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中的舞蹈评论
2016年10—11月,美好的一年即将接近尾声,随着中国文艺的不断发展,舞蹈界在这开放的环境中,也同样一直前进着,呈现出丰硕的成果。回首这两个月,舞蹈界发生的大事件必将为2016年画上圆满的句号。
一、焦点概述
(一)习近平: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文艺高峰
11月30日,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部分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全国人大常委会、国务院、全国政协和中央军委有关领导同志出席大会。习近平指出,党对文艺工作历来高度重视,这是因为,文艺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文艺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党的十八大以来,在广大文艺工作者的辛勤努力下,我国文艺界出现新气象新面貌,主旋律更加响亮,为人民提供了丰富的精神粮食,向世界展示了中华文化魅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物质文明极大发展,也需要精神文明的极大发展。中华文化独一无二的理念、智慧、气度、神韵,增添了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内心深处的自豪和自信。想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坚韧不拔的伟大精神,也需要振奋人心的伟大作品。习近平在讲话中给广大文艺工作者提出四点希望:
第一,希望大家坚定文化自信,用文艺振奋民族精神。创作出具有鲜明民族特点和个性的优秀作品,要对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有深刻的理解,更要有高度的文化自信。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善于从中华文化宝库中萃取精华、吸取能量,保持对自身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信心,保持对文化自身生命力、创造力的高度信心,使自己的作品成为激励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不断前行的精神力量。
第二,希望大家坚持服务人民,用积极的文艺歌颂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和浪漫主义情怀,观照人民的生活、命运、情感,表达人民的心愿、心情、心声,立志创作出人民中传之久远的精品力作。
第三,希望大家勇于创新创造,用精湛的艺术推动文化创新发展。优秀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文化创新创造的能力和水平。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中心环节,不断推进文艺创新、提高文艺创作质量,努力为人民创造文化杰作、为人类贡献不朽作品。
第四,希望大家坚守艺术理想,用高尚的文艺引领社会风尚。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把崇高的价值、美好的情感融入自己的作品,引导人们向高尚的道德聚拢。文艺要塑造人心,创作者首先要塑造自己。努力追求真才学、好德行、高品位,做到德艺双馨,成为先进文化的践行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
(二)全国性舞蹈研讨会及系列活动
●2016年10月23日,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暨北京卓越人才(舞蹈)培养高校联盟系列活动在北京舞蹈学院隆重开幕。来自26个国家的舞蹈院团齐聚北舞,教育部、文化部、北京市教委、北京市文化局、外事局、部分驻华使馆以及兄弟院校的领导嘉宾莅临现场,共同见证活动的精彩开幕。本次活动以“文化引领·文化传承·文化交融”为宗旨,由精品展演、大师工作坊、学术研讨、主题文化展四个板块组成。自2006年起,已成功举办过五届北京国际舞蹈院校芭蕾舞邀请赛,这一国际化项目为促进国际舞蹈院校人才培养与艺术创新,推动世界各国芭蕾艺术教育交流与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自2016年起该项目调整为“2016北京中外舞蹈院校展演”活动。活动面向全国高校,以“大学生组织、大学生参与、大学生交流”为宗旨,以“共舞·共创·共赏·共享”为主题,围绕教育教学实践为中心,全面加强大学生舞蹈实践与创新能力的培养。本次活动由优秀教学剧目展演、大师工作坊、精品课、大学生舞蹈交流会等板块组成。参与活动的高校有:北京舞蹈学院、中央民族大学、北京师范大学、首都师范大学、中国戏曲学院、北京体育大学、山东艺术学院、天津音乐学院等。
