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节 电视篇(1 / 1)

——红色剧作热播和炒作IP风险陡现

2016年6—7月的电视剧行业体现了当下文艺热点快速更迭的特色,由于电视剧的大量产出和网剧更新速度的加快,热点几乎是转瞬之间便出现了漂移。本阶段红色题材的剧作很受关注,IP热持续延烧但也出现极大风险等,颇为引人深思。

一、热点作品

(一)《欢乐颂》:一部都市题材的“现象级”电视剧

《欢乐颂》是一部都市题材的电视剧,它改编自网络小说,讲述了租住在同一层,五个背景不同、性格不同的青年女孩,从陌生到熟悉再到相互体谅、互相帮助,实现共同成长的故事。该剧于2016年4月18日开始在东方卫视和浙江卫视首播后,掀起了观剧热潮,5月10日该剧播出结束时,《欢乐颂》在全国电视剧收视榜位列第一名,被称为当月一部“现象级”的影视剧。值得关注的讨论有以下两点。

第一,成功关键还是对IP的精心改编和运营。谈到《欢乐颂》为何获得这样的成功,这与它——山东影视传媒集团旗下《欢乐颂》的主创团队的运营和努力是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欢乐颂》原著小说的IP,在业界仅仅被看作“三流”,没有人对它抱有太大期待,更别说成为一部现象级的“爆款”。但是在经过该主创团队的改编、创作、宣传之后,努力最终有所回报,一部都市题材的影视佳作横空出世,受到观众的好评和追捧。毫无疑问,主创团队的优秀是该剧成功的关键因素之一。从剧本改编、影视创作的层面来说,它有着和获得广泛好评的电视剧《琅琊榜》相同的创作团队,他们一向以重细节、懂得创作好故事著称。启用了这样有经验的团队和明星阵容的演员保证了其电视剧的整体质量。从宣传、营销层面上看,该主创团队采用了立体式的宣传策略,并充分利用网络传播的力量。例如,他们最为创新的一个宣传策略是,把剧中人物在电视剧中使用的微博、发过的帖子,变成了真实的存在。观众可以在现实中找到虚拟人物发的帖子,甚至可以通过自己的微博和他们互动,这样新鲜的宣传、营销策略为该剧赚足了眼球。此外,它们的广告策略,播出策略也都有可圈可点之处。

第二,最大争议:《欢乐颂》是现实主义影视作品吗?回到电视剧内容本体中,电视剧《欢乐颂》的故事内容依然充满话题和争议性。其中受到观众们、评论家们讨论最集中的话题,就是能否“把《欢乐颂》看作一部现实主义的影视作品”。有人认为,《欢乐颂》毫无疑问是一部难得一见的、优秀的、都市题材的现实主义电视剧作品。有评论人认为,该剧是一部充满正能量的现实主义情感剧,一定程度上真实再现了当代都市人感情上、生活上的艰辛与困难。但是同样也有一部分评论学者认为,电视剧《欢乐颂》不能被看作现实主义的作品,相反它只是一个“现实”的幻景。该剧缺少独立和深刻的思考,并没有起到批判现实的作用。该剧并没有勇气深入现实中去,只是流于在狭小的闺蜜里自我安慰,面对社会中存在的尖锐矛盾,该剧推崇自我克制和忍让,采取回避这些现实问题的态度,并在最后义无反顾地投入娱乐化的大潮之中。他们认为这部电视剧的价值观正是当代人“浑浑噩噩”“随波逐流”的最好写照,应该得到警惕和批判。诚然,虽然人们的看法不同,但是诸如此类的争议本身也成为推动《欢乐颂》爆红的动力之一。一部能够引发人们产生不同观点的影视剧,也应该值得关注和重视。

