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篇(1 / 1)

——影视译配业观察和消费小童星现象

电视剧行业向来是一个不乏话题的领域,2016年10—11月,在电视节目(尤其是热播剧)依然受到关注和追捧的情况,在总体大趋势向好的情况下,也出现了对影视翻译和配音行业问题的热议和对过度消费小童星的批评等评论热点。在本篇报告中,我们结合着电视作品和评论,加以综述和分析。

一、热议作品

(一)《骡子和金子》——时代史诗下的江湖故事

《骡子和金子》讲述了草根农民田骡子意外获得大量黄金后不为所动、一路追随红军并归还黄金的故事。该剧根据广东著名作家罗宏的同名人气小说改编,以宏大制作再现了长征史诗画面,并从小人物骡子的视角,展现长征途中的所见所闻,并通过“骡子送金子”的故事线索,讲述了长征精神中最可贵的“诚信与信仰”。该剧于2016年10月21日在江苏卫视、安徽卫视首播,自10月24日起至11月6日,连续霸占收视率榜首位置,在江苏卫视最高收视率达1.042,最高收视份额达到3.04,是当季度最热电视剧之一。

1.公路题材——革命IP更需好故事

近两年电视荧屏竞相追逐IP热,古装、玄幻、青春类题材成为热点,但将革命题材小说改编制作成电视剧的相对较少,从行业市场来看,无论是革命题材影视剧,还是更大范围的主旋律题材影视剧,与市场并不存在直接的冲突和矛盾,《北平无战事》《伪装者》等剧堪为成功的代表。《骡子和金子》是一个公路片样式,从被迫把金子捆在身上,开始一个人的长征之后,田骡子经历了各种各样的磨难,环境的恶劣和人性的考验,“诚信”在这样的境遇下显得更加闪闪发光。骡子在长征途中与游击队、士绅、农民、国民党等不同身份人员不断遭遇,通过骡子的观察,通过戏剧化的事件,骡子渐渐明白了红军革命的意义,让骡子送金子的事情变成一个过五关斩六将的遭遇。在这个过程中,红军队伍的群众意识是可以让骡子成长起来的。这部电视剧刻画的是小人物的精神成长,是在与大时代大事件的碰撞中完成的。这也是长征故事的一个突破:以往长征题材影视剧作品,往往着眼于决策层面的故事,而该剧则通过“骡子送金子”的个人经历,讲述了长征精神最可贵的“诚信与信仰”。在环境选择上,由于该剧是公路片,大部分在行进中完成,每一个拍摄地的自然风光、人文地貌成为此剧最大的特点。这也是近年来少见的电视剧拍摄手法,观剧过程中,观众会自然而然地感受到那股风尘仆仆却不乏壮志豪情的江湖气。

2.眼前一亮的革命剧——不息的个人命运与精神成长

当下,写革命题材的作品,一般总是把个人命运融化于革命命运之中,所谓将一滴水融入大海,结果一滴水就消融于茫茫大海之中。骡子则不同,他始终保持着个人的命运,因为他归还金子,自有其独特的价值判断:不是自己的东西,就不能贪,“赶脚的人,就要人在货在”,就要尽心尽力把东家的货送到。这就不同于革命的逻辑——如果换做一个革命者,比如邱排长,一定会这么想:金子是红军的,是用于革命的,是解放天下穷人的,所以,必须还金子。我们看到,骡子是用不同于革命的逻辑,即普通人的生活逻辑,或者说一个诚信马夫的职业道德,走着和红军同样的路。所以,骡子始终没有消失,始终个性化地存在。正如《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提出,《骡子和金子》隐含了这样一个主题:只要真正信守承诺,不一定要有非凡之能和非凡之识,也可以做出非凡之举。剧作采用象征化的处理,骡子的长征不仅仅是地理上的长征,更是心灵上的长征。从一个小人物的角度来投射出重大革命事件,拉近与观众的心理距离,增强了剧作的感召力。艺术的魅力,正如恩格斯所说,要写出独特的“这一个”。骡子简单朴实的形象,如同是芸芸众生中的任意一个,但就其经历,遭遇和精神成长而言,他又是独特的一个。如果能够遵循艺术规律,创作出富有个性化的人物,就取得了艺术的通行证,产生感人的艺术效果也就顺理成章。由此联想到革命题材的创作,如何将革命的命运和个人的命运有机地结合起来,是考验创作者的一个难题。罗宏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所以在革命题材作品中别具一格。电视剧秉承了小说原作的经验,所以也获得了高收视率的回报。在近年来革命题材剧的结构形式日渐僵化,人物架构趋同,情节单一且“假、大、空”的局面下,《骡子和金子》无疑是让人眼前一亮的佳作。

