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持续低迷的暑期档
在经历了消沉的第二季度之后,2016年中国电影市场终于在6月、7月迎来了传统的黄金档期——暑期档。一时间,数十部投资规模大小不一的影片接连上档。然而国产影片上映数量上的增多,并没有带来质量上的明显提升和票房上的快速增量。依循常规被寄予厚望的暑期档电影,还未全方位引爆市场,就已经出现了集体哑火的现象。
一、热点对象评论
(一)《大鱼海棠》
自2016年7月8日上映以来,作为一部被视为《大圣归来》后又一爆款的中国国产动画片《大鱼海棠》,在票房和口碑两方面只能算得上差强人意。《大鱼海棠》最终以3000万投资取得了5.59亿元票房,同时跟几十家公司合作了大概超过200种衍生品,目前衍生品销售总额预计过5000万,应该是国产动画电影有史以来衍生品销售的最高纪录。但对《大鱼海棠》这部号称制作了12年的电影来说,这样的成绩显然差强人意。分析票房、口碑没达到预期的原因有三。
一是影片在技术达标的同时,剧情还有待提高。《大鱼海棠》讲述了一个名叫“椿”的女孩在人间遇险被男孩儿所救,为了报恩,“椿”帮助死后男孩的灵魂成长为一条比鲸更巨大的鱼并回归人间的故事。原本导演可以静水流深,发乎情止乎礼,以最朴素最高贵的性命相托取代天花乱坠的“我爱你”,但是《大鱼海棠》却选择了用三角恋的情爱装置,用小悲情和文艺腔抽空了人鱼恋本身所蕴藏爱情观的彻底性。在湫的“我爱你”和之后波涛汹涌的“你若安好,便是晴天”式的文艺腔台词后,《大鱼海棠》彻底变成了女主的无脑玛丽苏和滥俗韩剧套路的牺牲品。当《大鱼海棠》的场景设置、动画形象设置都丰富蕴含中国风的时候,最基本的纯粹爱情观的设置以及扎实的情节设置,才能成功的引起现代人的共鸣。
二是过度贩卖情怀,营销方式有待改进。当《大圣归来》通过情怀,通过网络“自来水”赢得无限赞誉的时候,无论是投资方还是观众,似乎都对《大鱼海棠》抱有了更高的期待。这部电影2004年以朴素的Flash上线时曾惊艳无数人,12年间命途坎坷,迟迟不露真身,吊足了观众胃口。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电影上映的恶评如潮,网络“自来水”的不给力,都让这部电影迅速陨落。与真人电影不同,动画电影不具备明星、题材、类型这样的能迅速吸粉的营销点,是仅凭借动画电影的情节内容来“发酵”的,动画电影上映前很受关注,大部分需要通过后期的口碑效应来带动后续的票房增长。因此,动画电影的前期营销固然重要,后期阶段正确的营销引导也是关键。《大鱼海棠》作为一部国产动画电影来说,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如果不是过分地贩卖情怀,或许可以走得更远。
三是票补缩水影响整体市场表现。光线传媒王长田在谈到《大鱼海棠》为何没有达到预期时认为:票补缩水,是影响整个市场表现的重要原因,《大鱼海棠》如果放在去年的暑期档,有可能达到10亿元的票房。“2015年全国电影票房突破440.7亿元,网票收入317.6亿元。按每张电影票面值50元、线上票补5元计算,当年约有31.76亿元来自票补,占全年总票房的7.2%。”“而今年应该会下降三分之一左右,比如说15个亿甚至更少”。2015年票补带动了观影潮,也造成了票房的整体虚高,当观众的在线购票习惯被养成以及各大在线购票平台的重组、合并之后,市场回归平常,票补也就随之减少,这似乎也是《大鱼海棠》等多部影片票房整体下降的原因之一。
但无论如何,《大鱼海棠》为国产原创动画事业的崛起奉献了力量。国产动画刚处于探索“拓荒”的阶段,国内优质的资源还没能像真人电影那样联动起来发挥作用,专家认为,国产动画的真正崛起可能要等到2020年左右。
(二)《路边野餐》
在整个暑期档狂热浮躁的背景之下,《路边野餐》这类小而美的文艺片无疑为电影市场带来一丝清风,该片先前斩获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奖、洛迦诺国际电影节最佳新导演奖,都佐证了影片的艺术品质。更让人欣喜的是,网络上口口相传的口碑,说明中国电影市场用户的审美判断力已不断提升。自7月15日上映以来,截至8月1日,《路边野餐》上映18天收获票房629万,尽管与众多院线电影动辄数千万、数亿的票房无法相提并论,但这部影片在影迷中的地位以及影片艺术品质,应该可以为年轻导演和文艺片带来后续机会。