(二)《彭德怀元帅》:平易近人的伟人形象塑造

首先,本剧是一部近年来不多见的热播红色革命影视剧。为建党95周年献礼的红色影视剧《彭德怀元帅》,自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后,立刻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获得各界好评。一部以彭德怀一生经历为主要内容的弘扬主旋律电视剧,在当下电视剧竞争如此激励的生态之下,一部红色影视剧能够如此被热播、得到热议,乃至让观众追剧,是十分难得的现象。正如《彭德怀元帅》研讨会上,陈先义的发言所表明的那样,《彭德怀元帅》的热播证明了这样一个现象,并不是没人关注革命剧,红色影视题材也没有过时一说,而是需要拿出诚意和真正的好戏,才能得到观众们的青睐。《彭德怀元帅》的创作方法和故事情节,值得学习和借鉴。

第二,该剧直面现实题材创作中的难关。《彭德怀元帅》受到欢迎的一大原因是,在过去的影视剧题材中,还没有一部电视剧是以彭德怀的生平经历为主要故事内容的。这主要是由于彭德怀虽然身为开国元勋和人民军队的创始者之一,但是他与毛泽东的矛盾与分歧,和他本人比较粗犷的性格,这些话题都极其具有争议,使得剧本创作变得十分艰难。编剧只能选择绕过这些敏感话题来进行故事的写作,导致最后的剧本“食之无味”,空洞至极。然而这次的电视剧《彭德怀元帅》并没有选择绕道而行,而是直面这些不好谈论的话题,争取还原、重现历史的真实。该剧展现了革命领袖更加有血有肉的一面,凸显出彭德怀敢爱敢恨的性格品质,展现了革命历程中具有悲剧色彩的一面。

第三,“本色出演”——伟人塑造的通俗化。该剧的作者并没有把故事变成关于彭德怀一生的流水账,而是以展现人物性格为宗旨,裁剪了彭德怀一生中几个重要的场景,在这之中展现出彭德怀元帅敢爱敢恨的真性情、大情怀。评论家称赞其高度还原了彭德怀性格,甚至可以说是他的“本色出演”。剧中一方面将彭德怀的军事领导才能、刚正不阿的伟大一面展现得淋漓尽致;与此同时,也毫不掩饰展现了彭德怀元帅的暴脾气、讲话直的特点,甚至还提到了“彭老总”的那段鲜为人知的、浪漫的爱情故事。这些情节配合上剧组根据资料、史实在细节上对那个时代的真实还原,几乎完美地将“彭德怀元帅”其人逼真地呈现在观众眼前。这时,他褪去了伟人的光环,显得这样平易近人,让观众感觉好像触手可及;可是另一方面,他又是如此的伟大,每次在党最需要他的时候都毫不犹豫的临危受命、挺身而出,最终力挽狂澜。如此运用通俗化、写实化的写作手法,却加深、凸显了人物崇高、伟大的品格。这样的匠心独运的方法,值得以后创作相同题材时进行参考和借鉴。

(三)《海棠依旧》:书写崇高的人格和伟大的精神

与《彭德怀元帅》极为相似的,是另一部建党95周年献礼作品——电视剧《海棠依旧》。电视剧《海棠依旧》的主人公是周恩来,讲述了他自新中国成立至1976年辞世这一历史阶段,为党、为人民、为国家鞠躬尽瘁、无私奉献的人生。在中央电视台副总编辑彭健明介绍可以得知,从播出效果来看,《海棠依旧》是近期电视荧屏上的关注点和动情点。自开播以来,收视率始终位居全国上星频道黄金时段电视剧前列。截至7月21日,全剧平均收视率1.35%,收视份额4.34%,且正在持续稳步攀升之中,全剧累计观众规模达3.1亿。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田进更是给予该剧极高的评价,称《海棠依旧》是近年来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创作的一部“高峰”之作。