●2016年11月12日上午,《纪念中国舞蹈史研究六十周年研讨会》在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隆重开幕。为纪念“中国舞蹈史研究”的甲子之年,此次会议不仅邀请到王克芬、刘恩伯、刘峻骧等曾经为中国舞蹈史付出心血的舞蹈史学家亲临会场,还汇集了来自各地的多名舞蹈史研究专家,吸引了百余位有志于此的青年学者齐聚中国艺术研究院,可谓是群贤毕至,少长咸集。回望往昔,在吴晓邦和欧阳予倩两位前辈的指导下,“中国舞蹈艺术研究会舞蹈史研究组”于1956年10月在京成立,由此开启了“中国舞蹈史研究”这项意义深远的文化构建工程。在既没有前人的成规可遵循,又没有古代舞蹈作品可供研究的情况下,中国舞蹈史的第一代研究者,开始了艰苦卓绝的拓荒之路。前辈们埋首于经、史、子、集,诗词歌赋中苦苦搜寻古代舞蹈的踪迹;在壁画、岩画、青铜器、画像砖石等文物上悉心找寻零星的舞姿;踏遍大江南北寻找古代舞蹈的今之遗存。60年来,几代中国舞蹈史研究者沿着前辈的足迹,筚路蓝缕,古今求索,使中国舞蹈史从无到有,从小到大,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此次研讨会既是回望历史,向前辈舞蹈专家学者致敬,也是总结中国舞蹈史研究60年来的丰硕成果和宝贵经验,更是为这个领域的未来发展之路集思广益,群策群力,以期继续推动中国舞蹈史研究在理论与实践诸方面的稳步前行。会议分为开幕仪式、成果介绍和学术研讨三个部分。
●2016年11月23日,“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成立大会暨首届“教师培训者专业发展论坛”在华东师范大学举行。本次大会由中国教育学会主办,华东师范大学与上海市教育学会共同承办。来自教育部教师工作司、中国教育学会、上海市教委、华东师范大学的领导和专家,来自联盟共同发起单位的上海市师资培训中心、山东省中小学师训干训中心、北京师范大学、东北师范大学、西南大学、华中师范大学、陕西师范大学、西北师范大学、上海师范大学等高校相关院系的负责人,以及来自上海各区县教育学院的负责人、专家和代表共计800余人参加会议,共商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中国教育学会教师培训者联盟的目的就是要吸纳高等院校、各级教育学院、教师进修学院等从事教师培训的专业单位,为培训者创设相互学习、研讨的学术交流机会,共同探索教师培训的系统解决方案,以及教师培训者的专业发展路径,助力教师培训者的专业成长。
●2016年12月3日,由中国教育学会和世界艺术教育联盟主办,浙江音乐学院和易平台国际教育科技(北京)有限公司承办,浙江省教育厅、浙江省文化厅、浙江省教育学会共同协办的“2016国际艺术教育高端研讨会”在杭州召开。本次会议主题为“艺术教育的可持续发展”,来自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艺术教育、世界艺术教育联盟等国际艺术教育相关组织负责人,以及来自海内外的艺术教育专家和教师代表400余人出席了此次研讨会,共同探讨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与实践方法。2015年9月,中国政府以国务院办公厅的名义,发布了《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从总体要求、构建科学的美育课程体系、大力改进美育教育教学、统筹整合学校与社会美育资源、保障学校美育健康发展五个方面,对加强学校美育提出了21条明确要求。艺术教育的意义在于人文精神的熏陶和美的境界的追求,是主观感受的表达、内心情感的流露、有个性的见解和创造能力的释放,并最终形成自己丰富的精神世界。中国教育学会与世界艺术教育联盟合作举办此次会议,目的和意义亦基于此。希望国内外艺术教育同行,共同探索艺术教育的本质意义与实践方法,对自身的文化生态做出理性的审思,以寻求更富有精神尊严和智慧深度的艺术教育。
(三)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评奖
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舞蹈家协会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舞蹈节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当代舞、现代舞评奖活动于11月1—2日在北京民族剧院拉开帷幕。开幕式当晚,中国文联荣誉委员、中国舞协名誉主席白淑湘,中国舞协顾问、北京爱莲舞蹈学校校长陈爱莲,中国舞协顾问、香港舞蹈总会艺术总监冼源,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中国舞协副主席、解放军艺术学院舞蹈系主任刘敏,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民族歌舞团团长丁伟,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国歌剧舞剧院国家一级演员山翀,中国舞协副主席、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副团长杨笑阳,中国文联权益保护部主任暴淑艳,中国文联机关党委常务副书记刘国强,中国舞协分党组副书记、副秘书长李甲芹,中宣部干部局副局长崔侠,文化部艺术司副司长明文军,中国舞协分党组成员、副秘书长夏小虎等,以及来自国家民委文化宣传司、中央民族大学舞蹈学院、北京舞蹈学院、中国艺术研究院舞蹈研究所、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舞蹈系的领导和北京、天津等14个省(市、区)及行业舞协的负责人等,出席了此次活动。