(二)《锦绣未央》——女性传奇再度登上银屏,引发共鸣

《锦绣未央》通过讲述北凉公主心儿,从国破家亡立志报仇雪恨到辅助拓跋浚实现南北统一造福百姓的成长路程,反映了古代中国在分裂割据的背景之下动**不安矛盾尖锐的社会形态,以此表达唯有统一和谐的社会才能让百姓安居乐业的这一中心主题。能让观众在沉醉于故事本身的同时,潜移默化地接受电视剧本身表达出来的正能量。该剧于2016年11月11日在北京卫视、东方卫视首播,自11月19日至12月6日连续18天占据收视率榜首,期间12月4日最高收视率达到2.142,最高收视份额为6.12。从11月17日至今收视率从未低于1.00,成为10月以来最火的电视剧集。

1.古装剧的创新之路——衣袍锦绣之下的当代女性意识

从2012年《甄嬛传》开始,以女性为主视角的古装电视剧频频走进观众的视线,今年的《芈月传》《女医·明妃传》,再到《锦绣未央》,古装剧似乎找到了一条能在当代社会语境下,迎合新观众群体的生存发展之路。这部剧虽是讲述一个发生在古代的故事,但在李未央身上,创作者却赋予了她独立而强悍的当代女性意识:不依赖任何人,自己扼住命运的喉咙。从遭遇命运突变的第一天起,她就始终记住皇祖母的话,“只有活下去,才有机会赢。”这也成为她绝境之中的最强信念,由此一步步绝境逢生,华丽蜕变。李未央不依靠美色,更不依赖心机,唯一依靠的就是内心的善良、宽容、正义,坚守着自己的信念。这让她在阴谋不断的尚书府和皇宫之中显得特立独行,也让人物展现出更大的格局和力量。剧本架构也大胆地选择了南北朝这个战火纷繁的年代,这也是大多数人历史的盲点。凰临天下,一国之母,再到权倾天下的太后,这是一部真正以女性为传奇主角的古装剧,史书里有太多的男性强人,却疏漏了诸如李未央这样的传奇女性,历史不全是男人书写的,往往重要的节点上出现女人的身影,而史官只是让女人闪现或是若隐若现,从李未央的涅槃路程上来看,你会想起好多历史上有名的女性强人的作为,但是李未央又跳脱了权力的争夺,她以更广阔的视角看见了百姓福祉。故而《锦绣未央》并不是近年来为观众所熟悉的宫斗女人戏,它比后宫甚至是冷宫里见不得阳光、阴暗奸险的女人戏,显然要蕴含更大的情怀,更切合当今时代的主题。

2.热播却陷抄袭争议,引发网络语境下维权问题

即使已成为国庆档以来最热的电视剧集,但《锦绣未央》近日仍受到部分网友和业界人士抵制。有网友在微博贴出文字情节对比图,显示这部电视剧的原著小说《庶女有毒》抄袭了200多部作品,全文270万字,294章中只有9章未涉抄袭。还有网友曝出《庶女有毒》作者秦简本名周静,2014年曾作为电视剧《美人制造》编剧,因抄袭周浩晖小说《邪恶催眠师》而被起诉。涉及维权问题,《庶女有毒》这样的例子无疑给《著作权法》和相关著作权人提出了一系列难题。比如,缺乏诉讼主体。据中国艺术报第一评论栏目的了解,经上百位网友整理,包括流潋紫、蒋胜男、海宴等网络作者,二月河、凌力等知名作家,还有《西厢记》《红楼梦》等名著,以及天涯、豆瓣论坛等部分热帖,都在作者的抄袭目录中,多为直接大量照搬剧情、原文。然而,网友整理的“抄袭证据”并不具有直接法律效力,只有著作权人提起诉讼,将其作为呈堂证供提交,并由法庭判定侵权,才能在法律框架下约束侵权者。这样,200余位相关著作权人,谁来担当原告,就成了问题。《著作权法》能够约束的是“侵权”,但能够约束“抄袭”这种不劳而获行为的,是创作伦理和公序良俗。随着近年来网络IP改编风潮日盛,互联网语境下的维权问题以及其背后法律框架的完善,成为行业内部一个焦点。具体而言,行业标准还需高于法律标准,创作领域对独创性的要求应该高于法律的要求,力避趋同、力求创新,法律毕竟只代表一种底线,而网络文学、影视等行业的从业者、运营管理者还应以法治精神约束自身。

