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篇(1 / 1)

——天价片酬和颜值崇拜的误区

中央电视台2016年8月26日的一则报道——《文化观察:演员天价片酬的背后》,如同“重磅炸弹”引爆了各界对演艺界愈演愈烈的拜金主义的挞伐。在报道中,央视不仅揭出了演艺圈内的天价片酬现象,也对比了美国、韩国的演员片酬状况,让观众对该领域的乱象深感不安。该报道一出,微信、微博和各家媒体都跟进曝光,国家主管单位也终于不堪舆论压力,紧急出台措施纠偏。在央视的报道中也顺带提到了“重颜值”而无视演技的行业歪风,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颜值崇拜”现象的痛斥。尽管距离央视的报道播出已经过去了一个多月,但天价片酬和颜值崇拜仍是观众持续关注的热点现象。同时,本年度8月至9月,IP热的是是非非也处于不断争议之中,其后续走势仍不明确。

一、热议作品

(一)《诛仙·青云志》——热门IP引起关注

《青云志》是今年暑期热映的、玄幻武侠题材的古装传奇电视剧集,改编自十年前的热门连载小说《诛仙》,作家萧鼎曾凭此一部小说,引领了当年的出版、网游、周边市场的玄幻风潮,其影响力至今不衰。《青云志》讲述了一个平凡少年于世事波澜中历经劫难,修炼悟情的故事,全篇以“情”为中心,展开了跌宕起伏,动人心弦的篇章。该剧自立项和发布以来就成为备受关注的热门,自2016年7月31日于湖南卫视首播以来,8月单月收视率大约维持在1.0%以上,网络播放量据说很高,但在网络播放量造假成风的当下,该项数据已失公信力。

1.今夏最大IP,但反馈欠佳

《青云志》自立项以来几乎就已预定了今年暑期最热剧集的席位,果不其然,今夏刚播出就引起青年人的瞩目,但引发收视热潮的同时也置身于评论旋涡之中。小说《诛仙》在十年前受到无数青年人的喜欢,培养了粉丝的“情结”,而《青云志》的主要收视人群就是这些当年青年读者。对于这样的读者群体而言,电视剧最大的看点是对于原著的还原,他们大多抱着要将原著情景真实再现的期待观看《青云志》。然而据各方评论看来,《青云志》的剧情改编也许不尽如人意,有很多人吐槽:情节平铺直叙,简单直白,没有对比,没有转场,没有多条线索的交叉进行等。或许是因为《诛仙》原著小说在书迷心中的地位比较高,而《青云志》是《诛仙》这个超级IP首次亮相荧屏,所以观众反馈也出现自动分流,有人觉得该剧在同类型题材中具有相对较高的水平,也有“原著迷”精益求精,这倒是无可厚非的。IP剧集对于原著的依赖性的确是显著的,但客观上,原著的设定也难以搬到电视剧中,二者之间存在着天然的矛盾,如何找到平衡点?这是IP剧集仍要思索的问题。

2.东方玄幻剧能否立足有待探讨

今年共有三部玄幻题材电视剧在暑期热映,分别是《青云志》《九州天空城》与《幻城》。其中《天空城》更像是一部披着玄幻外衣的现代霸道总裁剧,风天逸与易茯苓的角色设定以及剧情走向与现代题材都市言情剧并无很大差别。而《幻城》则充满了西方魔幻剧的风格,在完全架空的幻想世界中,只能找到一点东方神话若有若无的影子,以及几缕现代爱情剧模糊的套路。《青云志》是一部基于东方神话体系,融合了传统和现代武侠精神的玄幻剧,《中国艺术报》的评论文章中提出,武侠这一类型的电视作品的高度成熟,使得《青云志》易于让观众接受,故事情节以及台词都更为流畅。同时,《青云志》有着新武侠小说的一些特征,利用武侠精神将神仙玄幻之无尘与现实生活的一地鸡毛形成对比,制造反差效果。但对于很多观众看起来根本“无感”。有研究者认为:近年来玄幻题材电视剧成为荧屏新宠,《花千骨》《老九门》等都渐渐溢出了现实主义的规范,广厦霓虹的繁华都市被同样千姿百态的幻想异世界所取代,传统题材如历史,人物传奇等题材被挤出黄金档。不过这些玄幻IP剧集可能不仅是为了迎合年轻观众,玄幻题材下其实隐藏着现实的指向性,只有在媒介变革和全球视野下,才能意识到其背后是一代年轻人的转向。东方玄幻剧,现下听起来还是一件略新鲜的事物,且受众群体仍缺乏稳固性。