根据评委们的现场打分,公证处公正,两场结果汇总后,中央军委政治工作部歌舞团的《看齐 看齐》、四川省绵阳市艺术学校的《滚灯》和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责任公司的《永远的川军》排名当代舞组前3位;空政文工团的《盒子》、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的《彼时此刻》和解放军艺术学院的《雏行》排名现代舞组前三位。评奖活动期间,11月2日上午中国舞协还举办了当代舞、现代舞专题研讨会,会议由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兼秘书长罗斌主持,参会专家们就“荷花奖”现当代舞的建设和理论反思、舞蹈评奖与现当代舞创作、现当代舞现状与前瞻等问题舌粲莲花,各抒己见。
与此同时,第六届中国舞蹈节暨第十届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选,于11月26日至12月10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行。本次评奖共有来自20多个省、市、自治区及院团院校的近40部作品参加,经评委会初评共有5台作品入围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举办的终评。入围“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终评作品有:重庆歌舞团有限公司演出的舞剧《杜甫》;上海芭蕾舞团演出的舞剧《哈姆雷特》;中央民族歌舞团演出的舞剧《仓央嘉措》;四川省歌舞剧院有限公司演出的舞剧《家》以及上海歌舞团有限公司作品《朱鹮》。
(四)第六届中国舞蹈节上海舞蹈营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共上海市委宣传部主办的第六届中国舞蹈节上海舞蹈营,11月27日在上海国际舞蹈中心开幕。本次舞蹈营为期5天,12月1日结束。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50名学员参加本次活动。
“舞蹈营”是2015年中国舞蹈家协会面向舞蹈专业人群增设的公益培训项目。通过聘请国内外优秀的艺术家进行授课,包括大师工作坊、跨界对话、影像课堂、名家公开课等品牌课程,结合演出观摩与实践交流,旨在为专业人群提供更多学习、交流、实践的机会与平台。2015—2016年,中国舞协邀请国内知名舞蹈编导、理论评论家、编剧、雕塑家、电影导演、画家、演员、诗人等各门类的艺术家在跨界对话、名家公开课系列活动中与学员们进行思想的碰撞,观念的交流。同时也邀请到来自以色列GAGA当代舞团、加拿大Lalala The Humansteps舞蹈团、葡萄牙库伦舞团、美国纽约大学、新西兰奥克兰大学、法国文化部舞蹈专员以及香港艺术节、台北艺术节等相关艺术家来开设工作坊,从不同的文化和视角启发学员的思维与创新能力。
本次舞蹈营面向全国高等院校及专业院团的青年骨干教师和专业负责人,开设大师公开课和专业工作坊两类课程。中国舞协主席、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副理事长兼秘书长冯双白,中国舞协分党组书记、驻会副主席、秘书长罗斌将携手国家一级编导高成明、杨威、佟睿睿,北京舞蹈学院教授王玫、新锐编导周莉亚等20位业界专家及国内外学者,为来自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直辖市的近150名学员进行授课。
舞蹈营汇集9堂名家讲座、4次艺术对话、5天专业工作坊和1场舞蹈影像展映,课程设置国际化、内容形式多样性。值得一提的是,本次舞蹈营恰逢第六届中国舞蹈节,同期举行了中国舞蹈“荷花奖”舞剧·舞蹈诗评奖、“培青计划”优秀剧目展演及舞剧·舞蹈诗高峰论坛等系列活动,是一次不可多得的舞蹈艺术交流盛会。
(五)2016年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
由中国文联、中国舞蹈家协会、中国文学艺术基金会共同主办的“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是针对最具创新潜能和发展潜力的青年舞蹈人才,给予重点培养、支持的专门项目。旨在为处于创作上升期的年轻人提供全方位的指导与培育,为他们的创新与探索搭建优质的平台,推出优秀的原创作品,提供国际交流与展示的机会。本计划培养周期为一年,至今已经历三年。2016年培青计划共有7位年轻的艺术家及优秀作品:王圳冰《遥遥南水》;宋欣欣《我和妈妈》;王家明《冷狂欢》;李超《你好陌生》;杨畅《遇见日子》;念云华《大象·一念》;杨志晓《红楼无梦》。2016年11月22日下午两点半在北沙滩32号院,中国文联4楼报告厅举行了“中国青年舞蹈人才培育计划”2016年度的恳谈会。此会议是针对11月16—21日在国家大剧院进行委约演出的7台作品,进行的一个观后总结与反思。到会的专家组有冯双白、罗斌、王晓蓝、李甲芹、赵铁春、佟睿睿、许锐、肖向荣、茅慧等。专家对面坐着的青年就是这次“被培青”的对象——念云华、宋欣欣、王家明、王圳冰、杨畅、杨志晓、李超7位青年才俊。今年培青的7部委约作品演出已经结束,创作的自由、独立的思考是我们在这三年里最为珍视也最想保护的东西,当然,自由并不代表随意。培青的平台允许青年艺术家们犯错,也给他们完善、打磨的时间和耐心。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这三年中,当我们给予了更大的空间时,他们是如何回馈给我们艺术上的惊喜!