(三)《彝海结盟》——全新拍摄手法,促成红色传奇

《彝海结盟》讲述了1935年红军主力部队挺进凉山彝区后,先遣队严格执行党的民族政策,彝族头人果基小叶丹与先遣队司令刘伯承在彝海边歃血为盟、结为兄弟,在小叶丹的护送帮助下,红军顺利通过彝区的故事,展现了迎难而上的红军精神与“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民族政策,拥有独特视角和切入点。该剧于2016年10月24日在央视8套播出,31日达到最高收视率1.107,最高市场份额为3.547,排名榜首,是一部叫好又叫座的主旋律题材剧集。11月2日,该剧成功入围在美国洛杉矶举行的第12届中美电影节,斩获优秀电视剧“金天使奖”。

1.紧抓国家命题——民族政策的故事化演绎

作为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的唯一一部以民族政策和民族团结为主题的电视剧作品,《彝海结盟》讲述了红军长征期间穿越大凉山地区那段惊心动魄的历史,展现的是从“金沙水拍云崖暖”到“大渡桥横铁索寒”的恢宏画卷。彝海结盟事件本身就是红军长征途中一个重要的不可取代的史实,同时它在处理民族关系方面,在那个时代又是一个重大的事件,是一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信仰和号召力的重大事件。在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名誉主席李准看来,该剧是把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进行故事化演绎,在全剧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成为结构整个故事的灵魂。虽然,整部剧里虚构的比例相当大,但历史和虚构的关系事实清楚,符合历史氛围,符合民族关系,符合人物的性格逻辑。中国拥有56个民族,民族关系和民族问题对于国家安定繁荣和社会和谐有重要影响,由此也要求制作单位在进行电视剧创作时,一定要有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就电视剧本身来说,它在今年诸多长征题材电视剧中相当突出,不仅具有思想性,还有艺术性、观赏性,做到了三性统一。

2.剧情快节奏推进:主旋律题材新的尝试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各种主旋律剧纷纷搬上银屏,传递了爱国正能量。弘扬主旋律虽好,但其中常常是主题宏大但缺少观赏性,僵硬而不近人情地弘扬年复一年固定的价值观与历史观,有些剧则为了追求卖点而剑走偏锋,沦为了“雷剧”。如何在主流价值观引导和满足观众需求之间找到平衡,一直是主旋律电视剧创作与表达的难点:一是意识层面的流于肤浅,失于力度,二是僵化的套路和模式,使观众流散,观赏性与命题性的观点一直是个焦点问题。

今年下半年的两部红剧,《骡子和金子》和《彝海结盟》的叫好,也正是得力于这种观赏性的提高,《骡子和金子》采取了充满张力的公路片式的结构,让人眼前一亮,而《彝海结盟》的拍摄手法则整体上是现代的。如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的编辑陈芳所认为,电视剧运用平行蒙太奇和交叉蒙太奇相结合的手法,推动剧情向前发展,走了一条布局纤细精巧、从小处着眼、以小博大的路径。没有因为气势宏大而驻足表面、浮光掠影,而是注重细节,使得剧情紧凑。剧中融合谍战、情感、惊险、悬疑、战场厮杀、民族风情、自然风光等元素,让故事波澜起伏,非常有看点,而且以情动人。换句话说,这部剧是用新手法表现了一个耳熟能详的传奇故事,使其跨越时间长河和代际认知,重新焕发了作品的青春。最后,不论是《彝海结盟》还是《骡子和金子》,都为现今的主旋律题材电视剧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即便是“老瓶”也不能总装旧酒,尤其是在面对年轻观众的时候,如何能够切合他们的观剧思维,探究他们乐于接受的新方式和手法,在此基础上再进行主旋律的融合,这也许是提升观赏性,打开市场的关键所在。