(二)《微微一笑很倾城》——摆脱阴暗的甜美爱情

《微微一笑很倾城》是根据人气作家顾漫同名作品改编的都市青春偶像剧,讲述了男女主人公偶然间在游戏中相识,之后在现实中见面的一段从线上到线下恋爱的故事。剧集以高还原度的剧情、高颜值的主演和萌动的少女情怀,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自2016年8月22日在东方卫视、江苏卫视首播以来,收视率逐渐上升,至9月均值已基本稳定在1.0%以上。该剧集摆脱了以往荧屏上的“灰暗青春”的模式,格调清新甜美,在年轻观众群体中颇受好评。

1.甜美有余,深度不足,国产青春剧仍在路上

作为一部青春爱情题材的网络小说,《微微一笑很倾城》将现实生活中相恋的爱情故事讲得生动有趣,满足了读者对校园生活和浪漫爱情的美好幻想,从而得到了一大批年轻读者的喜爱。且该剧播出以来不仅获得了很多原著粉丝的赞许,还博得不少非读者观众的青睐。仔细分析其成功原因,首先是因为该剧没有以往青春题材常见的堕胎、车祸、出轨等出格内容,没有无病呻吟,更不歇斯底里,反而充满了各种学生情侣相处的温馨细节和校园恋爱的经典桥段。比如一同晨练、自习、观看篮球赛等,创作者将这些真实可信的恋爱日常通过风趣幽默、温馨感人的情节表现出来,使作品充满浪漫氛围,很容易引发观众的集体回忆。然而,虽然摒弃了以往青春题材的创作套路,力图展现少男少女元气满满、积极向上的新形象,但《微微一笑很倾城》里的故事并非大多数人心中真实的青春生活,不论是剧中装修豪华的高档宿舍,还是普及了西式早餐的大学食堂,或是男女主角过于完美的设定,都让观众产生一种间离感,很难将剧情与自己的真实生活相联系。而且牵牵手,散散步这样简单的恋爱过程未免太过顺风顺水,也与现实生活的琐碎曲折相去甚远。对于大部分观众而言,这是他们憧憬的生活,但并非触手可及的日常。创作者为了契合观众的白日梦想与避世需求,而以现实题材为框架,用轻松、简单的故事桥段打造了一个游离于现实之上、虚幻美好的梦境,虽然可以一扫之前青春题材的灰暗雾霾,却难免有虚无缥缈的轻浮感。

2.剖析当代年轻人的普遍心理——国产青春剧的必经之路

对青年人的口味和心理把握不足,这其实是众多青春爱情题材创作遇到的难题。《光明日报》评论文章指出,由于创作格局有限,近年来涌现的青春爱情电视剧或停留在“人人都爱我”的玛丽苏式意**层面,或纠结于个人得失的想入非非之中,往往以小情小爱为主旨,梦幻唯美当风格,涉及人生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内容少之又少,在创作思路上陷入了同质性和程式化的窄巷。值得欣慰的是,近两年的青春剧渐已告别灰暗到令人生厌的过去,开始寻找一种美好的基调,而不是降低尺度去博人眼球。可是告别泥沼并不意味着要一下子飞到云端上不食人间烟火,也许是目前的影视业从事者并没有真正了解当代青年人群体的特点,年青一代是在互联网文化的浸润下长大的,他们的审美趣味正随着时代的变迁而日新月异,他们对于青春偶像电视剧的需求也早已超越了单纯、梦幻般的爱情故事层面,而更希望看到故事背后真实立体的人物、可感可触的情绪,甚至是能够给他们带来力量的价值观和思想内涵。甜美清新的纯爱确实令人眼前一亮,但深度剖析的不足和内涵的缺乏,注定中国的都市青春电视剧题材还有漫长的路要走。