二、焦点问题评述
●舞蹈创作作品
随着近年来对文艺事业的不断重视,舞蹈界的发展也进入了良好的上升阶段,涌现出许多优秀的舞蹈作品,可谓是百花齐放、精彩夺目。然而在大部分的作品中不难发现,我们的舞蹈创作往往形式大于内容,空有外壳而没有精神高度,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没有属于我们本土思想的底蕴来支撑,又何来创新创造。现在有很多演出作品融入现代科技,将舞台布景、舞美灯光运用得淋漓尽致,加之音乐的烘托、道具的使用、服装的点缀等,一场精彩绚烂的演出犹如昙花一现。可是即使外形再华丽,视觉效果再精彩,却没有通过舞蹈艺术向观众传达某种思想或是某些精神内涵,就很难让观众记住并且产生共鸣。致使现今的舞蹈演出市场,仍然只有很少一部分的普通观众会真正走进剧场观看演出。
为何会出现这种情况?是因为我们的传统文化不够鲜明吗?还是说我们根本没有实际的去挖掘、探索过我们的文化?结果不难而知,对于艺术我们操之过急。思想和价值观念才是灵魂,一切表现形式都是表达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的载体。离开了一定思想和价值观念,再丰富多样的表现形式也是苍白无力的。从古至今,每一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都留下了无数不朽作品,舞蹈更是一直伴随着人类的发展。我们怎么会找不到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表达方式?
2016年中国杭州G20峰会“最忆是杭州”文艺演出,可以说震惊了中国文艺界,一场精彩绚烂的大型水上情景表演交响音乐会,同时体现“西湖元素、杭州特色、江南韵味、中国气派和世界大同”的要求,对于我国一定是不小的突破。然而在入选的9个节目中,令所有观众喜爱并且铭记的却是水上《天鹅湖》。的确,这个节目在编排上、形式上都有很大的突破,水上表演《天鹅湖》在世界上也是先例。可我们代表中国的文艺演出,运用的却是西方芭蕾的元素,这不禁使我们深思。芭蕾起源于西方、发展至今已有四百年的历史。而我们中华文明五千年的历史积淀,却没有一种舞蹈形式能够成为经典,足以代表我们中华文化。
看看我们现在所谓的中国古典舞,身韵是中国古典舞的内涵,并融合了许多武术、戏曲中的元素,同时吸收芭蕾的训练方式而形成的舞蹈。看似表达中国古典文化,可是却不纯粹,对于表达精神的层面,只能不断地寻找古典人物来附之情感。正是因为我们没有一个完整的思想支撑,不知道要表达什么样的思想,导致现在的中国古典舞作品都是抽象的,打着古典舞的名义跳着抽象、拼贴出来的舞蹈,通过外界的灯光、舞美、服装、道具等来烘托古典舞的气氛,而除此之外,既没有唐代的豪放,也没有宋代的素雅,一味地现代化创新,失去了传统的真实,最后不知道到底在表达什么。古典舞走到今天依旧是两个层面,即身韵和基训。人们一边否定着没有技巧难度可言的身韵,一边又没办法抽离掉它。试问一下,如果把身韵从古典舞中抽离出来,那古典舞还剩下什么?芭蕾加杂技?现在所谓的专业人士一再的否定传统,致力于现代化创新,可是他们真正了解传统古代舞蹈吗?从未认真的探索研究过,就急于否定,如此的不理智导致中国古典舞停滞不前,许多专业演员纷纷转行去跳现代舞。所以我们的当务之急就是积极探索古代舞蹈,追溯中国舞蹈的根,明确自己到底要跳什么,发展出一套系统的训练体系,才能创造出真正属于我们的中国古典舞作品。
同理,我们的民族民间舞蹈,从本土的文化到艺术的提炼,再到舞台上的表演创作,应该是一条完整的、不断加工精练的步骤。人通过手、脚、躯干、头作为身体的四个表达信号,因此在民间舞蹈动作中,这四个信号就代表了情绪和状态。民间中什么样的场景就有什么样的舞蹈表达形态,比如土家族的“跳丧”,他们认为人的自然死亡是值得庆祝的,而不是悲伤沉痛的,当地人流行跳喜丧,舞蹈的动作也是表达开心祝福的心情。然而在一些舞蹈的创作中,对于民间文化没有很好地了解,这一方面曲解了传统文化,另一方面也使创作的作品空洞,没有内涵。不仅如此,民间有民间自己的观念,对人文、对自然、对伦理等,而民间舞蹈正是体现这样的民间观念,他们的核心观念往往比我们要更加真实直白,我们不能用我们的思想去解释民间思想,来创作所谓的民间舞蹈,那就破坏了整个民间的观念乃至失去民间舞蹈的概念。艺术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没有生活、思想的支撑,何来创作艺术作品呢?
在创作中,想要倡导本土文化就要立足于传统,扎根于生活,吸取能量和资源,来丰富我们的艺术修养。对于现代科技的发展以及运用,我们不可否认其优势,但是艺术不能完全依靠技术来推进,艺术更应该在不丢弃传统文化思想的基础上创新发展,找到自己的方式来创作适应当今时代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