1.“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思路

讲述伟人生平故事的影视剧并不在少数,但是电视剧《海棠依旧》利用创新的方式,避免作品落入俗套和雷同之中。这个创新的写作手法既是改变过去仅仅只重视历史事件和重大史实的描写,而将人物的刻画搁置其后的毛病。无论是上文所提及的《彭德怀元帅》,还是电视剧《海棠依旧》,都将人物形象的塑造、人物性格的刻画放在首位,以展现人物为中心,对历史按照艺术表达的需要,运用诗意化的方法进行了裁剪和编排,从而使得影视剧更动情、更有感染力,而不仅仅只是一部关于伟人的纪录片。当然“裁剪”历史并不意味着“戏说”历史。在创作的过程中,编剧一直秉持着“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总纲领。在历史大事件上,一定要忠于史实,一丝不苟。另一方面,按照“小事不拘”的审美原则,把更多的镜头聚焦并且对准了历史进程中的人物关系,例如与其他开国元勋之间的友谊、与妻子之间的爱情、与自己的家人之间的亲情等。它从一个独特的层面,侧面展现出了历史风情、历史画卷,而且更能让观众从周恩来的平凡中见出伟大和崇高,是一种新的方法对红色革命影视题材进行创作。

2.高尚人格和伟大精神的塑造与呼唤

在这种以“人格塑造”为中心组装历史的新的创作方法,使得剧中的革命领袖人物犹如获得了灵魂,拥有极大的空间来展现了自身的精神品质、伟大情操以及极强的人格魅力。许柏林则评论电视剧《海棠依旧》,认为它完美地再现了周总理最重要的两个精神内核“大势”与“分寸”,而这两种品质正是在呈现的历史大事和生活小事的交错中,才得以充分展现出来。在平凡中得以洞见伟人性格的伟大,这也是为什么观众在观看了《海棠依旧》都会被周恩来的高尚人格和大爱的崇高情怀所感动。另一方面,也正如许柏林在其文章中进一步指出的,如同“海棠”的隐喻一样,周总理的默默奉献和无私为人民服务的高尚情操能够感动人、触动人,也从侧面表现了现代人对这样的精神品质能够重现的期盼和呼唤。

二、热议聚焦

本阶段围绕着“现象级韩剧”所给予中国电视剧创作的启示,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一)一部韩剧引发国内的震动

《太阳的后裔》是韩国KBS电视台于今年2月24日起播出的连续剧,由李应福导演,金恩淑、金元锡编剧,宋仲基、宋慧乔、晋久、金智媛主演。自开播起便同步在“爱奇艺”播出,引发中国“全民追剧”,至4月收官时,全剧在“爱奇艺”播放量超过26.8亿次,打破了两年前韩剧《来自星星的你》13亿的纪录。同时,该剧微博话题阅读量超过了110亿,讨论量高达1000多万。这样鲜丽的数据无不让众多国产影视剧一时间难以望其项背,然而这不过是韩剧霸屏中国的其中一例。中国影视行业内外的人们不禁感慨,中国影视剧虽然一直谈论自己的发展和进步,然而韩剧却一直轻轻松松地俘获了大量的中国观众,让国产剧黯然失色。为什么中国电视剧和韩剧有这么大的差距?韩剧又有什么魔力能够捕获如此多的国内观众?中国影视行业又该从中学到什么?这些问题值得认真思考和反思。

(二)成熟的文化工业产出的杰作

韩剧能够形成“韩潮”,不仅仅只是靠明星和营销,更多的则是凭借影视剧背后坚实、成熟的文化工业。众所周知,韩国文化产业是韩国的支柱产业,是它们的国家战略组成部分。更重要的是,对于文化产业并不是仅仅停留在口头上,而是形成了一套成熟的机制为其服务。例如,韩国有专门用来孵化剧本的文化实验室和专家评估制度。杨亮指出韩国拥有成熟的电视剧行业的奖励政策、完善的版权,播放等法律制度,以及面对世界文化产业变化时的高度关注和快速响应。例如当前韩剧能够如此在中国热播的原因之一,是因为他们早在2011年就开始与中国这些视屏网站形成了战略合作。然而在那个时候,如今炒得沸沸扬扬的“超级IP时代”在国内未见有人谈论,而如今爆红的“网剧”和“网络平台”概念在那时也鲜有人问津。