(三)《中国式关系》——中国视角下的情感伦理与社会百态

由陈建斌、马伊琍担纲主演的《中国式关系》,是导演沈严继《中国式离婚》后第二次以“中国式”视角来解读当下的情感伦理关系与社会百态,讲述了因家庭情感纠葛辞职下海的主人公马国梁与受海外教育留洋归来的建筑设计师江一楠因缘际会、阴差阳错地产生人生交集并最终走到一起的故事。该剧自9月7日播出以来,收视率持续上升,至9月26日平均收视率超过1.1,一直雄踞收视榜前三位,成为暑期后电视剧的中坚。

该剧主张的“贴近现实主义”是否实现引起争议。导演沈严说,《中国式关系》讲了只有中国才能发生的故事。因为只有中国人的伦理道德、中国人这种说不清楚的为人处世方式,才会造成这样一种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人物形象是静止的、单一的,而人物关系则是动态的、复杂的,对社会变化进程中确实存在又难以名状的状态和变化,描摹“关系”比塑造人物形象更能够立体地还原和萃取,因此也就更加具有生活质感、更加贴近现实主义创作风格。从关注单一的人物形象,到关注人物在社会浪潮中的状态和相互关系,进而关注各种关系的微调、裂变、终止与弥合,这是现实主义题材电视剧的一个突破。各种“关系”在不停地变化和酝酿变化,这就是这个变化迅猛、思想多元的时代投射在都市生活中的剪影。剧中,人到中年的马国梁经历着从职场到家庭的双重裂变,并在失落、奋起、快意时深刻体味和咀嚼着中国式关系的深意,最终凭借担当、智慧、沉稳、善良,实现了人生的逆转。全剧塑造了不同阶层、不同职业、不同年龄的人物,重点展现当下社会形态各异的“关系”,并试图分析“关系”深层的存在背景,用现实主义风格网罗了社会、职场和家庭的几乎所有“关系”类型,并着眼各种关系,深入到家庭难题、商战技巧以及官场学问等领域,对当今社会进行剖析。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式的思维与社会关系在多元力量的碰撞交融中发生了变迁,现今的中国式关系已经成为带有全球化特征与时代民族特色的新关系,而近年来“中国式××”作为一个渐趋成型的表达习惯,越来越多地被应用于对不良习惯、不良思想、不良风气和不良行为的抨击。有评论文章指出,虽然以“中国式关系”为题,意图与“中国式离婚”形成呼应与延伸,但仍然无法否认,剧中的“中国式关系”把人情交际这一中国社会潜规则作为隐形寄寓,忽略了“中国式关系”中值得赞扬、令人感动的人性与感情。现实主义并不是一味讽刺与抨击,全剧对崇尚礼义、重信然诺、情深义重等“中国式关系”表达得不足,减弱了人物形象的魅力和剧情的张力。

二、热点活动

(一)剧作研讨

●2016年8月4日,长篇历史题材电视剧《西域英雄》剧本研讨会在京举行。研讨会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中国电视艺术委员会、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闻出版广电局联合举办,来自北京、新疆的十几位著名专家学者在会上发言。电视剧讲述的是西汉名将陈汤力挽狂澜,一举战胜危害西域安宁、丝路畅通的北匈奴郅支单于的传奇故事。

●2016年9月29日,由最高人民检察院影视中心、凤凰卫视影视剧制作中心联合发起的电视连续剧《因法之名》的剧本研讨会在京召开。该剧由第十二届全国人大代表、著名编剧赵冬苓执笔编剧,执导过《中国式关系》等剧集的沈严、刘海波联袂执导,李幼斌、李小冉等主演,预计2017年上映。

(二)行业新闻

●第四期浙江省影视产业高端人才培训国际制片人班学员赴英培训。包括中国浙江影视产业国际实验区相关负责人等的20名学员,在英国威斯敏斯特大学展开了为期一个月的学习考察。

●2016年9月24日,由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主管的电视指南杂志社,在刊博会上举办创刊十周年暨融媒体上线新闻发布会。《电视指南》创刊于2006年,由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主办,系中国广播影视联盟的会刊。中国广播影视出版社社长、中国广播影视联盟理事长王卫平强调,杂志将以中国电视剧方向标为核心内容,目标是打造中国电视剧第一刊。