作为一名1989年出生的新人导演,《路边野餐》导演毕赣满足了电影界对新人的渴求。同时他没有选择和自己年纪相符的青春题材作为导演处女作,而是拍摄了一部完成度更高的影片,让人看到了他的才华和老练。他也是近几年来在欧洲电影节上鲜有出现的华语影坛新人面孔。国产电影商业美学、艺术美学的全方位突破,也让大家看到了中国电影新力量的无限可能。一部小成本且小众的艺术片,能够引发人们如此高涨的评论热情,本身就是一个令人欣喜的现象。这意味着,在当前市场化的电影环境中,艺术片正在获得属于自己的空间。
影片讲述了一个生活在贵州凯里的乡村医生,独自踏上了寻找弟弟的儿子的路程,而在多年前他曾经坐牢,出来时妻子已离开这个世界的故事。低成本、非职业演员、符号化的隐喻、长镜头,乃至充满呼吸感的手持式晃动,都成为社交媒体上人们津津乐道的传播话题。从内地院线的排片指数上看,《路边野餐》排片率为1%,成本20万,上映后3天的搜索指数达到了峰值2.8万多,最终票房400多万。同期,好莱坞爆米花电影的扛鼎之作《蝙蝠侠大战超人》的搜索峰值只有17万多。
(三)《寒战2》
电影《寒战2》于2016年7月8日在全国进行公映,该片延续上一集票房口碑双线飘红的气势,勇夺单日票房冠军,改写华语警匪片单日票房历史,成为华语影坛第一部首日票房破亿的警匪片,为华语电影市场创造了一项新的纪录。《寒战2》在香港同步上映,不到一天时间内,就打破了《美人鱼》缔造的票房纪录,以522万荣登史上香港华语片开画票房冠军,影院方面更是追加场次,当天开放超过700场,更是被誉为“十年警匪片最大阵仗”,领跑两地暑期档。
《寒战2》延续第一部的故事,也可以说是香港警队的宣传片升级版。相比于第一部,《寒战2》在全片的格局和宏观视野上都更加开阔,依然是针对“香港到底是不是最安全的城市”引发的矛盾冲突,电影格局从香港警界拓展到整个香港政治生态圈。其中对于警务处处长刘杰辉(郭富城饰)和被金钱欲望逐渐卷入黑暗势力的前警务处处长李文彬(梁家辉饰)的心理刻画非常精细,这也使得《寒战2》有别于以往香港警匪片注重情节描述的特点,“具有史诗的格局和人性的深度。”
作为港产片中最独树一帜的类型,警匪片无疑代表着香港电影创作者们永远绕不开的豪情岁月。无论是《英雄本色》《警察故事》《无间道》系列,还是《窃听风云》《寒战》系列,每一部影片的成功,都伴随着受众对当时港产电影的最高期许。在《无间道》系列之前,港产警匪片或是江湖义气,或是英雄主义,或是大玩宿命论,《无间道》开始,香港警匪片开始转向更深层次地对人性的挖掘,通过情节展示人物的成长。从这个时间节点起,香港电影不再是纯属供大众消磨时间的末流产物,而在哲理思考层面和艺术层面上都给予观众启示,将国产电影引上了一个新的台阶。从这个角度上讲,《寒战》系列可以算作是继《无间道》系列之后,香港警匪片的又一力作,也为国产电影的多元化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动力。
二、重要评论活动
2016年6月4日至5日,由上海大学、上海电影学院、上海大学电影学高峰学科及上海——伯克利电影和媒介研究中心联合主办的“电影与媒介:理论新前沿和学术新领域大型国际研讨会”在上海顺利举行。近八十位来自国内外著名高校、研究机构及媒体的中青年专家学者莅临会议。
大会共设置了多个单元,就“全球视野和新方向”“重新思考现实主义:科学、物质、空间”“动**的屏幕:流动性、交互性、政治”“媒体与环境”“寻找电影的媒体理论”“流动的观影者:梦、幻觉、思考”“国族、政治与性别”等多个议题展开主题发言。意图研讨在全球视野中,电影理论正在发生哪些变化?传统的理论命题如何迎接新的挑战?新的理论范式如何开拓?新媒体对电影理论产生了何种冲击?当人们超越欧美的主流观点、关注更为多元的“本土”实践时,他们又对电影理论做出了何种思考?对以上种种问题的思考和探索成为当代世界电影理论研究的新前沿。
三、热点评论议题
(一)暑期档票房未达预期,大片才是市场强心剂
