样在1万至2万港元,成交价则是6250港元。对此种种现象,北京诚轩的李先生指出,这是拍卖师在无奈的时候,临时改变规则,以降价销售的方式进行拍卖,即减价拍卖。这种方法不但能够吸引和刺激一些新藏家的买入,还有助于提高成交额和成交率。而在笔者看来,这是当下市场经济形势的一种选择,能够给予所拍艺术品一个更加合理的价格。
总体而言,从2016年的秋拍现象及特点当中,我们可知当下中国的艺术品交易市场虽有回暖之势,但仍然处于一种调整期,高价拍品多为“生货”,虽有精品,但缺乏明星级的作品。中价拍品表现平平,值得肯定的是低价拍品和新类型拍品由于新藏家的加入、拍品本身的独特性等原因而成交良好。且为了活跃市场,各拍卖行也在不断创新,尝试着新的策划形式和交易模式。未来的艺术品拍卖市场,是借此回暖之势重新崛起,还是依旧低迷不振,仍是一个有待进一步观察的问题。
二、其他热点概述
●2016年10月12日,第十三届全国高等院校版画教学年会在四川美术学院美术馆举办。此次年会以“行动中的版画实验——历史谱系下的版画内核与衍生”为主题,探讨“版画在历史语境和当代语境下的发展可能性”。展览展示了近两年来国内各个院校版画专业的发展面貌。在同期举办的研讨会上,学者们就版画专业的建设、版画教学的现状、版画专业在当下艺术环境的境遇等问题交流意见,并围绕“如何从本土传统和既有线性的美术史逻辑出发看待版画的发展?如何在学院和教学的系科中发展版画?如何从中国当代艺术的领域看待版画?如何建立版画的身份?如何在版画内部塑造和建立批评话语权?”以上五个问题展开深入探讨。
●2016年10月22日,第十届中国美术批评家年会在北京国际饭店召开。此次批评家年会邀请了邵大箴、水天中、郎绍君等资深批评家,还邀请了历届年会轮值主席、年会学术委员等专家,以及历届年会合作机构、资助年会的各界人士等。开幕式上,杨卫、贾方舟、邵大箴、水天中、朱青生、杨超六位学者依次发言,谈及批评家年会的发展历程、主要工作、讨论主题、重要影响,当下艺术批评的现状等问题。会议期间,学者们围绕“批评的有效性”这一主题,从“批评与前沿理论”“批评与创作实践”“批评与社会现场”三个方面展开讨论。年会开展的同时,“形而上下”新水墨邀请展也于23日下午4点在北京798悦·美术馆开幕。
●2016年10月22日,大型群展“图像池”在今格艺术中心开幕,该展览展出了26位艺术家的200多件作品。策展人刘礼宾认为,在图像化的当下,中外经典艺术作品已作为一种“图像”来源成为艺术家借鉴和处理的重要对象。他从“文心”“守物”“对影”三个角度来呈现艺术家处理图像时的思路。展览开幕期间,研讨会一并举办,西川、吴洪亮、吴琼、唐克扬等学者就展览以及“图像”等问题进行了讨论。
●2016年11月1日,“艺术与设计教育的未来使命”国际学术论坛在清华大学大礼堂召开。论坛期间,Naren Barfield、Elissa Tenny、鲁晓波、Silvia Piardi、朱青生等来自海内外的十一位学者共同探讨了国际化背景下艺术设计教育的新方向,所涉及的问题包括艺术教育与全球文化的关系、艺术设计教育与跨学科、艺术设计教育的未来任务与发展方向等。
●2016年11月8日至13日,“第三届西岸艺术与设计博览会”在上海西岸艺术中心举行,邀请了来自11个国家和地区的31家顶级当代画廊。几乎是在同一时间,11月10日至13日,“ART021上海廿一当代艺术博览会”在上海展览中心举办。两家带有竞争关系的艺术博览会在11月上旬同期举办,各自展现出了自身的独特优势。西岸艺博会阵容小而精,以丰富的周边展览营造出浓厚的艺术氛围;而ART021则在数量和规模上更具备优势,亚洲画廊居多。两者不仅在竞争中共荣,还共同营造了上海艺术市场的繁荣景象。
●2016年11月9日,第三届CAFAM双年展“空间协商: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在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开幕。该展览的主题“空间协商”,意指“对单一策展权力的分化和对其控制的突破,方案提交人与协商员一起,探讨视觉呈现如何与空间产生联动,如何打破空间限制等的可能性;进而,引发对策展民主化、艺术民主化和文化民主化的讨论。基于此,本届双年展不设策展人,工作组仅以协调员的名义来组织展览、协调事宜;不以推荐和提名的方式选定参展作品,代之以公开征集作品方案作为展览的机构架构”。而副标题“没想到你是这样的”,则是一种对“空间协商”的流行化、网络化解释,也是一种对策展的积极引导。展览期间,主办方还举办了多场公共活动,包括交流会、研讨会、论坛、讲座等。
●2016年11月12日,第三届南京国际美术展“HISTORICODE:萧条与供给”在南京市百家湖美术馆开幕。该展览得到了来自亚洲、欧洲、美洲、大洋洲和非洲五大洲52个国家和地区的艺术家的广泛参与,其主题“萧条与供给”意图从经济学的角度引出人类各个领域的普遍问题,探讨当下的艺术任务。13日,该展览的研讨会在南京爱丁堡饭店三楼会议厅举办。会议期间,中外学者就展览的组织情况和呈现效果交换意见,并对中外艺术家的国际交流提出了建设性意见。
●2016年11月18日,雅昌艺术网发布了分别来自于艺术家安塞姆·基弗(Anselm Kiefer)唯一授权与中央美术学院美术馆授权发表的关于11月19日“基弗在中国”展览的声明。在基弗的声明中,艺术家表示展览未征求本人的意见,要求取消展览。而在央美美术馆的声明中,美术馆表示展览的所有展品都得到了收藏家及收藏机构的授权,是合法的,没有理由取消展览。对此,在11月下旬,艺术界就“基弗风波”以及其所包含的版权问题展开了各种讨论。
●2016年11月22日,第一届“中国——西班牙美术馆论坛”在今日美术馆开幕。该论坛邀请了两国的著名美术馆馆长、美术史学者、策展人,以及其他美术界的从业人士,以“有机”为主题,围绕“美术馆的‘定制化’运营策略”“美术馆与当地公共文化的认同”“一个没有终点的论述——收藏还是展览”三个单元展开,讨论民营美术馆的发展问题。论坛伊始,在3画廊的棉布女士对此次论坛的目的与初衷进行阐述,解释了“有机”的主题。随后,Elena Ruiz Sastre、高鹏等嘉宾依次发言,谈及了各自美术馆的发展历史和状况等问题,并相互分享了一些美术馆运营的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