三、热议聚焦

(一)明星的天价片酬引发全社会关注

关于明星的天价片酬,我们在此前的报告中也特别给予关注,起初只是业内的导演和制片方不堪重负,在各种研讨会上叫苦连天,并担心因为天价片酬而持续损害电视剧的制作质量。经由中央电视台8月份的曝光之后,这一问题遂引起广泛关注和热议。有人认为,这个现象已不单纯是影视制作的痼疾,而成为“社会问题”,因为在收入差距拉大的趋势尚且未完全遏制的当下,影视明星逼近亿元的单剧报酬无疑是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怪现象。它背后隐藏着不仅是影视制作领域的热钱躁动,更是无序竞争、监管缺位的原始积累下的粗放式经营模式,势必造成泡沫喧嚣,而一旦泡沫捅破,民众失去对影视的支持,行业根基受损就难以避免。明星天价片酬的不利之处主要表现有以下几点。

第一,艺人片酬过高,拉高成本,影响市场环境。今年上半年,电视剧《如懿传》开机,两位主演周迅和霍建华的片酬合计1.5亿元,开出如此天价,在业内引起巨大争议,令人痛斥影视行业的明星天价片酬的积弊。艺人片酬究竟高到如何程度,北京美兰德媒体传播策略咨询公司市场部总监金桂娟通过数据分析得出一个判断——“艺人薪水正在水涨船高,很多大剧当中,艺人薪水要占到成本一半,甚至整个制作成本的三分之二”。导演冯小刚等多位业内知名人士曾指出,与全球同业相比,这是一种超常规现象,会把制作公司的艺术创作引向“看明星脸色、为明星打工”的窘境。明星片酬高企的连锁效应已经影响到整个产业链,腾讯、乐视等影视平台公司相继指出,“虚高片酬”引发产业链前端环节的网络文学改编版权(IP)价格虚高,制作成本整体虚高,乃至影视作品的交易成本和后期营销成本也随之水涨船高。“时下一些明星被严重宠坏,经纪公司和经纪人应率先被追责。”上海市政协委员、《高考1977》的导演江海洋坦言,“一个经纪人,可以成就一个演员、一部戏,一个经纪人也能毁了一窝演员,一堆戏。”他分析,当前经纪公司签约演员时,有的附带条款,乘坐“火箭”上升的明星酬劳有相当一部分直接落入经纪团队腰包,一些经纪公司还将拼片酬、拼房车、拼助理人数等恶习带到片场,从源头上影响演员,影响市场环境。

第二,唯金钱论的行业流弊造成恶性循环。近两年电视剧行业有一种非常不好的风气,就是只看明星人气,不注重作品内容。在他看来,一批“不差钱”的视频网站参与买剧,无形中加剧了这种不良风气,“有些网站看重流量,根本不重视剧目的剧本和制作,如果有当红明星参与,就提高购剧价格。”而张江南也笑言,演员圈内有句行话——“要么看戏,要么看钱”,“现在很多影视剧质量差,没有内容优势,一味依赖明星,人家当然要收高价”。影视行业观察者韩浩月认为,影视业对明星天价片酬的抱怨已非一天两天,但主要的决策者在抱怨完之后,依然只能无奈地加入到高价抢明星的行列中去,久而久之,业已形成了恶性循环。

整治流弊,仍需政策先行。一段时间来,“唯收视率”“唯票房”“唯点击率”等现象已得到有关部门调控,但也有“营销造假”“粉丝造假”等新怪相冒头。一些假数据、假口碑牵动着演员片酬定价,令个别明星成了穿上“皇帝新装”又脱不下来的那个“皇上”,身不由己。专家认为,参考一些发达国家相对成熟的影视市场调控经验,健全和完善行业规范和监督机制迫在眉睫。央视新闻频道播出“天价”片酬专题新闻,就国内演员高片酬情况做了点名批评。当天,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在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公示了一则《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党组关于巡视整改情况的通报》(以下简称《通报》),《通报》中明确提出,将下发通知要求各级电视播出机构在电视剧购买播放过程中不得指定演员,不得以明星大腕作为论价标准,在电视剧宣传工作中不得对明星进行过度炒作。此外,针对演员高片酬、不敬业等一系列问题,业内一直在讨论“演员打分制”的管控方案。有行业人士指出,未来可能会组建演员资格评价委员会,提高演员的入行门槛,让演员持证上岗;导演、制片人、编剧、演员四大协会组成道德层面的评委会,一旦演员有违法乱纪或者不敬业行为,就可以对其进行惩罚,甚至吊销演员从业资格,希望以此规范逐渐扭转行业内部不良风气,形成良性循环。