2016年的暑期档在一片沉闷中来临。7月内地总票房43.4亿元,比2015年同期的54.9亿元减少21.2%,但今年7月上映的电影总数却比去年同期多了5部。这样的低潮期不仅仅出现在暑期档,自从春节档爆发之后,从3月开始,国产电影市场大盘持续低迷,国产影片、进口影片集体失灵,市场票房均没有超过15亿元。被誉为2015年国产电影增长动力的小镇青年,以及最能推动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观影需求的中小成本喜剧,似乎很难再被提及。
从2015年开始,“小镇青年”这个词汇频频出现在国产电影的评论文章中,这些来自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俨然成了中国影迷的代言。尤其是2015年的夏天,当《煎饼侠》和《夏洛特烦恼》接连以千万元级别的投资斩获10亿元与14亿元的票房奇迹时,“三、四、五线城市青年观众钟爱中小成本喜剧”“草根逆袭的故事贴合这些构造心态”等类似观点,成为该群体左右中国影市的重要佐证。
然而在今年的暑期档,这样的影响力明显下降。7月,林更新、张静初主演的《快手枪手快枪手》上映19天,票房5350万元,无力回本。同期上映的《陆垚知马俐》,虽主创团队包括文章、小宋佳、包贝尔等,该片迄今票房也不过1.9亿元,远不及预期。此前上映的《高跟鞋先生》《女汉子真爱公式》《爱情麻辣烫之情定终身》这些标签为爱情喜剧的中小成本影片均票房低迷。究其原因,一是票补的大量减少,使影片票价普遍提高;二是影片质量下降,而观众的文化观影需求有所提高;三是小镇青年观众论并不能代表所有影迷。小镇青年对中小成本电影的喜爱所带来的票房增量,不能简单地归结为他们主动性观影需求,两者的契合很可能仅仅是一个契机,如何更为合理地划分中国观众,同时不仅仅是专注观影需求,而更多地关注影片质量,才是电影行业应该急切反思的问题。
随着观影途径不断增加,网剧、网综、网络大电影如火如荼,院线电影只有拥有了大制作、高特效、宏大叙事才能是吸引观众走进院线的唯一途径。国产新大片的水平才是衡量一个国家电影工业水平的根本标准。中小成本观影热潮的褪去,势必是我国电影行业产业化更为健全的有力体现。
(二)保底发行成为暑期档最热词汇
今年暑期档,伴随着众多大片的轮番上映,“保底发行”这一词汇被越来越多的提及,成为暑期档电影市场的热门现象。票房保底发行,就是发行方对制片方的票房承诺,看好的影片,发行方进行早期的市场预估,制定一个双方都可以接受的价格。即使实际票房没有达到保底票房数字,发行方还是要按这个数字分账给制片方,如果超出,分账比例会对发行方更有利。
保底发行曾经在内地电影市场取得过辉煌的成绩。5亿保底《心花怒放》,最终票房收11.69亿。2亿保底《大圣归来》,最终票房收9.56亿元。20亿保底《美人鱼》,最终收33.89亿。随着中国电影市场快速增长,近年保底发行赚得盆满钵满的例子比比皆是。
2016年暑期档,据悉微影时代4亿元保底《致青春2》,和和影业、联瑞影业等10亿元保底《绝地逃亡》,博纳影业10亿元保底《封神传奇》,恒业影业4亿元保底《夏有乔木 雅望天堂》。从这四部影片的票房来看,前景并不乐观,为何保底发行在暑期档普遍失灵?
究其原因,一是暑期电影票房整体下降,致使发行方估计普遍过高。很多发行方在未对影片质量进行评估的情况下就进行保底、对明星阵容的过分自信、对热门IP的盲目迷信、未对市场环境做好评估等,这些使得很多影片远远低于预期票房。2016年3月之后,中国国产电影市场的低迷使得盲目迷信以往经验的发行方措手不及,很多发行方表示,2015年10亿、20亿的片子比比皆是,而如今的国产电影市场显然趋向理性化,影片质量过硬才是真正的盈利之道。
二是资本的大量涌入,使得投资行为变得盲目。电影的发行作为回笼资金周期较短的商业行为,导致了越来越多的热钱注入,越来越多的中小公司希望以小搏大,从中分一杯羹。日益增长的中国电影市场,除了几家稳固的巨头公司,如华谊、博纳、光线等,有越来越多的新兴公司想要加入,但市场的固化、专业要求、前期参与无望使得那些中小型民营影视公司很难攻入其中,此时,重金参与保底是他们为争夺爆款电影宣发权无奈的背水一战。然而,中国电影行业的长期发展靠的不是短期利益追逐下的非理性繁荣,而是要靠上下游产业链各环节参与者的硬实力推动,这场希望以小搏大的豪赌必然会走不长远。
伴随着行业的逐步健全,好莱坞贯穿到整个影片制作流程的“完片担保制度”才是未来国产电影保底制度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