(三)以“编剧——故事”为中心的影视剧创作

在韩国的影视创作中,一直坚持以编剧为中心,以故事为中心来构建整个艺术作品。这样重视编剧、以故事为导向的思路,能够极大程度上保护故事的创新力和生命力。张红指出,电视剧《太阳的后裔》之所以受到如此的欢迎,与编剧金恩淑的个人创作能力是息息相关的。她最为擅长写作当下比较容易受到欢迎的爱情题材,笔下的人物个个充满魅力,并且作品题材多样化,故事甚至能够针砭时弊地直指社会问题[1]。这样的韩国顶尖编剧只有三十人左右,在韩剧生产体系中,编剧是绝对的核心。郭玥岑也赞同这个观点,并在文章中进一步解释“编剧为王”对生产优秀的电视剧的关键作用。编剧往往处于最强势、最核心的地位,韩国电视台在投资一部剧前,一般会先选定编剧,再根据编剧的意向挑选制作公司、演员等。一部剧的核心永远是故事,故事来源于编剧的笔杆[2]。文章的最后遗憾地指出在中国编剧的地位却很低,尽管有好的编剧,却没有对这些编剧足够的信任和尊重。

(四)做好故事内容,再谈文化传播

韩剧《太阳的后裔》的热播,刺激了中国影视业的神经,引发了新的一轮对韩剧学习、模仿、翻拍的热潮。评论人员的眼光也足够犀利,有的人表示,我们可以学习《太阳的后裔》利用军旅剧融合偶像、爱情元素的创作方式,来打造军旅剧“爆款”。不但能够挣钱,还能够给军队文化做宣传,这个我们也能拍,我们也会拍。夏峰琳也发现《太阳的后裔》一剧能够起到输出爱国主义价值观的重要作用,值得我们参考和学习。陆尚在其文章中提到了《太阳的后裔》即将拍摄中国版的消息。我国影视业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之强,确实令人叹服。

但是正如一些编剧所表达出的担忧,几年前,韩剧《来自星星的你》爆红中国,我们就在学习“超能力+爱情”的故事题材创作,学习到今天还没完全吃透,突然又开始学习“军旅+爱情”的题材。贯彻“拿来主义”,擅长学习模仿确实是一个优势,但是总是跟在别人的身后“东施效颦”,是无法改变落后的现状。正如兰弋雪所言,“每一次‘现象级’韩剧的横空出世,在题材上基本上都令人耳目一新,没有重复‘炒冷饭’的嫌疑”。只有创新才是超越的方法。另一方面,能够意识到《太阳的后裔》所起到的对军旅、军队的宣传作用、对国家形象的宣传作用,对爱国主义以及意识形态的教化作用也是一件好事,但是在考虑这些文化传播的问题之前,须知想要传播思想,先要做好自己的内容。高媛媛对韩剧《信号》的解析,及党丽霞对国产剧《步步惊心》和《屋塔房王世子》的比较分析,答案均指向同一点:不解决故事情节粗糙和简单的问题,不解决故事题材的趋同和单一的问题,直接谈论文化传播和文化输出实在是操之过急。

三、热点问题

本阶段主要忧思对象仍是IP,集中在对IP时代下电视剧行业内的自省与反思。几乎所有中国影视行业的人都会接受这样一个说法,现在的影视行业身处在“超级IP时代”。IP概念的流行,带来了雄厚的资本和新的创作模式与创作思维。这一方面有助于影视行业的发展,但是不利的一面却往往遭到忽略。随着时间的推移,影视行业内的创作者、评论者,逐渐意识到这种模式的缺陷,意识到它正在扭曲影视创作,甚至在逐渐损害整个行业。现在,一些有责任有担当的电视剧人站出来高声呐喊,希望能够通过自己的声音,能够形成一股力量,阻止问题继续向不利的一面恶化。

(一)网络话语在影视创作中的“霸权”