我们认为,结合中国的国情,提高编剧的地位利大于弊。天价片酬引发的问题当前主要集中在付给个别主演的报酬严重挤占了影视作品的制作费用,而拿不出经费来进行编剧、道具、设备和后期制作等方面的投入,如此则容易使影视作品粗制滥造,引起制作质量的严重下降,从而使观众远离国产剧。近年暑期档国产电影票房的严重下滑就是明证,热钱快钱投入影视,片面认为只要请来明星助阵就会大赚特赚,结果观众根本不买账,从而败坏了国产影视的声誉,如果没有进口大片的引进,暑期档中国电影票房将出现更加严重的下滑。这无疑是一个深刻的教训!电视剧领域也是如此,观众对于明星效应的忍耐也是有限的,说到底还是要靠整体质量,无论是编剧、表演和后期制作,都需要精心打磨,这样才是能展现“行业良心”,让观众满意。天价片酬是对电视剧制作规律的严重背离,在电视剧生产发达的美国、韩国,由于多方面的限制,这种现象很难出现。特别是韩国的经验值得注意,即严格的编剧负责制,对于故事情节的精雕细琢和对于演员的精细要求都令人称道,这是基于东方文化的故事完形心理而总结出来的,我国也不可能例外。试想,哪个中国观众不是被电视荧屏上的故事感动得一塌糊涂?连选秀节目都是大讲特讲故事,反而以情节取胜的电视剧不去抓故事,这不符合也不尊重规律。

(二)国产偶像剧:抛开颜值与雷点,前路何方

20世纪末,张一白导演的《将爱情进行到底》以清新的画风、新潮的服饰以及年轻人追梦与追爱的视点俘获了观众的心,获得了不俗的收视率,被称为国产偶像剧的真正开山之作。随后,大量港台偶像剧和日韩偶像剧涌入市场,在21世纪初掀起了一股偶像剧热潮,偶像剧文化应运而生。探索中的国产偶像剧,面对如此市场夹击,尽管有模仿痕迹重、港台腔浓郁、盲目追赶潮流等问题,但总体而言,努力的中国电视剧人,依然为我们呈现了诸多良心之作。网络新媒体的迅速崛起,电视台转企、制播分离,电视剧逐渐向市场靠拢等状况,一定程度上带动了偶像剧市场的“泡沫化”,粉丝文化带来的热效应让众多制片方不得不“放低身段”。要拼收视,似乎就很难苛求从业人员把艺术追求放在第一位。只要能抓住眼球,放出一个个“梗”,哪怕观众吐槽万年,对收视来说都是喜事。因而就有了《一起来看流星雨》被观众“改名”为“一起来看雷阵雨”的案例,因为过于雷人;《杉杉来了》剧中演员台词“我要让所有人知道这个鱼塘被你承包了”震撼程度不比“有钱长得帅是我的错吗”来得低。“霸道总裁”“玛丽苏剧情”成了近几年偶像剧的标配——男主角一定要有钱,女主角一定是“傻白甜”,男主角一定要突然爱上女主角爱得死心塌地永不分离才能让观众甜到忧伤。可是无论这些放低身段的做法能对一时的收视产生多少促进作用,它们都不会成为决定一部电视剧质量的绝对因素。

无论谍战片、历史剧,还是青春偶像剧,都是电视剧的一种类型,尽管青春偶像剧削弱了剧本的内在张力,重点在年轻男女演员以及爱情戏码上,但想要好看,还是要通过设置剧情的矛盾冲突来展开。正常的做法是通过塑造典型人物典型性格,围绕电视剧主题,情节上自然地展开矛盾冲突。“霸道总裁”和“玛丽苏”并不是偶像剧收视的唯一出路,有了好的故事结构、努力的演员,不需要狗血的三角恋情一样能玩出一波三折的跌宕爱情,不需要一线“小鲜肉”的颜值,一样能撑起一部剧的体面。大多数观众的心理认同点也在于“故事讲得好,比什么都重要”。对制片方而言,能在确保商品质量的前提下,再考虑利益的最大化,是对观众的一种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