二、热点活动

(一)剧作研讨会

●10月29日下午,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上海鑫竹影视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联合主办的反腐题材电视连续剧《大路朝东》剧本研讨会在北京召开。

●2016年11月20下午,大型历史古装电视连续剧《“山中宰相”陶弘景》文学剧本研讨会在浙江省瑞安市陶山镇政府四楼会议室举行。

●11月22日,国家质检总局、安徽省委宣传部在北京举办电视剧《国家底线》研讨会。业内专家认为,该剧填补国内行业剧空白,堪称本年度具有标志性意义的现实主义力作。

●10月20日,由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主办的电视剧《安居》专家研讨会在京举行。电视剧《安居》取材于包头市北梁改造的真实事件,是一部反映北梁地区棚户区改造的现实主义作品。

(二)影视节和论坛

●11月21日下午,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启动仪式暨新闻发布会在中传国际会议中心举行。发布会由中央电视台知名主持人顾国宁主持。主办方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共同开启了涵盖全国大学生影像作品大赛、主题单元青年创作训练营、年度“最受大学生瞩目”单元、影视教育高峰论坛、“电视人进校园”系列活动等诸多精彩环节的2016第七届中国大学生电视节。中国大学生电视节是由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中国传媒大学联合主办的一项大型文化活动。

●10月16日,第11届中国金鹰电视艺术节暨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在湖南长沙闭幕,多项金鹰大奖名花有主。湖南省委书记杜家毫,中国文联党组书记、副主席赵实,湖南省委副书记、代省长许达哲,湖南省政协主席李微微等出席闭幕式并为获奖者颁奖。今年的金鹰节为期3天,设置最佳电视剧、优秀电视剧、观众喜爱的男(女)演员等20个奖项。胡歌、刘涛分别荣获“最具人气男女演员奖”,李雪健荣获“最佳表演艺术奖”,佟丽娅、赵丽颖荣获“观众喜爱的女演员奖”,胡歌、王雷荣获“观众喜爱的男演员奖”,温豪杰荣获“最佳编剧奖”,郑晓龙荣获“最佳导演奖”。

●10月29日、30日,由北京市文联主办,北京市文联研究部和北京文艺评论家协会承办的“文艺创作与时代表达:2016·北京文艺论坛”在京举办。当天,来自文学、戏剧、电影、电视、音乐、舞蹈、摄影、曲艺等12个艺术门类的文艺创作者和文艺评论家,河北省文联及北京各区文联代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中国传媒大学等高校的师生等近百人参加论坛。

●由中国视协、日本放送人协会、韩国PD联合会共同主办的第16届中日韩电视制作者论坛日前在京闭幕。在为期5天的会议期间,中日韩三国电视制作人围绕“家庭·青年之情感”的主题,重点对三国选送的《我们的青春》《一年级·大学季》《冰与火的青春》《NHK特别报道:老人流浪社会“晚年破产”的现实》《风靡全球的陀螺大赛》《追忆潸然》《SBS特辑——地狱韩国》《我的小电视》《太阳的后裔》等9部电视纪录片、综艺节目和电视剧作品,进行观摩和研讨。

(三)重大会议

新华社北京11月30日电,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中国作家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30日上午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开幕。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出席大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他强调,文运同国运相牵,文脉同国脉相连。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高擎民族精神火炬,吹响时代前进号角,把艺术理想融入党和人民事业之中,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推出更多反映时代呼声、展现人民奋斗、振奋民族精神、陶冶高尚情操的优秀作品,努力筑就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时代的文艺高峰。

三、行业聚焦

(一)译配市场需求持续扩大,或成影视行业新宠?