网络IP的改编,为影视行业带来了雄厚的资金,但同时也带来一批网络资本巨鳄。这些做IP购买和改编的资本力量,逐渐在成为“一种霸权”。它在试图改写现有影视创作的规则,重新定义、整合影视行业的全部。梁振华认为,网络话语,IP改编正在成为一种“霸权”,他认为,一种新型的创作方式、营销思维和开发方法逆向地对我们的影视创作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他总结了现在令人匪夷所思的影视创作环境:第一,很少谈剧作,都在谈IP;第二,很少谈创作主体(即编剧),只谈用户体验;第三,回避原创,都在信奉数据;第四,我们搁置了对文化经典的追求,主要看的是利润的增值。重视用户体验、看重观众感受以及对“大数据”的绝对信任,从很大程度上减少了影视行业工作者的话语权。对于这个问题,编剧宋方金在接受采访时这样回答,“追求年轻化,追求数据化,过多考虑需求侧,所以导致一批演员不演戏了,一批非常好的演员转到了话剧舞台”。除了演员,编剧的工作也受到过度的干涉,他反感互联网公司要求他在创作时要有“互联网思维”,并认为他们所信奉的所谓的“大数据”,也有作假的可能,用“刷数据”的方法造假,在如今也不是什么新鲜的事。

电视剧《爱情公寓》的编剧汪远也对“大数据分析”提出质疑,认为使用这种方法是无法计算出精品电视剧的。他以韩剧为例,无论是爆红的《来自星星的你》,还是今年的《太阳的后裔》,无论哪一部的出现都是天马行空式的,是靠大数据无法计算的。他的一席话直接指向“大数据思维”的痛处,“数据的反应多数是滞后的,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他们最初所呈现出来的标签也许只是个‘新品’,得到市场的接受从而成为‘优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方能铸成‘精品’”。

(二)被“IP概念”束缚的编剧们

梁振华认为,“今天的‘IP热’,成了一面镜子。这个热炒多时的准资本概念,已经威胁到了影视行业的整体文化生态。很多编剧同行疾声呐喊,编剧行业到了生死攸关的时刻”。并强调这不是危言耸听。如今,在资本面前、在IP面前,编剧自己的创作空间越来越狭窄,与其说是一个创作者,更像一个工匠。在吴月玲的采访之中,编剧们纷纷倾吐内心的苦水,声称自己的创作被受众、被市场搅得无从下笔。令编剧感到更加啼笑皆非的是,他们在创作时还被要求要具有“网感”。创作的故事内容不再重要,重要的是要能预测出看了这段故事后观众会有什么样的反应,会发什么样的“弹幕”。编剧史航更是戏称如今编剧与观众的互动关系就像是“对对联”——编剧写剧本是出上联,观众对作品的反馈是对下联。编剧现在被要求要能够预测出观众会对出什么“下联”。受到了各种束缚的编剧能否创作、改编出一流的影视作品呢?或许看看韩剧的成功,以及韩国的文化产业对于编剧的尊重和保护,似乎答案不言而喻了。

(三)“超级IP时代”,风险初露端倪

IP改编、创作的商业模式,在下面几个方面逐渐出了一些不好的兆头。第一,IP资源因过度开发而枯竭。由于大公司的介入,网络文学近20年的积累瞬间被消耗殆尽,未来的原创内容越来越少。而积压在公司手中的IP由于无法得到转化,只会逐渐因失去关注度而贬值。第二,IP的价值评估没有明晰的机制。一个IP的销售往往经过大量的包装,其实际价值、潜力究竟如何,是否存在瑕疵,只能靠IP销售方的单方面自律来进行约束。假如一个公司不幸吃进了大量的垃圾IP,会由于无法变现导致最终泡沫爆裂,影响整个产业链的运转。第三,IP“泛娱乐”的产业衍生链过于粗糙,难以转化为利润。例如红火一时的电视剧《琅琊榜》,嗅觉灵敏的游戏公司立马买断了《琅琊榜》的手游改编权,抢夺与影视剧联动的机会。但是与影视剧口碑爆棚不同,同名手游在推出第一天迅速吸量后,短短1周内便跌出畅销榜。为了赶时间而粗糙的制作,没有诚意的游戏内容是它遭到冷落、批评的原因。第四,IP大战导致影视制作成本上升,没有雄厚资金力量的地方电视台正处于举步维艰的困境中。购买“二轮剧”“三轮剧”能够暂时缓解他们的麻烦,但是也并非长久之计。