1.国产影视产品需进一步打破语言壁垒

据北京师范大学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研究院公布的2015年度“中国电影国际传播”调研结果显示,有超过3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思维逻辑难懂,同时有近70%的受访者认为中国电影的字幕翻译难懂。如今国内越来越多的影视公司正在尝试打开国际市场,将旗下的影视作品输出海外,从而获得更高的收益,而其中关键的一环就是语言壁垒,即对影视作品进行翻译。如果影视剧的翻译不专业、较粗糙,则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作品在海外的传播效果。但与此同时可以发现,具备较高资质和专业性的翻译机构仍属于稀缺资源,优秀翻译人才匮乏。且影视作品的翻译与其他翻译有所不同,并非只是直观地将中文转换为其他语言,还需考虑当地文化、表达方式等方面的不同。在天津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教授陈立强看来,每个国家的观众从小接受和习惯的生活背景、文化理念、教育等均存在差异,若想在海外市场获得观众的欢迎,就需要用各国观众都明白、能接受的表达方式。针对此现状,现阶段国内对影视翻译也愈发重视,不仅有关政府部门为培养影视剧译制人才而举行中外影视译制合作高级研修班,中国传媒大学等学校和机构也承办举行“影视翻译教育与人才培养国际研讨会”,这均证明该市场存在的需求缺口。业内人士表示,缺少优质的翻译人才和机构现已在一定程度上成为影视行业发展的短板,而专业性的翻译人才和机构则是国产影视作品实现走出去的必要后盾。目前需要加强对该专业人才的培养,并进一步挖掘该行业的市场空间。

2.影视产业持续繁荣是译配需求的基础

近年来影视产业的火热程度不可小觑,各个领域的资本频频跨界涌入,进一步抬升了影视产业的热度。然而,大多数资本进入的内容制作、宣发等领域同时也具有较高的风险,10个项目中仅一两个能获得盈利。而通过观察可以发现,随着国内影视公司正不断加快走出去的步伐,再加上影视译配等业务缺少优质资源的现状,使其市场需求不断增加。日前,甲骨易翻译股份有限公司向新三板递交了挂牌材料。自2015年起,影视译配就成为该公司的第二大业务,这也证明了影视译配潜在的市场空间。目前甲骨易已经与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万语(上海)企业服务有限公司和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进行相关合作。值得注意的是,从甲骨易和影视公司签订的合同可以发现,单部影视作品的译配服务收入能达百万元,其中与海润影视制作有限公司就电视剧《木府风云》的相关合作,合同金额就达295万元。且通过观察甲骨易在2015年和2016年1月至5月的前五大客户可以发现,位于首位的均是影视公司,占同期营业收入比重不低于25%,远高于后续排位客户。与此同时,甲骨易的经营情况也自2015年起实现较大提升。数据显示,2014年、2015年和2016年1月至5月,甲骨易的营业收入分别为373.78万元、1073.04万元和560.57万元,归属于申请挂牌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8.22万元、96.26万元和-49.05万元。其中在2016年1月至5月,影视译配服务为甲骨易贡献了30.29%的业务收入。

现阶段,甲骨易还在履行与北京鑫宝源影视投资有限公司就《老有所依》《北京青年》与《青年医生》三部电视剧的翻译、配音、字幕制作与视频合成工作。而从甲骨易参与的多部电视剧译配业务来看,输出语言包含英语、西班牙语、法语、缅甸语。从根本上来说,影视行业的迅速发展,优秀影视剧的大量集中出现,以及国产影视剧不断扩大的影响力(这种影响力可能更多是政策或运营管理者单方面的推动)是译配行业的原动力,而译配行业的高质量的快速发展亦可以对中国影视产品“走出去”贡献重要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扩大中国文化在国际社会上的传播。即便仅仅站在经济视角上,译配行业背后日益扩大的市场需求也必将对中国影视行业的发展起到刺激作用。

(二)影视剧消费童星问题引发争议

国庆期间,《小戏骨白蛇传》在网上走红。这个以《新白娘子传奇》为故事蓝本的微型电视剧,在湖南卫视电视剧频道和腾讯视频播出后,好评与点赞迅速占领了各大社交网站。截至目前,该剧在腾讯视频上的点击量已达1.8亿次。客观来看,这部剧不论是内容翻拍还是表演设计,都是成功的,其巧妙地抓住了老、中、青三代人的关注点,并巧妙地与商业结合起来,实现了利益最大化。但与此同时,《小戏骨》系列也引发了反对过度消费“童星”的声音。《新白娘子传奇》让“萌娃”又火了一把,同时,两方意见开始发酵——一方认为孩子十分可爱,展现了前途无量的演技才华,这些平均年龄只有7岁的孩子,将荧幕经典《白娘子传奇》诠释得惟妙惟肖,让不少观众感叹,孩子们的演技已经领先不少当红艺人。另一方则是斥责孩子的表现过分成人化,小孩子演大人戏,实则伤害了孩子的纯真,认为让一群孩子进入成年人的世界,努力理解、揣摩、模仿成年人的爱恨情仇,有悖于他们的身心特点和成长规律。

1.《小戏骨》——引导孩子关注传统文化经典?

不可否认的是,《小戏骨》系列的走红确实在保证收入之外起到了正面作用,该剧集收视人群中有相当一部分为10岁以下的少年儿童,这些与小观众同龄的小演员们的表演使得电视剧的观感近乎于童话与影视剧之间,似乎更能抓住孩子们的心。据悉,目前《小戏骨》已经翻拍了《焦裕禄》《刘三姐》《补锅》《洪湖赤卫队》和田华主演的《白毛女》等作品,而《小戏骨西游记》和《小戏骨花木兰》等也正在筹拍中。《西游记》《花木兰》是我国文学作品中的经典,也是家喻户晓的故事,如也能成功获得孩子们的喜爱,倒也不失为一种传播传统文化经典的方法。在南方日报的采访中,该系列总导演潘礼平表示,现在的小孩子对传统文化不感兴趣,总是会喜欢一些洋东西,并非是我们的东西不吸引人,而是没有找到一个好的传播方式。而同样是那些传统文化的经典,通过“小戏骨”的模式,让小孩不仅能去演,电视机前的孩子也喜欢看。但仍有大量舆论认为,所谓的“引导孩子关注传统文化”不过是童星综艺式的一个幌子,自2013年《爸爸去哪儿》以来,“萌娃”就成了收视热点,在此市场环境下,让“萌娃”挑战老戏骨,能够迸发一种奇葩感,而观众可以在过程中看到这种反差和奇葩感。《小戏骨白蛇传》之所以能够达到这样的轰动,是因为孩子们的萌感、出色表现再加上这个经典作品的普及度,最终产生了化学效应。博小孩子一乐,让他们沉浸在带入感造成的幻想里可能是该剧集传统文化最大的贡献了,至于这种代入感和新鲜感究竟能否引导孩子在未来成长过程中关注,喜爱传统文化经典,谁也无法下一个定论。

2.小戏骨只是冰山一角?影视剧正在消费孩子的童真?

孩子们的演技在社交媒体上纷纷刷屏,获得了不少掌声的同时,也引发质疑,有教育专家就认为,让孩子演“爱情神话”是在毁掉儿童的纯真,让孩子过早走向成人的世界。如今不少孩子有早熟的倾向,孩子在戏剧表演中表现出来的成人化倾向就是很好的例证。社会媒体的发达加上家庭教育的引导,使孩子模仿成人的语言和行为,成了举止谈吐老成的“小大人”。面对社会上对小戏骨系列消费儿童的负面影响的评价,湖南卫视电视剧频道制片人高翔认为,表演也是一种才艺,有的观众对“表演”本身存在偏见,“因为内心潜意识觉得表演就是假装,那小孩子不应该作假……所以就觉得失去了童真什么的,其实这是种偏见,应该要正确认识到,表演是一种才艺代,更何况《小戏骨》的所有剧目是有意义的。我们不以打造童星为目的,我们就像培养孩子们唱歌跳舞画画弹琴一样,用平常心去看待,只要孩子们喜欢。”即使社会相信制片方的初衷是传播传统文化,而不是引起噱头赚取收入。

《小戏骨》的火爆确实引起了行业的一些担忧,如《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提出小戏骨的市场性也许会引来更多的影视制作机构的刻意模仿。若制片方只为追求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价值,今后电视荧屏上就有可能出现《小戏骨还珠格格》《小戏骨甄嬛传》等,让涉世未深的孩子模仿“一入皇宫深似海”的宫斗戏。在中国影视行业唯金钱论和极度市场化导向的大环境下,这并非不可能事件,即便电视媒体严格把关,在当今这个互联网时代,如何能有效把控呢?童年是塑造一个人价值观的重要阶段,成人基于商业诉求的利用和消费,只会给孩子带来伤害。因此,影视剧翻拍必须要严格把关,不能沦为消费儿童的商业大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